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一、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 理解傳染病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形成“預防為主”的健康生活觀念。 認同病原體、宿主和環境相互作用對疾病傳播的影響。2.科學思維: 通過案例分析(流感、甲肝、瘧疾),歸納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和預防措施。 運用邏輯推理,解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科學依據。3.探究實踐: 設計模擬實驗或調查方案,探究傳染病傳播途徑與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通過資料分析,論證蚊子傳播瘧疾的假設是否成立。4.態度責任: 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尊重科學、依法防控的公共安全意識。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踐行個人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二、教學重難點重點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及預防措施。難點 結合實例分析不同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及針對性防控策略。三、素材資源(電子資源)1.傳染病的歷史視頻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以新冠疫情、流感等真實案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驅動法:通過遞進式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如模擬疾控中心制定防控方案)。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傳染病科普視頻,展示2024年全國法定傳染病數據。 提問: “為何新冠病例下降,但死亡人數上升?傳染病對人類有何威脅?” 觀察數據,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傳染病的危害。 推測流感傳播途徑,初步提出預防方法。 通過傳染病科普視頻,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從真實數據切入,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新課講授1: 傳染病及其危害 展示“脂肪性肝炎與病毒性肝炎的區別”,引出傳染病的特性“傳染性”。 通過動畫展示引導學生區分傳染病與非傳染病。 結合典型傳染病,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病原體的種類。 小組代表分享結論,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主發現傳染病的核心特征(由病原體引起、具傳染性),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分析討論——傳染病的流行環節 結合教材資料,引導學生圈劃關鍵詞,并進行提問。 組織學生繪制“傳染病流行環節示意圖” 結合甲肝案例,解釋“糞-口傳播”的原理及餐具消毒的意義。 小組合作分析案例,歸納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定義。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科學思維; 概念圖構建幫助學生系統理解傳染病流行機制。新課講授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與預防措施 結合PPT圖示,講解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定義及具體實例。 強調三者缺一不可的連鎖關系。 記錄關鍵概念,參與互動問答。 通過實例分析,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新課講授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結合PPT圖示,引導學生分辨各項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強調“綜合措施與重點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分組討論,設計防控方案并繪制思維導圖。 小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組提問或補充。 通過實例分析,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強化“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意識。思維訓練——判定因果 展示教材“思維訓練”資料。 提問: “為什么人們會提出蚊子傳播瘧疾的假設?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何引發科學猜想?” 分析證據:呈現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按蚊叮咬瘧疾患者后攜帶瘧原蟲,未感染者被叮咬可能患病)。 追問思考: “僅憑‘瘧疾高發區蚊子多’能否確定因果關系?為什么?” “研究發現‘按蚊攜帶瘧原蟲’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支持結論?還需要哪些補充證據?” 組織討論: 提供科學方法指導:強調“控制變量法”(如對比被感染蚊子叮咬與未感染蚊子叮咬的結果)。 總結提升: 歸納科學探究步驟:觀察現象→提出假設→驗證證據→得出結論。 強調科學結論的嚴謹性:需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如水源、接觸傳播),并通過重復實驗驗證。 觀察與假設: 結合生活經驗,討論瘧疾傳播的可能途徑,初步提出假設。 證據分析: 小組合作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證據(按蚊攜帶瘧原蟲),分析其與結論的關聯性。 列舉可能的干擾因素(如衛生條件差是否導致其他傳播途徑)。 通過分析證據的充分性,區分相關性(蚊多與瘧疾高發)與因果性(蚊子攜帶病原體),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引導學生關注傳染病防控的公共健康意義。 通過辯論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結論需多角度驗證,避免單一證據的片面性。 在質疑與論證中,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激發探索生命現象的興趣。活動1: 調查當地的主要傳染病 結合PPT展示調查背景、目標以及調查方法等。 分組任務:將學生分為“調查組”“分析組”“宣傳組”,分發任務卡: 調查組:擬定調查提綱(目的、內容、方式),模擬訪談醫務人員(角色扮演)。 分析組:通過文獻(如《傳染病防治法》節選)整理病原體、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信息。 宣傳組:設計防疫海報草圖,標注防控措施。 安全指導:強調“禁止擅自前往疫區”,討論安全調查方法(如線上訪談、權威數據查詢)。 匯總各組成果,分析傳染病流行因素(氣候、衛生習慣等)。 合作探究 調查組:設計訪談問題(如“本地常見傳染病有哪些?”),模擬采訪校醫并記錄關鍵信息。 分析組:查閱教材及資料,繪制“傳染病傳播鏈”思維導圖(病原體→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宣傳組:用圖文結合形式制作海報,突出“勤洗手”“接種疫苗”等防控措施。 成果展示 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提問(如“如何確保調查數據的科學性?”)。 全班投票選出“最佳防疫海報”,討論如何在校內開展宣傳活動。 通過模擬調查與文獻分析,掌握傳染病核心概念(病原體、傳播途徑)及防控原理。 鍛煉信息整合、科學探究及合作能力,例如訪談設計與數據分析。 通過海報宣傳與案例討論,強化“預防傳染病人人有責”的意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滲透風險規避意識,理解科學調查的倫理與安全規范。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基礎作業:完成練習冊21-22頁,重點標注傳染病三環節與措施。實踐作業:調查家庭中的衛生習慣,提出一項改進建議并說明科學依據。教學反思 通過案例分析與探究任務,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但需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確保其參與小組討論。板書思維導圖需在課堂中逐步生成,增強動態生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