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二節 神經調節第1課時 神經系統的組成一、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 建立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理解神經元網絡對生命活動的調控作用2.科學思維: 通過病例分析構建神經系統功能模型,培養批判性思維與系統分析能力3.態度責任: 關注神經系統健康,形成主動預防神經疾病的健康意識,理解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社會意義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2.難點 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與相關病例的關聯;神經元網絡的信息傳遞機制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游戲道具等。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活動:“雨聲游戲” 學生根據教師口令完成動作:“小雨”(手指敲擊)→“中雨”(拍腿)→“大雨”(鼓掌)→“暴雨”(跺腳)→“雨過天晴”(雙手比太陽)。 提問: “身體的協調性主要依賴哪個系統調節?”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通過肢體動作調動學生參與感,快速聚焦課堂注意力。 以身體協調性為切入點,自然引出神經系統的核心作用,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活動1: 分析討論“神經系統的功能” 展示教材12頁分析討論環節的三個臨床病例。 引導學生勾畫關鍵詞,歸納總結病因。 提問: 讀了上述資料,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就上述資料提出問題并與同學交流,嘗試對問題作出解釋。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通過真實病例分析(失明、截癱、坐骨神經損傷),引導學生歸納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訓練“歸納與概括”能力。 結合病例討論,強調神經系統對健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關注殘障群體的需求,呼應新課標“態度責任”目標新課講授1: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講解 展示“神經系統分布圖”。講解神經系統的組成。 展示“腦的結構圖”“大腦皮層功能分區示意圖”與相關案例,配合動畫,講解各結構的名稱與功能。 展示“脊髓剖面圖”,講解脊髓的功能。 展示“人體周圍神經系統分布圖”,講解腦神經和脊神經的組成、概念、分布及功能。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結合“腦的結構圖”“大腦皮層功能分區示意圖”和醉酒案例,將抽象知識具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腦的分工。 引入“植物人保留腦干功能”的醫學常識,鏈接生物學與醫學知識,拓寬學生視野。新課講授2: 神經元——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 展示“神經元結構圖”。講解神經元各結構的名稱與功能。 展示“神經元電鏡圖片”,講解神經膠質細胞的作用。 展示“神經沖動的傳導”和“神經元網絡”的動態圖片,講解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通過“神經元結構圖”,從細胞層面解釋信息傳遞機制,深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將神經元網絡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形象說明神經沖動傳導過程,降低理解難度活動2: “推理小醫生” 任務:根據癥狀推斷損傷部位(如語言障礙、呼吸驟停、步態不穩等)。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模擬醫生診斷場景,引導學生根據癥狀推斷損傷部位,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交流觀點,培養科學論證與批判性思維。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基礎作業:完成練習冊7-8頁,繪制本課時內容思維導圖(標注關鍵結構)。實踐作業:設計一份“神經系統健康防護”宣傳海報(圖文結合)。教學反思 1.通過游戲與案例分析激發興趣,但需關注學困生的參與度。 2.思維導圖需在課堂中逐步構建,增強學生邏輯梳理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