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講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講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部分)
第11講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秦朝以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
2.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時空坐標】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二、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理清·知識結構】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選擇性必修1第1課)
1.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時期 概況 政治制度
夏 夏、商、 西周是 中國古 代奴隸 制國家 政治制 度的形 成與發 展時期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國家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① 傳統 商周政體中,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這些原始民主傳統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商 商朝建立后,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西周 (1)制度:貴族等級分封制政體。 (2)主要內容: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并允許他們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② 制。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進一步的政治制度,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 (3)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2.秦朝的政治制度
歷史 背景 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③ 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主要 內容 皇帝 制度 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
三公 九卿 制度 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泛稱“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情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
郡縣 制 在總結春秋戰國以來“天下共苦戰斗不休”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④ 掌監察。秦統一后設36郡,后又不斷調整。郡下設縣或道,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書 行政 管理 制度 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朝還建立了以⑤ 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文獻與出土材料均反映了秦朝文書十分繁密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3.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行政制度
時期 中央行政制度 內容、特點、作用(影響)
兩漢 漢武帝設中朝 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從而使外朝丞相權力大大削弱,加強了皇權
西漢晚期三公制 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東漢尚書臺 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分工: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共同議政于⑥;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特點:三省由皇帝直接掌控;三省長官并稱宰相,分掌相權;三省職責分明,相互牽制,可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并加強皇權
宋朝 設⑦  最高行政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
元朝 中書省 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
明朝 明太祖廢中書省和宰相 綿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標志著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
內閣制 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清朝 軍機處 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制度
時期 地方行政制度 內容、特點、影響
漢朝 郡、縣二級制 郡的最高長官為太守,郡尉、郡丞分別協掌軍事和行政;太守選用屬吏,分曹理事,各曹屬吏分管具體事務。郡下設縣,縣設令或長,下有縣丞、縣尉及分曹屬吏
王國與侯國 景帝和武帝后,諸侯國權力被不斷削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⑧”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有行政權、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
魏晉 南北朝 實行州、郡、 縣三級制 沿襲東漢晚期
隋朝 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唐朝 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 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
藩鎮割據(唐中期后) 設⑨ (州以上的地方軍政長官),部分節度使逐漸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宋朝 路、州(府)、縣 三級制 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
元朝 行省制 行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 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明朝 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原行中書省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清朝 清承明制,巡撫成一省長官;又設⑩ 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承襲明朝的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二、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擇性必修1第5課)
1.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
A.先秦時期:西周至春秋的 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實行舉薦和軍功爵制度。
B.秦漢時期:秦統一后,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漢武帝時期推行察舉制,采取先考察后推舉的方式,以孝廉、茂才等為依據。
C.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門第成為選官標準,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2)官員考核:秦漢官員考核的辦法主要是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所以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巡視監察制度: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設巡行郡國。此后,巡視監察制度延續下來。
2.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歷史階段 選拔 考核 監察
隋唐 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 隋唐為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
兩宋 “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以考核官員 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監察制度的變化是合一
3.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元朝在 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 中命題。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為“貢士”;殿試名義上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
(2)官員考核:明朝考核有 和考察,考核的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 ,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巡視監察制度: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清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 ,秩輕權重;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
1.(摘編自教材第4頁“史料閱讀”)下述史料反映了秦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
請指出秦朝文書行政管理制度的特點及作用。
2.(摘編自教材第7頁“問題探究”)唐朝柳宗元《封建論》說:“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明末清初顧炎武《郡縣論》也說:“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這兩位思想家認為,郡縣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古代自秦漢以后為什么要堅持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制度 它有什么歷史作用
3.(高考鏈接·與教材選擇性必修1第2頁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相聯系)(2024·浙江6月選考,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內外服制 D.郡縣制
4.(高考鏈接·與教材第4頁秦朝文書行政制度和第6頁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相聯系)(2022·河北,2)有學者研究簡牘發現,秦代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的行政文書中通常有“書到相報,不報,追”等字樣,郡向屬縣下發文書時也特別要求“別書相報……”,漢代同類文書則不再額外強調。這說明( )。
A.秦代集權體制有其限度
B.漢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漢代交通利于文書傳遞
D.秦漢治國思想發生轉變
5.(摘編自教材第32頁“學思之窗”)下面所示是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情況。
《隋書·劉炫傳》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及其影響。
6.(摘編自教材第32頁“歷史縱橫”)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從1427年起,在會試中實行南北卷。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35%和10%。
簡析明朝實行南北卷制度的原因及影響。
1.中外朝制度
2.宋代中央官制
1.分封制和郡縣制
分封制 郡縣制
劃分標準 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按地域劃分
官吏權力 世襲制,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調動,不能世襲,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 的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有機構,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 責范圍 在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土地管理權 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利弊 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實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2.中國古代宰相與明代內閣首輔
宰相 內閣首輔
權力來源 宰相制度賦予 皇帝個人信任
職責 一級決策者 侍從咨詢為主
任免 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 直接由皇帝的意愿決定
與皇權的關系 制約皇權 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內閣與軍機處
內閣 軍機處
不同點 朝代 明朝 清朝
設置 原因 皇帝政務負擔沉重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皇權;處理西北軍務的需要
權限 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內閣制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
特點 皇帝的最高幕僚、內侍機構 人員簡單(簡);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
相同點 由皇帝較親近的人員組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無決策權
【突破·重點難點】
主題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命題視角 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體制
材料一 下列為東漢與唐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圖。
材料二 地方行政制度變遷的核心就是政區和政府組織層級的變化,這一變化集中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此長彼消的過程。下表是歷代政區與地方政府的層級變化表。
時期 高層政區 統縣政區 縣級政區
秦 / 郡 縣、道
漢 / 郡(王國) 縣、道
魏晉南北朝 州 郡(王國) 縣
隋、唐前期 / 州(府、郡) 縣
唐中后期、五代 ① 州(府) 縣
宋 路 州(府) 縣
元 ② 路、府、州 縣
明 布政使司 (省) 府(州) 縣
清 省 府(州) 縣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比較東漢與唐朝時期地方行政區劃的不同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表格中①與②分別代表的地方層級,并概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
主題二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材料 從秦漢至明清,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監察權始終是第一層次的重要部分。監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遠遠超出其實際品級,如清制,雖然地方知府等官員的品第高于御史,但相見時知府等仍需向御史施禮行拜。獨立彈劾權是朝廷授予監察官員最根本、最重要的權力。監察官員的獨立彈劾權,是指監察官員雖然從屬于相府或御史臺(都察院)等機構,但其彈劾無須宰執或臺主等長官批準,御史是以個人名義(有時也聯名)而不是以“組織”的名義提起彈劾的。監察官作為文武百官的監督者,對他們嚴加監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古代,這種監督的主要制度設計是對監察官實行厚賞重罰:監察官稱職,便予以比其他官員更豐厚的獎賞;監察官不稱職,便予以比其他官員更重的處罰。
——摘編自艾永明《古代監察官員的激勵制度》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歷代政府對監察官員的激勵措施并指出監察官員的制度設計理念。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官員考核與管理
材料 在中國古代,考核官吏是官員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各朝文獻中都有對官吏考核范圍、方式、標準的記載。下表所示是一些文獻中對于官吏考核標準的記載。
出處 內容
睡虎地秦 墓竹簡 “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謗”“龔(恭)敬多讓”“凡良吏明法律令,事無不能殹(也)”
[唐]杜佑 《通典》 “諸州縣官人,撫育有方、戶口增益者,各準見戶為十分論,每加一分,刺史、縣令各進考一等”
[后晉]劉昫 《舊唐書》 “凡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
[元]脫脫等 《宋史》 “以七事考監司:一曰舉官當否,二曰勸課農桑、增墾田疇,三曰戶口增損,四曰興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較正刑獄,七曰盜賊多寡”
[清]張廷玉 等《明史》 “其目有八: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罷(軟弱無為),曰不謹”
根據材料,從考核標準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點。
【演練·創新試題】
命題角度一 秦代推行“式”
1.(高考鏈接·與教材選擇性必修1第4頁秦朝的文書行政管理相聯系)(2024·甘肅,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
命題角度二 西漢時期的官僚制度
2.(2024·北京,2)西漢官員朱邑,少時為舒桐鄉嗇夫,為政“廉平不苛”“存問耆老孤寡”“所部吏民愛敬焉”,后“舉賢良為大司農丞……以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上述材料可以印證西漢時期( )。
①社會基層組織開始建立 ②中正官負責官員的考核 
③政府通過察舉選拔人才 ④官吏為政注重優撫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4·江西,2)賈誼曾說“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在出土漢簡中,也有記錄吏員考核的文書,上面記載有“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的文字。這可以看出西漢吏員任用注重( )。
A.倫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識 
D.專業技能
命題角度三 漢唐時期監察制度的發展
4.(2024·浙江6月選考,3)據下圖可知,漢唐時期( )。
A.納入巡視對象的官員群體不斷擴大
B.監察機構的職責限于巡視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權力呈現不斷強化的趨勢
D.決策、執行、監察的權力系統已確立
視角出新一 從皇陵變化看政治發展
5.商周時期,多代王及諸侯死后普遍實行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集中公墓制”。春秋戰國時期,以每代國君為中心的“獨立陵園制”出現,秦始皇陵則完全脫離秦芷陽陵區而自成一體。這種變化反映了( )。
A.血緣政治的瓦解  B.統一局面的形成
C.儒家思想的影響 D.君主集權的趨勢
視角出新二 從上書拜官看漢代選官
6.漢代選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上書拜官,其集自薦和錄用于一體。漢武帝時期是上書拜官制度的隆興時期,“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炫)鬻者以千數”。據此可知,漢代的上書拜官( )。
A.為世家大族提供了入仕機遇
B.拓寬了官吏選拔的途徑
C.受到門第資產等因素的影響
D.注重選拔對象德才兼備
視角出新三 從史料中看宋代考核制度
7.下圖所示為浙江武義出土的宋代《徐謂禮文書》中的考核記錄(局部)。該記錄的“印紙”上處處都是“詣實”“證應”“勘驗”等字樣,強調對記載信息的審核和連帶的責任保證。這反映出宋代考核制度( )。
A.遵循程序性 B.具有全面性
C.講求規范性 D.力求可靠性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①禪讓政治 ②嫡長子繼承 ③宗法血緣 ④監御史 ⑤郵傳 ⑥政事堂 ⑦中書門下 ⑧州 ⑨節度使 ⑩總督 世官 上計 刺史 常舉 御史臺 臺諫 1313 四書五經 考滿 大計 給事中
考教銜接
1.提示 特點:文書制度的嚴密與發達;文書傳送的嚴格規定。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傳遞暢通;完善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體系;為后世治理提供參考借鑒。
2.提示 原因:郡縣制是與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同步發展起來的,要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角度分析實行郡縣制的原因。
作用:郡縣制對維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以及維護地主階級整體利益都產生了很大作用。
3.B 根據材料“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并結合所學可知,五帝時代實行禪讓制,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夏商周三代則實行帝位世襲制,天下歸于一家一姓。依據所學可知,禹年老的時候沿用禪讓的慣例,選舉繼承人;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為“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故“家天下”反映的是世襲制,B項正確。禪讓是指統治者把首領的位置讓給賢德之人,排除A項。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商王通過內外服制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排除C項。郡縣制是中國古代繼分封制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項。
4.A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時期,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行政文書后,要求對方收到后作書面回復,未回復的要督促,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受到交通條件等限制,上級與下級之間的政令傳達、溝通聯絡還不能完全保持通暢,因此要求收到文書后回復,以確保上級對下級、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而漢代“不再額外強調”,這反映了漢代集權體制強于秦代,故選A項;材料涉及的是文書的傳遞,與官吏管理水平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秦朝修建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秦漢時期國內交通沒有太大差別,排除C項;秦朝時期的治國思想為法家思想,漢初尊奉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三種治國思想與文書傳遞均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5.提示 變化: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屬官則由地方長官自行委任。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皆由中央任命。
影響:有利于完善官員選拔和考核制度;有利于完善隋唐國家治理體系,加強中央集權;對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具有重大作用。
6.提示 原因:經濟重心南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為了保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保持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維護政治穩定。
影響:緩解了南北方科舉考生間的矛盾,有利于統治穩定;保證了北方舉子占進士名額的比例,有利于官僚隊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主題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命題視角 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體制
提示  (1)地方最高行政單位不同:東漢為州,唐朝為道。命名不同:東漢以西漢監察區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東漢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方分布比較均衡。
(2)①代表道;②代表行省。
特點:層級總體增多,由二級制到以三級制為主;上層區劃變動極大,縣是最穩定的行政區;隨中央集權的強化和國家管理的需要不斷調整;一級政區多由非行政區,即監察區或軍區演變而來。(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第(1)問,由材料一“東漢與唐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圖”及所學可知,地方最高行政單位不同:東漢為州,唐朝為道。命名不同:東漢以西漢監察區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東漢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方分布比較均衡。第(2)問第①小問,據材料二“唐中后期、五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的高層政區是道,形成了道、州、縣三級制,即①為道;據材料二“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的高層政區是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因此②為行省。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二得出,層級總體增多,由二級制到以三級制為主;根據材料二“高層政區”“縣級政區”可得出,上層區劃變動極大,縣是最穩定的行政區;根據所學可知,地方行政制度變遷隨中央集權的強化和國家管理的需要不斷調整;魏晉南北朝的“州”,唐中后期、五代的“道”,宋代的“路”都由監察區變為了行政區,即一級政區多由非行政區,即監察區或軍區演變而來。
主題二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提示 措施:賦予監察官員重要地位;授予監察官員獨立彈劾權;對監察官員實行厚賞重罰。
設計理念:位卑而權重。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監察權始終是第一層次的重要部分”可知,賦予監察官員重要地位;根據“獨立彈劾權是朝廷授予監察官員最根本、最重要的權力”可知,授予監察官員獨立彈劾權;根據“監察官稱職,便予以比其他官員更豐厚的獎賞;監察官不稱職,便予以比其他官員更重的處罰”可知,對監察官員實行厚賞重罰。第②小問,根據“監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遠遠超出其實際品級”可知,位卑而權重。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官員考核與管理
提示 特點:考核標準全面,既有政績考核也有道德考核;有其時代性,秦朝看重官吏的法律知識,唐宋看重官吏的德行;與小農經濟相適應,有對地方農業、人口的考核;逐步完善,到明朝重視對官吏綜合素質的考核。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點,一是考核標準較全面,既考察顯性的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農林開墾、賦役征收、人口增加、社會治安等成為主要的考核指標,以督促官員更加勵精圖治,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二是有其時代性,秦朝以法治國看重官吏的法律知識,唐宋看重官吏的德行;三是與小農經濟相適應,農業發展、賦役征收和人口增加等是重要考核內容;四是考核內容和考核機制逐步完善,到明朝“其目有八”,重視對官吏綜合素質的考核。
1.C 根據材料可知,秦代文書制作有著嚴格的規范,即“式”,說明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項正確;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不是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治,排除B項;地方治理日趨完善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2.B 據材料“舉賢良為大司農丞……以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可知,朱邑因賢良而被察舉為官,這表明西漢政府通過察舉制度選拔人才,③正確;朱邑在擔任舒桐鄉嗇夫時“存問耆老孤寡”,這體現了官吏為政注重優撫老弱,④正確。故B項正確。社會基層組織在西漢之前就已存在,并非此時開始建立,①錯誤;中正官負責官員考核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內容,②錯誤。排除A、C、D三項。
3.D 賈誼的話以及出土的漢簡記錄反映了西漢時期吏員考核注重的是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包括書寫、會計、治理、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專業技能,D項正確。雖然倫理道德、文字技巧、法律知識都是吏員需要具備的素質,但題干強調的是綜合專業技能,A、B、C三項太片面,均排除。
4.A 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漢代刺史的巡視對象是“二千石(官)”,即地方主官;隋代司隸的巡視對象是“品官”,范圍有所擴大;唐代御史與諸使的巡視對象是“官人”,從整體趨勢來看,巡視對象“從流內品官到內外官吏”,巡視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這表明納入巡視對象的官員群體在漢唐時期不斷擴大,A 項正確;圖中所展示的監察對象并非僅限于地方官吏,還有其他官員,所以“監察機構的職責限于巡視地方官吏”這一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監察制度中巡視對象的變化,不能直接得知地方行政權力呈現不斷強化的趨勢,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決策、執行、監察的權力系統已確立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
5.D 據材料可知,從商周時期的“集中公墓制”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獨立陵園制”以及秦始皇陵完全脫離陵區自成一體,體現了國君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不斷增強,反映了君主集權的趨勢在不斷發展,D項正確;血緣政治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未完全瓦解,排除A項;統一局面在秦朝才形成,題干中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獨立陵園制”不能體現統一局面形成,排除B項;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剛剛形成,與材料變化關系不大,排除C項。
6.B 漢代主要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上書拜官制度為更多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入仕機會,拓寬了官吏選拔的途徑,B項正確;上書拜官的對象是普通百姓中的有才之士,上書拜官不是為世家大族提供入仕機遇,排除A項;上書拜官的主要標準是才能,材料沒有體現上書拜官受門第資產等因素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上書拜官強調才識,未涉及品德,排除D項。
7.D 據材料可知,宋代《徐謂禮文書》中的考核記錄強調對記載信息的審核和連帶的責任保證,目的是通過多方核對印證和多人擔保力求記載信息真實可靠,D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考核程序,不能體現遵循程序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考核內容全面和考核依據全面,不能得知考核制度具有全面性,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考核內容、程序等需要遵循相關規定,不能體現規范性,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六安市| 正定县| 鱼台县| 榆社县| 呼伦贝尔市| 山阳县| 政和县| 三河市| 白沙| 饶平县| 太湖县| 西乌| 沂水县| 青河县| 舟山市| 江北区| 二连浩特市| 雷波县| 东乡| 丰台区| 滨海县| 平塘县| 贵定县| 绥江县| 寿光市| 清徐县| 大姚县| 磐安县| 大足县| 准格尔旗| 临高县| 博野县| 南康市| 巴南区| 辽阳县| 苏尼特右旗| 灵璧县| 宁河县| 富民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