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標要求】一、必修部分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二、選擇性必修部分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2.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理清·知識結構】一、秦的統一1.完成統一條件 客觀 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 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后,秦國日益強盛;遠交近攻的策略過程 滅掉 六國 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① 開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②、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從封邦建國體制到中央集權體制2.確立政治制度及鞏固措施中央 集權 制度 皇帝制度 嬴政自稱“③”,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三公九卿 三公指④、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分掌具體事務 郡縣制 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⑤任免和考核??h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鞏固 統一 統一車軌、文字、⑥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 3.影響疆域遼闊 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制度創新 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社會進步 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1.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2.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二、暴政而亡殘暴統治 徭役繁重;刑法嚴苛;⑦;等等 農民起義 公元前⑧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卻日益壯大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⑨ 楚漢戰爭 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 結果:劉邦擊敗項羽1.“大一統”“大一統”不同于“大統一”,“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視、尊重的意思,“一統”指天下諸侯系于天子,不只是單純的地域統一。“大一統”更多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按笠唤y”理念最終在“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秦朝變為現實。2.“大一統國家”與“早期國家”相比,“大一統國家”相當于早期國家的“升級版”,其“升級”的表現不僅在于版圖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官僚制統治,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管理力度強化。3.反秦群體農民、中小地主、下層官吏:因為負擔沉重、法律嚴酷反對秦朝的統治。知識分子:因為“焚書坑儒”反對秦朝的統治。六國舊貴族:因企圖恢復舊有的權勢而反對秦朝的統治。1.(摘編自教材第15頁導言)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記載:“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br/>據此可知,《呂氏春秋》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什么 《呂氏春秋》及其思想主張有何歷史意義 2.(摘編自教材第20頁“學習拓展”)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有關秦律的竹簡(圖片見教材),內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這些竹簡有何歷史價值 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17頁《秦朝形勢圖》相關聯)(2020·浙江7月選考,2)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興修了許多著名的工程。觀察下圖(局部),對圖中所示區位、命名及標注正確的是( )。A.①—秦始皇長城B.②—靈渠C.③—鄭國渠D.④—都江堰一、秦朝的文書制度(選擇性必修1第1課P4)秦朝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二、秦朝的官員選拔(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0)秦朝的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秦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制度創新命題視角一 秦大一統國家的建立材料 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與發展。其中,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土地范圍也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歷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先秦到秦朝“大一統”內涵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命題視角二 秦朝制度創新材料 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協助皇帝領導全國軍政事務;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構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三個環節”的制度名稱,并說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主題二 秦朝的暴政與速亡命題視角一 秦朝速亡的原因材料一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邊境),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注:在秦代,戍邊是一種半軍事性活動,由百姓輪流完成,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徭役。)——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材料二 “朝廷征發徭役,如果你耽擱了,沒去,那要罰做兩副鎧甲。去了,但遲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頓臭罵;遲到了六到十天的,罰做一個盾牌;而遲到超過十天的,則罰做一副鎧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務,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員到達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話,可以暫停此次徭役征發。”——湖北省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徭律》 (陳正宏譯)材料三 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條,以及與徭、戍有關的律文若干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馬遷的記載有違歷史事實”的結論。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為什么 命題視角二 以史為鑒知興替材料作者及著作 寫作時代 內容摘錄陸賈(約公元前240—前 170)《新語》 漢高祖時期 秦始皇帝設為車裂之誅……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賈誼 (公 元前200—前168)《過秦論》 漢文帝時期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蒙罪者眾,刑僇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柳宗元(773—819)《封建論》 唐朝中后期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1)結合所學,分析陸賈、賈誼、柳宗元對秦亡原因的認識反映了各自怎樣的政治主張。(2)對于秦亡原因,你認為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析 【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秦朝重視農業生產1.(2024·湖北,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边@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皇權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命題角度二 史學研究的爭論2.(2023·湖北,2) 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眱烧哒J識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B.正統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D.情感傾向的影響視角出新一 通過秦簡看社會發展3.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語書》是地方官員向下屬公布的教令,其中寫道:“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導)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于為善殹(也)?!边@反映出秦朝( )。A.政府注重整頓社會風氣B.已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C.地方社會階級矛盾尖銳D.奉行儒法并用的治國理念視角出新二 秦朝統治思想4.下圖所示是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中關于做官的詳盡闡述。這反映了秦朝( )。·要清白正直,慎重嚴謹如一,沒有私心,賞功罰過得當。 ·要待人和氣,與人相處要誠摯、講信義,要善于傾聽不同的意見。 ·要勤于政事,摒棄私欲雜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賢能、善待俊杰,無論在野為民還是在朝為官都始終如一。 ·要能剛柔相濟,仁義忍讓,如此蠻橫無理的人也對你無可奈何。 ·要審慎對待耳聞目睹口言之事,聽說十遍不如親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樂的念頭,要忠誠,不為貪圖富貴做官,要正行修身。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B.治國理念以法為主兼采各家C.為吏之道必須正行修身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視角出新三 秦代文書制度的發展5.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記錄 文獻出處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A.法家思想得到落實B.開辟文書治國先河C.官僚政治不斷發展D.行政管理制度嚴密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咸陽 ②臨洮 ③始皇帝?、茇┫唷、葜醒搿、挢泿?br/>⑦焚書坑儒?、?09?、嵯剃?br/>考教銜接1.提示 主張: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意義: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先秦學術資料。2.提示 歷史價值:大大豐富了對秦律的理解,對研究我國封建時代法律制度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為研究和印證秦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別是秦律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3.A?、傥挥诟拭C臨洮一帶,這是秦長城的西起點,A項正確;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廣西境內,②位置在關中地區,與靈渠位置不符,排除B項;鄭國渠是關中地區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長江上游,與鄭國渠位置不符,排除C項;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與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項。主題一 秦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制度創新命題視角一 秦大一統國家的建立提示 變化: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與發展;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的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的制度層面。原因:民族交流交融不斷加強;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與發展”可知,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與發展;據材料“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可知,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的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的制度層面。第②小問,根據材料“民族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可知,民族交流交融不斷加強;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命題視角二 秦朝制度創新提示 名稱: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積極影響: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消極影響:君主專制容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思想上專制,束縛了文化多樣性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社會進步和轉型。解析 據材料“元首制度”“中央政府機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秦朝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據材料“此制度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可知,秦制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中央集權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再結合所學知識對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進行全面解答。主題二 秦朝的暴政與速亡命題視角一 秦朝速亡的原因提示 (1)直接原因: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戍邊誤期當斬。深層次原因:秦的暴政。(2)不認同。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源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實。原因:其一,兩則史料的時代不一致?!妒酚洝り惿媸兰摇酚浭龅氖乔囟罆r期,而《徭律》記述的是秦始皇時期。其二,“適戍漁陽”當遵循《戍律》,秦二世時《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證。秦帝國疆域遼闊,各地對法律的執行有可能存在差異。解析 第(1)問,從材料一“失期,法皆斬”可得出按照《史記》的記載,法律規定戍邊誤期當斬。結合所學可知,秦的暴政才是秦亡的根本原因,也是農民起義的深層次原因。第(2)問,根據史料價值研究的角度,應堅守“孤證不立、闕聞則疑”的精神,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多源互證,才能最終認定歷史真相。命題視角二 以史為鑒知興替提示 (1)主張:陸賈認為秦朝刑罰過重導致秦亡,西漢初建,經濟殘破,他希望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采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鞏固新政權。賈誼認為秦二世的殘暴無道導致秦亡,漢文帝時期,國家元氣恢復,但潛伏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他希望統治者施行仁政,實現長治久安。柳宗元認為秦亡的原因不在于實行郡縣制而是濫用民力,嚴刑酷法。唐中后期,藩鎮割據,他希望統治者吸取秦亡漢興的教訓,撤銷藩鎮,加強中央集權。(2)角度:政府的施政方針;統治者能力大小;君主專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知,陸賈認為秦朝刑罰過重導致秦亡,賈誼認為秦二世的殘暴無道導致秦亡,柳宗元認為秦亡的原因不在于實行郡縣制而是濫用民力,嚴刑酷法。再結合三人所處時代背景,針對西漢初建時期、漢文帝時期、唐朝中后期面臨的現實問題吸取秦亡教訓,提出針對性的休養生息、施行仁政、撤銷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主張。第(2)問,結合秦朝滅亡的原因,還可以從政府的施政方針、統治者能力大小、君主專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等角度分析。1.B 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可知,秦朝時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與搶奪百姓在春夏季節的農忙時間,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延續秦國的耕戰國策,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秦朝要求在農忙時節不實行苛刻的徭役,此法令較為合理,不屬于殘暴嚴苛的統治,排除C項;秦朝尚法,而非崇儒,排除D項。2.C 據材料可知,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劉知幾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知幾太過拘泥于名號、等級,刻板地要求必須身為天子才能列入本紀,如果身為諸侯,就絕無列入本紀之理。這一原因是他未能理解司馬遷設置本紀的著眼點不在于身份名號,而在于以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史事之總綱,看其是否起到支配歷史大局的作用,所以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劉知幾對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排除A項;正統觀念主要是指能夠一脈相承,并且能夠統一全國的某個政權的合法性,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情感傾向的不同不是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排除D項。3.A 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教令注重教化百姓去惡向善,用法令規范民眾,以此來淳化民風,故選A項;法律體系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構成的整體,材料僅提到《語書》中地方官員向下屬公布的教令,無法體現秦朝已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排除B項;社會階級矛盾尖銳表現為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極度不滿,并可能采取行動進行反抗,材料強調的是秦朝用法令加強對民眾的教化和對社會風氣的整頓,兩者不相關,排除C項;秦朝的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法并用,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可知,“慎重嚴謹如一,沒有私心,賞功罰過得當”“勤于政事,摒棄私欲雜念”體現了法家思想;“仁義忍讓”“與人相處要誠摯、講信義”“要忠誠,不為貪圖富貴做官,要正行修身”體現了儒家思想;“剛柔相濟”體現了道家思想;“尊敬賢能、善待俊杰”“戒除安逸享樂”體現了墨家思想。綜合上述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治國理念以法為主兼采各家,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秦朝的為吏之道,不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國理念以法為主兼采各家,C項說法片面,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題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國理念以法為主兼采各家,未涉及地方治理,排除D項。5.D 據材料“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輒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可知,秦朝規定緊急文書必須馬上送走,非緊急文書應當在一天內處理完畢,不可久留,否則要按照法律論處,可見秦朝有著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故選D項;法家思想強調嚴刑峻法,加強君主集權,等等,材料主要涉及對文書制度的規定,與法家思想無關,排除A項;我國古代文書制度形成于商周時期,“開辟文書治國先河”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官僚政治強調官吏的權力由皇帝授予,而不是由個人或貴族直接控制,與材料反映的文書制度無關,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