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先秦時期有思想家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認為人先天具備這些心性萌芽。據此可知,該思想家A.主張“人性本惡”,強調以“禮法”規范行為B.倡導“無為而治”,反對刻意塑造人性C.認為“人性本善”,肯定先天道德意識的存在D.提倡“尚賢兼愛”,追求社會公平公正2.宋代有詩描述唐代歷史:“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五百年間置不問,圣主下詔初親征。”這可用于印證A.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西北邊防空虛B.唐末藩鎮割據激化了民族矛盾C.唐朝末期君主權威得到了有效彰顯D.唐朝對邊疆的管控呈現制度化3.圖1所示為抗戰期間陜甘寧根據地魯迅藝術學院所創作的一幅宣傳畫,畫面為男女共同投票選舉村干部的場景。這反映出當時陜甘寧根據地A.軍民一致抗戰的局面B.經濟實現自給自足C.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D.文化宣傳深入普及4.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率先推行包干到戶和包產到戶。根據1980年鄧小平的講話精神,中共中央于同年召開座談會,形成《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紀要。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括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在內的各種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這說明我國A.經濟體制改革始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B.改革開放的重心開始轉向農村C.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突破了原有的框架 D.農村改革具有明顯自發性特征5.摩亨佐·達羅遺址是古代印度哈拉巴文明城市遺址,該城市分為衛城和下城兩部分。衛城有城墻和塔樓,下城是居民區,街道平直、整齊,街道由燒磚砌成,城市有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這可說明達羅遺址時期的印度A.開始出現社會階層分化 B.社會組織達到一定水平C.窯爐煉制技術比較成熟 D.已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6.在中世紀西歐,莊園法庭負責審理莊園的各類訴訟案件,既有盜竊等刑事案件,也有土地、契約、婚姻等民事案件。據此可知,中世紀西歐莊園法庭A.損害了領主的經濟利益 B.強化了莊園的自治屬性C.確保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D.承擔了政府的立法職責7.印加帝國通過編制詳細的人口調查表,精確地掌握各地人力與資源。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世襲首領被廢除,改由中央任命官僚管理,同時印加帝國將原部落地域重新劃分并納入“蘇尤”,即四大行政區。這反映出印加帝國A.消滅了世襲的貴族階層 B.打破了各部落的地域界限C.國家治理模式的集中化 D.注重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8.1469年,西班牙將分散的封建領地整合為統一政權。1480年,伊莎貝拉一世通過設立中央法庭削弱了地方司法權。1492年前后,西班牙王室整合了卡斯蒂利亞的羊毛貿易收入與阿拉貢的地中海港口稅收,形成穩定的資金池。這可說明當時西班牙A.率先擺脫封建專制政治形態 B.控制了地中海區域的商路貿易C.資本主義發展有了政治前提 D.具備了向遠洋探索的一些條件9.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據此可知,孟德斯鳩的核心主張是A.天賦人權 B.法律至上C.自由平等 D.權力制衡10.圖2為18世紀中期法國大革命前社會結構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合理的,當時法國A.君主專制逐步確立B.社會階級矛盾尖銳C.社會革命阻力較弱D.第三等級享有特權11.1845年,普魯士頒布《工商條例》,規定招收學徒者須具備授徒技能且為同行業公會成員,以此明確師傅資格。1849年,普魯士對該條例作出修改,規定實行工匠考試和師傅考試制度。普魯士這些舉措A.旨在加強對社會管控 B.提升了工人社會地位C.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 D.完善了國民教育體系12.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訂《英荷條約》,以馬六甲海峽為界,劃分雙方實力范圍,海峽以南的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屬于荷蘭;海峽以北的馬來半島、檳榔嶼、馬六甲(以上今均屬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屬于英國。該協議的簽訂A.消解了英荷兩國的殖民競爭矛盾 B.表明東南亞被列強瓜分完畢C.推動了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 D.促使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13.1921年3月,列寧指出:我們實際上從農民手里拿來了全部余糧,甚至有時不僅是余糧,而是農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糧食,我們拿來這些糧食,為的是供給軍隊和養活工人。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這可用于說明當時蘇俄A.社會主義工業化存在嚴重的局限 B.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歷史背景C.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必要性 D.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探索14.1983年,法國引入了住院費用分擔機制,要求患者每日支付20法郎以減少社保報銷壓力。1996年,法國規定患者負擔的住院費由每天的55法郎提高到70法郎。這說明法國A.縮小了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B.拓寬政府財政收入的渠道C.重視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 D.福利政策受到冷戰的影響15.英國末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于1947年3月到達印度后,形容自己猶如坐上了一艘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這體現出A.二戰促進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B.英國自愿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C.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D.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面臨危機16.中國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應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三大全球倡議”,國際社會積極評價這“三大全球倡議”,認為這些倡議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全球視野和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這表明當代中國A.國家建設方案取得豐碩成果 B.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模式改革C.依托區域合作應對霸權主義 D.推動了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漢代,連接云南與內地、東南亞及南亞的“茶馬古道”已具雛形。蜀地的絲綢、鐵器、茶葉等經云南運往吐蕃、印度等地,而云南本土的馬匹、皮毛、藥材等也通過此道流通。沿途興起了眾多商貿集鎮,成為貨物中轉與交易的重要節點。——摘編自方鐵主編《西南通史》材料二中法戰爭以后,云南蒙自被開辟為商埠,云南的邊境貿易格局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法國等西方列強的商品大量涌入,云南的錫礦、皮革等資源被掠奪性開發并出口。同時,昆明、個舊等城市出現了近代工廠和洋行,新式商業逐漸興起。————摘編自劉冰玉《近代蒙自開埠對腹地社會經濟變遷的影響研究(1889——1910)》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積極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1992年,瑞麗、畹町被設立為邊境開放城市。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云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在農產品、機電產品等領域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摘編自羅蓉嬋、劉紅《云南沿邊開放吹響集結號》(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云南邊貿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云南邊貿格局變化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云南邊貿發展的意義。(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奧林匹亞競技會起源于古希臘對眾神的祭祀活動,是專為祭祀眾神(尤其是宙斯)而舉行的儀式。 自公元前776年首次正式舉辦,此后每四年一屆,持續了1170年,共舉辦293屆,直至公元393年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取締。競技會于夏至后首個月圓之日開幕,舉辦前會派遣使者通告各城邦并宣布“神圣休戰”。參賽者必須是出身高貴的男性公民,且需品行端正、無犯罪記錄。奧林匹亞競技會成為統一希臘歷史紀元的基準,希臘人以“第幾屆奧林匹亞競技會的第幾年”記載歷史事件。奧林匹克競技會在政治層面將分散的城邦凝聚為文化整體,堪稱連接希臘各城邦的“黏合劑”。競技會期間,希臘各城邦必須終止一切戰爭,參賽者享有通行特權。競技會高度強調公平競爭:對作弊者,會制作雕像置于“恥辱臺”以示警示;對獲勝者,則賦予崇高榮譽,允許其在故鄉和奧林匹亞樹立雕像作為紀念。1896年,法國人顧拜旦倡議在雅典恢復奧林匹亞競技會,更名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傳承了四年一屆、圣火傳遞等諸多古代傳統儀式。——摘編自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根據材料,圍繞奧林匹亞競技會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關系,以“傳統·傳承·演變”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協約國)通過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對戰敗國(同盟國)的領土及殖民地進行瓜分,并對列強在全球的勢力范圍作出重新劃分所建立的國際體系。該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世界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然而,這一體系缺乏平等性和公正性,尤其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深的仇恨和沖突的種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摘編自齊世榮、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二雅爾塔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蘇等大國通過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結束反法西斯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戰后世界安排等問題所達成協議,并由此而形成的國際體系。它主要以美蘇兩強為中心,確立了戰后世界政治格局。雅爾塔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它也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在一些問題上嚴重損害了相關國家的利益。————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不同。(6分)(3)有學者認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建的國際格局的崩塌源于其內在的結構性缺陷,而雅爾塔體系構建的兩極格局的瓦解則更多地受外部力量的沖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6分)歷史參考答案1. C 【解析】材料中“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作為先天道德意識的萌芽,與孟子“性善論”的核心主張一致,說明孟子強調人天生擁有向善的潛能,屬于儒家性善論的范疇,故選C項;“人性本惡”是荀子的主張,故排除A項;“無為而治”屬于道家思想,故排除B項;“尚賢兼愛”屬于墨家思想,故排除D項。2. A 【解析】材料中詩句“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描述了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胡兵攻陷兩京,使得北庭、安西等地失去了唐朝的軍事力量駐守,這印證了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邊防空虛,故選A項;詩句主要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對邊疆軍事的影響,并未體現藩鎮割據激化民族矛盾,故排除B項;據材料無法得出唐末君主權威得到有效彰顯的結論,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印證唐朝對邊疆管控呈現制度化,故排除D項。3. C 【解析】宣傳畫呈現了男女共同投票選舉村干部的場景,這體現了陜甘寧邊區在基層開展民主選舉活動,是基層民主政治實踐的生動寫照,故選 C項;材料重點在于體現基層民主選舉,沒有涉及軍民共同參與抗戰的元素,故排除A項;畫面主要展示的是選舉場景,未涉及經濟生產相關內容,據此無法得出經濟實現自給自足的結論,故排除B項;僅從這一幅宣傳畫展示的投票選舉村干部的畫面,不能說明當時文化宣傳的發展狀況,故排除D項。4. C 【解析】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率先推行包干到戶和包產到戶,打破了原有的人民公社集體統一經營的生產模式,之后中共中央通過一系列文件對這種生產責任制進行認可和規范,這意味著我國農村生產關系從高度集中的集體經營向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形式轉變,突破了原有的生產關系框架,故選C項;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于1978年農村的實踐探索,鄧小平理論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并非經濟體制改革始于鄧小平理論形成,故排除A項;改革開放初期就以農村改革為重心,“開始轉向”表述錯誤,故排除B項;雖然鳳陽縣率先推行包干到戶和包產到戶能夠體現出一定自發性,但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對這種變革的認可及生產關系的突破.該項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D項。5. B【解析】材料反映出當時達羅城具有高水平城市規劃和公共設施建設,這些直接體現了當時復雜的社會組織能力,故選B項;雖然衛城與下城的差異反映了階層分化,但材料不能表明這一時期才開始出現階層分化,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窯爐燒制技術的信息,不能表明當時窯爐煉制技術成熟,故排除C項;當時印度尚未確立中央集權制,故排除D項。6. B 【解析】中世紀西歐的莊園法庭負責審理莊園內的各類訴訟案件,涵蓋刑事、民事等多方面事務,這體現了莊園在司法領域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強化了莊園作為相對獨立經濟和社會單位的自治屬性,故選 B項;莊園法庭本質上是維護領主利益的工具,并不會損害領主經濟利益,故排除A項;“確保了社會秩序穩定”表述過于絕對,故排除C項;莊園法庭主要行使司法職能,并未承擔政府立法職責,故排除D項。7. 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帝國通過“世襲首領被廢除”“中央任命官僚”“重新劃分并納入‘蘇尤’”等措施,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強化對人力與資源的集中控制,體現了國家治理模式的集中化,故選C項;材料僅提到“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世襲首領被廢除”,未說明全面消滅貴族階層(可能保留其他地區貴族),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重新劃分”原部落地域并納入“蘇尤”,但打破界限表述過于絕對(可能保留部分文化或管理痕跡),故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掌握各地人力與資源”,未涉及分配方式,D項屬于過度推斷,故排除D項。8. D 【解析】據材料可知,西班牙通過各種舉措加強了中央集權并具備了一定的財政基礎,為遠洋探索提供了重要條件,故選D項;西班牙此時仍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之下,并未率先擺脫封建專制政治形態,故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西班牙整合了阿拉貢的地中海港口稅收,無法得出其控制了地中海區域商路貿易的結論,故排除B項;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前提是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而當時的西班牙仍是封建王朝統治,故排除C項。9. D 【解析】孟德斯鳩指出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人或同一機關之手時,自由便不復存在,強調了權力集中的弊端。由此可見,他主張通過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平衡,防止權力的濫用,所以其核心主張是權力制衡,故選D項;天賦人權強調人天生就擁有自然權利,材料中并未涉及此類內容,故排除A項;法律至上強調法律在社會中的至高地位,材料重點在于論述權力的分配與制衡,并非法律至上,故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的是權力制衡對保障自由的作用,而非自由平等,故排除C項。10. B 【解析】據圖可知,18世紀中期法國等級制度比較森嚴,第三等級屬于社會最底層,社會階級矛盾尖銳,故選 B項;當時法國已確立君主專制,故排除A項;從表格信息來看,當時法國資產階級受到層層壓迫,資產階級革命阻力較大,故排除C項;當時法國第三等級處于社會最底層,屬于被統治階層,不享有特權,故排除D項。11. 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在歐洲廣泛開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工人的技能和行業規范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魯士頒布和修改《工商條例》,通過明確師傅資格、實行工匠考試和師傅考試制度,規范行業標準,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工人,適應了當時社會工業化發展的需求,故選C項;這些舉措主要針對工商業領域,重點在于規范行業和提升勞動力素質,并不能加強社會管控力度,故排除A 項;規定師傅資格和考試制度與工人社會地位的提升沒有必然因果關系,故排除B項;這些條例與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并無直接關聯,故排除D項。12. C 【解析】根據《英荷條約》,英國獲得了馬來半島、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擴大了其在東南亞的勢力范圍,推動了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故選 C項;《英荷條約》的簽訂只是暫時劃分了雙方在東南亞的勢力范圍,并不能完全消解英荷兩國的殖民競爭矛盾,故排除A項;當時東南亞還有一些地區未被列強占領,故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該條約簽訂的時間不符,故排除D項。13. C 【解析】列寧指出蘇俄從農民手中獲取余糧(甚至包括部分必需糧食),是為了供給軍隊和工人,從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這直接體現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余糧收集制的實施目的,即通過集中資源保障戰爭勝利,這說明實施該政策是應對國內外嚴峻局勢的必要舉措,故選C項;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始于斯大林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運動同樣是斯大林時期的政策,且材料未涉及相關背景,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戰時政策的必要性,而非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探索”,故排除D項。14. C 【解析】法國在1983年引入住院費用分擔機制,要求患者每日支付一定費用,1996年又提高了患者負擔的住院費,這一系列舉措的目的是通過讓患者承擔部分費用來減少社保報銷的壓力,體現了法國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注重平衡收支,以維持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期穩定運行,即重視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故選C項;材料中法國的做法是調整患者的費用分擔比例,并非縮小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故排除A項;讓患者支付更多費用是為了減輕社保報銷壓力,而非拓寬政府財政收入的渠道,故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冷戰對法國福利政策的影響,故排除D項。15. D 【解析】蒙巴頓將1947年的印度局勢形容為“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形象地表明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陷入嚴重危機,面臨崩潰風險,故選 D項;“二戰促進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英國殖民統治危機的背景,而非材料直接體現的內容,故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印度,無法直接說明整個亞洲殖民體系的狀況,故排除C項。16. B 【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應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三大全球倡議”,國際社會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這些倡議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全球視野和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這表明當代中國對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與構建,故選B 項;材料中的“三大全球倡議”主要是基于全球治理體系的構建,而非國家建設方案,故排除A項;區域合作、多邊貿易體系等信息在材料中未體現,故排除C、D兩項。17.(1)特點:貿易范圍較廣;形成特色商路(茶馬古道);貿易商品種類多樣。(6分)(2)原因:中法戰爭與蒙自開埠的推動;西方列強進行商品傾銷與原料掠奪;近代工商業的發展。(6分)(3)意義:推動了云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了云南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加強了云南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示例奧林匹亞競技會:傳統的延續與時代的演變奧林匹亞競技會作為古希臘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載著深厚的傳統,其影響延續至今。從起源上看,它植根于古希臘對眾神的崇拜,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種傳統使其在舉辦過程中充滿神圣性,“神圣休戰”的規定不僅為競技會提供了和平環境,更體現了古希臘人對競技精神的尊崇。在歷史發展中,奧林匹亞競技會的諸多元素得到傳承。其四年一屆的周期設定,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時間安排的重要依據;圣火傳遞儀式,也從古代祭祀的傳統中演變而來,象征著和平與希望的延續。這些傳承讓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古代奧林匹亞競技會在精神內核上一脈相承。然而,時代的變遷推動了奧林匹亞競技會的演變。古代奧林匹亞競技會有著嚴格的身份限制,僅限男性公民參與,且帶有明顯的城邦政治色彩;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打破了性別、地域、種族的界限,成為全球體育盛會。同時,古代競技會的宗教儀式在現代更多地轉化為文化象征,競技的目的也從單純的城邦榮譽之爭,轉變為促進國際交流與人類團結。從奧林匹亞競技會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傳統與創新交織的過程。傳統賦予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傳承與演變則讓其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持續推動著全球體育文化的發展。(16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9.(1)影響: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重塑了歐洲政治版圖;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構建了殖民新秩序;激化了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矛盾,推動了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不同:體系建立的背景和基礎(目的)不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一戰后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掠奪和重新瓜分的基礎上,雅爾塔體系則是二戰后期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共同對抗法西斯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系主導力量不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主要以英、法兩國為主導,雅爾塔體系則以美蘇兩強為中心。體系性質不同: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具有明顯的掠奪性和不平等性,雅爾塔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渴望,具有明顯的進步性。體系對世界和平的影響不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雅爾塔體系則在較長時間內維護了世界和平。(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評析:該觀點有合理之處,但存在局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建立在掠奪戰敗國基礎上,缺乏廣泛的國際認同,且國際聯盟被英法操縱,難以有效維護和平,最終因法西斯勢力崛起而崩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共體、日本崛起,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多極化趨勢沖擊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然而,兩極格局的瓦解主因是蘇聯內部政治經濟體制僵化、改革失敗導致國家解體,外部如美蘇軍備競賽、西方和平演變等因素僅起推動作用,并非主導因素。(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