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人類早期文明誕生在西亞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上,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這表明人類早期文明( )A. 相互交流、多元一體 B. 地理隔絕、缺乏交流C. 依河而建、農耕為主 D. 獨立發展、多元共存2. 大流士一世將波斯帝國劃分為若干個行省,行省總督一般由國王任命。行省總督配一名副手監督政府事務,并定期向波斯國王匯報。由此可見,波斯對于行省官員的配置,其目的是( )A. 鞏固封建王權 B. 實行地方自治 C. 加強中央集權 D. 提高行政效率3. 在中世紀的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解除關系封君也要正式地歸還象征騎士領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時宣布“我自愿廢除你對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來”。由此可見封君封臣制度( )A. 具有血緣關系 B. 凸顯平等地位 C. 存在契約關系 D. 奉行自由民主4.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題包括遠航經商、冒險、愛情、家庭、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等類型。《一千零一夜》中以商人為主人公的故事最多,占全書總篇幅的一半以上。這反映了( )A. 商人地位的日益提升 B. 阿拉伯文化的重商意識C. 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 D. 阿拉伯人農業生產凋敝5.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均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 B. 印加人發明“浮動園地”擴大耕地面積C. 阿茲特克人采用了20進制 D. 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6. 15世紀末,葡萄牙商船水手佩德羅耗費數年,從印度返回。佩德羅用帶回來的一大袋丁香和肉豆蔻,實現了后半生的衣食無憂,引來親友的羨慕。佩德羅的經歷可以用來論證( )A. 新航路替代傳統商路 B.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C. 歐洲爆發了商業革命 D. 民眾生活相對富足7.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自1571年開始,每兩年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間往返一次。下列選項對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說法正確的是( )A. 是大西洋上的一條貿易通道 B. 菲律賓和墨西哥發展為強國C. 貿易中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D. 貿易的商品主要來自于歐洲8.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杰出作品。16世紀以后,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在文學、藝術、思想、科學等許多方面碩果累累。由此可見,文藝復興( )A. 推動歐洲科學文化思想的繁榮 B. 讓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C.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目 D. 主要在藝術領域成果突出9. 1701年,英國議會頒布《王位繼承法》,該法案規定英國國王不能是天主教徒,也不能和天主教徒通婚。此外,該法案還規定了王位繼承的順序。這表明該法案( )A. 擺脫羅馬天主教會控制 B. 推動《權利法案》的頒布C. 明確了王在法下的原則 D. 完善英國王位繼承關系10. 1785年,在一場知識產權糾紛案中,英國人阿克萊特的律師是這樣辯護的:“工藝各部門中最有用的發明并不是關在書房里專務理論的哲學家們的創作,而是通曉使用技術方法的、從實踐中得知構成其探討課題的工匠的創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這段辯護詞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工業革命( )A. 科學理論與社會生產實現緊密結合 B. 手工工場日趨專門化C. 工藝發明主要緣于工匠的實踐創新 D. 工匠比哲學家更重要11. 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宣言》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特別是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表明,巴黎公社的實踐( )A.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產物 B. 具有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C.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D. 開辟了人類歷史新時代12. 17—19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尤其在印度,東印度公司以洗劫宮廷國庫、強征田賦、壟斷貿易等方式,從印度掠奪了巨額財富,所以人們稱“印度是英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這說明英國( )A. 獨占印度的殖民收益 B. 阻礙了印度的近代轉型C. 確立殖民霸主的地位 D. 殖民擴張過程充滿暴力13.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提出“美洲體系原則”,其含義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它的潛臺詞和核心是“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門羅宣言反映出( )A. 拉美人民反外來侵略的任務艱巨 B. 美國致力于保護美洲的利益C. 美國確立起世界霸主的國際地位 D. 美國與歐洲的矛盾不可調和14.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元帥福煦等實權人物強烈要求對德國重新劃分疆界,萊茵河地區做如下安排:萊茵河右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成立一個獨立的萊茵共和國。英國政府反對法國提出的這項計劃。這表明( )A. 強權政治遭到英國等國的反對 B. 英法兩國爭奪對德主導權C. 英國想主導對德國疆界的劃分 D. 英國想維持歐洲大陸均勢15. 1917年4月,列寧發表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當時,絕大部分布爾什維克黨員對列寧的這一提法感到“驚訝和不知所措”,有的黨員把列寧的提綱稱為“烏托邦式的”,甚至把列寧的提綱看成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這折射出( )A. 布爾什維克黨員理論水平低 B. 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條件不成熟C. 列寧的革命理論具有創新性 D. 布爾什維克存在資本主義傾向16. 下圖為蘇聯部分農產品產量示意圖(單位:百萬噸/頭)。據此圖可以得出( )A. 斯大林模式阻礙了農業現代化 B. 西方國家對蘇聯的禁運已奏效C. 蘇聯工農業生產結構嚴重失衡 D. 農業集體化挫傷了生產積極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類社會從來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區的農耕文明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都表現出向外擴展的趨勢,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從居魯士立國開始,通過對外擴張,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它不僅有自身發達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統治龐大帝國的制度文明。在帝國東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羅,獲得了東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國西部,征服呂底亞,與希臘人有了接觸,他們的工匠吸收了呂底亞的藝術特色,商人學會了鑄造錢幣。公元前4世紀晚期,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征服、帝國的建立與希臘化世界的形成,推進了從中亞、印度到東地中海、歐洲之間古老諸文明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楊俊明《古代帝國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傳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波斯和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共同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世界帝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作用。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德天皇進行的大化改新是在遣唐學生的推動下進行的,改革的第一個措施就是仿效唐制,建立年號,稱孝德天皇元年為大化元年(645年),是為日本天皇設立年號之始。隨后全面學習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為樣板。文武天皇所頒布的《大寶律》中的《田令》規定有關口分田、職分田、公廨田等名稱和內容都與唐朝均田法令一樣……中央設立二官,太政官下轄八省,各省又下轄若干察、司分理政務,一臺為彈正臺(相當唐的御史臺);地方行政組織為國、郡、里。隨著《論語》等儒家經典傳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廣。天智天皇(執政時間為662—671)在京都設立太學,以后學制逐漸完備,學科基本與唐相仿。——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唐化”和“歐化”改革。日本全面學習唐制,通過大化改新確立了封建制社會和太平盛世。在中國“協和萬邦”、不以強凌弱的天下觀和王道思想的指導下,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往來。“脫亞入歐”使日本從歐美模式中吸取靈感解決統治危機。……反對派倒幕運動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機會進行比在俄羅斯和中國社會中更為徹底的改革計劃。到20世紀早期,在明治維新領導人所實施的改革的基礎上,日本成為一個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但也使日本誕生了軍國主義霸道的怪胎,加速了其對東亞的稱霸。——摘編自劉明翰、陳月清《論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對日本及東亞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日本“唐化”和“歐化”改革的影響。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于把歐洲近代上限視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于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街性,這兩個上限之間,必然會有一個“時間差”,歐洲近代史始于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于19世紀。16-18世紀則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準備階段。——摘編自王占陽《世界近代上限新論》作者認為“16—18世紀則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準備階段”,結合世界史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闡釋。(要求:史論結合,論據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下半期,英國的一個鼓吹殖民主義的代表人物公開發表演說:“英國必須下手干,否則就是滅亡。它必須盡快尋找殖民地,把手伸得越遠越好……英國的至高無上的目標就是從海上和陸地將英國的勢力帶向世界各地。”到19世紀80年代,僅在非洲的西海岸就有15家德國公司開設的60個工廠,而傳教點則達數百個。與此同時,德國國內也出現了要求加強德國海上力量的呼聲。一個德國親王說:“對一個年輕的國家來說,沒有擴張就沒有前途,沒有海外政策也就談不上擴張,而沒有海軍就談不到海外政策。”——摘編自袁明主編《國際關系史》材料二 英、德、法、美的工業發展和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 英 德 法 美1870—1913年工業增長倍數 1.3 4.6 1.9 8.11913年工業產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殖民爭奪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資本主義主要國家發展出現的現象,并分析其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共同因素:農耕文明的物質保障;古代文明的擴展;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繁榮的文化;武力擴張。(任答三點即可)(2)作用: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促進了文明的傳播與發展;推動了古代東西方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加強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和互補;成為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一個環節。(任答兩點即可)【18題答案】【答案】(1)措施:仿效中國唐制設立年號;參考唐律頒布律令;改革官制,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機構;傳播儒學;設立太學。(2)“唐化”改革: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推動文化與教育的發展;加速了日本封建制社會的形成和逐步繁榮;促進了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往來。“歐化”改革: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逐漸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日本軍國主義崛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給亞洲鄰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對東亞國家的近代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題答案】【答案】論點:16—18世紀則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準備階段。在經濟領域,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是關鍵因素。15世紀末16世紀初,迪亞士、哥倫布等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此后,西歐國家國紛紛走上殖民擴張道路,通過掠奪金銀、建立商站、進行奴隸貿易等方式,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這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繁榮,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資金、原料和市場條件,使世界經濟朝著近代化方向邁出重要一步。政治方面,這一時期歐洲部分國家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曙光。英國在17世紀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政權奠定了基礎,開創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個大國確立的先河。此后,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也相繼爆發。而這些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政治制度的變革,使民主、法治等近代政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為世界近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范例。思想文化領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接連興起。文藝復興始于14世紀,在16—18世紀進一步發展,它倡導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封建神學的束縛,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使人們獲得了宗教信仰的自由,推動了歐洲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啟蒙運動在17—18世紀達到高潮,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等思想,構建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理論框架,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近代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理性主義成為近代社會的主流思想。綜上所述,16—18世紀在經濟、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的變革,為世界近代史的到來做好了充分準備,是世界歷史從傳統邁向近代的重要過渡階段。【20題答案】【答案】(1)原因:19世紀下半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深入開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經濟飛速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趨勢,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尋求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2)現象: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列強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