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標要求】一、必修部分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二、選擇性必修部分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2.了解先秦時期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理清·知識結構】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概況 “春秋五霸” 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①國君 “戰國七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②年被秦國吞并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差異2.華夏認同表現 春秋時期 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③ ”。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進入戰國之后 ④逐漸融入華夏族 影響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農業 ⑤的推廣,水利灌溉工程的興建 手工業 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 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2.社會變革(1)目的:富國強兵。(2)結果: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3)典型的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開始的時間 公元前356年內容 經濟:⑥,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 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強制大家庭拆散為⑦ ;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特點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影響 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三、諸子百家學說1.孔子和老子人物 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 內容 (1)核心觀念是“⑧ ”,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 (2)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3)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1)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⑨ ”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樸素的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3)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教育 成就 (1)以“⑩”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2)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 —2.百家爭鳴(1)歷史背景經濟 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 新興的階層崛起 政治環境 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文化教育 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轉變為“學在民間”民族關系 民族交融,華夏認同(2)重要派別儒家 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 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墨家 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的政治主張 法家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的政治思想 (3)影響思想解放 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現實意義 為新興的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深遠影響 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1.華夏觀念華夏最初是指史前時期分布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若干部落或政治共同體,這些部落被后世視為漢文化及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左丘明在《春秋左傳注疏》中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币饧匆蛑袊嵌Y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久而久之,“華夏”便成了漢族和中國的代稱。“華”“夏”在夏、商、西周時是兩個詞,分別有不同的含義,而且其含義也有多種。當時“華”已有文化先進之意,“夏”不僅為地名,也為國名。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政權與邊地少數民族并立,邊地落后,夷夏對稱。這時,“夏”即指文化發達的東方諸國?!叭A”“夏”連稱則指禮儀文化發達的中國。2.“春秋無義戰”所謂“義戰”就是指正義的戰爭,孟子認為“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各國間的爭霸戰爭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相互征伐,其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為了爭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相對立,自然經濟的生產規??梢院w多個家庭組成的經濟單位,如封建莊園、田莊。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佃農經濟。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上,都是尋找治國平天下之道,將社會從混亂中解救出來,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其差異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在治國理念上 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在社會倫理觀上 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之性惡”在處理人與自 然的關系上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在人生態度上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在社會成員關系上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1.(摘編自教材第9頁的《春秋列國形勢圖》與第10頁的《戰國形勢圖》)閱讀下列材料。圖1 圖2圖2與圖1相比較,你可以獲得哪些變化的信息 2.(摘編自教材第12頁“學思之窗”)商鞅對秦孝公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br/>其核心主張與本質目的分別是什么 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 3.(摘編自教材第13頁“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4. (高考鏈接·與教材第10頁春秋時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相聯系)(2024·重慶,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标P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頭向。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5.(高考鏈接·與教材第12頁老子的思想主張相聯系)(2024·新課標卷,2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一、先秦的官員選拔(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0)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舉薦和軍 功授爵制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二、先秦時期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選擇性必修2第7課P36)1.起源(1)時間:原始社會后期。(2)原因: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商業貿易。2.發展古代中國 交換物品的場所稱作“市”,通常設在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商朝 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中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命題視角一 華夏認同觀念材料 西周時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團的成分,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族的雛形。周人將分封的諸侯稱為“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非華夏各族內徙,形成了各族交錯雜處的局面,加強了華夏族的認同感。春秋諸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最講“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統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交融。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已完成了對諸蠻的統一,與中原的華夏相認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隨著秦、晉、燕等諸侯國的發展,成為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華夏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吸收與融合,至此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摘編自劉正寅《中國歷史上華夏認同的演進與升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華夏認同逐漸形成的原因。命題視角二 商鞅變法材料 商鞅認為農業是“本業”,是國家富強的基礎;而把商業和手工業視為“末業”。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中已有一部分人棄農經商,“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商鞅規定:凡是努力經營農業生產、多繳納租稅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棄農經商或怠惰以致貧窮而交不起租稅的農民,罰其成為官府的奴婢。商鞅還采取加重關市的商品稅、不許商人販賣糧食、商人的奴仆必須服徭役等措施。為了增加農業勞動力和納稅服役的人口,商鞅鼓勵一家一戶的生產,規定男子成年必須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其影響。主題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命題視角 百家爭鳴材料一 (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大戴禮記·五帝德》材料二 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絞之不合,道之不塪,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取止矣。——《墨子·節葬下》材料三 治國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于智能,不矯于名譽矣。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以此觀之,先令者殺,后令者斬,則古者必貴如令矣?!氏韧跻缘罏槌?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1)分別闡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記述的禹的形象。(2)綜合材料中不同學派的觀點,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對研究禹的形象的價值和不足。【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周王室衰微1.(2024·山東,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A.重構統治秩序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命題角度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2.(2024·浙江1月選考,3)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边@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視角出新一 東周列國都城的布局3.東周列國都城均由宮城和郭城組成。列國將筑宮城守衛國君作為第一要事,國君處理政務的政殿位于整個都城的制高點。各國宮城內的祭祀遺跡已很少見,宗廟等祭祀性、禮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宮城之外。東周列國都城布局反映出( )。A.貴族退出政治生活B.等級分封制度得到鞏固C.諸侯國君加強集權D.城市營建沿襲西周定制視角出新二 民族交融4.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多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逐漸傳向周邊各民族,并為他們所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周邊民族的文化也逐漸傳入中原地區。如南方苗蠻集團的神祇——女媧、盤古等,被中原地區吸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一現象( )。A.促進了華夏認同的出現B.體現了民族隔閡的縮小C.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D.反映了統一觀念的加強視角出新三 春秋時期思想家的治國主張5.孔子希望用仁義之學重建政治秩序,從而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而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層的爭奪和對下層的控制,從而實現無為而治。這反映出( )。A.百家爭鳴中的學術匯流B.儒道兩家的對立沖突C.士人對治世理想的追求D.禮制成為社會的共識視角出新四 陰陽家的主張6.鄒衍先后游歷魏、趙、燕等國,宣傳其思想,“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襒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身親往師之”。這表明( )。A.國君認同敬天保民的思想B.天人感應成為主流觀念C.五行學說蘊含變革合理性D.社會轉型呼喚集權體制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姜姓 ②公元前256 ③華夏?、苋值倚U夷 ⑤鐵犁牛耕⑥重農抑商 ⑦個體小家庭?、嗳省、岬馈、庥薪虩o類 士仁政 相生相勝 尚賢 中央集權 地主階級考教銜接1.提示?、僦T侯國數量減少,統一趨勢明顯:宋、魯、吳等國消失。②出現新興諸侯國:三家分晉,晉被韓、趙、魏三國取代。③戰國時期修建了長城。④民族交融:少數民族數量減少,靠近中原的少數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2.提示 核心主張:改革能使國家實現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爭中勝出。本質目的:通過改革,建立先進的封建地主生產關系,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統治。認識:表達了商鞅敢于挑戰陳舊觀念的創新精神和順應時代潮流的進步性,為改革的成功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3.提示 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文化出現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4.B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秦國地域)的墓葬多為北頭向,是為華夏代表,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關中地區的墓葬變成西頭向,說明這一時期關中地區已經有西戎文化的滲透,而且較為明顯,以至墓葬朝向發生變化,B 項正確;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的說法欠妥,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了關中地區墓葬朝向的變化,至于其他民族的變化沒有提及,排除C項;材料談到關中地區的喪葬文化出現變化,與趨于穩固的說法矛盾,而且材料沒有談到其他地區的文化傳統,排除D項。5.C 結合所學可知,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時期上層建筑變革的背景下,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但道家的思想與此主張相悖,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崇尚逍遙自由,如《道德經》中有“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表述,故選C項;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選賢與能”的主張,墨家代表墨子則倡導“尚賢”,法家代表韓非主張“任賢”并由賢良智者“集思廣益”,他們都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諸侯國統治者的呼應,排除A、B、D三項。主題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命題視角一 華夏認同觀念提示 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的雛形;西周的有效統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認同(或分封制擴展了文化認同);非華夏各族內遷促進了華夏認同;儒家思想強調大一統和兼容并包;諸侯紛爭和兼并戰爭促進局部統一。解析 據材料“西周時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團的成分,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族的雛形”可得出,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的雛形;據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非華夏各族內徙,形成了各族交錯雜處的局面,加強了華夏族的認同感”可得出,西周的有效統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認同(或分封制擴展了文化認同);據材料“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已完成了對諸蠻的統一,與中原的華夏相認同”可得出,非華夏各族內遷促進了華夏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強調大一統和兼容并包,諸侯紛爭和兼并戰爭促進局部統一也是華夏認同逐漸形成的原因。命題視角二 商鞅變法提示 原因: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商品經濟發展,農業受到沖擊;法家思想的影響;諸侯爭霸,各國紛紛變法圖強;為實現秦國富國強兵;商鞅個人的認識。影響:增加了勞動力和人口,保障了秦國的財源和兵源;推動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促進了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后世封建社會所沿用;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社會進步和轉型。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中已有一部分人棄農經商”可知,商品經濟發展,農業受到沖擊;結合所學,還可以從階級關系的變化、法家思想的影響、諸侯爭霸的社會形勢以及商鞅個人的認識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第②小問,根據“多繳納租稅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為了增加農業勞動力和納稅服役的人口,商鞅鼓勵一家一戶的生產,規定男子成年必須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增加了勞動力和人口,保障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源;同時還可以從實現秦國富國強兵、促進封建小農經濟發展、鞏固地主階級統治的角度總結其積極影響。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社會進步和轉型。主題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命題視角 百家爭鳴提示 (1)形象:儒家將禹塑造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將禹塑造成節葬的典型,法家將禹塑造成嚴明法紀的形象。(2)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上,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系上,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在社會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講學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學術的局面。(3)價值:以上材料均屬于文獻史料(或二手史料),對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參考價值, 但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不足之處:以上材料缺少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觀地反映禹的形象。解析 第(1)問據材料一“(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可知,大禹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儒家將禹塑造為完美的道德模范;據材料二“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可知,禹死后衣服、被子只有三件,棺材也是用普通的桐木制成的,墨家將禹塑造成節葬的典型;據材料三“故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可知,法家將禹塑造成嚴明法紀的形象。第(2)問據唯物史觀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階級變化、教育發展等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第(3)問第①小問,從史料類型上看,以上材料均屬于文獻史料(或二手史料),對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參考價值。第②小問,文獻史料記載可能會因為年代久遠、史料不足而存在偏差,因此需要與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相互印證,才能直觀地反映禹的形象。1.A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定,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各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需要重構統治秩序以增強自身實力。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諸侯國通過這種方式來適應新的形勢和滿足新的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統治的秩序,A項正確;限制貴族特權不是諸侯國轉變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以德行教化民眾只是諸侯國轉變做法的一個方面,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宗法血緣關系在中國古代社會具有重要地位,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2.A 據材料“四川……成都平原……灌溉體系”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這一水利工程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故選A項;芍陂是由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壽縣南,排除B項;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秦國在關中地區興建的一項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項;靈渠開鑿于秦朝時期,位于廣西,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D項。3.C 據材料信息可知,當時列國都城以國君為中心,而傳統的祭祀性建筑逐漸被邊緣化,這說明當時諸侯國君在加強集權,故選C項;東周時期,貴族并未退出政治生活,排除A項;這一時期祭祀性的建筑逐漸被邊緣化,說明等級分封制度逐漸被破壞,排除B項;東周城市營建與西周城市營建的關聯性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4.C 由“傳向周邊各民族……被中原地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與周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故選C項;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華夏認同在這一時期就開始出現,這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當時中原地區和周邊戎狄蠻夷之間的差異和隔閡仍然存在,民族隔閡縮小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統一觀念加強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5.C 孔子希望用仁義之學重建政治秩序,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層的爭奪和對下層的控制,二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實現社會安定有序,達到天下大治,這反映出春秋時期士人對治世理想的追求,故選C項;孔子和老子實現治世理想的方式是不同的,這種差異不能體現百家爭鳴中的學術匯流,排除A項;孔子和老子都追求建立理想社會,他們的方式存在差異,但這不代表二者之間存在對立和沖突,排除B項;禮制是孔子堅持的主張,而不是老子的主張,且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不能得出禮制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排除D項。6.C 結合所學可知,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這一理論為變革提供了一定的哲學依據,故鄒衍受到各國國君歡迎,C項正確;敬天保民并不是鄒衍的觀點,因此他受到歡迎不能說明國君認同這一思想,排除A項;天人感應思想到漢朝時期才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集權思想是法家的代表思想,與鄒衍的思想不符,所以鄒衍受到歡迎并不能體現社會轉型呼喚集權體制,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