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1.(2025八下·蘭州期末)在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基礎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放假2天,民族節日放假7天。這體現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邊疆開發C.節日活動精彩紛呈 D.旅游行業蓬勃發展【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在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基礎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放假2天,民族節日放假7天”結合所學知識,題干中自治州放假辦法反映出我國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它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A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各地支援邊疆開發,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自治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排假期,沒有體現節日活動精彩紛呈,排除C;題干未體現旅游行業蓬勃發展,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八下·蘭州期末)新中國出現了三個“區”:“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港澳臺問題;“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三“區”的出現體現了( )A.一國兩制,國家統一 B.民族平等,共同繁榮C.制度創新,中國特色 D.科技進步,推動發展【答案】C【知識點】經濟特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是在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建立的省級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但仍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主權上屬于中國,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三“區”的出現體現了制度創新,中國特色,C項符合題意;A:一國兩制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最先解決的是香港、澳門問題,與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民族平等,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與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科技進步,推動發展與三“區”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25八下·蘭州期末)“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一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大事”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澳門回歸祖國C.香港回歸祖國 D.抗美援朝勝利【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一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和結合所學可知,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回歸洗雪了中華民族恥辱的一頁,意味著西方在中國的殖民主義的結束,以及白人在亞洲統治歷史的終結,B項符合題意;A: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簽訂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A項不符合題意;C: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束,C項不符合題意;D:1950—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澳門回歸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025八下·蘭州期末)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稱贊鄧小平,為解決香港問題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創見”,這一“天才的創見”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C.“一國兩制”構想 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答案】C【知識點】“一國兩制”【解析】【分析】 為了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鄧小平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天才的創見”是“一國兩制”構想,選項 C 符合題意;選項 ABD 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國兩制”構想的相關史實。5.(2025八下·蘭州期末)火箭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軍種,被稱為“國之利器”。它由哪一部隊更名而來( )A.第二炮兵 B.空軍 C.陸軍 D.海軍【答案】A【知識點】導彈部隊的組建與發展【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主要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2015年,該部隊更名為火箭軍,A項符合題意;B:空軍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陸軍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海軍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火箭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5八下·蘭州期末)“信仰為旗,萬里海疆寫忠誠。向實而備,越是艱險越向前。”人民海軍成立75年以來,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從單兵到體系,以第四代裝備為引領、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現代化人民海軍正在形成,大國戰艦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破浪遠航。這體現了( )A.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B.人民海軍裝備全部依靠自主研發C.海軍始終是我國實力最強的軍種D.人民海軍已經多次完成出訪任務【答案】A【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從單兵到體系,以第四代裝備為引領、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現代化人民海軍正在形成,大國戰艦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破浪遠航”可知,中國海軍由落后到先進,說明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A項符合題意;B:“全部依靠自主研發”說法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C:“海軍始終是我國實力最強的軍種”說法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人民海軍已經多次完成出訪任務,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海軍發展史,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5八下·蘭州期末)如表是某同學整理的歷史筆記,他學習的主題是( )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 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 B.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C.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法建交標志著中國加強同西歐國家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表格內容體現了新中國建立初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項符合題意;A:“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只體現了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A項不符合題意;B:改革開放以后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展開,B項不符合題意;C: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與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關,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5八下·蘭州期末)2024年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應外交部部長王毅邀請訪華。雙方就共同關切的國際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中美關系是影響世界最重要的一組國際關系。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系經歷的變化是( )A.結盟———建交——正常化 B.敵對——正常化—一建交C.正常化———建交———結盟 D.正常化——建交——敵對【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經歷的變化是敵對——正常化——建交,B項符合題意;A:中美之間沒有結盟,A項不符合題意;C:中美之間沒有結盟,C項不符合題意;D: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美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2025八下·蘭州期末)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日兩國的圍棋交流,為緩解兩國關系開啟了大門;“籃球外交”推動了中菲關系的改善;中美間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與材料主題相一致的是( )A.“開展體育運動,為打敗法西斯服務”B.“鍛煉身體,保家衛國”C.“體育是外交先行官”D.“新北京,新奧運”【答案】C【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通過體育推動了外交事業的發展,這與“ 體育是外交先行官 ”是一致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A.“開展體育運動,為打敗法西斯服務”,法西斯是二戰期間全世界人民的敵人,不符合題意;B.“鍛煉身體,保家衛國”,保家衛國是抗美援朝時期提出的,不符合題意;D.“新北京,新奧運”,新北京,新奧運是北京舉辦奧運會提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拿它來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10.(2025八下·蘭州期末)1971年10月25日,阿爾巴尼亞代表高喊:“美國人的巨大失敗!”坦桑尼亞代表穿著“毛制服”與非洲兄弟們跳起了桑巴舞。這一歷史畫面的出現是因為(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C.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中美簽署《聯合公報》【答案】A【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1年”“美國人的巨大失敗!”“與非洲兄弟們跳起了桑巴舞”和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10月2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最終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A項符合題意;B: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B項不符合題意;C: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C項不符合題意;D: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2025八下·蘭州期末)2023年3月,在中國南海之濱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共商疫情后亞洲與全球的發展大計,促進國際團結與合作,由此可知( )A.中國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B.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起主導作用C.全球化進程中已經充分實現平等合作D.全球化過程中的貿易均衡已充分實現【答案】A【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在中國南海之濱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共商疫情后亞洲與全球的發展大計,促進國際團結與合作”可知,中國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A項符合題意;B: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起主導作用,B項不符合題意;C:目前全球化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遠遠沒有實現平等合作,C項不符合題意;D:“全球化過程中的貿易均衡已充分實現”說法錯誤,發達國家還是處于優勢地位,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承擔大國責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5八下·蘭州期末)陳毅曾對主持“兩彈一星”工作的聶榮臻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我的腰桿就硬了。”此話反映出( )A.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自主而為 B.國防建設是外交的堅強后盾C.外交發展取決于核武器研制 D.中國研究核武是公開的大事【答案】B【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我的腰桿就硬了”可知,研制導彈、原子彈有利于提升國防實力,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防建設是外交的堅強后盾,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自主而為,B項不符合題意;C:核武器的研制對外交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中國研究核武是否公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防建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2025八下·蘭州期末)李穎《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中寫道: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艱苦創業。出于保密的需要,他們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無私奉獻,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真正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材料中的“他們”包括( )A.鄧稼先 B.焦裕祿 C.王進喜 D.袁隆平【答案】A【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艱苦創業”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體現的是中國核武器研究與發展,鄧稼先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勛”,A項符合題意;B:焦裕祿是1962年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B項不符合題意;C: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他帶領隊友參加石油會戰,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贏得了“鐵人”稱號,C項不符合題意;D:1973年袁隆平經過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鄧稼先,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25八下·蘭州期末)某科學家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物質,其相關信息如下框所示。這位科學家是( )化學式:C15H22O5 組成:C63.81% H7.85% O28.33% 功效:治療瘧疾A.張仲景 B.華佗 C.屠呦呦 D.錢學森【答案】C【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治療瘧疾”和結合所學可知,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C項符合題意;A: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結合臨床編寫著名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強調“治未病”,被譽為“醫圣”,A項不符合題意;B:東漢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B項不符合題意;D:1955年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錢學森,為祖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屠呦呦的青蒿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025八下·蘭州期末)如果要為下面一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共同的主題,下列選項中最恰當的是(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一東方紅一號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 ●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A.國防實力極大增強 B.生物醫學世界領先C.交通、通信不斷發展 D.科技成果造福人民【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計算機網絡技術;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可知,“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體現了衛星發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體現了農業科技進步,有利于解決糧食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體現醫療科技發展,有利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2021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體現了交通科技進步,方便了人民出行和物資流通。“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體現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綜上說明科技成果造福人民,D項符合題意;A:“雜交水稻”“高鐵營業里程”“青蒿素”“電信網絡規模”不能反映國防實力極大增強,A項不符合題意;B:生物醫學世界領先只體現了“青蒿素”,B項不符合題意;C:交通、通信不斷發展只體現了“高鐵營業里程”“電信網絡規模”,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科技成果,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16.(2025八下·蘭州期末)毛主席說:“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毛主席旨在強調( )A.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非常燦爛 B.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C.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文化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答案】C【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和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C項符合題意;A: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非常燦爛不是題干主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強調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強調文化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雙百”方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2025八下·蘭州期末)1965年,衛生部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大力培訓農村衛生人員,為百姓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人民健康水平從而得到普遍提升。這體現了我國( )A.民族區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義務教育的緊迫性C.推動西部開發的前瞻性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答案】D【知識點】改革發展中的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大力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和結合所學可知,衛生部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將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這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項符合題意;A: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自治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普及義務教育的緊迫性,B項不符合題意;C: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在特定時期為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而實施的戰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2025八下·蘭州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擴大,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這反映了我國( )A.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B.文化事業持續發展C.國際地位大大提升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D【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擴大,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可知,我國人民居住條件改善,健康素養提升,娛樂方式多樣化,體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項符合題意;A:題干反映居住條件、娛樂方式等,未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反映文化事業持續發展,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反映國際地位大大提升,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社會生活變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2025八下·蘭州期末)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這反映出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是( )A.利用神權強化王權 B.建立嚴格等級制度C.受希臘哲學影響 D.發源于大河流域【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可知,古埃及法老、漢謨拉比和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都宣揚自己的權力來自神,說明古代亞非文明都利用神權強化王權,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嚴格等級制度,B項不符合題意;C: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臘文明,不可能受希臘哲學影響,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涉及古代亞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2025八下·蘭州期末)閱讀下面表格內容,這說明古代文明( )埃及諺語: 兩河流域蘇美爾人詩歌:尼羅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 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 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A.發源于北非西亞 B.毀滅于洪水泛濫C.受自然環境影響 D.具有多元的特征【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尼羅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發源于尼羅河,每年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土壤利于農業生產。兩河流域發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說明古文明的形成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C項符合題意;A:發源于北非西亞不是題干主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強調古文明發源于河流附近而不是毀壞于洪水泛濫,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多元的特征,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的共同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2025八下·蘭州期末)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為建造數量眾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對勞動力、財政和建筑技術的控制達到令人驚訝的地步。這反映了古埃及( )A.軍事實力強大 B.法律體系完備C.國王權力至上 D.醫學成就輝煌【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為建造數量眾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對勞動力、財政和建筑技術的控制達到令人驚訝的地步”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權力至上,C項符合題意;A:軍事實力強大與金字塔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法律體系完備與金字塔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醫學成就輝煌與金字塔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025八下·蘭州期末)據下表可知,《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部分內容 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 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的奴隸之眼,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A.彰顯自由民的尊貴身份 B.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C.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D.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答案】B【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倘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的奴隸之眼,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可知,這兩項條款都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奴隸的社會地位低下,階級屬性鮮明,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自由民的尊貴身份,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漢謨拉比法典》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漢謨拉比法典》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統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2025八下·蘭州期末)據記載,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借貸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這反映了古巴比倫( )A.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B.君主權力衰落C.法學系統日臻完整 D.國內矛盾激化【答案】A【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借貸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可知,古巴比倫存在商業借貸現象,反映了商品經濟比較活躍,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君主權力衰落,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涉及法學系統日臻完整,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國內矛盾激化,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巴比倫商品經濟發展,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2025八下·蘭州期末)某《民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婆羅門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這一規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分封制度 B.種姓制度 C.世襲制度 D.奴隸制度【答案】B【知識點】種姓制度【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婆羅門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和結合所學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士地的人,B項符合題意;A:為鞏固周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周天子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實現分封制,A項不符合題意;C:世襲制度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C項不符合題意;D:奴隸制度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2025八下·蘭州期末)公元前1世紀,他所創立的宗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播到中國內地。我國寺院中大雄寶殿里的“如來”和“大雄”都是他的稱號。他是( )A.喬達摩·悉達多 B.玄奘C.穆罕默德 D.耶 穌【答案】A【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公元前3世紀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A項符合題意;B:唐朝時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回國后積極翻譯佛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B項不符合題意;C: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宣揚真主是唯一的神,以一神崇拜取代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為統一國家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礎,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項不符合題意;D: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人“天堂”。“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6.(2025八下·蘭州期末)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前提和重要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現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經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要發展階段,西藏不僅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2015年《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材料二如圖圖一 圖二材料三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中共二十大報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西藏的發展還得益于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什么舉措?(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和圖一有關地區的回歸時間是什么?這兩個地區得以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們對解決臺灣問題的看法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答案】(1)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舉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西藏和平解放標志大陸統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其發展。(2)時間: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解析:港澳回歸時間是歷史事實,綜合國力增強是根本原因。(3)看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堅持和平統一,必然實現完全統一。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從材料三提取對臺看法,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歷經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要發展階段,西藏不僅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和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簽訂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西藏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2)根據材料二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一是紫荊花,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材料二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二白蓮花是澳門的區花,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3)根據材料三“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可知,臺灣是中國內政問題,不允許他國干涉。根據材料三“我們堅持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可知,爭取以和平的方式推動祖國統一。根據材料三“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可知,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等。結合所學可知,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該方針首先針對臺灣問題而提出,但在香港、澳門回歸問題上得到了成功實踐,并且推動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我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故答案為:(1)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西藏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舉措: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民主改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2)時間:1997年7月1日。根本原因: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3)看法:臺灣是中國內政問題,不允許他國干涉;爭取以和平的方式推動祖國統一;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等。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香港和澳門回歸、一國兩制,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7.(2025八下·蘭州期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外交領域不斷取得成就。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1954年《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材料二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摘自《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周恩來選集》下卷① ② ③材料三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一一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報》(節選)(1)材料一中“原則”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原則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的作用。(2)從材料二中選出研究萬隆會議最可信的兩則材料。(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有美國記者說,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美《建交公報》中達成的共識。【答案】(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用: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解析:材料一的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作用是規范國際關系。(2)材料:圖一、圖二(假設為萬隆會議相關圖片)。理解: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化解分歧,推動會議圓滿成功;解析: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改變會議航向。(3)共識:減少國際軍事沖突;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美國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解析:從材料三概括中美建交公報的共識。【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美建交【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和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后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指導中印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選擇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最為可信,①③屬于第一手史料,最可信;②是電影,電影是人為加工策劃的主觀性較強,可信度有待考究。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該方針得到與會各國的贊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因此說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3)根據材料三“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可知,爭取和平,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根據材料三“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可知,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根據材料三“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故答案為:(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用: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可信材料:①③。理解: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強調“求同”而不是“立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主張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礙亞非國家求同和團結;“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3)共識:爭取和平,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中美建交,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1.(2025八下·蘭州期末)在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基礎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放假2天,民族節日放假7天。這體現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邊疆開發C.節日活動精彩紛呈 D.旅游行業蓬勃發展2.(2025八下·蘭州期末)新中國出現了三個“區”:“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港澳臺問題;“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三“區”的出現體現了( )A.一國兩制,國家統一 B.民族平等,共同繁榮C.制度創新,中國特色 D.科技進步,推動發展3.(2025八下·蘭州期末)“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一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大事”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澳門回歸祖國C.香港回歸祖國 D.抗美援朝勝利4.(2025八下·蘭州期末)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稱贊鄧小平,為解決香港問題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創見”,這一“天才的創見”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C.“一國兩制”構想 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5.(2025八下·蘭州期末)火箭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軍種,被稱為“國之利器”。它由哪一部隊更名而來( )A.第二炮兵 B.空軍 C.陸軍 D.海軍6.(2025八下·蘭州期末)“信仰為旗,萬里海疆寫忠誠。向實而備,越是艱險越向前。”人民海軍成立75年以來,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從單兵到體系,以第四代裝備為引領、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現代化人民海軍正在形成,大國戰艦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破浪遠航。這體現了( )A.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B.人民海軍裝備全部依靠自主研發C.海軍始終是我國實力最強的軍種D.人民海軍已經多次完成出訪任務7.(2025八下·蘭州期末)如表是某同學整理的歷史筆記,他學習的主題是( )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 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 B.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C.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8.(2025八下·蘭州期末)2024年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應外交部部長王毅邀請訪華。雙方就共同關切的國際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中美關系是影響世界最重要的一組國際關系。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系經歷的變化是( )A.結盟———建交——正常化 B.敵對——正常化—一建交C.正常化———建交———結盟 D.正常化——建交——敵對9.(2025八下·蘭州期末)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日兩國的圍棋交流,為緩解兩國關系開啟了大門;“籃球外交”推動了中菲關系的改善;中美間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與材料主題相一致的是( )A.“開展體育運動,為打敗法西斯服務”B.“鍛煉身體,保家衛國”C.“體育是外交先行官”D.“新北京,新奧運”10.(2025八下·蘭州期末)1971年10月25日,阿爾巴尼亞代表高喊:“美國人的巨大失敗!”坦桑尼亞代表穿著“毛制服”與非洲兄弟們跳起了桑巴舞。這一歷史畫面的出現是因為(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C.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中美簽署《聯合公報》11.(2025八下·蘭州期末)2023年3月,在中國南海之濱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共商疫情后亞洲與全球的發展大計,促進國際團結與合作,由此可知( )A.中國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B.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起主導作用C.全球化進程中已經充分實現平等合作D.全球化過程中的貿易均衡已充分實現12.(2025八下·蘭州期末)陳毅曾對主持“兩彈一星”工作的聶榮臻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我的腰桿就硬了。”此話反映出( )A.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自主而為 B.國防建設是外交的堅強后盾C.外交發展取決于核武器研制 D.中國研究核武是公開的大事13.(2025八下·蘭州期末)李穎《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中寫道: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艱苦創業。出于保密的需要,他們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無私奉獻,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真正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材料中的“他們”包括( )A.鄧稼先 B.焦裕祿 C.王進喜 D.袁隆平14.(2025八下·蘭州期末)某科學家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物質,其相關信息如下框所示。這位科學家是( )化學式:C15H22O5 組成:C63.81% H7.85% O28.33% 功效:治療瘧疾A.張仲景 B.華佗 C.屠呦呦 D.錢學森15.(2025八下·蘭州期末)如果要為下面一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共同的主題,下列選項中最恰當的是(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一東方紅一號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 ●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A.國防實力極大增強 B.生物醫學世界領先C.交通、通信不斷發展 D.科技成果造福人民16.(2025八下·蘭州期末)毛主席說:“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毛主席旨在強調( )A.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非常燦爛 B.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C.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文化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17.(2025八下·蘭州期末)1965年,衛生部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大力培訓農村衛生人員,為百姓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人民健康水平從而得到普遍提升。這體現了我國( )A.民族區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義務教育的緊迫性C.推動西部開發的前瞻性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8.(2025八下·蘭州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擴大,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這反映了我國( )A.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B.文化事業持續發展C.國際地位大大提升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2025八下·蘭州期末)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這反映出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是( )A.利用神權強化王權 B.建立嚴格等級制度C.受希臘哲學影響 D.發源于大河流域20.(2025八下·蘭州期末)閱讀下面表格內容,這說明古代文明( )埃及諺語: 兩河流域蘇美爾人詩歌:尼羅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 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 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A.發源于北非西亞 B.毀滅于洪水泛濫C.受自然環境影響 D.具有多元的特征21.(2025八下·蘭州期末)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為建造數量眾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對勞動力、財政和建筑技術的控制達到令人驚訝的地步。這反映了古埃及( )A.軍事實力強大 B.法律體系完備C.國王權力至上 D.醫學成就輝煌22.(2025八下·蘭州期末)據下表可知,《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部分內容 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 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的奴隸之眼,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A.彰顯自由民的尊貴身份 B.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C.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D.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統治23.(2025八下·蘭州期末)據記載,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借貸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這反映了古巴比倫( )A.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B.君主權力衰落C.法學系統日臻完整 D.國內矛盾激化24.(2025八下·蘭州期末)某《民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婆羅門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這一規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分封制度 B.種姓制度 C.世襲制度 D.奴隸制度25.(2025八下·蘭州期末)公元前1世紀,他所創立的宗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播到中國內地。我國寺院中大雄寶殿里的“如來”和“大雄”都是他的稱號。他是( )A.喬達摩·悉達多 B.玄奘C.穆罕默德 D.耶 穌26.(2025八下·蘭州期末)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前提和重要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現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經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要發展階段,西藏不僅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2015年《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材料二如圖圖一 圖二材料三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中共二十大報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西藏的發展還得益于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什么舉措?(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和圖一有關地區的回歸時間是什么?這兩個地區得以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們對解決臺灣問題的看法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7.(2025八下·蘭州期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外交領域不斷取得成就。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1954年《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材料二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摘自《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周恩來選集》下卷① ② ③材料三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一一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報》(節選)(1)材料一中“原則”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原則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的作用。(2)從材料二中選出研究萬隆會議最可信的兩則材料。(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有美國記者說,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美《建交公報》中達成的共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在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基礎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放假2天,民族節日放假7天”結合所學知識,題干中自治州放假辦法反映出我國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它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A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各地支援邊疆開發,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自治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排假期,沒有體現節日活動精彩紛呈,排除C;題干未體現旅游行業蓬勃發展,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C【知識點】經濟特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是在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建立的省級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但仍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主權上屬于中國,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三“區”的出現體現了制度創新,中國特色,C項符合題意;A:一國兩制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最先解決的是香港、澳門問題,與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民族平等,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與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科技進步,推動發展與三“區”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一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和結合所學可知,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回歸洗雪了中華民族恥辱的一頁,意味著西方在中國的殖民主義的結束,以及白人在亞洲統治歷史的終結,B項符合題意;A: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簽訂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A項不符合題意;C: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束,C項不符合題意;D:1950—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澳門回歸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C【知識點】“一國兩制”【解析】【分析】 為了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鄧小平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天才的創見”是“一國兩制”構想,選項 C 符合題意;選項 ABD 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國兩制”構想的相關史實。5.【答案】A【知識點】導彈部隊的組建與發展【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主要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2015年,該部隊更名為火箭軍,A項符合題意;B:空軍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陸軍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海軍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火箭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A【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從單兵到體系,以第四代裝備為引領、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現代化人民海軍正在形成,大國戰艦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破浪遠航”可知,中國海軍由落后到先進,說明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A項符合題意;B:“全部依靠自主研發”說法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C:“海軍始終是我國實力最強的軍種”說法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人民海軍已經多次完成出訪任務,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海軍發展史,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法建交標志著中國加強同西歐國家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表格內容體現了新中國建立初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項符合題意;A:“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只體現了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A項不符合題意;B:改革開放以后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展開,B項不符合題意;C: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與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關,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經歷的變化是敵對——正常化——建交,B項符合題意;A:中美之間沒有結盟,A項不符合題意;C:中美之間沒有結盟,C項不符合題意;D: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美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答案】C【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通過體育推動了外交事業的發展,這與“ 體育是外交先行官 ”是一致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A.“開展體育運動,為打敗法西斯服務”,法西斯是二戰期間全世界人民的敵人,不符合題意;B.“鍛煉身體,保家衛國”,保家衛國是抗美援朝時期提出的,不符合題意;D.“新北京,新奧運”,新北京,新奧運是北京舉辦奧運會提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拿它來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10.【答案】A【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1年”“美國人的巨大失敗!”“與非洲兄弟們跳起了桑巴舞”和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10月2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最終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A項符合題意;B: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B項不符合題意;C: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C項不符合題意;D: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A【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在中國南海之濱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共商疫情后亞洲與全球的發展大計,促進國際團結與合作”可知,中國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A項符合題意;B: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起主導作用,B項不符合題意;C:目前全球化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遠遠沒有實現平等合作,C項不符合題意;D:“全球化過程中的貿易均衡已充分實現”說法錯誤,發達國家還是處于優勢地位,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承擔大國責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B【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我的腰桿就硬了”可知,研制導彈、原子彈有利于提升國防實力,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防建設是外交的堅強后盾,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自主而為,B項不符合題意;C:核武器的研制對外交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中國研究核武是否公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防建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A【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艱苦創業”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體現的是中國核武器研究與發展,鄧稼先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勛”,A項符合題意;B:焦裕祿是1962年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B項不符合題意;C: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他帶領隊友參加石油會戰,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贏得了“鐵人”稱號,C項不符合題意;D:1973年袁隆平經過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鄧稼先,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C【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治療瘧疾”和結合所學可知,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C項符合題意;A: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結合臨床編寫著名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強調“治未病”,被譽為“醫圣”,A項不符合題意;B:東漢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B項不符合題意;D:1955年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錢學森,為祖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屠呦呦的青蒿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計算機網絡技術;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可知,“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體現了衛星發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體現了農業科技進步,有利于解決糧食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體現醫療科技發展,有利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2021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體現了交通科技進步,方便了人民出行和物資流通。“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體現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綜上說明科技成果造福人民,D項符合題意;A:“雜交水稻”“高鐵營業里程”“青蒿素”“電信網絡規模”不能反映國防實力極大增強,A項不符合題意;B:生物醫學世界領先只體現了“青蒿素”,B項不符合題意;C:交通、通信不斷發展只體現了“高鐵營業里程”“電信網絡規模”,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科技成果,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16.【答案】C【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春秋戰國時代,兩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和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旨在強調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C項符合題意;A: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非常燦爛不是題干主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強調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強調文化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雙百”方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D【知識點】改革發展中的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大力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和結合所學可知,衛生部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將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這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項符合題意;A: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自治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普及義務教育的緊迫性,B項不符合題意;C: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在特定時期為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而實施的戰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答案】D【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擴大,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可知,我國人民居住條件改善,健康素養提升,娛樂方式多樣化,體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項符合題意;A:題干反映居住條件、娛樂方式等,未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反映文化事業持續發展,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反映國際地位大大提升,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社會生活變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可知,古埃及法老、漢謨拉比和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都宣揚自己的權力來自神,說明古代亞非文明都利用神權強化王權,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嚴格等級制度,B項不符合題意;C: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臘文明,不可能受希臘哲學影響,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涉及古代亞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尼羅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發源于尼羅河,每年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土壤利于農業生產。兩河流域發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說明古文明的形成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C項符合題意;A:發源于北非西亞不是題干主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強調古文明發源于河流附近而不是毀壞于洪水泛濫,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多元的特征,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的共同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為建造數量眾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對勞動力、財政和建筑技術的控制達到令人驚訝的地步”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權力至上,C項符合題意;A:軍事實力強大與金字塔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法律體系完備與金字塔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醫學成就輝煌與金字塔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答案】B【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倘倘自由民損毀其他自由民的奴隸之眼,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可知,這兩項條款都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奴隸的社會地位低下,階級屬性鮮明,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自由民的尊貴身份,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漢謨拉比法典》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漢謨拉比法典》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統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答案】A【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巴比倫開辦了專門用于借貸的機構(類似于今天的銀行),出借實物或金銀貨幣,借貸人可以用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可知,古巴比倫存在商業借貸現象,反映了商品經濟比較活躍,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君主權力衰落,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涉及法學系統日臻完整,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國內矛盾激化,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巴比倫商品經濟發展,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答案】B【知識點】種姓制度【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婆羅門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和結合所學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士地的人,B項符合題意;A:為鞏固周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周天子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實現分封制,A項不符合題意;C:世襲制度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C項不符合題意;D:奴隸制度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答案】A【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公元前3世紀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A項符合題意;B:唐朝時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回國后積極翻譯佛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B項不符合題意;C: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宣揚真主是唯一的神,以一神崇拜取代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為統一國家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礎,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項不符合題意;D: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人“天堂”。“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6.【答案】(1)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舉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西藏和平解放標志大陸統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其發展。(2)時間: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解析:港澳回歸時間是歷史事實,綜合國力增強是根本原因。(3)看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堅持和平統一,必然實現完全統一。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從材料三提取對臺看法,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歷經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要發展階段,西藏不僅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和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簽訂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西藏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2)根據材料二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一是紫荊花,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材料二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二白蓮花是澳門的區花,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3)根據材料三“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可知,臺灣是中國內政問題,不允許他國干涉。根據材料三“我們堅持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可知,爭取以和平的方式推動祖國統一。根據材料三“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可知,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等。結合所學可知,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該方針首先針對臺灣問題而提出,但在香港、澳門回歸問題上得到了成功實踐,并且推動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我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故答案為:(1)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西藏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舉措: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民主改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2)時間:1997年7月1日。根本原因: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3)看法:臺灣是中國內政問題,不允許他國干涉;爭取以和平的方式推動祖國統一;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等。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香港和澳門回歸、一國兩制,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7.【答案】(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用: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解析:材料一的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作用是規范國際關系。(2)材料:圖一、圖二(假設為萬隆會議相關圖片)。理解: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化解分歧,推動會議圓滿成功;解析: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改變會議航向。(3)共識:減少國際軍事沖突;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美國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解析:從材料三概括中美建交公報的共識。【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美建交【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和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后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指導中印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選擇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最為可信,①③屬于第一手史料,最可信;②是電影,電影是人為加工策劃的主觀性較強,可信度有待考究。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該方針得到與會各國的贊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因此說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3)根據材料三“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可知,爭取和平,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根據材料三“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可知,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根據材料三“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故答案為:(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用: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可信材料:①③。理解: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強調“求同”而不是“立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主張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礙亞非國家求同和團結;“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3)共識:爭取和平,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中美建交,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學生版).docx 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