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集寧一中西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隨即聯合以色列軍事入侵埃及。美國把此次入侵看作是贏得阿拉伯世界支持的絕好機會,蘇聯也建議美國與其合作共同“制止侵略”。最終在美蘇的干預下,英法軍事侵略最終宣布失敗。該材料可用來說明( )A.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已出現分裂 B.國際格局變遷加速傳統殖民體系瓦解C.英法殖民主義統治在非洲落幕 D.第三世界崛起沖擊了現有的國際格局2.加爾文將基督徒對世俗財富的追求與對自身選民資格的確證統一起來,把宗教意義上的救贖轉變為世俗意義上的經濟和職業活動,使這些活動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意義和光輝。加爾文這一思想A.有利于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B.推動了商品輸出的擴大C.鼓舞了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D.改變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3.公元1070年,巴塞羅那海關記載“凡流動的水和山泉,以及草場、牧場、森林、灌木叢生的石灰質荒地,還有巖石,都應由貴族以非完全所有權地的形式持有,或作為他們領地的一部分,但應以讓其人民能永遠享受這些資源為目的。”這表明當時西歐莊園( )A.深受封君封臣制度的影響 B.承載著一定的契約精神C.推動了資本主義因素成長 D.擴大了封建貴族的特權4.4世紀,拜占庭學者瓦西里早年接受了系統的世俗教育,精通古典文學,后來致力于用古典希臘哲學概念來思考和解釋基督教教義。神學家格列高利早年對古希臘戲劇和詩歌頗有研究,后來留下大量模仿古典敘事詩的宗教散文和神學教義論文。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拜占庭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B.希臘與拜占庭文化的互鑒C.文化交融促進拜占庭文化發展 D.天主教會的勢力日益加強5.蘇聯成立之初,行政體制的中堅力量主要由一批習慣依靠軍事命令辦事的干部和分派到各地參與建設的復員紅軍組成,他們中的很多人把新經濟政策當作一種迫于形勢的“暫時退卻”,更易于接受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手段、高度集權的工作方式。這表明( )A.新經濟政策不符合國情 B.蘇聯模式具備現實基礎C.社會主義建設面臨困境 D.戰爭思維導致體制僵化6.下表是 1910-1913 年歐洲部分國家的主要工業品年均產量數據 (單位:公噸)。這可以用來說明( )產品 英國 法國 德國煤(褐煤) 2. 92 億 3990 萬 2. 515 億生鐵 979.2 萬 466. 4 萬 1482.9 萬鋼 694 萬 409 萬 1534 萬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 B.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C.德國代替了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D.英法為主導的國際秩序開始改變7.“他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這一理論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他”指的是( )A.伏爾泰 B.馬克思 C.華盛頓 D.提拉克8.美國從19世紀開始,創辦了大量的原住民寄宿制學校,讓印第安兒童全天候地在學校接受教育。美國政府還提出“英語第一”的口號,對非英語的印刷出版刊物一律禁止,所有寄宿制學校必須采用英語授課。由此可知,當時美國政府試圖( )A.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培養勞動力 B.推行同化政策C.完成全國性義務教育普及工作 D.重構教育體系9.十月革命后,受馬克思主義和直接過渡思想的影響,蘇俄政府頒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但未能解決住房危機。后來,蘇俄政府頒布住房法令,使繳費人數覆蓋全體租戶,收費標準依據市場規則而調整,并執行差別房租制。這一調整( )A.最終奪取內戰徹底勝利 B.推動了蘇聯工業化開展C.偏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D.基于國家經濟政策調整10.如表為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狀況表(單位:億元)。表中的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 )年份 出口交貨值 直接出口值 自營出口值1995年 6235 5394 10512001年 9599 7855 4046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國推廣 B.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C.采取多種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資 D.對外貿易結構趨向于合理11.馬克思評價巴黎公社時說:“這次革命的對象不是哪一種國家政權形式:立憲的、共和的或帝制的,而是人民為著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社會生活的行動。”馬克思意在強調巴黎公社( )A.建立無產階級的全新政權 B.受到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C.探索社會主義建立的道路 D.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12.下圖是出土于埃及的萊因德紙草書(局部),書中全部都是應用題,例如計算金字塔的坡度、飼養不同種類的家禽分別需要的糧食,紙草書上的字體是一種潦草的公務員速記符號。這可用以說明古埃及( )A.科學成就領先世界 B.數學研究具有較強實用性C.象形文字已被淘汰 D.公務員管理制度較為完善13.國王入城儀式是中世紀后期西歐重要的皇家儀式。國王在視察城鎮時,城市會精心做好歡迎準備,竭力營造出喜氣洋洋的壯觀場景,以表達對國王的尊重和對其統治合法性的承認。盡管迎接國王花銷很大,但國王的到來可以給城市帶來有價值的回報。由此看出當時的西歐( )A.王權和城市互利互惠 B.王權開始興起C.城市開始興起 D.民族國家形成14.閱讀《俄國及蘇聯國民經濟建設文件匯編材料》的排名表,下列對表格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生產總值 5 5 3 2 2 1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使工業生產總值于1928年恢復到戰前水平B.1932年蘇聯機器制造業占歐洲第一、表明工業化已經實現C.農業集體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在世界排名的提升D.1928~1937年的經濟建設,有利于蘇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5.文藝復興傳播過程中,各國文學家紛紛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創作。他們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縹緲的神話,認為“人是能夠從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宣稱“人類是天生平等的”。這說明文藝復興( )A.推動了各國經濟發展 B.促進了歐洲思想的解放C.推動了民族國家建立 D.加速了歐洲王權的衰落16.18世紀,英國學者約翰遜編寫《詩人列傳》,旨在探求詩的正確原則,正如他編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舉世皆通、古今變化的道德原則一樣。這反映出,在當時英國A.道德成為評判一切的標準 B.牛頓力學體系影響廣泛C.文學創作已轉向現實主義 D.生物進化思想深入人心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拿破侖對外戰爭大事記(部分)1797年,拿破侖征服意大利,粉碎英國、普魯士王國、西班牙帝國等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意大利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取消封建義務,沒收教會財產,宣告公民平等和經濟自由。同年7月拿破侖指揮法軍對納斯科(意大利地區)的起義群眾進行了殘酷鎮壓。并在各地勒索賠款,把幾百萬金幣和大量藝術珍品運往巴黎。1805年,拿破侖直接登陸英國計劃失敗后,決定用經濟封鎖摧垮英國,于1806年頒布《柏林敕令》,規定凡直接來自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準進入任何口岸。1806年10月,普魯士向法國宣戰。在耶拿等戰役中,法軍打敗普軍。法軍攻占柏林。普魯士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承擔10億法郎的法軍占領費用。1807年,拿破侖派軍遠征葡萄牙,迫使葡萄牙王室逃亡巴西。1808年5月,拿破侖強迫西班牙國王遜位,6月宣布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島國王。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8萬德意志地區人被征入法國軍隊作戰,其中半數以上戰死疆場,這激起了德意志人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統治的反抗。1815年6月18日,法軍與英普為主的反法聯軍展開了滑鐵盧會戰。法軍大敗,拿破侖退位,被囚禁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據《拿破侖生平事跡年表》等根據大事年表,評述拿破侖的對外戰爭。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0世紀以來的西歐,隨著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廣,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處處可以遇見渴望到遠方磋磋運氣的年輕小伙、找錢賺的冒險者。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某些宗教節日,如禮拜日或圣徒日,也會成為市場日。隨著“十字軍”東征,地中海貿易重新開通,威尼斯、熱那亞等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米,但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據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等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以來,以電力、化學產業為主導的技術革命使德國經濟結構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轉變。德意志帝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了就業人口結構的調整,1871-1913年間工業領域的就業人數從501.7萬人,飆升至1172萬人,增長率高達134%。在德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新興工業城市尤其是重工業城市發展最為迅速,以至于出現了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極速城市化”,1871-1910年間德國城市人口凈增2413萬人,而總人口增加了2386.7萬人。1891—1910年間,大約有91個城市推行了行政區合并政策,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萬,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給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處理的基建步伐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人口所帶來的挑戰。——摘編自徐繼承《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高速城市化與公共衛生危機》(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高速城市化的原因及由此帶來的問題。(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城市發展的認識。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在羅馬人由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王政時代”,羅馬城邦的管理組織民眾大會、元老院和“王”管理羅馬社會的主要依據是羅馬古老的氏族習慣和社會通行的各種慣例。在“王政時代”的后期,隨著階級矛盾的尖銳,羅馬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實行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三個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則把羅馬城劃分為四個區域,并按財產的多少將羅馬人劃分為五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權利義務。這場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產生。——謝冬慧《羅馬法的借鑒價值》材料二 羅馬社會在不斷強大以后,開始對外擴張,羅馬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商貿及其他交往不斷加強。而隨著交往的頻繁,矛盾在所難免,在解決問題時所適用法律的矛盾同樣十分尖銳,因古老的羅馬公民法不能保護外國人的權利和利益,不能適應新的經濟關系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況,公元前242年羅馬設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處理案件過程中,根據所謂“公平”“正義”的原則,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與要求,有針對性地調整新出現的種種社會關系,從而創立了一套與公民法不同,專門調整羅馬人與外國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謝冬慧《羅馬法的借鑒價值》請回答:(1)在羅馬法正式誕生之前,羅馬政府治理社會的主要依據是什么?羅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2)據材料二說明羅馬擴張中出現的兩大社會問題。萬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羅馬政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有10個國家接受邀請,此為世界博覽會的開始,后來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盛會。為了顯示國力,英國政府耗用4000多噸鐵和400噸玻璃,建造了一座長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宮”。此次博覽會令人矚目的展品當屬引擎、印刷機和紡織機械等產品。在19世紀,原材料、機械、工業制品及雕塑作品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展品,蒸汽機、混凝土、鋁制品、橡膠、縫紉機、印刷機、火車、電動馬達等相繼成為展會上的新寵。——摘編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宮及其經驗》材料二 世界博覽會主題概覽時間 主題 時間 主題1933年 一個世紀的進步 1982年 能源: 世界的原動力1935年 通過競爭獲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 水乃生命之源1937年 現代世界的藝術和技術 1985年 居住與環境: 人類家居科技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類與自然1958年 科學、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 未來的財富1962年 太空時代的人類 2000年 人類—自然—科技—發展1964年 通過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發展:大自然智慧的再發現1970年 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2010年 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1974年 無污染的進步 2015年 給養地球: 生命的能源(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19世紀和20世紀世博會所體現的社會發展理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20世紀世界博覽會主題確定的時代因素。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C B A B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A C B B17.拿破侖對外戰爭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法蘭西帝國因此盛極一時,但在歐洲國家和人民的反對下又不可避免走向失敗。拿破侖戰爭前期粉碎了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鞏固了法國大革命成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沖擊了封建秩序,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其他國家和人民的侵略和奴役,損害了被侵略國家的主權,激發了民族民主意識;與英國、沙俄等國的戰爭還帶有爭奪歐洲霸權的性質。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對法國、歐洲和世界產生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既具有正義性、進步性,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18.(1)原因:德國的統一、推動經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德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高速工業化帶領就業結構的變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新興工業城市的拉動;政府強力主導,推動行政區合并。問題:住房緊張問題加劇;城市環境污染嚴重;衛生條件惡劣;傳染病流行,引發了城市公共衛生危機。(2)城市的發展受到生產力發展、宗教、商業、戰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更合理的發展城市,合理的處理好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9.(1)依據:氏族習慣和社會通行的各種慣例。背景:在王政時代后期,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尖銳。(2)社會問題:一是由貿易增加帶來的經濟糾紛,二是民族融合帶來的民族矛盾。變化:在擴張的過程中,羅馬開始走向了帝國,共和政體開始動搖,萬民法的出現體現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20.(1)社會發展理念:19世紀關注科技與工業的發展;20世紀更關注人類和平、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2)時代因素: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一戰、二戰);科技作用的兩重性受到關注(第三次科技革命);冷戰凸顯對抗的危險(冷戰);經濟全球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環境、資源問題;技術革命展示了新的發展前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