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羅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卷高一歷史滿分:100分 考試時長:75分鐘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在西安半坡氏族遺址中,成人墓葬有174座,其中有隨葬品的71座,占40.8%。隨葬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陶器等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幾乎沒有,裝飾品也很少,每個墓的隨葬品一般只有5、6件,器物的組合很簡單,又大體相似,都有小口尖底瓶、陶罐、陶缽等。這表明,半坡氏族( )A.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B.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C.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分化 D.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較低2.(秦始皇)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以與越人戰……(三年不能進)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此后靈渠一直是溝通中原與嶺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秦朝修筑靈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政治保障主要是( )A.君主專制制度 B.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C.國家實現統一 D.中央集權制度建立3.唐朝中期,長途販運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大宗商品的遠距離貿易日益頻繁,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的銅錢需要大量周轉與支付,而銅錢攜帶不便導致了一種匯兌性質的票據——飛錢應運而生。據此可知,唐朝飛錢( )A.借鑒了“交子”的流通功能 B.取代銅錢成為主要貨幣C.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4.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并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A.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B.君主集權體制的加強C.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D.分化事權措施的推行5.下表是對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記載。這主要反映了( )記載 出處洞庭之民,鮮務農耕,多商于遠 《吳邑志》競賈販錐刀之利 《肇城志·浙江》多商賈,民競刀錐,趨末者眾 《濟寧府志》多去本就末,以商賈負販為利 《汾州府志》A.區域經濟發展面臨困局 B.區域差異影響經濟結構C.社會生活習俗發生變化 D.傳統四民結構遭受沖擊6.道光二十六年(1846),一個關心社會經濟情況的學者談到松江、太倉一帶的情形說:“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近聞已無紗可紡,松太布市,消減大半。”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松、太地區( )A.民族資本遭受壓制 B.民族意識日益覺醒 C.外國勢力深入內地 D.自然經濟逐漸解體7.如圖是一幅根據電視劇《覺醒年代》繪制的漫畫下列對其的解讀中,較為合理的是( )A.長袍代表守舊意識仍存B.新文化運動未觸及傳統C.傳統文化承載革新思想D.歷史人物形象刻畫失真8.1932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蘇區貨幣”,其中五分錢紙幣上面的圖案中有“梭鏢”“鐮刀”“錘子”“紅旗”等物。這一圖案的設計理念體現了( )A.工農民主政權的特征 B.民族團結繁榮的原則 C.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 D.民主革命任務的變化9.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蔣介石對中共犯下滔天罪行;但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卻力主和平解決。這主要是因為( )A.主要矛盾變化 B.革命任務變化 C.社會性質變化 D.斗爭策略變化10.1949年后改編的歷史教科書中,在敘及夏商周的歷史時,強調對勞動者的剝削是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世界史教材在介紹古羅馬時也說:“貴族富人不事勞動,全靠奴隸勞動生產來養活他們”“人類文明,是從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教科書( )A.突出文明史觀理念 B.強調階級斗爭史觀 C.具有社會史觀傾向 D.重視中西文明對比11.右圖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農業總產值的變化,這體現了( )A.經濟調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B.延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C.經濟比例失調問題得到解決D.消除了“左”傾錯誤的影響12.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發展的手段等。該談話( )A.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B.標志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C.推動了首個經濟特區的建立 D.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3.2024年7月23日,巴勒斯坦14個政治派別在北京簽署《北京宣言》,承諾結束分裂,給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民帶來和平的希望。面對全球和平事業何去何從這一時代之問、世界之困,中國始終在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之道。這( )A.體現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B.完善了全球的治理體系C.彰顯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 D.突顯了中國的主導地位14.根據目前的研究,西亞地區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小麥、大麥和豆類作物,稍后,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農作物,如南亞的芋頭,中國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這可以說明( )A.人類文明發展具有互鑒性特征 B.人類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創造C.文明交流促進了農作物的培育 D.亞洲走在人類文明發展前列15.有學者指出:“盡管非洲與美洲的古代文明各自獨立演進,但二者均呈現出農業文明的興起與繁榮,社會分工導致階層分化及統治集團的形成,以及國家體制的逐步完善等共同特征。”該學者的核心觀點在于強調( )A.文明發展的獨立性 B.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C.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D.文明發展的規律性16.與傳統的觀點不同,斯塔夫里阿諾斯把地理大發現的原因歸之于西方人的“競爭”:意大利人繼續與阿拉伯商人做生意,雙方都“頗稱心如意”,但是其他歐洲人深感不滿,他們想自己另尋一條到東方的航路,“以分享這筆厚利”。這表明( )A.對于歷史的探究很難得出真相 B.新的視角有助于深化歷史認識C.對歷史的解釋應基于權威觀點 D.歷史結論必須通過考古來驗證17.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商人們先后取代了南歐與北歐的封建領主,成為社會中最具權勢的階層。在英國、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新階級逐步控制了本國的政治和政府。材料表明了新航路的開辟( )A.引發了歐洲商業革命 B.讓工業資產階級掌握統治權C.有利于歐洲社會轉型 D.使歐洲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18.歷史學家們認為,歐洲近代早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精神層面現代化的進程。這三場運動( )A.徹底摧毀宗教與迷信的精神枷鎖 B.都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C.促進人類民主、科學思想的形成 D.都構建了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19.《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命議會主席、召開和解散聯邦議會,帝國議會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一切法律和其他決議都必須取得聯邦議會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這反映當時德國( )A.皇帝權力至高無上 B.君主專制政體確立 C.帝國議會毫無權力 D.民主制度不斷完善20.工業革命前,歐洲婦女一般從事家務勞動,基本上依賴丈夫獲取生活資料。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大量女性走出家園,成為獨立的生產者。這一現象出現的基本前提是( )A.學校初等教育的普及 B.女權主義運動的開展C.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 D.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21.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雖然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在一國范圍內進行,但“現代的工業勞動,現代的資本壓迫,無論在英國或法國,無論在美國或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據此可知,馬克思、恩格斯( )A.強調工人運動應堅持國際聯合 B.強調應以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C.認為應尊重世界各國民族差異 D.認為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水平一致22.1888年英國利華兄弟公司在印度專門成立團隊,研發適合印度氣候和膚質的護膚產品,同時在孟買大量雇傭當地人進行生產,并采用印度傳統節日進行促銷活動。利華兄弟公司( )A.重視印度文化和商品傾銷 B.體現英國商品輸出的迫切C.增強印度民族工業競爭力 D.資本滲透擴張具有隱蔽性23.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2500余名士兵翻越安第斯山脈,突襲西班牙殖民軍,在博亞卡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后解放哥倫比亞。這場戰役中,許多來自不同種族的士兵并肩作戰,包括印第安人、混血種人和黑人。這說明拉美獨立運動( )A.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B.摧毀了西班牙的殖民體系C.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消除了拉美地區種族隔閡24.《凡爾賽和約》簽訂后,法國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慶祝,而德國復仇主義者喊出了“打倒《凡爾賽條約》”的口號,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和約。這反映出( )A.美國與德國的國家利益一致 B.《凡爾賽條約》使國際秩序更加混亂C.凡爾賽體系沒有發揮其作用 D.一戰后所形成的國際秩序暗藏著危機25.有學者認為:在幾何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在歷史上,最短的前進線路卻往往是一條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線,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只有進攻,沒有退卻,相反,在特定條件下“退卻”本身就是在前進。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余糧收集制的推行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26.直到1919年,甘地仍認為,印度的首要任務,不是結束英國人的統治,而是追求自身精神的完美,以感化統治者。甘地認為,追求真理是人和社會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真理就是實在、正義、完滿、和諧,就是神。追求真理就必須道德完善,只有用無限的“愛”才能得到。甘地的主張( )A.體現出印度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B.始終未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C.放棄了同英印當局的政治斗爭 D.強調對印度國民素質的改造27.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削弱帝國主義施行強權的物質力量的同時,也從思想、經濟、社會和組織諸方面為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據此可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 )A.促進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B.削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C.清除了法西斯主義的影響 D.促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28.二戰中,美蘇等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戰時關系的主流是友好與合作……但意識形態的對抗和國家利益的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的出現。材料意在說明( )A.冷戰發生的深刻根源 B.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C.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D.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29.1971年8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牙買加協議,實行浮動匯率和多元化國際儲備。但是,美元依然處于中心地位。其原因包括( )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依然由美國控制 ②世界大宗貨物例如石油是由美元結算的③美國政府對美元價值不承擔任何責任 ④美元擺脫了黃金的束縛,仍能替代某些角色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0.2025年1月,因美國政府對 TikTok(抖音國際版)禁令將生效,大量美國用戶涌入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就經濟生活成本、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保障等多方面與中國網友展開“對賬”交流。對此解釋最全面的是( )A.數字技術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B.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間交流的韌性C.經濟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領域 D.社交媒體成為中美競爭的新陣地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在19世紀以前,與中華民族競爭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勢力不及中國的外族。到了19世紀,與中國抗衡的是幾個科學、機械及民族主義立國的列強。我們在道光年間受了重大的打擊,但仍舊不覺悟,不承認國家及民族的危險。直到受了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領導的自強運動。這個運動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付大變局的救國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為所領導的變法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救國救民第二個方案。嚴格說來,拳匪運動可說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三個救國救民的方案。等自強、變法、反動都失敗了,國人注意到了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國救民的方案。——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在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沖突中被動產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義精要與本土思想精華的基礎上逐漸豐富完善的。特別是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排外主義的傳統民族思想影響式微,而以民族國家觀念和主權意識為基調的近代民族主義則逐漸流行,成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資源。它推動中國人修正陳舊的國際觀,使其一變原來的天下意識為現代意義上的世界意識,認為中國不過是世界普通的一員。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鋒芒直指中國自身的問題,認為內部問題是危機加深的深層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學習當作自強的出路。 ——摘編自張鴻石《論近代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近代主要“救國救民的方案”對應的歷史事件,并歸納這些方案體現的時代主題。(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產生的背景。(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當時歐洲各國君主依仗武力,強化王權,積極擴張。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反抗穆斯林統治和壓迫的斗爭中,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和宗教情緒,當他們在向海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葡萄牙國內的政治條件和社會條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擴張主義,該王朝對其國內那批人數雖少但處于發展中的商業中產階級的抱負基本上表示認同,并認識到葡萄牙從海外擴張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 ——摘編自戴維·阿諾德著,聞英譯《地理大發現》材料二 拉美獨立運動不僅改變了美洲大陸的政治版圖,還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獨立運動后,新建立的拉美國家面臨著構建民族國家認同的挑戰,同時在經濟上試圖擺脫殖民經濟模式的束縛。在思想文化領域,這場運動激發了拉美人民對本土文化價值的重新審視,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此外,拉美獨立運動的成功為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樹立了榜樣,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摘編自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外擴張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積極影響。(6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88年,尼克松呼吁“我們必須為使美國成為下一世紀的領導者做好準備”。然而,學者小約瑟夫·奈說:“世界經濟權力是三極的,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產值占世界產值的2/3,中國的發展可能使得在21世紀初出現經濟權力四極的局面。”為了應對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重要問題,國際社會的合作意識與共存共贏意識在逐步增強。由于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國也必須最大限度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尋求國際間更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摘編自許曉春《國際格局與中國多極化外交戰略的建構》材料二 新世紀開局十年之后,國際形勢和中國自身發展將中國外交再一次推向新的歷史起點,決定了中國外交必須與時俱進地做出新的戰略調整,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中國依照“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的新思路,迄今已同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各種伙伴關系,合作共贏道路越走越寬。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代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給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發展與合作機遇。中國積極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舉世矚目的國際大型活動,推廣孔子學院的教育交流機制,以外界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摘編自蘇格《國際格局變化與中國外交戰略》(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今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有何意義。(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