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講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興衰【課標要求】一、必修部分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漢代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二、選擇性必修部分1.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2.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理清·知識結構】一、西漢從建立到強盛1.漢初社會治理(1)建立:公元前202年,①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統治制度建設 “漢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 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使經濟恢復、社會穩定王國問題 分封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2.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政治 王國問題 頒布“②”,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設立中朝 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官吏選拔 確立以③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刺史制度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④,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⑤;推行⑥,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思想 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開拓疆域措施 a.北擊匈奴:任用⑦、霍去病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b.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c.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⑧,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d.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影響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家國同構二、東漢的興衰1.王莽政權背景 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動蕩不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改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滅亡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2.“光武中興”建立與統一 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隨后,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⑨ 的作用 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抑制豪強勢力釋放奴婢 緩和社會矛盾思想 重視⑩ 儒學繼續得到發展3.政權衰亡政治腐朽 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黨錮之禍 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通過品評人物而抨擊時政,稱為“ ”。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矛盾尖銳 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 184年,張角發動起義,后被官兵各個擊破,最終失敗,但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三、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 《 》 首創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東漢 班固 《 》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戰國至 西漢 《 》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漢代 《 》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改進造紙術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1.(與教材第21頁導言內容相關聯)《史記·平準書》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這反映了西漢初期怎樣的社會狀況 為此,統治者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取得了什么效果 2.(摘編自教材第25頁“學思之窗”)東漢《古詩十九首》中的代表作《行行重行行》中的名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詩句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詩中的生別離是指個人的離愁別恨嗎 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21頁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的歷史背景相聯系)(2024·湖南,2)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 )。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一、漢代察舉制(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0)方式 先考察而后推舉標準 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特點 常科: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 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作用 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漢代選官制度漢代選官制度除了察舉制以外,還有征辟制。察舉制是自下而上選拔人才的制度,征辟制則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二、秦漢官員的考核與監察(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1)1.上計制:秦漢時期考核官員的主要辦法。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2.監察制度: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三、絲綢之路與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選擇性必修3第9課P49—52)1.絲綢之路(1)概念: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通西域地位 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時間 公元前138年影響 使漢朝了解西域的具體情況,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唐中期以后,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草原絲 綢之路” 路線: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西南絲 綢之路” 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作用: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海上絲 綢之路” 條件:航海技術的發展西漢 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 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明初 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了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西漢從建立到強盛命題視角一 制度傳承——漢承秦制材料一 劉邦將百越、嶺南之地分為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籠絡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中原之物力、人力,為中原之地百姓休養生息贏取精力。……匈奴成為一大邊患,韓王信所封之地盡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為需要防備匈奴。……郡縣制屬于極端專制集權體制的單線統治,中央對郡縣的絕對控制使郡與郡之間相互拆離,使郡與縣之間沒有相應的聯系。——摘編自費雙應《簡析漢初分封原因》材料二 漢朝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漢朝延續了秦朝的很多做法。然而,漢朝之所以能夠國祚長久,得益于它善于通過摸索或者漸進的方式變通秦的舉措,而且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編自[美]陸威儀《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1)根據材料一,分析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漢朝延續秦朝的兩項政治制度。為了鞏固空前擴大的疆域,漢武帝在監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舉措 命題視角二 漢代治國思想的演變創新材料 在百家爭鳴中,儒法之爭引人注目。事實上,儒法之爭不止存在于春秋戰國時期,也不止于秦漢兩朝的創立過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爭的實質關涉到“如何立國”和“如何治國”兩個重大政治問題……不過,漢武帝時期儒家在立國問題上政治意識已趨于成熟,儒法之爭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終成就了泱泱中華文明。——摘編自趙明《儒法之爭與帝國政治意識的誕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上述材料觀點,并作簡要評述。主題二 東漢的興衰與兩漢的文化命題視角一 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材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創太平道教,發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由此被拉開。根據材料,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命題視角二 兩漢的文化材料一史書 體裁與體例 內容《春秋》 編年體:按照年、月、日順序逐條記載史事 以魯國史為主,但不限于魯國史的范圍,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的春秋時期的史事《國語》 國別體: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順序分別敘述 內容基本上是春秋時期的史事。以編年記事的方式敘述各諸侯國的史事——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材料二 《史記》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3 000多年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他自身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司馬遷對中國史學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司馬遷取得史學成就的原因。【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古代人口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1.(2023·全國甲卷,25)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命題角度二 漢代的國家治理2.(2024·浙江1月選考,4)史載:“(西)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由此可知( )。A.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B.漢成帝開始設立中朝削弱相權C.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D.尚書仆射控制中朝威脅到皇權視角出新一 中央官職、機構演變3.漢代以前已有尚書職官,《唐六典》稱秦變周法,“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漢武帝時,尚書由秦代的低級秘書官職轉變為重要秘書官,被稱為“中書”,并建立初步的官衙,稱之為“尚書署”。漢成帝將尚書署升為尚書臺,設辦公處于皇宮內,稱“禁中”,或“省中”“臺閣”,尚書臺成為皇帝實際上的機要秘書處。這一變化( )。A.加強了君主對權力的控制B.削弱了地方權力C.強化了中樞決策的權力D.降低了行政效率視角出新二 刺史職能的變化4.漢武帝時期,全國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秩六百石,東漢在西漢的基礎上,將地方選舉劾奏之權也轉歸刺史。到東漢中后期,刺史逐漸獲得地方行政權和領兵權。從中可以看出東漢后期( )。A.地方監察制度不斷完善B.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刺史開始逐漸地方官化D.國家治理存在較大隱患視角出新三 從出土文物看文化發展5.兩廣地區出土的漢代銅鏡刻有漢字,如賀州鋪門的銅鏡刻有“日有熹,宜酒食,長富貴,樂毋事”等字。漢字還傳入交趾、九真(今越南地區)兩郡,成為當地的官方文字。這反映出漢代( )。A.中原文化日益傳播B.地方行政制度發生變化C.文書政治逐漸普及D.漢字書寫材料發生變化視角出新四 歷史文獻反映社會發展6.《史記》《漢書》中記載:“買田宅,為富人”“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多買田至四百頃”。這些表述反映了漢代( )。A.自耕農經濟持續衰退B.貧富分化現象嚴重C.土地私有制日益發展D.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劉邦 ②推恩令 ③察舉制 ④刺史 ⑤鹽鐵官營 ⑥均輸平準 ⑦衛青 ⑧60年 ⑨尚書臺 ⑩儒學 清議 黃巾起義 史記 紀傳體 漢書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蔡倫考教銜接1.提示 社會狀況:漢初經濟凋敝。措施: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對施政方針進行重大調整;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將恢復經濟、穩定社會作為首要任務。效果: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2.提示 反映了東漢末期社會動蕩,戰亂帶給人們苦痛。詩中的生別離不是個人的離愁別恨,而是對動亂歲月的記錄。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朝單純實行郡縣制,未能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差異和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地方統治缺乏根基,容易引發反抗。而楚地在秦朝時就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這使得漢初統治者認識到,對于像楚地這樣具有獨特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地區,不能完全采用單一的郡縣制進行管理。郡國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權,在一些文化傳統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地區實行郡國并行制,能夠更好地安撫民心,穩定統治,D項正確;楚地反秦斗爭聲勢最大不能直接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排除A項;“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的說法過于絕對,秦統一六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B項;秦朝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并非不適用于楚地,而是秦朝在楚地的統治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排除C項。主題一 西漢從建立到強盛命題視角一 制度傳承——漢承秦制提示 (1) 原因:籠絡諸侯王;推動中原地區休養生息;鞏固國防,防備匈奴;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2)政治制度:郡縣制和皇帝制度。舉措: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解析 第(1)問,材料一主要闡釋了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具體內容逐句分層概括。 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漢朝延續秦朝的兩項政治制度是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監察制度方面的新舉措是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命題視角二 漢代治國思想的演變創新提示 觀點:先秦到漢代經歷了儒法之爭到儒法合流的過程。評述:儒家強調德治(禮治),側重于“如何治國”,法家強調集權、法治,側重于“如何立國”。儒法之爭的實質是“如何立國”和“如何治國”兩大政治問題。秦漢時期,中央集權政治不斷發展;農耕經濟和社會逐步走向繁榮;文化發展多元一體,儒法合流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解析 在百家爭鳴中,儒法之爭引人注目,這點明了材料主旨,即材料論述的核心是儒法之爭。“儒法之爭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終成就了泱泱中華文明”說明漢代儒學和法家思想出現了合流現象。結合史實進行評述。主題二 東漢的興衰與兩漢的文化命題視角一 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提示 關系: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引發農民起義;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勢力,東漢陷入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解析 第一層:省略號前的首句,關鍵詞是“膏田滿野”。第二層:“榮樂過于封君……京師震動”,關鍵詞是“勢力侔于”,“侔于”即等于。第三層:末句,關鍵詞是“擁兵自重”,由此得出答案。命題視角二 兩漢的文化提示 (1)重大貢獻:司馬遷創造了歷史編纂的新體例——紀傳體通史;創編了大一統觀念下的歷史;創新了修史原則;史學編撰求真求實。(2)原因:漢朝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國家富強、社會安定;儒家思想的正統感召;史官的責任;史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個人的努力與才能。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史記》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3 000多年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可知,司馬遷創造了歷史編纂的新體例——紀傳體通史,創編了大一統觀念下的歷史;根據材料“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可知,創新了修史原則;根據材料“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他自身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可知,史學編撰求真求實。第(2)問,根據材料“《史記》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3 000多年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國家富強、社會安定;根據材料“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統感召;根據材料“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可知,史官的責任;根據材料“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可知,史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個人的努力與才能。1.D 把握材料的關鍵信息“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即公元2—140年,湘江流域的人口數和戶口數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江浙一帶。結合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的史實可知,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因戰亂、水旱災和蝗災等南遷,而當時中原離湘江流域更近,所以湘江流域吸引的移民相對較多,故選D項;同一時期,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的土地兼并程度差異不會太大,排除A項;兩地同屬南方地區,在經濟重心在北方的情況下,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會是造成兩地人口增長呈現巨大差異的主要因素,排除B項;湘江流域的人口增長屬于“非正常”增長,排除C項。2.C 根據材料可知,五曹分別主公卿、主郡國二千石、主凡吏民上書、主外國夷狄、主斷獄,分別負責具體政務,這反映了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C項正確;漢成帝時期的尚書臺屬于秘書機構,還未正式被確立為新行政中樞,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以削弱相權,排除B項;材料表明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但未體現尚書仆射對皇權的影響,排除D項。3.A 尚書本來是九卿之一少府屬下的低級官職,它掌管宮中文書的傳遞和保管,是皇帝和丞相之間的傳聲筒。漢武帝要削弱丞相的權力,就利用尚書來組建內朝,故選A項;尚書和尚書臺的權力演進過程屬于君相矛盾、中樞機構的變化,不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力的加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降低的問題,故D項屬于主觀猜測,排除。4.D 由材料信息可知,東漢后期,刺史在西漢的基礎上額外擁有選舉劾奏之權、地方行政權和領兵權,容易發展為分裂中央的地方割據勢力,因此東漢后期國家治理存在較大隱患,故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刺史職權的不斷擴大,是刺史職權的異化,不是地方監察制度不斷完善,故A項錯誤。東漢后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削弱,刺史職權的異化就是東漢朝廷為應對這一狀況的無奈之舉,故B項錯誤。西漢末年,刺史的職權擴大,刺史不斷地方官化,從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員轉變為掌握軍、政實權的地方大員,最終于東漢末年完全脫離中央,轉變成顛覆東漢政權的重要勢力之一,故C項錯誤。5.A 據材料“兩廣地區出土的漢代銅鏡刻有漢字”“漢字還傳入交趾、九真(今越南地區)兩郡,成為當地的官方文字”可知,漢代時,漢字逐漸成為邊疆地區的官方文字并被刻印在手工產品上,這說明漢代中原文化日益傳播,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漢字在邊疆地區的傳播,沒有體現出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B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文書制度是指中國古代朝廷或官署關于文書的發布、執行和管理的制度,漢字的推廣并不等同于文書政治的普及,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漢字的推廣,沒有體現漢字書寫材料發生了變化,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6.C 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些表述都涉及了土地的買賣和私有,這說明在漢代,土地已可以自由買賣,反映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故選C項;據材料“‘買田宅,為富人’……‘多買田至四百頃’”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土地買賣的社會現象比較普遍,自耕農經濟衰退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買田宅,為富人”等信息能夠說明社會存在階級和貧富的差別,但沒有財富的數據對比,不能得出貧富分化現象嚴重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政府對商業的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松動的說法與史實和材料均不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