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0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標要求】
一、必修部分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
二、選擇性必修部分
1.了解歷史上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2.了解中國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
【理清·知識結構】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1.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 業 ①、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很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
手 工 業 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生產
手工業勞作方式 (1)生產模式:以制作②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2)特點: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選擇性必修2第4課)
商 業 ③大量流入,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聚集
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和晉商
以④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商業活躍,人口密集,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
2.經濟發展的局限
經濟發展的局限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仍占據壓倒優勢
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
(1)經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等空前繁榮,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形態已經朝著開放型轉變。在蘇州等地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
(2)階級: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導致傳統觀念變化,很多人棄農從商。
(3)思想:傳統儒家思想受到新的經濟形勢的沖擊,開始轉型;人們的傳統價值理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文藝作品出現世俗化傾向。
二、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1.思想領域的變化
明朝中期 ——陸王 心學 興起 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⑤”為核心的理論
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評價 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明朝后期 ——李贄 提倡⑥,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明末清初 ——思想 界的活躍 黃宗羲 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他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⑦”
顧炎武、 王夫之 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主張關注社會現實,倡導經世致用
明清時期進步思想產生的影響
積極 影響 思想 經世致用思想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氣,為后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了思想源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批判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治 這是一股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其后數百年間具有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經濟 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在思想層面的反映,沖擊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
實質 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
局 限 性 內容 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的構想
地位 在當時沒有成為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影響 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轉型,影響有限
2.小說與戲曲
(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
(2)成就
類別 時代 主要成就 特點或地位
小說 元末 明初 施耐庵創作《水滸傳》。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⑧ 的寫作體裁
明朝中期 吳承恩創作《⑨ 》 神話小說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
曹雪芹的長篇小說《⑩》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戲曲 明清 代表作家: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 舞臺演出方面,長期流行。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京劇 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古代中國不同文學體裁的特點
明清之際文學作品內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主要特征:A.個性化、平民化和世俗化;B.反對封建傳統,提倡個性解放;C.諷刺社會現實;D.批判封建專制。
(2)原因:A.封建專制空前強化;B.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明清時期出現了反傳統的進步思想。
3.科技
科技 巨著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地理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西方科 技傳入 明朝 后期 意大利傳教士等來華,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清朝 前期 傳教士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明清科技的特點
從內容看:總結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從價值和影響看:雖無突破、創新,但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從部分內容看:體現出西方文化的傳入,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1.(摘編自教材第82頁導言)下圖為《耕織圖·耙耨》部分,《耕織圖》是清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圖畫基礎上改繪而成的,描繪了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它反映了康熙帝什么立國理念
2.(摘編自教材第83頁“歷史縱橫”)見教材《明神宗實錄》相關記載。
其中的“機戶”是指什么 機戶與織工之間形成何種關系 材料反映了明朝時期在我國的絲織行業出現了什么新的經營方式
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73頁明朝海禁政策;第83頁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相聯系)(2024·甘肅,5)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
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
4.(摘編自教材第84頁“史料閱讀”)明末顧炎武編纂的《肇域志》,這樣記載安徽南部徽州地區的經商習俗:“新都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賈人娶婦數月則出外,或數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認識者。大賈輒數十萬,則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數人。其人皆銖兩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賈而無疑。他日計子母息,大羨,副者始分身而自為賈,故大賈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習懶習賺,有賈無副,則賈不行。其數奇販折,寧終身漂泊死,羞歸鄉對人也。男子冠婚后,積歲家食者,則親友笑之。婦女亦安其俗,而無陌頭柳色之悔。”
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州商人的哪些商業精神
一、明清的商貸(選擇性必修2第7課P39)
明代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清代除傳統的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二、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選擇性必修3第9課P49—53)
1.古代的商路和貿易
(1)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路線 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作用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
特點 全方位、文化傳播速度快、多樣性、復雜性
(3)“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
路線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
發展 漢武帝根據張騫通西域獲得的信息,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唐宋時期,中原與青藏高原形成茶馬互市
地位 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4)“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西漢時期):輻射范圍較廣
概念 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
地位變遷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形成過程 西漢 開始管理海外貿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條件 能夠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載數百人的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十分頻繁
路線 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影響 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重要的交易樞紐
明朝 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
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表現
物質和技 術交流方面 中國傳入外國 養蠶和繅絲技術:隨著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 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瓷器: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使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外國傳入中國 西漢一度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了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原產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它們基本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
文化方面 宗教 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 繼佛教之后,祆(xiān)教(波斯國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藝術 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中醫藥 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2)特點:交流內容豐富,交流雙方具有雙向性、競爭性、互惠性。
(3)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古代的交通(選擇性必修2第12課P69—71)
1.中國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陸 路 原始社會 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 絲綢之路在漢代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 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水 路 春秋時期 中國已有運河
秦朝 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元朝 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 800千米,為世界之最
2.中國古代海洋探索
(1)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
(3)明朝時期,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規模罕見。
(4)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突破·重點難點】
主題一 明至清中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命題視角一 明代賦稅改革與貨幣白銀化
材料 下表是成化年間至崇禎年間河西務等七鈔關歲稅收金額一覽表。
時間 錢鈔 折銀
成化十六年(1480 年) 鈔2 400萬貫 —
弘治八年(1495 年) — 約7萬兩
萬歷十三年(1585年) 鈔2 917萬貫,錢5 701萬文 23.4萬兩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 — 30.613 2 萬兩(含崇文門商稅)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 — 27.58萬兩
天啟五年(1625 年) — 39.2萬兩
崇禎元年(1628年) — 約 55 萬兩(含崇文門商稅)
崇禎十三年(1640年) — 約80萬兩(含蕪湖鈔關稅額、崇文門商稅)
注:1.七鈔關,指河西務、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北新(杭州)、九江等鈔關。2.鈔關初以寶鈔為征收本色,成化元年(1465 年),政府規定錢鈔均為本色,弘治六年(1493年)又定鈔關稅折收銀兩例,但鈔關之名未變
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哪些趨勢 結合材料信息分別予以說明。
命題視角二 明朝中期商品經濟發展
材料 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部分開放海禁后,中國的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精美的絲綢和瓷器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著極好的銷路,白銀便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到萬歷年間,白銀的使用已相當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銀的徽商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進行大宗商品的長途販賣。明朝后期,許多富商帶著大量資本經營起礦冶業等產業。在這種歷史潮流的推動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賈”,甚至“左儒而右賈”,對經商習以為常。
根據材料,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國內因素,概括白銀內流推動商業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思想、文學的影響。
主題二 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命題視角一 從服飾看明代文化發展
中國古代服飾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
材料一 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著裝有嚴格規范(見下表)。
出處 內容
《禮記· 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圓弧,領子方正,象征著公正;背縫垂直,象征義理正直
《新唐書· 車服志》 唐高宗時對宮服的規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緋,五品袍淺緋,六品袍深綠,七品袍淺綠,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
《宋史· 與服志》 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謂輔臣曰:“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宜申嚴禁。”
——摘編自張玲《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符號內涵及制度規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為衣冠復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裝和習俗禁忌四個類別。衣冠復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飾,包括了元朝遺風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飾;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違制使用貴重飾品和貴族服飾;男女混裝,即女著男裝、男著女裝;習俗禁忌,即與傳統社會認知相違背的服飾或服飾行為,如上層人士穿戴低賤之人服飾等。
——摘編自趙夢菲《明代“服妖”服飾現象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內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為“服妖”下一定義,并對明代“服妖”的成因進行分析。
命題視角二 從李贄關注女性問題看明中后期的進步思想
材料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李贄可謂關注女性問題的先驅之一。在男女平等的核心原則下,李贄圍繞著女性的個人自由問題進行體系化闡釋,切實表現出“敢倡亂道”的外在表征。李贄肯定自由戀愛的合理性,他以蜀中才女卓文君為例,稱贊她與司馬相如的自主結合為“善擇佳偶”“歸鳳求凰,安可誣也”。李贄反對片面的節烈觀,他鼓勵寡婦再嫁,認為這屬于個人自由,應該得到世俗輿論的同情和理解。李贄反對女性“見短”,肯定女性智慧,認為接受教育是女性的權利和自由。
——摘編自于溟躍《李贄女性觀的人本哲學意蘊探析》
根據材料,概括李贄女性觀的主要內涵。
【演練·創新試題】
命題角度一 明代思想文化新現象
1.(2024·全國甲卷,26)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進士鄺璠編撰《便民圖纂》,內容強調“以衣食生人為本”,涉及生產、生活、醫療等,同時將所引圖幅中一些艱澀的詩歌改寫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這反映出當時( )。
A.朝廷強化社會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
C.知識受眾范圍擴大
D.四民社會結構打破
命題角度二 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2.(2024·全國甲卷,27)清代,《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數十部小說被翻譯成滿語刊行。另《大清律例》規定,對內容“穢惡”的小說“盡行銷毀”,如再制作、售賣、閱讀,加以刑處。這使( )。
A.通俗文化發展陷入停滯
B.法律體系完成了儒家化
C.君主專制統治趨于僵化
D.傳統社會倫理得到維護
命題角度三 明朝經濟發展
3.(2024·廣東,6)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
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
命題角度四 土地兼并與租佃關系
4.(2024·新課標卷,28)清乾隆進士李調元在《賣田說》中借佃戶王某之口說明“賣田以佃田”的好處:家中有十畝耕地,難以養活十口之家;賣出自己的十畝地,則可以長期租佃一百畝維持生計,且能免于官府錢糧加派。當時農業中租佃關系的盛行( )。
A.延續了個體農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擴大
C.抑制了商業貨幣經濟
D.削減了國家賦稅來源
視角出新一 明朝經濟政策的調整
5.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下詔允許商人運糧到大同倉和太原倉,換取兩淮鹽引,然后憑鹽引到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所轄鹽場領取食鹽,再到指定地區販賣,這一方式被稱為“開中法”。明廷推行開中法意在( )。
A.加快北部邊疆的開發進程
B.緩解邊軍糧餉不足的困境
C.促進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
D.糾正食鹽專營政策的弊端
視角出新二 明代史學家論史
6.明代史家在論史時,總是將史書和“藥案”“醫方”“藥籠”等醫家用語聯系起來,如“經尤本草,史即藥案也,舍此而欲以濟世,無他術也”“六經如醫家素難(指《素問》《難經》),而諸史則其藥案也”“聊仿古所謂經驗方者,將以備當世藥籠也”。由此可見,明代( )。
A.史學與醫學已相互融合
B.史家注重以史資治
C.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
D.史學擺脫儒學的束縛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①玉米 ②手工業產品 ③白銀 ④經濟 ⑤致良知 ⑥個性自由 ⑦工商皆本 ⑧章回體 ⑨西游記 ⑩紅樓夢 昆曲 天工開物 利瑪竇
考教銜接
1.提示 以農為本。
2.提示 機戶:提供織機開辦絲織工場的工場主。
關系:雇傭關系。
新的經營方式:手工工場。
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經濟運轉對白銀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間私商冒險從海外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D項正確;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是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從海外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排除A項;明朝中后期的白銀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美洲的銀礦,還有一部分來自歐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沒有對明朝白銀的來源進行說明,不能得出其白銀主要來自日本的結論,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
4.提示 商業精神:勤勉、誠信、合作、堅韌、進取。
主題一 明至清中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命題視角一 明代賦稅改革與貨幣白銀化
提示 趨勢:白銀貨幣化。
說明:從成化十六年(1480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鈔關稅收逐漸從以鈔為主轉變為以銀兩為主,這表明明朝中后期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和白銀貨幣化程度的提高。
趨勢:商品經濟繁榮。
說明:從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鈔關稅收2 400萬貫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約80萬兩白銀,可以看出稅收總額呈現出顯著增長的趨勢,這反映了商業活動的增加和經濟規模的擴大。
解析 根據材料“萬歷十三年(1585年)”“鈔2 917萬貫,錢5 701萬文;折銀:23.4萬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趨勢為白銀貨幣化;根據材料“折銀:27.58萬兩”“約80萬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成化十六年(1480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鈔關稅收逐漸從以鈔為主轉變為以銀兩為主,這表明明朝中后期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和白銀貨幣化程度提高。根據材料“成化十六年(1480 年)”“鈔2 400萬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27.58萬兩”“崇禎十三年(1640年)”“約80萬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趨勢為商品經濟繁榮,稅收總額呈現出顯著增長的趨勢,這反映了商業活動的增加和經濟規模的擴大。
命題視角二 明朝中期商品經濟發展
提示 國內因素:中國手工業品暢銷;明政府開放海禁。
表現: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商人資本雄厚;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商業資本轉向生產領域。
影響:思想上,傳統的賤商觀念發生改變,出現了反思傳統觀念的思潮;文學上,明清小說的世俗化進一步發展。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部分開放海禁后,中國的海外貿易蓬勃發展”可知,明朝中期“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國內因素有明政府開放海禁;根據材料“精美的絲綢和瓷器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著極好的銷路”可知,中國手工業品暢銷也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第②小問,根據材料“到萬歷年間,白銀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可知,白銀內流使得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根據材料“手中握有大量白銀的徽商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進行大宗商品的長途販賣”可知,這一時期商人資本雄厚和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根據材料“明朝后期,許多富商帶著大量資本經營起礦冶業等產業”可知,商業資本轉向生產領域。第③小問,根據材料“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賈’”“左儒而右賈”可知,從思想角度看,傳統的賤商觀念發生改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了反思傳統觀念的思潮;從文化角度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小說的世俗化進一步發展。
主題二 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命題視角一 從服飾看明代文化發展
提示 (1)文化內涵:儒家道德標準的象征(或四時秩序的象征;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正直的象征);等級的象征(或官員品銜的象征);崇尚節儉的價值觀的象征(或主流價值觀的象征)。
(2)定義:“服妖”現象,是一種與傳統風俗、禮法秩序、主流價值觀念等相背離的個人或群體的服飾行為。 
成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元朝服飾習慣的影響(或民族交融的影響);市民階層的壯大;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等等。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圓弧,領子方正,象征著公正;背縫垂直,象征義理正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標準的象征(或四時秩序的象征;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正直的象征);根據材料一“唐高宗時對官服的規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緋,五品袍淺緋,六品袍深綠,七品袍淺綠,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可得出等級的象征(或官員品銜的象征);根據材料一“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謂輔臣曰:‘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宜申嚴禁。’”可得出崇尚節儉的價值觀的象征(或主流價值觀的象征)。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為衣冠復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裝和習俗禁忌四個類別”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服妖”現象,是一種與傳統風俗、禮法秩序、主流價值觀念等相背離的個人或群體的服飾行為。第②小問,根據所學可知,服飾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狀況,可從商品經濟的發展、民族交融的影響、市民階層的壯大、個性解放等方面回答。
命題視角二 從李贄關注女性問題看明中后期的進步思想
提示 內涵: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個人自由,包括擁有自由戀愛、再嫁的權利;反對片面的節烈觀;肯定女性智慧,認為女性應該接受教育。
解析 根據材料“在男女平等的核心原則下,李贄圍繞著女性的個人自由問題進行體系化闡釋……肯定自由戀愛的合理性……他鼓勵寡婦再嫁”可得出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個人自由,包括擁有自由戀愛、再嫁的權利;根據材料“李贄反對片面的節烈觀……肯定女性智慧,認為接受教育是女性的權利和自由”可得出反對片面的節烈觀,肯定女性智慧,認為女性應該接受教育。
1.C 明代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舉制度的推行,思想界開始出現儒學的世俗化運動,不少士人投入日用類書籍的編纂中。有別于“四書五經”等精英思想的闡釋,這些普及讀物在儒學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淺顯的文字,將普通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經驗整理刊布,以滿足更多人群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層面的意圖和行為,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們具體的生活方式,故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結構的變動的信息,故D項錯誤。
2.D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一方面十分注重對漢民族文化的借鑒和吸收,另一方面又不斷通過法律等方式加強文化控制。《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小說因崇尚道義、忠誠等,符合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因而被翻譯成滿語傳播,一些內容被定義為“穢惡”的小說則在《大清律例》中被明確禁止。這種二分法,既充分發揮了小說等文化載體的教化、傳承作用,又禁止了不利于社會穩定的作品,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和倫理規范,故D項正確。明清時期,通俗文學蓬勃發展,出現了《三國演義》《西游記》等風靡全國的小說,故A項錯誤。僅材料不能說明法律體系完成儒家化這一結果,故B項錯誤。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但其統治方式并未僵化,故C項錯誤。
3.D 材料“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反映了當時城市商品經濟繁榮,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業經營方式改變的信息,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戶籍管理制度混亂,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商業資本集聚明顯,C項錯誤。
4.A 根據材料“家中有十畝耕地,難以養活十口之家;賣出自己的十畝地,則可以長期租佃一百畝維持生計,且能免于官府錢糧加派”可知,在當時,農民如果把自家的十畝耕地賣了,將得來的錢作為押金,就可以承租百畝田地,且農民在成為佃戶(不再是編戶齊民)之后,可以免除田租、徭役。在租佃關系中,農民雖然不擁有土地所有權,但仍然以個體或家庭為單位進行耕作。這種方式實際上延續了傳統的個體農耕方式,只是土地所有權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遏制了”表述太過絕對,且租佃制的發展,會擴大土地兼并,排除B項;材料所述是農業方面的內容,未涉及商業貨幣經濟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所述現象并不會削減國家賦稅來源,排除D項。
5.B 根據材料可知,朝廷允許“商人運糧到大同倉和太原倉”,說明朝廷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商人的積極性和商業流通機制緩解邊軍糧草供應不足的壓力,B項正確;開中法的推行客觀上有利于加快北部邊疆的開發和糧食、食鹽的長途販運貿易,但這并非明朝政府推行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A、C兩項;開中法是明廷在維護食鹽國家專賣制度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地管理鹽政和提供軍需的做法,并非為了糾正食鹽專營政策的弊端,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史家將史書與醫家用語聯系起來,表達了其希望通過撰寫史書給國家治理提供借鑒和良方,體現了以史資治的精神,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體現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儒學對史學的束縛,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广南县| 无为县| 紫金县| 金寨县| 丹凤县| 吴桥县| 黄浦区| 仁化县| 秦安县| 中方县| 大竹县| 庆云县| 乌海市| 米脂县| 婺源县| 同心县| 西青区| 左贡县| 神池县| 上饶县| 镇原县| 乌拉特后旗| 鱼台县| 湖州市| 竹山县| 随州市| 杭锦旗| 盐池县| 岳池县| 潮安县| 卢氏县| 灌云县| 琼结县| 民乐县| 郑州市| 昌都县| 山东| 海门市| 临颍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