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三節 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運動一、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 通過分析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協作機制,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闡釋運動對維持人體健康的意義,形成科學的生命健康觀。2.科學思維: 通過構建模型和案例分析,歸納骨、關節和肌肉的協作關系,發展邏輯推理能力 結合杠桿原理,解釋運動系統的力學機制,提升跨學科思維能力。3.探究實踐: 通過觀察雞翅關節和模擬屈肘/伸肘動作,掌握實驗操作與現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設計保護關節的合理方案,培養問題解決能力。4.態度責任: 樹立科學運動觀念,理解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 結合《全民健身計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四、教學重難點重點 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協作機制;神經系統對運動的調控作用。難點 關節結構與靈活性的關系;多系統協同完成運動的綜合分析。五、教學準備雞翅、解剖工具、木棍、橡皮筋、鉸鏈、膠帶等。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運動員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動態圖片。 提問: “完成這些動作需要哪些系統協同作用?” 觀察動圖并回答問題,初步感知運動的多系統協作特點。 通過真實情境激發興趣,引出“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運動”主題。活動1: 探究運動系統的組成 模型展示:展示人體骨骼模型,引導學生辯認骨的位置及名稱。 觀察實驗:觀察雞翅,指導學生觀察關節頭、關節窩和關節囊等的結構。 提問: 1.關節的哪些結構保證了運動的靈活性和牢固性? 2.肌肉如何通過收縮帶動骨運動? 展示動態圖,指導學生模擬屈肘和伸肘動作,感受肌肉的變化。 展示“屈肘和伸肘動作肌肉狀態圖”講解肌肉的狀態變化 分組觀察雞翅的肌肉、骨的運動及關節的結構,繪制關節結構簡圖并標注功能。 模擬屈肘和伸肘動作,觸摸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變化。 通過實驗直觀理解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協作關系。活動 2: 神經系統支配下運動的產生 動畫展示神經系統支配下運動的產生流程圖。 展示動態圖片,講解“人體的動作,是由多組肌肉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支配下,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案例分析:通過脊髓損傷導致癱瘓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神經調控的重要性。 1.觀看動畫并嘗試自己制作流程圖。 2.討論并總結神經系統對運動的支配作用。 用流程圖表示神經系統支配運動的產生。 滲透結構與功能觀,強化神經系統在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活動 3: 運動與健康 引入《全民健身計劃》,強調青少年健康責任。 展示運動損傷的統計數據,與運動損傷以及處理方式。 提問: “如何科學避免運動受傷?” 1.分組設計“關節保護方案(如熱身方法、護具選擇等)”,并全班分享。 2.結合實例分析骨折、脫臼的應急處理措施。 聯系實際,培養健康生活能力。活動4: 跨學科整合 結合杠桿原理,引導學生分析運動系統中的支點(關節)、動力(肌肉)、杠桿(骨)。 制作簡易模型: 提供材料:木棍(代表骨)、橡皮筋(代表肌肉)、鉸鏈/紐扣(代表關節)、膠帶、標簽紙。 任務要求:用材料制作“屈肘—伸肘”模型,并標注各結構的名稱。 提問: “用杠桿原理解釋模型中的支點、動力和杠桿?” 示范基礎搭建方法(如鉸鏈固定木棍兩端,橡皮筋兩端纏繞不同骨)。 輔助學生調整模型,強調肌肉成對分布。 繪制杠桿原理示意圖,標注對應結構并解釋運動機制。 分組搭建模型,完成以下任務: 1.固定“關節”(鉸鏈),連接兩根“骨”(木棍)。 2.將兩條“肌肉”(橡皮筋)分別附著于關節兩側的骨上。 3.模擬屈肘(拉動一側橡皮筋縮短,另一側放松)和伸肘動作。 記錄模型運動是各結構的變化,分析結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 通過動手實踐,將抽象的運動機制轉化為具象模型;強化結構與功能觀。 結合杠桿原理,發展跨學科思維,理解生物力學在運動中的作用。活動5: 知識遷移 展示“中國空間站機械臂”動態圖片。 提問: 機械臂的關節如何模仿人體關節的結構與功能? 展示吊車圖片,引導學生識別吊車上充當關節與骨的結構。 分組繪制生物關節與機械臂的對比圖,總結仿生原理。 通過仿生案例遷移知識,培養跨學科思維與創新意識。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基礎作業:完成練習冊12-14頁,結合思維導圖復習知識點。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與案例分析,學生能夠從結構到功能全面理解運動機制,并在健康議題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后續需加強跨學科知識的遷移應用訓練。 模型制作環節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深度,但在時間分配上需進一步優化,避免擠壓健康議題的討論時間。后續可嘗試將模型制作與案例分析結合,增強問題解決的綜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