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本試卷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部(每小題1分,共15分)1.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是我國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定的戰略性文件。依據文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社區助餐——適量攝入含碘食物有助于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B. 健身運動——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積極預防心腦血管疾病C. 定期體檢——通過檢測血液中激素含量推測疾病產生的原因D. 康復理療——針對性平衡訓練改善大腦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2. 2025年春節,瀘州市“山河明月 醉酒城”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參與。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 開街儀式現場游客非常激動,心跳加快,這是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共同結果B. 舞龍舞獅表演、民俗表演等節目精彩紛呈,表演者隨著音樂舞動屬于復雜反射C. 游客在吃喝玩樂的同時,身體里的激素也會發生變化,飯后體內胰島素會大量減少D. 游玩結束后禁止游客酒后駕車,因為酒精會麻醉人的大腦,使人反應變慢3. 全飛秒近視手術,是利用飛秒激光削掉一部分角膜基質層,再通過一個2mm左右的微小切口將之取出(如下圖),從而改變角膜曲率,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某同學通過該技術矯正了視力,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手術前,該同學看不清遠處物體是因為物像落在視網膜后方B. 角膜是無色透明的,屬于眼球結構中的外膜,利于光線通過C. 高度近視和角膜基質層薄的患者不適合做該手術D. 手術后,該同學的晶狀體曲度沒有發生改變4. 周末小陽在家做飯,炒菜時不小心被熱油濺到手臂,他立刻做出躲閃動作。下列對這一反射活動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該反射活動的感受器是手臂皮膚中的感覺神經末梢B. 神經沖動沿著“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的途徑傳導C. 這個反射活動必須經大腦皮層的參與D. 若小陽的脊髓受損,可能無法完成這個反射5.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身高不足五尺(約1.3米左右),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著稱于世。小個子晏嬰在幼年時缺少的激素是( ?。?br/>A. 雄性激素 B. 生長激素 C. 甲狀腺激素 D. 腎上腺素6.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種常見的土壤細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它是一種使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主要通過飲食傳染,對溫度的耐受范圍大,4℃下仍然可以存活并繁殖。單核增生李斯特菌通常在過期速食、黃油、凍肉、奶酪等上面蔓延滋長。人體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對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感染了單核增生李斯特菌而患病的人可以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B. 勤洗手,保持廚房和冰箱衛生屬于預防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C.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抵御病原體,屬于人體免疫的第二道防線D. 因感染了單核增生李斯特菌而患病的人屬于病原體,單核增生李斯特菌是傳染源7. 春季是花粉過敏的高發期,患者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癥狀。專家解釋這與城市廣泛種植的楊樹、柳樹等風媒植物在春季產生大量顆粒細小花粉并隨風飄散有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噴嚏反射的神經中樞位于腦干,屬于簡單反射B. 易花粉過敏人群可采取出門戴口罩減少花粉吸入C. 皮膚和黏膜能阻擋部分花粉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D. 花粉相當于抗體,進人體會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8. 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下列關于人體健康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 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是身體識別和排除抗原異物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但免疫功能過強或過弱都會引起人體生理功能的紊亂B. 疫苗是用滅活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C. 觀察病毒必須借助于電子顯微鏡,病毒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某些病毒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載體、某些昆蟲病毒可以防治森林害蟲D. 日常生活中被生銹的鐵釘扎傷后容易感染破傷風,這時候要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一種動物血清蛋白),從人體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的破傷風抗毒素是一種抗原9. 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觸電、溺水、煤氣中毒等意外傷害,下列所采取的急救措施錯誤的是( )A. 圖1中胸外心臟按壓的正確部位是①B. 圖2是觸摸頸動脈搏動的情況,可以判定心跳是否存在C. 圖3表示對病人進行急救前的做法,是為了暢通呼吸道D. 圖4是心肺復蘇,乙先做30次心臟按壓,甲再做2次人工呼吸,交替反復進行10. 某實驗小組分別探究了不同濃度的煙草浸出液和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對該結果描述正確的是( )A. 水蚤心率隨酒精濃度升高而加快B. 水蚤心率隨煙草浸出液濃度升高而降低C. 酒精濃度較低時對水蚤心率有促進作用,濃度稍高時對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D. 煙草浸出液和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相同11. 將清水洗后的手掌放在無菌培養基上輕輕按一下,蓋好培養皿后培養一段時間,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培養皿中能觀察到的是菌落B. 培養基可以為細菌或真菌提供有機物C. 用清水洗手可以完全洗去手上的微生物D. 菌落形狀不同說明手上的微生物不止一種12. 我們要珍愛生命,健康生活。下列關于健康地生活的認識或做法錯誤的是( )A.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B. 左氧氟沙星是常用抗生素,經常發生咽喉感染的同學可以適當多買幾盒備用。C. 毒品損害人的大腦和心臟,對健康危害很大,青少年應該遠離毒品D. 心情焦慮或抑郁時,可通過找人傾訴、聽音樂、打球、散步等來緩解情緒13. 關于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 細菌和真菌作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大自然B. 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如小麥葉銹病和玉米瘤黑粉病都是由細菌引起的C. 固氮的根瘤菌與大豆共生,相互依賴,彼此有利D. 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能夠制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14. 酸雨屬于空氣污染,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下列關于酸雨的敘述,錯誤的是( )A. 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B. 酸雨是工廠排放的煙霧造成的,與機動車排放尾氣無關C. 酸雨會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植物死亡D. 酸雨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從而影響植物吸收15.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不損害經濟效益前提下,人類可開發清潔能源和治理環境污染B. 營養豐富的水體中,綠藻大量繁殖會使水質惡化,危害水生動物C. 紙類廢棄物富含纖維素等有機物,可以回收處理后再利用D. 人類的開荒造田、濫捕野生動物等外力因素會破壞生態平衡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35分)16. 中學生體質測試對了解同學們自身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圖一是人體神經系統與其所調節的部分結構的示意圖,圖二是某同學制作的可調節的眼球成像模型。(說明:注射器向水透鏡內注水,曲度變大:向外抽水,曲度變小)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仰臥起坐測試中,同學們聽到口令后開始進行動作,這種應答性反應過程屬于_____反射。(2)引體向上測試時,監考員觀察完學生的動作狀況后,接著低頭在記錄冊上做好相關記錄。這一過程中眼球內5曲度的變化是_____,最終在[ ]_____形成視覺。(3)進行長跑測試時,發令員的槍聲引起的振動傳到內耳,刺激[ ]_____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最終在大腦皮層形成聽覺。跑步過程中,同學們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調節該過程的神經中樞位于_____。(4)測試過程中某同學手指劃傷,請寫出痛覺產生的傳導途徑_____(用字母,數字和箭頭表示)。(5)圖二中模擬遠眺過程時,“F光源”適當左移,此時光屏上物像變模糊。如果不改變水透鏡的曲度,可以在“F光源”與水透鏡之間安裝_____填(“凹透”或“凸透”)鏡進行調節。17. 冬春季節,支原體肺炎和甲型H1N1流感容易在人群中頻發。某生物興趣小組同學查閱資料,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產生機理及防治措施。結合所學,分析回答下列問題:資料一: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支原體是目前發現最小的、最簡單的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壁。支原體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資料二:甲型H1N1流感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熱、頭疼、咳嗽等癥狀,嚴重者可伴隨胸悶、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需及時就醫治療。資料三:青霉素是從青霉菌中提取的抗生素,屬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主要通過阻止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膨脹、破裂和融化,從而殺死細菌。(1)從傳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都屬于_____ 。從免疫學角度分析,甲型H1N流感病毒屬于__________,能刺激淋巴細胞產生抗體,這是第_____ 道防線起作用。(2)根據寄生的細胞不同對病毒進行分類,甲型H1N1流感病毒屬于_____ ;經查閱發現甲流患者早期出現鼻塞、流涕等癥狀,是由于人體呼吸道黏膜對進入體內的甲型流感病毒的防御導致的,這種免疫屬于________ 免疫。(3)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后,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______ ,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4)感染支原體肺炎和流感,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治療。其中支原體感染,不能利用青霉素進行治療,理由是_____ 。18.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也是增加患胃癌風險的因素之一。請據圖回答問題。(1)圖1中,從細胞結構上看,幽門螺桿菌與人體細胞結構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______,主要通過______的方式進行繁殖。(2)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飲食傳播,幽門螺桿菌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在胃酸中生存的細菌,它與人類的關系是______(填“寄生”或“共生”)。(3)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如圖2,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三聯療法”的藥物之一。患者購買藥物時,需不需要醫生的處方 ______,請說明理由:______。(4)為探究乳鐵蛋白在臨床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方面的作用,研究人員繼續開展相關實驗。分別用不同藥物對若干胃內感染小鼠連續灌胃7.天后,檢驗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越高,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的損傷越大),結果如下表所示:組別 不同藥物 白細胞介素-8/(pg/m3)I 生理鹽水 503.38Ⅱ 乳鐵蛋白 107.95Ⅲ 三聯療法 25.84Ⅳ 乳鐵蛋白+三聯療法 22.58結果說明:單獨使用乳鐵蛋白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使用______對于幽門螺桿菌病的治療效果更好。(5)阻斷幽門螺桿菌感染家庭聚集性傳播的有效措施有很多,例如,①餐具定期高溫消毒.②使用公勺公筷,③家庭成員檢測結果為陽性者與患者同時隔離治療,等等從預防傳染病的角度來看,①③分別屬于______。19. 下圖為一些微生物的模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生物E沒有細胞結構,由_______構成,不能獨立生活,需要________在其他生物細胞中,以自我復制的方式進行增殖。(2)圖中B類生物中,有的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_______增厚,形成休眠體_______,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3)“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詩句中釀酒所需的微生物是圖中的_______(填字母)詩句中的“綠蟻”指的是釀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形成的泡沫,這種氣體是_______。(4)某同學發現家里貯藏橘子長了很多青綠色的毛,推測可能是上圖中C生長和繁殖引起的,它靠________深入橘子內吸收有機物。20. 酸奶因其獨特的風味及豐富的營養倍受人們喜愛。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制作酸奶的條件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第一步:將新鮮牛奶倒入潔凈的燒杯,加入適量的蔗糖(約占牛奶總量的10%),加熱煮沸4-5分鐘,將廣口瓶洗凈并浸泡在水中,用水加熱煮沸5分鐘。第二步:當牛奶自然冷卻到40℃左右時,按照1:5的比例將準備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搖勻并測定奶的酸堿度。第三步:將燒杯中的奶平均分成三份,裝滿三只廣口瓶。①號和②號廣口瓶蓋上瓶蓋密封,③號廣口瓶不蓋瓶蓋(如圖所示)。第四步:將①號廣口瓶放置于0℃-5℃的環境中,②號和③號廣口瓶放置于30℃-35℃的環境中。4-6小時后,觀察瓶內奶的變化,并測定各瓶中奶的酸堿度。請根據以上探究實驗設計,分析回答以下問題:(1)該實驗設計探究的問題是:制作酸奶是否需要_______和______?(2)①號瓶和②號瓶對照,變量是______。(3)①號瓶和③號瓶_____(選填“能”或“不能”)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其原因是______。(4)若最終只在②號瓶中成功獲得酸奶,則②號瓶和③號瓶對照可得的結論是______。(5)牛奶加熱煮沸、廣口瓶等實驗器材清洗并進行加熱處理的目的是______,以免影響實驗效果。(6)向牛奶中按比例加入酸奶屬于細菌、真菌一般培養方法中的______步驟;牛奶煮沸后需要自然冷卻到40℃左右時,再加入準備好的酸奶,這是因為溫度過高容易_______。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本試卷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部(每小題1分,共15分)【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35分)【16題答案】【答案】(1)條件##復雜(2) ①. 由小變大(變大) ②. f大腦皮層(3) ①. ⑤耳蝸 ②. 腦干(4)a→b→c→⑥→f(5)凹透【17題答案】【答案】(1) ①. 病原體 ②. 抗原 ③. 三(2) ①. 動物病毒 ②. 非特異性(3)遺傳信息 (4)支原體沒有細胞壁,(青霉素主要通過阻止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膨脹、破裂和融化,從而殺死細菌)【18題答案】【答案】(1) ①. 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②. 分裂(2)寄生 (3) ①. 需要 ②. 該藥為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醫囑服用(4)三聯療法(和乳鐵蛋白)(5)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19題答案】【答案】(1) ①. 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②. 寄生(2) ①. 細胞壁 ②. 芽孢(3) ①. D ②. 二氧化碳(4)營養菌絲【20題答案】【答案】(1) ①. 適宜的溫度 ②. 空氣(2)溫度 (3) ①. 不能 ②. 變量不唯一(4)空氣抑制酸奶的形成##制作酸奶需要無空氣(5)去除雜菌 (6) ①. 接種 ②. 殺死乳酸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