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0.2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教學設計-2025-2026學年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0.2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教學設計-2025-2026學年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

資源簡介

10.2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
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 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梳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了解改革開放40年來的重要史實及其成就;通過文本閱讀,感受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聯系,培養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2. 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運用地圖了解對外開放的內容,培養時空觀念的歷史素養。
3.家國情懷:通過示意圖和圖表,幫助學生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戰略思想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深圳的道路是什么樣的道路?為何深圳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對比深圳前后的變化,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出改革開放的概念,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過渡:改革開放使深圳煥發了新的面貌,改革開放是如何開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是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
【講授新課】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
教師出示材料,分析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形勢。
材料一 農村和城市都有個政策問題。我在廣東聽說,有些地方養三只鴨子就是社會主義,養五只鴨子就是資本主義,怪得很!農民一點回旋余地沒有,怎么能行?
——鄧小平1978年在四川的講話
材料二 幾年來,國民經濟增長緩慢,工業生產1974年、1976年停滯不前,1976年只增長了0.6%,鋼產量倒退5年,財政連續三年出現赤字。
——薛暮橋《對計劃管理體制的一點意見》
①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體制僵化;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過渡:接著我們來看政治方面
②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教師出示材料,進行說明
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這次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3)內容:
①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指導,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②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
③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4)意義: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
現在就應當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中心的轉變,正確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教師總結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第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對促進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作出的這項決策,解決了1957年以來沒有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
第三,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開始積極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同時,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開始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總之,全會推動我國開始了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
第四,全會還討論了民主法制問題,強調在集中統一領導和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和紀律的同時,還必須有充分的民主。而為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推動了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
第五,從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和實際工作的領導來說,鄧小平已經成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總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2.撥亂反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
國家還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將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僑務政策等等。
出示圖片
3.《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內容
1981年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決議》內容共分8個部分,即建國以前28年歷史的回顧;建國32年歷史的基本估計;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7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歷史的偉大轉折;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出示圖片
(2)意義
《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對統一全黨的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出示材料
《決議》三條總原則:
第一,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
第二,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評價;
第三,對過去的事情做個基本的總結,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
——《共產黨的九十年》
4.1982年憲法
(1)背景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意義
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教師出示材料,與學生一起分析五四憲法與八二憲法的區別。
中國現行憲法,即八二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變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后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于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
“八二憲法”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它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正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對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國家的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責范圍等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成為新時期安邦治國的總章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想一想】1982年《憲法》在結構上進行了怎樣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有何意義?思考民主政治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師總結指出: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放在“國家機構” 之前;體現了國家機構是根據人民的授權;表明了我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視;吸取了文化的革命的教訓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是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政治建議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文本解讀,使學生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的理解,正是因為全會的召開,才使國家在政治制度、法制建設方面發生了重大轉變,構成了偉大的歷史轉折。
過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由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具體表現為改革開放。下面,我們學習改革開放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進程
1.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廢除人民公社舊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結果:廢除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舊體制,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穩定了農村,促進了農村建設和發展;推動了城市改革。
【知識拓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通知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了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問題。
會后,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允許土地承包到戶,但同時重申了不準買賣土地。這就是說,分包到戶的土地,農戶得到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所以,農業生產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的社會主義性質。
此后,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全國迅速得到推廣。到1981年底,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知識拓展】新中國成立后農村(農業)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師出示材料,得出改革勢在必行的結論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措施,當時降溫措施很簡單,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
材料二 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廠一墻之隔,但沒有橫向聯系,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鋼調到別的地方去,電纜廠需要鋼又要從云南等地調進,造成了運輸上的大量浪費,時間上的浪費,本來兩個廠發展橫向聯合,通過簽定合同就可以解決,但是不行。
教師講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概況
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②內容包括
◆管理體制改革: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生產者和經營者。
◆所有制改革: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體制改革: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認識
2.對外開放
(1)背景
國內:國家貧困,人民生活水平低,向往美好生活;國家領導人開放的意識,并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對外開放的偉大決策。
國際: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借鑒作用;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的緩和。
(2)經濟特區
①經濟特區的設立
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8年4月13日,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想一想】結合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經濟特區建立在沿海地區?
◆靠近國際市場;
◆歷史上這些地方與海外有密切交往;
◆交通便利;
◆有許多海外華僑、外籍華人的祖籍在這里。
②經濟特區含義及特點
經濟特區:指國家劃出一定的范圍,在引進外資、減免稅收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以此引進外資、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特”的表現:第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第二實行不同于內地的經濟管理體制。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我國設置的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它的前提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行使主權管轄,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思想文化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③經濟特區設立的作用
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出示圖片:深圳不同時期的變化
教師總結:我國對外開放形成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沿邊開放城市、內地的新格局。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市場經濟含義:是一種通過市場需求強弱的變化來自然調整資源配置,實現推動和調節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有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外,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地方,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決定它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機制,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場機制。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定與建立發展過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
1978年后,農村、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1980年,開始對外開放;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本質、計劃和市場關系等重大問題;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也借此獲得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有利位置。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改革開放的內容。
4.改革開放深入發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舉行。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強調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六大以后,我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中共十七大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我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成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教師總結:總之,40多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想一想】從圖1到圖2反映出我國對外開放發生了什么階段性變化
教師總結: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引進技術、資金到對外。
【想一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認識姓“資”姓“社”的爭論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爭論。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學生思考后回答:資本主義也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
【知識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依據材料、課堂學習知道改革開放的內容和意義,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培養家國情懷。
過渡:改革開放以來,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該理論是全黨全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
出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圖片,并簡要概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1. 鄧小平理論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2)被寫入黨章:中共十五大。
(3)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被寫入黨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3)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3. 科學發展觀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2)被寫入黨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
(3)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
【知識小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
(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和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的信息歸納整合能力。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繪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間軸”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習近平總書記說:“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再到中共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主題,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終于探索開辟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實現中國夢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麻莱县| 青浦区| 芦溪县| 昭平县| 本溪市| 敖汉旗| 洪泽县| 龙江县| 六枝特区| 清丰县| 彭阳县| 二连浩特市| 获嘉县| 麻城市| 改则县| 闸北区| 沙河市| 河北区| 营山县| 闸北区| 宁夏| 梨树县| 兰州市| 商河县| 武胜县| 台安县| 修水县| 蒙自县| 乃东县| 任丘市| 瑞安市| 崇义县| 兰考县| 柘城县| 会宁县| 永平县| 汶上县| 通州区| 万安县| 靖远县|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