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張掖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小題3分)1-5:D D A C D6-10:C A A C D11-15:D A B C C16-16:B二、非選擇題(52分)17.(12分)(1)原因:①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發達的官僚體系;②繼承并發展羅馬法(如《查士丁尼法典》);③獨特的東正教文化形成穩定文明體系;④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是東西方貿易樞紐(6分)。(2)新經濟理念:①貨幣成為衡量物品價值的標準,追求貨幣積累;②財富作為資本可增值(如放貸取利);③消費改善生活被認可(2分)。作用:推動歐洲從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奠定思想基礎(4分)。18.(14分)(1)有利條件:①水運發達,交通便利;②氣候潮濕,適合棉作物生產;③鄰近“黑鄉”,煤炭、鐵礦資源豐富;④勞動力充足(6分)。(2)特點:①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②幾乎同時發生在多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③規模更廣泛,發展更迅速;④后進國家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8分)。19.(14分)(1)背景:①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制造業衰退,中西部城市貧困率上升;②工人收入下降,失業導致社會問題(如焦慮、抑郁);③聯邦政府應對失業問題的需要(6分)。(2)表現:①宏觀調控:強化干預與減少干預相結合;②科技:進入信息時代;③社會結構:中間階層擴大,結構多層次化;④福利國家:調整公共開支,平衡效率與公平;⑤社會運動:黑人民權、婦女平權等運動興起(8分)。20.(12分)示例:論題: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動國際秩序變革論述: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通過不結盟運動等推動南南合作,經濟上依托全球化實現增長(如“金磚國家”),政治上提升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話語權。它們反對霸權主義,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為全球治理注入多元力量,促進國際秩序向平等、包容方向發展(12分)。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年級期末考試C.生產方式影響文明信仰形態D.美洲農業文明具有先進性5.有人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剛剛撕開了套在人類身上的“籠子”;啟蒙運動歷史試卷再進一步撕裂套在人類身上的“籠子”的同時,把統治者關進了“籠子”。據此可知,啟蒙運動的進展主要體現在注意事項:A.推崇科學祛除蒙味B.促進思想解放深化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C.反對封建君主專制D.提出民主制度構想卡上。6.下表反映近代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據此推知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年份美洲非洲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1650年2.4%18.3%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1750年1.6%13.1%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1850年5.1%8.1%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A.歐美國家移民政策逐漸見效B.非洲面臨被瓜分的局面C.三角貿易改變地區人口結構D.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7.拿破侖執政后,不斷整頓國家財政,將收稅權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并采取了國家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訂貨、巨額津貼補助、鼓勵競爭和使用機器生產、保護發明專利、舉辦博覽會等措1.歷史研究發現,在公元前5000年的中國黃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都獨施。這些措施立地培育了農作物;考古證據顯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東非地區存A.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B.保障了法國社會的穩定在過早期的煉鐵活動。這可用以說明古代文明C.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D.強化了君主的專制權力A以農耕文明為主B.區域交流頻繁8.19世紀初,在美國工人運動中處于邊緣地位的女工群體,用道德話語來伸張自身C.相似性特征明顯D.起源的多元化權益,試圖獲得資本家的憐憫。一些資本家抓住可乘之機,推出應對措施將工廠2.在羅馬帝國形成階段,大一統帝國構建所需克服的阻力主要來自古典城邦觀念精心包裝為“模范社區”,贏得不少社會贊譽,但卻回避了女工遭遇殘酷剝削的事的反等級制傳統,而可利用的文化資源則主要來自古羅馬人的本土殖民傳統以實。據此可知當時及東方希臘化世界的君主崇拜。由此可知,羅馬帝國A.工人運動尚缺乏科學理論指導B.資產階級積極調和社會矛盾A.元首的權力不受限制B.軍事擴張推動了希臘化的到來C.基層社區承擔更多的政府功能D.女性群體社會地位得到提升C.拋棄了傳統城邦觀念D.制度構建整合了不同文化資源9.19世紀60年代,日本有學者提出“富國論”,后來成為“殖產興業”政策的重要理3.在中世紀后期的西歐,國王想從市場貿易中獲利,無論是直接地參與貿易,還是論來源。他主張既吸收歐美炮艦、機械等現代科技,又承繼中國堯舜三代的歷史間接地因為貿易繁榮而增收稅款,他必須不遺余力地助推國內市場的統一。由傳統,不必區分“東洋道德”和“西洋藝術”。上述材料可以論證明治維新此可見這一時期A.保留了大量傳統文化因素B.改革呈現中體西用思想A.封建主與國王存在利益沖突B.傳統莊園經濟趨于瓦解C.受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影響D.遵循“脫亞入歐”戰略C.專制王權發展沖擊城市自治D.國家統一受到城市挑戰10.19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經營的棉紡織工廠由61家增至156家。民眾希望進4.美洲印加人在播種與收獲季節舉行祭祀帕查瑪瑪的儀式。例如,播種前需向大一步開拓國貨市場。1896年,加爾各答舉辦了國貨博覽會。1906年,提拉克向人地獻祭羊駝胎兒或焚燒玉米酒,以祈求豐收,此類儀式被稱為“恰拉”。祭品被埋民呼吁:“你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明天起你們就自由了。”這表明印度人土地或灑在地上,象征對大地母神帕查瑪瑪的供養。由此可見A.傳統棉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B.民族解放運動取得初步勝利A.地理環境決定宗教信仰模式B.美洲社會分工的細密化C.民族資產階級獲得廣泛支持D.經濟發展推動民族意識增強第1頁(共6頁)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張掖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答案.docx 甘肅省張掖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圖片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