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課標要求】一、必修部分1.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選擇性必修部分1.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2.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理清·知識結構】一、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1.農業的發展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糧食產量經濟結構 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 對傳統①結構有一定突破 作物種植 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②;元朝時,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邊疆農業 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2.手工業的發展制瓷業 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瓷器;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③和釉里紅。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礦冶業 北宋時,煤的開采量很大,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④ 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印刷業 宋元時期,印刷業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市場 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邊境 官方設置⑤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貨幣 需求量劇增,紙幣(交子、會子)出現外貿 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城市 北宋東京、南宋⑥、元朝大都和杭州。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選擇性必修2第7課)4.經濟重心南移過 程 唐中葉以來 南方經濟實力增長迅速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南宋 經濟重心完全移到南方元朝 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影 響 經濟上 ⑦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交通上 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還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生態上 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南宋海外貿易示意圖二、遼宋夏金元的社會變化1.宋朝時期門第觀 念淡化 原因 科舉制度更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表現 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⑧地位為重 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無地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⑨、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2.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會發展進度影響,上述變化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時段來看,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1.(摘編自教材第67頁“學思之窗”)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說:“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學的浮華了……俺如今……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這般取人呵,國家后頭得人材去也!”這反映了元代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答題標準分別是什么 說明了什么問題 2.(摘編自教材第68頁“歷史縱橫”)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體蒙古文。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內容的漢語譯本流傳至今,稱為《蒙古秘史》(在明朝初年被譯為漢語,當時稱《元朝秘史》)(如下圖),重點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歷和他逐漸壯大勢力、削平群雄、創建蒙古汗國的進程,以及蒙古政權建立后對外征服戰爭的輝煌業績。《蒙古秘史》有何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65—66頁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元朝開辟長途海運航線相聯系)(2024·安徽,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嘗令海船自揚子江逆流而上,至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然航道險阻,“糧船俱壞,歲歲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今江蘇儀征、六合一帶)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這說明,元代( )。A.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高B.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C.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D.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三、遼宋夏金元的文化1.儒學的復興背景 政治:宋朝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急需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宋代商品經濟發展,需要重塑人們的道德價值觀。思想: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出現了三教合一的潮流目的 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 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⑩、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主要 思想 宇宙觀 認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人生觀 主張“ ”,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 方法論 提出“”,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理學的影響 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2.文學藝術宋詞 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以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詞作成就最為突出元曲 包括散曲和雜劇。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話本 說書的底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白話小說書畫 書法名家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山水畫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成就最為突出;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3.科技宋 朝 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元 朝 郭守敬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一、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選擇性必修3第11課P64—65)1.蒙古西征背 景 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1218年,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概 況 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 滅亡金朝之后,蒙古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第三次西征 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進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達結 果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2.東西方交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他們撰寫的出使報告流傳至今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對以后幾個世紀的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蒙古西征還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西征的蒙古軍隊在14世紀后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說著不同的語言,被稱為“色目人”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二、古代人口遷徙(選擇性必修3第6課P35—36、第11課P64—65)1.第一輪遷徙: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2.第二輪遷徙:3—6世紀,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3.蒙古西征:13世紀,蒙古三次西征,蒙古軍隊由東向西遷移。不同地域的移民自西向東遷移,進入中國的中原地區。【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命題視角一 唐宋時期治水活動與經濟重心南移材料 水利興修是中國古代農業經營的重要支持體系。下表為中國古代部分地區治水項目的統計表。省份 先 秦 秦 兩 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 唐 五 代 北 宋 南 宋 元 明陜西 0 1 18 2 9 32 4 12 4 12 48河南 4 * 19 14 4 11 — 7 — 4 24山西 1 — 4 3 3 32 — 25 — 29 97河北 — — 5 6 1 24 — 20 — 11 228江蘇 5 — 1 1 1 18 — 43 74 28 234安徽 1 — 1 7 1 12 — 7 9 2 30浙江 2 — 4 7 2 44 1 86 185 87 480江西 — — 1 2 — 20 1 18 36 13 287福建 — — — 2 4 29 — 45 63 24 212湖北 — — — 1 — 4 4 4 14 6 143湖南 — — 1 0 2 7 2 5 — 3 51——據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指出唐、宋兩代治水活動的特點,并對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釋。命題視角二 宋代土地政策與土地兼并問題材料 國朝駐蹕錢塘,百有二十余年矣,外之境土日荒,內之生齒日繁,權勢之家日盛,兼并之習日滋,百姓日貧,經制日壞,上下煎迫,若有不可為之勢……今百姓膏腴皆歸貴勢之家,租米有及百萬石者。——摘編自李華瑞《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兼并問題的原因,并談談李華瑞的《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的研究價值。主題二 遼宋夏金元的社會和文化命題視角一 程朱理學“公私觀”材料 程朱理學把“公”視為自然天理,把“私”視為人之私欲。程顥《定性書》中認為人如果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適應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來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來而順”。對此,朱熹進一步說:“勝私欲而復于禮。”“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克去己私以復乎禮,則私欲不留。”“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摘編自苑秀麗《論儒家公私觀的基本特點》評析程朱理學的公私觀。命題視角二 宋代社會與文化生活的新變化材料一史料 出處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緡 朱彧《萍洲可談》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飲食,不置家蔬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為國之計,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戶,又招誘客戶,使之置田以為主戶。主戶茍眾而邦本自固 呂大鈞《民議》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鄭樵《通志》富貴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 袁采《袁氏世范》藝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語開國,以“用讀書人”一念厚蒼生,文治彬郁垂之百年 吳淵《鶴山集序》——據黃純艷《新變與局限:宋代社會的開放度》等整理材料二 文化和文學的重心下移,與教育的普及有關……農村下層民眾的孩子,學習基礎普及的文化知識,主要靠的是分布于鄉里村落的鄉先生。有些科舉落第者回歸鄉里,參與不少村學、家塾的建設,這些民間私學分布的時間、空間及其教學層次和靈活度,顯然不是官辦的州縣學校以及書院所能比擬的。現在說到啟蒙教育的課本,都會說“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時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帶的吳越舊地出現的。《三字經》則出現得更晚,一般認為是南宋后期王應麟編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動。這樣的民間教育、啟蒙式教學,滲透到平民階層,奠定了中國文化近千年來廣大而深厚的基礎。——摘編自鄧小南《憂患與繁榮:宋代歷史再認識》(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社會“新變”的表現,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促使“新變”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基層教育的普及方式。結合所學,簡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宋代社會觀念的變化1.(2024·山東,3)下圖所示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 )。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分發)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簿。……A.士人價值取向發生變化B.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經濟發展影響選官方式命題角度二 元朝社會經濟發展概況2.(2024·黑吉遼,5)元代官員對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則四方之商賈,與百工之事為多……奇貨用物,本末纖巨,莫不畢至。”下列描寫上都的詩句中,可與該描述互證的是( )。A.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氈房亂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時春C.黃鸝聲絕孤雁鳴,萬騎千車互來去D.向來冰雪窟,今作帝王州命題角度三 面對佛教道教傳播的應對主張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66—67頁儒學的復興相關聯)(2022·廣東,4)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B.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D.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視角出新一 宋代金屬貨幣使用情況變化4.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中央曾公布偽造黃金罪律,企圖維護黃金的通貨地位。但在有宋一代,黃金的數量大量減少,其成為貴重物品,多用于貯藏價值或轉移財富。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為( )。A.重農抑商政策松動B.白銀漸趨貨幣化C.賦稅制度有所改良D.戶籍制度松弛化視角出新二 宋代國有礦場的經營狀況5.下表反映了宋代國有礦場生產經營情況。據此表可知,宋代國有礦場( )。經營者 經營方式 產品分配方式 從業者身份官府 勞役征發 課額制或抽分制度 廂兵、罪犯、役夫招募民戶 廂兵、罪犯、役夫、民匠私人 買撲(規模較小的坑冶租賃給私人) 民匠A.經營理念較為靈活多變B.產品受市場影響較明顯C.出現了全新的生產關系D.仍居于礦冶業主導地位視角出新三 宋代傭書業務變化6.傭書是通過抄書獲取收益的職業。宋代,抄書不再是傭書的代稱,傭書業務包括代寫上書文字、供詞、訴訟狀子、填寫稅鈔、辦理公證文書,為舉人、官員承辦各類文書等。對宋代傭書業務變化最合理的解釋是( )。A.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B.科舉制面向全社會開放C.政策寬松促進商業繁榮D.科技進步影響社會生活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自然經濟 ②宋朝 ③青花瓷 ④煤 ⑤榷場 ⑥臨安 ⑦長江下游 ⑧經濟 ⑨土地買賣 ⑩社會倫理道德秩序 存天理,滅人欲 格物致知考教銜接1.提示 基本內容:儒家經書。答題標準:程朱理學的解釋。問題:說明了程朱理學在全國范圍內占據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2.提示 史學價值:是關于蒙古歷史可信的文獻,對于從總體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有重要參考價值。文學價值:是一部風格獨特的文學作品,相當于蒙古族的英雄史詩。3.B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政府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進行海運的嘗試,但嘗試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遇到很多困難。雖然海運遇到一定困難,但解決稅糧北運的問題,同樣會促進海運的發展,說明元代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南方稅糧的運輸,和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無關,排除A項;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當時財賦重心還是在東南地區,排除D項。主題一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命題視角一 唐宋時期治水活動與經濟重心南移提示 唐代整體治水項目數量明顯增長(或南北大致均衡),陜西、山西治水項目數量居北方之首;南方治水項目數量大大增加(或浙江治水項目數量居南方之首)。因為唐朝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經濟不斷開發,農業經濟發展。宋代南方的治水項目數量進一步增長,浙江治水項目數量居全國之首。因為宋代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浙江成為政治和經濟重心。解析 唐朝:據表中唐朝的數據并進行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對比可知,唐代整體治水項目數量明顯增長;陜西、山西治水項目數量居北方之首;南方治水數量大大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唐朝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上,江南經濟不斷開發,農業經濟發展。宋朝:據表中宋朝的數據和其他朝代的數據對比可知,宋代南方的治水項目數量進一步增長;浙江治水項目數量居全國之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浙江成為政治和經濟重心。命題視角二 宋代土地政策與土地兼并問題提示 原因: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宋朝權貴兼并土地的風氣越來越嚴重;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等等。價值:李華瑞的《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是了解宋代土地政策的重要歷史研究成果。該著作有一定的史學價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宋代土地政策的特征,但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要注意甄別,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解析 第①小問,由材料“權勢之家日盛,兼并之習日滋”可知,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是宋朝權貴兼并土地的風氣越來越嚴重;根據所學可知,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產生的根本原因,宋朝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是重要原因。第②小問,“《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是歷史學研究成果,可得出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宋代土地政策的特征;這篇文章是由研究者創作的,帶有主觀色彩,由此得出該著作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要注意甄別,并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主題二 遼宋夏金元的社會和文化命題視角一 程朱理學“公私觀”提示 程朱理學的公私觀繼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觀,認為應該立公滅私,并將公私與天理、私欲聯系起來。這種公私觀充分發揮了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大公無私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意識;但其宣揚的封建禮教,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解析 根據“程顥《定性書》中認為人如果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適應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來取代自己的私心”和所學可知,程顥認為應該立公滅私,并將公私與天理、私欲聯系起來。結合所學可知,從積極方面來看,其發揮了儒學在強化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大公無私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從消極方面來看,其宣揚的封建禮教,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忽視了個體需求。命題視角二 宋代社會與文化生活的新變化提示 (1)表現: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大);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生活趨于平民化、世俗化。背景: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并壯大;宋代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政策;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關系的發展。(2)方式:設立村學、家塾授徒講學(或民間私學);編寫啟蒙性教育課本。背景: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階層的壯大;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科舉制的盛行;造紙術、印刷技術的發展;理學興起,教化深入社會基層。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為國之計,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戶,又招誘客戶,使之置田以為主戶。主戶茍眾而邦本自固”并結合所學可知,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生活趨于平民化、世俗化。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大),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一“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及所學可知,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根據材料一“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飲食,不置家蔬”及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一“以‘用讀書人’一念厚蒼生,文治彬郁垂之百年”及所學可知,宋代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政策;根據材料一“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及所學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關系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市民階層興起并壯大。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分布于鄉里村落的鄉先生”可分析出設立村學、家塾授徒講學(或民間私學);根據材料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可分析出編寫啟蒙性教育課本。第②小問,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階級的壯大;結合宋朝商品經濟發展可分析出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二“文化和文學的重心下移,與教育的普及有關”可分析出教育普及;結合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可分析出科舉制的盛行;結合印刷術可分析出造紙術、印刷技術的發展;結合宋朝理學盛行可分析出理學興起,教化深入社會基層。1.B 據材料中王獵的人生經歷可知,傳統的抑商觀念制約了階層流動,B項正確。王獵一心追求仕途,價值觀念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項;王獵主動放棄了經商轉而從仕,表明商人政治地位并沒有得到提高,排除C項;宋代的主要選官方式是科舉制,與經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2.A 材料“在市者,則四方之商賈,與百工之事為多……奇貨用物,本末纖巨,莫不畢至”描繪的是元朝上都內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以及各種各樣的貨物,呈現出一派商業繁榮的場景。“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氈房亂如云”描繪了元朝上都西關與東關內車馬眾多、店鋪繁忙的場景,與題意相符,故選A項;“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時春”描繪了上都城的繁華景象和御苑中四季如春的美好景色,排除B項;“黃鸝聲絕孤雁鳴,萬騎千車互來去”表現的是黃鸝的鳴聲停止和孤雁的凄涼鳴叫,與都市的喧囂和繁忙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逝去的懷念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排除C項;“向來冰雪窟,今作帝王州”通過歷史和現實的對比,展現了上都從荒涼到“帝王州”的巨大轉變,排除D項。3.C 由材料中的“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與‘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對儒學社會地位下降、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滿,其站在維護儒學統治地位的立場上抨擊佛教、道教,結合所學可知,宋儒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重振儒學、回應佛道挑戰的目的,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項;清代的學者主張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排除B項;李覯和張載沒有主張“雜糅佛道”,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白銀已經普遍使用,逐漸成為公私通用的貨幣,并已取得部分的法償貨幣資格,因此,黃金的數量才大量減少,黃金多用于貯藏價值或轉移財富,B項正確;宋代重農抑商政策松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材料現象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賦稅制度的改良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C項;戶籍制度松弛化使得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D項。5.A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當時國有礦場同時存在官營和民營兩種方式,經營方式既有強制的勞役征發,也有來自社會的自愿招募和租賃,從業者既有軍隊人員和罪犯,也有來自民間的工匠,這體現了國營礦場靈活多元的經營理念,A項正確;國營礦場的產品主要供應官府,與市場因素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全新的生產關系,排除C項;材料并未將國營礦場和民營礦場進行對比,無法得出“主導”的結論,排除D項。6.D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印刷技術的改進對“抄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推動傭書業務發生改變,D項正確;科舉制促使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與傭書業務的轉變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傭書業務的變化,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與商業發展情況的聯系,無法得出“政策寬松促進商業繁榮”的結論,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