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講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及遼夏金元的統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講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及遼夏金元的統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統一
【時空坐標】
【階段特征】
1.兩宋時期(960—1276年):中國歷史上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民族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政治方面 國家分裂、民族政權并立。宋朝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藩鎮割據問題和維護國家安定產生了積極影響。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對峙,有戰有和,以友好交往為主流;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
經濟方面 宋朝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農業、手工業都超過了前代水平,城市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產方式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
思想文化方面 宋朝學術文化取得突出成就,傳統文化發展到新的階段,是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理學),特別是科技發展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重要作用;宋詞成就突出,文人畫興起
2.元朝時期(1271—1368年):走向統一。
政治方面 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尖銳復雜。在元朝大一統局面下,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經濟方面 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棉紡織業發展(黃道婆);漕運、海運發達;對外貿易發達,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元大都成為國際性商業大都市
思想文化方面 天文歷法、文人畫、元曲(雜劇和散曲)等方面成就突出
第7講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及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標要求】
一、必修部分
1.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變化。
2.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選擇性必修部分
了解宋元時期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宋元時期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理清·知識結構】
一、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1.兩宋的興亡
政權 北宋 南宋
建立 960年 1127年
都城 東京(開封) 應天府→臨安
建立者 宋太祖趙匡胤 宋高宗趙構
滅亡 1127年(靖康之變) 1276年(臨安被攻破)
2.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措施
加強中央對 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分散機構 權力 中央 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①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
地方 設轉運司和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②,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實行崇文抑 武的方針 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響
積極 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消極 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導致財政危機
3.王安石變法
背景 措施 結果
(1)北宋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嚴重。 (2) “③”失敗。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富國方面 (1)官府向農民提供④ 。 (2)官府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 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強兵方面 (1)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 (2)逐漸恢復“⑤”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效果并不明顯
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
1.三省六部制與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與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重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階段,由各個層次的不同部門來依次處理(程序性分工);后者注重具體的事務,由不同的機構來處理不同的事務(事權性分工)。
2.官職差遣體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上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榮譽虛銜。“官”與“職”都沒有實權,真正掌實權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擔任的實際職務。例如,名義上宰相是中書令、門下侍中,但那僅僅是“官”,實際上掌握相權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差遣”。如此,皇權得到加強,但也出現嚴重的冗官、冗費現象,行政效率低下。
3.臺諫合一
宋以前,各朝臺(御史)、諫(諫官)職責分明,宋朝開臺諫合一之端。諫官并不單任諫職,也常糾舉彈劾大臣;御史臺御史除主監察外,也有進言規諫之責。二者各有側重,但事權常常相混,故并稱臺諫。
4.宋代的文官政治
中國古代的官僚政治發展到宋朝,已經進入了一個相當完備、成熟的階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慮到宋朝統治具有比其他朝代更加明顯的重文輕武色彩,也可以將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確切地稱為文官政治,或士大夫政治。
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特點
(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從集中軍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都收歸中央,鏟除藩鎮割據的基礎。
(2)崇文抑武:派文臣管理地方,剝奪武將的行政權;地方設通判,與知州相互監督。
(3)分化事權:實行官、職、差分離,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現象。
王安石變法的本質與局限性
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為解除封建地主階級危機而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二、遼夏金元的統治
1.遼夏金的統治
(1)政權建立及政治建設
政權 建立時間 民族 建立者 政治建設
遼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南、北面官;遷徙中的行營是國家政治中心
西夏 1038年 黨項族 元昊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顏阿骨打 遷都:1153年,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 制度:“⑥”。 盛衰: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⑦ ”。世宗死后,金朝統治逐漸衰落
(2)與宋的關系
宋遼關系 北宋與遼簽訂協議,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關系 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宋金關系 1141年⑧,宋金之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2.元朝的統治
(1)統一: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2)措施
交通 修筑驛道,設立驛站;京杭大運河(選擇性必修2第12課)
中央機構 宰相機構是中書省
地方管理 中央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腹里”)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
邊疆治理 對吐蕃: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 對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⑨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對臺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
(3)民族關系
民族 交融 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
元朝時,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
四等 人制 目的 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
措施 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⑩”,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1.(摘編自教材第53頁插圖)閱讀下面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
示意圖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行政機構中,哪一級不存在權力分割問題 哪一級權力分割最為明顯 過去歸節度使掌握的是哪一級機構
2.(摘編自教材第57頁“問題探究”)南宋學者葉適在《水心別集》中說:“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其中唐朝人“不能自安”指的是什么 宋朝的“大不可安者”指的又是什么
3.(摘編自教材第60頁“史料閱讀”)宋人徐夢莘所撰史書《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精射獵……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這段史料描述了當時哪一個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況 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其與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同及不同的信息
4.(高考鏈接·與教材第53頁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相聯系)(2024·廣東,4)宋代巨賈彭則愛好儒學,“為其子延接師友,不問其費”,曾捐書于州學。郡從事為之記,稱其為“販夫”,彭氏子孫皆恥之。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
C.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一、宋元時期官員的選拔(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1—32)
1.兩宋: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2.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時斷時續。
二、宋元時期官員的管理(選擇性必修1第5課P31—33)
考核 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監察 宋朝:中央——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重要變化——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議事權,諫官擁有了監察權。 元朝: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三、宋朝的法律與教化(選擇性必修1第8課P48)
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編纂于963年的《宋刑統》,其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內容略有改變。天一閣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
2.教化:理學興起,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朱熹的《家禮》《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鄉約創立:北宋呂大鈞的《呂氏鄉約》(我國最早的成文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四、宋朝的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社會救濟、優撫政策(選擇性必修1第17課P100—103)
戶籍制度: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基層組織:鄉里制度。
社會治理:保甲制。
社會救濟: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興起。
優撫政策:福田院。
【突破·重點難點】
主題一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命題視角一 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材料 某班圍繞“北宋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一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展示如下史料:
組別 史料
甲組 宋代實行朝廷、府州、縣三級政制,在朝廷與府、州間設“路”,作為行政監察區。“以天下之治寄于守令,守令之眾朝廷不能盡知,其要寄于監司。” ——摘編自[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八十四
乙組 太祖周知其弊……始詔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費浸多。 ——摘編自[元]脫脫等《宋史·食貨志》
丙組 宋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朝廷成為禁軍,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被稱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廂軍作為地方軍,雖間或出戍外地,但很少進行軍事訓練,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因而也被稱為“役兵”。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丁組 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編自[南宋]葉適《水心別集》
運用甲、乙、丙三組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丁組的結論。

命題視角二 王安石變法的文化舉措
材料 王安石認為,要改革政治,就要統一思想,最好從教材著手,使未來的改革人才,從在學校時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寧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編訂《三經新義》, “三經”是指《詩》《書》《周禮》,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順。王安石重新注釋儒家經書,提出新的見解, “立政造事”,但這實際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寧八年(1075年),《三經新義》正式頒布,作為學生必讀教材。 “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保守派認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學術害人心”。后來,新法盡廢,作為統一教材的《三經新義》就逐漸銷聲匿跡,版毀書亡。
——摘編自熊承滌《王安石的變法與教材改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主題二 遼夏金元的統治
命題視角一 宋元兩朝更迭的社會概況
材料 1980年,吐魯番文管所在清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垃圾時,發現了來自杭州金鋪的廣告文書,廣告寫道:“□口家打造南柜佛金、諸般金箔,見(現)住杭州泰和樓大街南,坐西面東開鋪,口口辨認,不誤主顧使用。”文書上還留有清晰的方形折痕。這說明它們當年真正的用途就是作為金箔的包裝紙,舊稱“裹貼”。在給這批文書進行斷代時,出現的“官巷”和“泰和樓”等地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杭州“常慶坊東北曰太和樓橋”。太、泰相通,可見這里說的就是吐魯番文書里的泰和樓。《夢粱錄》還寫道:“(杭州)自五間樓北至官巷南,街兩行多是金銀、鹽鈔引交易鋪。”這一情況完全符合廣告詞中徐家金鋪的位置。另外,周密的《武林舊事》里也有關于太和樓的記述。然而,南宋并不使用“杭州”這個地名。宋高宗將杭州升為“臨安府”后,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才又設“杭州路總管府”。元軍入臨安沒有動用武力,它的城市格局在短期內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太和樓等昔日的地標建筑應該依舊無恙。由此,基本可以肯定,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裹貼都屬于元朝產品。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者判斷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裹貼是元朝產品的依據,并簡析杭州的裹貼出現在吐魯番的原因。
命題視角二 遼夏金的職官制度
材料一 遼朝設南、北面官,太祖將皇族分為近親組成的南面與遠親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裝,南面官著漢式服裝,南、北面并非嚴格按地理劃分,北面官掌治契丹與諸部,不管他們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漢人。世宗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南面包括漢人與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北面為契丹及其屬部居住的地區。北面官本質上是部落領袖的私人扈從,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編自[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材料二 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書令,設十六司,官制漸備。毅宗李諒祚設各部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書學士等官,增設昂聶、昂星、謨個、阿泥等本族官號。
——據《宋史·夏國傳》整理
材料三 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勛封食邑入銜,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
——摘編自《金史·百官志》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遼夏金職官制度的共同特點及其意義。
【演練·創新試題】
命題角度一 宋邊疆關系與史書史料價值
1.(2024·新課標卷,27)下表所列史書皆涉及南宋初年與金朝關系,研討這一問題,首先應信重的是( )。
書名 基本內容 成書時間
《宋史》 依據宋朝國史、實錄等編撰而成的紀傳體史書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會編》 按時間匯編徽宗、欽宗、高宗時期宋金和戰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據南宋高宗朝國史,文集等編而成的編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紀事本末》 匯編《宋史》等書,以事件為中心 明朝后期
A.《宋史》
B.《三朝北盟會編》
C.《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D.《宋史紀事本末》
命題角度二 北宋借助敕書強化法律意識
2.(2024·黑吉遼,4)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命題角度三 中原傳統文化對元朝統治的影響
3.(2024·廣東,5)《大元大一統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國地理志書,記載了疆域內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風俗、里至等內容。該志書修纂時,由各行省提供所轄郡邑的圖志及各路府州縣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圖,引進了阿拉伯地圖制圖法。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傳統影響下的統治秩序
B.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全面發展
C.地理志修纂體例發生了根本變化
D.正式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視角出新一 北宋政治家有關商業的言論
4.下表所示為北宋政治家有關商業的部分言論。據此判斷,他們的相似主張是( )。
范仲淹 “有逐處富實之家,不為商旅者,必須以利勸之……一萬貫者與上佐官,三萬者京官致仕”
歐陽修 “奪商之謀益深, 則為國之利益損”“大國之善為術者, 不惜其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也”
王安石 “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 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眾者,莫如財”
A.重商富國 B.與商爭利
C.以商富民  D.農商并重
視角出新二 影響北宋糧食運輸的因素
5.下圖為北宋一條糧食運輸路線示意圖。據此可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
B.朝廷賦稅主要來自江南地區
C.西北邊防面臨著嚴峻壓力
D.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較為興盛
視角出新三 朱熹對金世宗的評價
6.金世宗在位時,施政仁德,政治清明,得到史書與歷代名家認可。朱熹稱贊“他能尊行堯舜之道,要做大堯舜也由他”,又說:“他豈變夷狄之風,恐只是天資高,偶合仁政耳。”這反映出( )。
A.南宋時期民族矛盾緩和
B.傳統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C.金統治者照搬漢族政治
D.理學蘊含唯物辯證思想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①參知政事 ②通判 ③慶歷新政 ④農業貸款 ⑤兵農合一 ⑥猛安謀克 ⑦大定之治 ⑧紹興和議 ⑨宣慰司 ⑩四等人制
考教銜接
1.提示 基層行政機構“縣”不存在權力分割問題。
州級機構上面的路,一共設立了四種“監司”,權力分割最為明顯。
這四種“監司”的權力在過去是統歸節度使掌握的,即過去節度使掌握“路”。
2.提示 唐朝人“不能自安”指的是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動亂頻發。
宋朝的“大不可安者”指的是宋朝出現高度中央集權,過度崇文抑武,軍備廢弛、國勢積弱,出現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
3.提示 少數民族:女真人。
相同:擅長騎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
不同:過著定居生活,有農業,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
4.D 材料體現了宋代推崇儒學,商人地位較低,說明宋代的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農工商”的界限還未被完全打破,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科舉制的作用,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情況,故C項錯誤。
主題一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命題視角一 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提示 結論: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闡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了中央集權。 “有大不可安”指北宋把地方的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導致地方“積貧”“積弱”;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在邊疆戰事中處于不利地位。
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二者彼此制約。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財政負擔沉重。
在國家財政管理上,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把賦稅的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國家所有開支由三司負責,浪費巨大。
在軍事設置管理上,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軍隊是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
總之,這些措施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解析 首先,據丁組史料和所學可得出,丁組的結論: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其次,先解析“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的內涵,再根據甲、乙、丙三組史料并結合所學,從地方行政管理、國家財政管理和軍事設置管理等三個方面分析其措施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最后,總結升華。
命題視角二 王安石變法的文化舉措
提示 評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旨在通過教育體系培養支持改革的人才,從而推動政治和社會的變革。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為它確立了新的學術標準,并在短時間內影響了大量的士大夫。然而,這一改革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王安石的政策損害了傳統學術和人才的培養。王安石的教材改革顯示了他對于教育在政治改革中作用的深刻理解。他試圖通過控制教育內容來塑造士大夫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以便更好地實施和維護改革。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顯示了王安石的政治遠見和改革決心。
盡管如此,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最終未能持續。隨著新法的廢除,《三經新義》也逐漸被邊緣化,表明改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仍然面臨挑戰。此外,改革可能過于激進,忽視了傳統士大夫的抵制力量,導致改革難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持久的影響力。
解析 根據材料“要改革政治,就要統一思想,最好從教材著手……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旨在通過教育體系培養支持改革的人才,從而推動政治和社會的變革;根據材料“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為它確立了新的學術標準,并在短時間內影響了大量的士大夫;根據材料“保守派認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學術害人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改革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王安石的政策損害了傳統學術和人才的培養。據材料“后來,新法盡廢,作為統一教材的《三經新義》就逐漸銷聲匿跡,版毀書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最終未能持續。隨著新法的廢除,《三經新義》也逐漸被邊緣化,表明改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仍然面臨挑戰。此外,改革可能過于激進,忽視了傳統士大夫的抵制力量,導致改革難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持久的影響力。
主題二 遼夏金元的統治
命題視角一 宋元兩朝更迭的社會概況
提示 依據:裹貼中出現的“官巷”和“泰和樓”與南宋的《夢粱錄》中的記述相符,《武林舊事》里也有關于太和樓的記述,同時南宋不使用“杭州”這個地名,所以該裹貼不是宋代的;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杭州路總管府”,且元軍沒有動用武力占領臨安,臨安的城市格局較為穩定。由此可以判斷該裹貼是元朝的產品。
二重證據法是進行史料分析的主要方法。通過實物史料裹貼中的記載內容與對文獻史料內容的分析相互印證得出裹貼是元朝產品的結論。
原因:元朝疆域遼闊,國家統一;便利的交通條件,加強了邊疆與內地之間的經濟聯系;杭州的商品經濟比較繁榮;杭州手工業技術精湛;佛教的傳播比較廣泛;人口的遷移。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在給這批文書進行斷代時……《夢粱錄》記載……周密的《武林舊事》里也有關于太和樓的記述”可知,裹貼中出現的“官巷”和“泰和樓”與南宋的《夢粱錄》中的記述相符,《武林舊事》里也有關于太和樓的記述;據材料“南宋并不使用‘杭州’這個地名。宋高宗將杭州升為‘臨安府’”可判斷該裹貼不是宋代的;據材料“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應該依舊無恙”可以判斷該裹貼是元朝的產品。結合所學可知,二重證據法是進行史料分析的主要方法。通過實物史料裹貼中的記載內容與對文獻史料內容的分析相互印證得出 該裹貼是元朝產品的結論。第②小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民族關系、人口的遷移等角度思考即可。
命題視角二 遼夏金的職官制度
提示 共同特點:雙軌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鑒漢制,強化君主權威。
意義: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族的先進文明,鞏固政治統治;推進了遼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適應了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促進了民族交融;根據具體國情調整統治政策,進行制度創新,為之后的少數民族統治提供了經驗,也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鑒。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并結合材料二“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和材料三“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可知,雙軌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鑒漢制,強化君主權威。第②小問,根據所學,可從鞏固統治、促進民族交融、推進封建化進程等方面回答。如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族的先進文明,鞏固政治統治;推進了遼夏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適應了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促進了民族交融;根據具體國情調整統治政策,進行制度創新,為之后的少數民族統治提供了經驗,也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鑒。
1.B 《三朝北盟會編》征引的文獻史料達二百多種,且成書時間相對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B項正確;《宋史》篇幅浩繁,且為元朝后期成書,成書時間距離南宋初年較遠,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場的影響,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成書時間比《三朝北盟會編》晚,可能受到后來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排除C項;《宋史紀事本末》作為《宋史》的縮寫本,在寫作過程中,雖然也參考了許多《宋史》中沒有的資料,但基本上還是以《宋史》為藍本,許多觀點明顯還是沿襲《宋史》而來的,且《宋史紀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書時間最晚,排除D項。
2.B 宋代統治者因書吏手錄赦書多有差錯,導致地方州縣“錯認刑名”,所以要求刑部進行變革,一是用楷書寫本,二是進行勘讀,三是摹印雕版印刷,最后向下傳遞,這起到了逐級轉遞政務信息的作用,有利于國家政令的準確傳達和實施,提高了國家的行政管理能力,故選B項;赦書就是頒行天下的,范圍是全國性的,排除A項;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主要通過地方基層對法律的宣傳和推廣來實現,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完善。材料中的舉措不是為了完善文書傳遞體系,排除D項。
3.A 據材料“記載了疆域內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風俗、里至等內容”可知元朝意圖通過修撰全國性的地理志來樹立正統地位,為建立全國統治秩序尋求合法性,A項正確;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區,不能代表全部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全面”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并未具體說明修纂體例的變化,只是強調地理志的范圍更廣,局部采用了外來制圖技術,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通過尊崇儒術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D項。
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時期的改革家,他們希望通過理財來實現國家富強;根據“大國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也”可知,歐陽修認為商業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了國家富強著想。所以他們的相似主張都是重商富國,A項正確;他們的相似主張是重商富國,而不是為了與商爭利和以商富民,排除B、C兩項;材料并沒有涉及農業的內容,不能說明農商并重,排除D項。
5.C 據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時期糧食主要被運往西北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北地區面臨少數民族政權的邊防壓力,向西北地區運送糧食有利于滿足西北地區的邊防需要,C項正確;材料中糧食主要被運往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經濟中心,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糧食運輸的情況,不能整體反映國家賦稅的情況,不能據此得出朝廷賦稅主要來自江南地區的結論,排除B項;明清時期區域間長途販運興盛,材料中的糧食運輸主要是為了滿足邊防需要,而非體現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較為興盛,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可知,朱熹認為金世宗無法改變“夷狄”的風俗,反映出傳統華夷觀念的根深蒂固,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民族矛盾的緩和,排除A項;金朝統治者并未照搬漢族政治,排除C項,理學世界觀屬唯心主義,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旬邑县| 塘沽区| 深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昌图县| 台中市| 宁海县| 顺昌县| 牟定县| 溆浦县| 商丘市| 兴安盟| 航空| 开平市| 宜君县| 潜江市| 东山县| 通海县| 龙岩市| 福安市| 长宁县| 黑河市| 和平县| 综艺| 枣阳市| 民勤县| 宝坻区| 无锡市| 孟津县| 临沭县| 巴塘县| 石家庄市| 大理市| 翁源县| 永泰县| 托克逊县| 巧家县| 乌拉特中旗| 隆回县|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