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與基層治理-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與基層治理-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探究(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與基層治理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2.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3.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時空坐標】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二、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理清·知識結構】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選擇性必修1第11課)
1.秦朝: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
主要民族 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① ,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具體措施 設② 、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ぁ⒐鹆挚?、象郡等
2.漢朝
中央 設③ 管理民族事務
北方 對匈奴,漢初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東漢竇憲出擊北匈奴
西北 在河西走廊設“④”;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
東北 設護烏桓校尉
屯戍政策 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隋唐時期
(1)中央機構: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
(2)民族關系
隋 朝 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領冼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加強了與⑤ (今中國臺灣)的接觸,并三次派人抵達當地
唐 朝 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唐朝在西北、北方、東北、南方等地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等邊疆管理機構
4.兩宋時期
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沒有中斷過。
5.元朝
民族政策 “⑥”,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
管轄西藏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行政管理 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
6.明朝
中央機構 除禮部、鴻臚寺外,還設四夷館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
修筑長城 沿長城布置“九邊”
邊疆政策 在遼東等地,開放馬市;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⑦ 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土司
管轄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法王”“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7.清朝
機構 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聯姻 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
軍事斗爭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⑧回歸祖國
冊封 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
改土歸流 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逐漸進行“⑨”
1.(摘編自教材第62頁“唐朝《禮賓圖》壁畫”)下列是唐朝墓葬中出土的鴻臚寺官員接待外來賓客的場景。
請指出該壁畫的史料價值。
2.(摘編自教材第64頁“明朝長城與九邊重鎮示意圖”)明朝長城與九邊重鎮示意圖(圖片見教材)。
明朝九邊重鎮的設置有何特點和作用
羈縻政策
“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力量加以控制,“縻”就是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以撫慰,即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吏,他們除在政治上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羈縻政策實際上就是以懷柔安撫為主、武力震懾為輔,恩威并施的政策。
唐朝管理邊疆的六大都護府
1.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實質
(1)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上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是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的擴展。
(3)從經濟形態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的實質是游牧向農耕的轉化。
(4)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2.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
(1)民族遷徙:如魏晉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
(2)民族戰爭: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等等。
(3)友好交往:如唐朝與回紇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與蒙古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5)和親聯姻: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
(6)會盟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
(7)進行冊封:如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明朝冊封韃靼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
(8)羈縻政策(主要指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桂林郡、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新疆;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
3.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以和為主;政策開明;因俗而治;手段多樣;措施靈活。
影響: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經濟文化交流。
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選擇性必修1第11課)
漢朝 陸 路 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 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
海 路 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
隋唐 至宋 陸 路 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
海 路 隋朝常駿從南??こ龊降竭_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
宋朝恢復了唐朝由 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
元朝 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明朝 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
清朝 1689年,中俄訂立《》
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
絲綢之路
三、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選擇性必修1第17課)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戰國 (1)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2)公元前375年,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
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宦籍、市籍等
漢朝 (1)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2)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成了封建國家的“”。 (3)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東漢末年,戶籍散亂
隋唐 (1)隋命州縣官“”,重新核定戶籍。 (2)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
宋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元朝 (1)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劃分,統稱為“”。 (2)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明朝 (1)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 (2)明朝戶籍冊稱“”,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1)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2)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3)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
1.“大索貌閱”
“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項用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的措施。所謂“大索”就是清點戶口,并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謂“貌閱”就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按笏髅查啞钡膶嵭屑仍黾恿藝屹x稅收入,也打擊了豪強地主;同時有利于增加國家的勞動力,減輕民眾的賦稅負擔。
2.“諸色戶計”
“諸色戶計”是元代各種人戶的總稱。元代戶籍制度十分復雜,政府根據全國居民承擔的不同義務以及職業、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等情況,把人們劃分為各種人戶,稱為“諸色戶計”或“諸色人戶”。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元政府在民戶中實行戶等制,以三等九甲為序征發賦役。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
(1)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圍內,限制其流動。
(2)等級性:有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
(3)多重性:與賦役、行政管理、社會治安相結合。
(4)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
(5)治安性:制約人口流動,對維護社會治安有重要意義。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秦漢 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掌。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
唐朝 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實行里甲制,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1)特點: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2)演變
秦漢 推行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唐朝 實行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
宋朝 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十家牌法
清初 實行里甲制,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至此,鄉里制與保甲制合一
(3)趨勢: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十家牌法
十家牌法是古代鄉間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陽明創造。十家牌法規定每十家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輪流巡查。一家隱匿盜賊,其余九家連坐。如有人口變動,需向官府申報,不然會被認定為“黑戶”。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1.鄉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
(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主要是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
(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
(4)解決日常糾紛,維護社會治安。
2.古代基層治理的發展趨勢
(1)從禮制向法制轉變。
(2)從民間自治向官方引導轉變。
(3)從教化民眾向宣講圣諭轉變。
(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宋之前
社會 救濟 漢朝建立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還鼓勵民間自置義倉
官倉救大災,防小災
優撫 政策 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以示尊重
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
2.宋之后
宋朝之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代表 北宋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
作用 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3.政府和社會救濟的不同
(1)政府救濟的重點在于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災區流通,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
(2)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日常生活中的賑濟,如收養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等。
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是古代中國以族長、族規和祠堂為核心,具有血緣宗族特點的、嚴密管理體系的社會組織管理系統。宗族開辦族田、義莊、義學,具有一定的社會救濟功能。
中國古代救濟救助制度的特點
(1)時間久遠,源遠流長:自先秦時期《周禮》記載的救濟救助到明清的善堂、善會,延續數千年,救濟救助制度歷史久遠。
(2)政府救濟與民間救助相結合:政府主要承擔災害與災難發生時的社會大范圍救濟,民間承擔貧弱、困難群體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輔相成。
(3)機構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濟典型地體現了“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設置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社會救濟救助機構,并通過制定法律予以保障實施。
(4)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主張“仁”“仁政”,倡導救困濟難,體現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本質和精神。
3.(高考鏈接·與教材第63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相聯系)(2022·海南,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 ”這一現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
4.(摘編自教材第100頁“歷史縱橫”及正文)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
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戶所占比例下降到30%,為國家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應上升了。
東晉和宋朝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5.(摘編自教材第103頁“學思之窗”)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大明律》對救助鰥寡孤獨有專門的律條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
古代政府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規定對貧苦無依的人群進行救助 這樣的法律規定能落實嗎
6.(高考鏈接·與教材第99頁隋朝推行“大索貌閱”戶籍管理相聯系)(2023·浙江1月,4)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人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7.(高考鏈接·與教材第100頁明代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相聯系)(2023·全國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即“某民丁幾,受農業者幾,受士業者幾,受工業者幾,受商業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
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突破·重點難點】
主題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材料
①(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善談《莊》《老》,尤精釋義……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編自《魏書·高祖紀》
②(唐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編自《資治通鑒》
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在對喀爾喀土謝圖汗、車臣汗的詔書中稱:“朕視天下為一體,率土之人,靡不撫恤。”1685年,康熙在對議政王大臣的詔書中稱:“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俱同一體?!?704年,康熙在對大學士的上諭中稱:“朕于滿洲、蒙古、漢軍、漢人,視同一體。”“顧念久安長治,務在因俗宜民。” ——摘編自《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
從上表所列三位歷史人物中任選其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的具體史實,圍繞“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主題說明他作出的貢獻。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材料 一般認為,古代東亞的世界秩序是中國主導的、名為“天下”的中國世界秩序,朝貢制度是其核心,中國同周邊鄰國之間的關系被稱為朝貢關系。漢、唐、明、清時期是朝貢制度能較好運轉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始終是文化輸出的一方,在歷史長河中維持了華夏的內核與身份。從周邊的朝貢國家的視角來看,尋求貿易機會是朝貢的主要動機,但這種貿易關系并非以貿易平衡為目標。明太祖朱元璋囑咐后世子孫不得“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朝貢國根據自己對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動。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的體現,屬于天下法運行的外部表現。
——摘編自牟文富《中國的東亞秩序構想:過去與未來的連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朝貢關系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主題二 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材料 所謂“富民”階層,是宋代以來崛起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他們沒有政治特權,依然屬于“民”的范疇。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他們主要以農業為致富的途徑,但其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徑的致富者。宋朝對農民的統治是通過戶等制實現的,而鄉村組織一級頭目基本由戶等靠前的富民群體來擔任,“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倉廩足而知禮節”,在財富上具有優勢的富民階層,日益重視自身文化的發展,他們通過鼓勵子弟讀書入仕、積極興辦鄉村教育等行動,推動教育在鄉村的發展。
——摘編自林文勛、楊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階層與社會結構》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富民”階層在鄉村的社會角色,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災荒救助
材料 下圖為中國古代農業防災減災系統圖(局部)。
——摘編自邵侃《中國古代農業災害防減體系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圖中③和⑤的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特點。
【演練·創新試題】
命題角度一 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
1.(2024·甘肅,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 D.意在托古改制
命題角度二 北宋的社會救濟
2.(2024·江蘇,3)下表所示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時間 支出及用途
熙寧六年(1073年)十一月 3萬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饑民興修水利
熙寧七年(1074年)五月 5萬石谷,真定府路減價出糶
熙寧九年(1076年)二月 10萬緡錢,廣南西路轉運司以備軍需
A.力圖發展農業平抑物價
B.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
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
命題角度三 元朝的民族關系
3.(2023·福建,4)下表所示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組建的情況。這體現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禿忽赤 漢人劉氏
漢人王慶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兒人廉希憲 女真人完顏氏
回族人哈只哈心 漢人荀氏
漢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雜居
B.華夏文化的擴散
C.民族隔閡的消解
D.民族習俗的趨同
視角出新一 隋唐民族關系
4.下表所示是有關隋唐民族關系的部分觀點。這些觀點( )。
觀點 來源
沙缽略(突厥可汗)稱雄漠北,多歷世年,百蠻之大,莫過于此。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情深義厚,朕甚嘉之 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無隔華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風行所及,日入以來,職貢皆通,無遠不至……圣情含養,澤及普天,服而撫之,務存安輯……混一戎夏,其在茲乎! [隋]裴矩《西域圖記·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讎(仇)敵 唐太宗
《周書·文帝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薄锻ǖ洹?“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唐朝官修史書
A.體現出民族關系的平等
B.否定了華夷之辨觀念
C.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
D.加快了邊疆地區開發
視角出新二 清朝理藩院
5.清朝在中央設立理藩院,與六部平行,下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司,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體系。理藩院的管理內容涉及邊疆地區的行政建制、社會經濟、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理藩院的設立旨在( )。
A.踐行因俗而治的理念
B.鞏固國家政治大一統局面
C.推動宗藩體制的建立
D.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
視角出新二 唐宋時期國家災荒救濟
6.元和元年(806年),唐政府開始規定,地方政府可用地方附加稅為經費,建設和經營倉儲以履行賑貸之責。至宋代,政府又先后構建“三倉”體系(如下表)以賑濟災荒。由此可推知,唐宋時期( )。
倉儲機構 首置時間 倉本來源 設置地點 管理模式 錢物使用 主要功能
義倉 963年 民眾 自出 路、州、 縣 中央地方兩級三層 無償散發 賑濟災荒
常平 倉 992年 政府 提供 路、 州、 縣 中央地方兩級三層 市場交易/借貸 平抑物價/賑濟災荒
社倉 1168年 常平倉 借支或 民眾自 出 鄉社 民間自理 借貸(低息) 賑濟災荒
A.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逐漸強化
B.市場機制在社會救濟中占據主導
C.社會救濟機構呈日益完善的特點
D.國家災荒救濟職責呈現下移趨勢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①匈奴 ②典客?、鄞篪櫯F ④河西四郡?、萘髑蟆、扌袧h法?、吲妗、嗤翣栰杼夭俊、岣耐翚w流 ⑩甘英 廣州
尼布楚條約 宗室籍 編戶齊民 大索貌閱 諸色戶計 黃冊 教化 鄰?!〕F絺} 民間 義倉 鳩杖 范仲淹
考教銜接
1.提示 價值:該壁畫描述了唐朝政府機構接待各族客人和外來使節的場景,是研究唐朝管理民族事務及對外交往情況的重要史料。
2.提示 特點:沿長城一線分布;重點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作用:完善明朝邊防體系;保護內地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馬市的開放有利于邊境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3.B 根據材料可知,中原漢族人民借鑒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體現了當時中原漢族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融,故選B項;中原百姓社會風尚的改變是民族交融的結果,而不是“群言百家”的產物,排除A項;中原地區本來就是政治、經濟中心,不存在區域開發的問題,排除C項;“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而不是地方特產,排除D項。
4.提示 東晉:社會動亂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保障賦役征發的需要。
宋朝: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土地政策調整的需要;加強社會管理的需要。
5.提示 救助的原因:顯示政府對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的重視;為了保證人口繁衍與生產力的發展;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不能落實。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沒有形成普遍化和經常化的機制。
6.C 據材料“延載元年(694)”“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故選C項。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排除A項。東晉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排除B項。元朝戶口類型按職業可以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排除D項。
7.B 據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及所學知識可知,百姓鄰里相互知曉丁數、職業,有利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進而加強政府對民間的控制,B項正確;明清時期,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且材料不能體現政府對農業和商業的態度,不能反映政府強調農商皆本,排除A項;明清時期,政府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的限制,但不是禁止人口流動,C項表述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鄰里之間“知曉丁數、職業”是為了加強政府對民間的控制,與經濟均衡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且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并不能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排除D項。
主題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提示 示例1
選擇唐太宗: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民族認同。
貢獻:唐太宗派兵滅亡東突厥后,在原地設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他還采取和親政策,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唐太宗的這些措施,使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同感,促進了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示例2
選擇康熙帝:康熙帝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強了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貢獻: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康熙帝三征噶爾丹,打敗了噶爾丹的叛軍,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康熙帝還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康熙帝的這些舉措,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交融,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示例3
選擇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在推動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加強了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貢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便于吸收和學習中原先進文化,這種大規模的遷徙加速了民族間的交流與交融。一系列移風易俗的改革措施,包括禁穿胡服,改穿漢服,以中原漢話為官方語言,將胡人的復姓改為漢式單姓,等等,廣泛觸及遷洛胡人社會生活習俗的各個層面,不僅推動了拓跋鮮卑的漢化進程,還促進了北方各民族在服飾、語言、風俗等方面的趨同,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以選擇康熙帝進行說明:康熙帝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強了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在位期間,平定三藩之亂;三征噶爾丹,打敗了噶爾丹的叛軍;還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滴醯鄣倪@些舉措,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交融,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當然也可以選擇唐太宗作為說明對象,說明時選擇唐太宗的具體史實,如:滅東突厥、文成公主和親等,再分別說明其貢獻。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提示 特點:中國占主導,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的體現;不追求貿易平衡,厚往薄來;秉承和平自愿原則。
原因:統一王朝的強大國力支撐;中華文明的優勢和吸引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向需求;儒家思想的影響。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古代東亞的世界秩序是中國主導的、名為‘天下’的中國世界秩序,朝貢制度是其核心”可知,由中國占主導,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觀念的體現;根據“從周邊的朝貢國家的視角來看,尋求貿易機會是朝貢的主要動機,但這種貿易關系并非以貿易平衡為目標”可知,不追求貿易平衡,厚往薄來;根據“朝貢國根據自己對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動”可知,秉承和平自愿原則。第②小問,結合所學可知,包括統一王朝的強大國力支撐,中華文明的優勢和吸引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向需求,儒家思想的影響。
主題二 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
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提示 角色:鄉村社會重要的社會財富占有者;國家控制鄉村的主要依靠力量;鄉村教育的積極實踐者和推動者。
原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科舉制度的發展;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他們主要以農業為致富的途徑,但其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徑的致富者”得出,鄉村社會重要的社會財富占有者;根據材料“宋朝對農民的統治是通過戶等制實現的,而鄉村組織一級頭目基本由戶等靠前的富民群體來擔任”得出,國家控制鄉村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據材料“他們通過鼓勵子弟讀書入仕、積極興辦鄉村教育等行動,推動教育在鄉村的發展”得出,鄉村教育的積極實踐者和推動者。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主要以農業為致富的途徑,但其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徑的致富者”可如,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結合宋朝經濟發展的史實可分析出商品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可分析出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結合宋朝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的史實可分析出科舉制度的發展;根據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史實可得出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災荒救助
提示 (1)③:改進耕作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引進和推廣甘薯、玉米、馬鈴薯等高產糧食作物;設置常平倉、義倉等保障糧食儲備。
⑤:民間以宗族、慈善組織、民間富戶等社會力量進行賑濟;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采取錢、糧、藥、物等多元賑救方式。(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2)特點:覆蓋過程全面;全方位、多層次;政府發揮主體作用,政府與民間賑救相結合;民間賑救力量多元;注重利用科學技術;注重實踐經驗總結;制度化、體系化;預防與賑災相結合。
解析 第(1)問,根據糧食安全保障,可從糧食精耕細作的生產和高產作物的引進、糧食的儲存等角度進行整理,如:改進耕作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引進和推廣甘薯、玉米、馬鈴薯等高產糧食作物;設置常平倉、義倉等保障糧食儲備。根據民間多元賑濟,可從民間群體的作用和救濟方式進行歸納,如:民間以宗族、慈善組織、民間富戶等社會力量進行賑濟;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采取錢、糧、藥、物等多元賑救方式。第(2)問根據農業防災減災系統圖可得出,覆蓋過程全面;根據災荒賑濟體系的分類可得出,全方位、多層次;根據災荒賑濟體系包括的內容可得出,政府發揮主體作用,政府與民間賑救相結合;根據“民間多元賑濟”可得出,民間賑救力量多元;根據“雨雪度量器具”可得出,注重利用科學技術;根據“災象特征識別”可得出,注重實踐經驗總結;根據“災前防測機制”“災荒賑濟體系”可得出,制度化、體系化,預防與賑災相結合。
1.A 據材料可知,詔令中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皠諒膶捜省斌w現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強調了道德教化,“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則體現了禮法結合的觀念。這些理念體現了儒家的仁政、德治和禮法并用的思想,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鑒南朝經驗,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沿襲鮮卑傳統,排除C項;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國家,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非托古改制,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表格中的支出顯示了政府在不同情況下,采用多種經濟干預措施,包括興修水利、減價出售糧食和準備軍需,這些都能夠反映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B項正確;盡管表中有一項支出用于興修水利,這有助于農業發展,但僅憑這一項并不能反映表格中所有支出的目的,且無法得知是為了平抑物價,排除A項;表格中未涉及民間組織的參與,所有列出的支出都是政府行為,排除C項;盡管表格中有一項支出是“以備軍需”,但這并不足以證明整體支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排除D項。
3.A 據材料可知,當時元代部分家庭成員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別來自不同的民族,這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說明多個少數民族處于雜居狀態,相互通婚比較方便和普遍,A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通婚,沒有體現以哪個民族的文化為主體,故材料不能體現華夏文化的擴散,排除B項;C項表述太絕對,排除;材料只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體現民族習俗趨同,排除D項。
4.C 根據材料可知,隋文帝強調華夷“一體”,裴矩主張華夷“混一戎夏”,唐太宗注重四夷“一家”,唐朝官修史書認為少數民族與漢族共祖,這些觀點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C項正確;材料體現出隋唐君臣都具有開放包容的民族觀,但不能說明民族關系的平等,更不能據此得出否定了華夷之辨觀念的結論,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涉及邊疆地區開發的信息,排除D項。
5.B 據材料“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體系”“管理內容涉及邊疆地區的行政建制、社會經濟、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可知,清朝理藩院的設立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和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大一統局面,B項正確;設立理藩院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大一統局面,并不是為了踐行因俗而治的理念和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排除A、D兩項;“宗藩體制”屬于對外關系的范疇,理藩院屬于民族事務管理機構,排除C項。
6.D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賑濟職責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宋代三倉的設置地點和管理模式則由州縣和州縣官員管理向鄉社及村民自治發展,這正是國家災荒救濟職責呈現下移趨勢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家在救荒中逐漸重視發揮基層的能動性,這與對基層社會控制的強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宋代政府在社會經濟管理和社會救濟中運用了一定的市場經濟手段,但是“占據主導”的說法與史實相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會救濟機構的多元特點,并不涉及這些機構發展的狀況,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顺昌县| 清丰县| 三河市| 平泉县| 江孜县| 思茅市| 绍兴县| 邯郸县| 奉化市| 龙川县| 永泰县| 繁昌县| 建瓯市| 桦川县| 叶城县| 太白县| 河池市| 资中县| 辽阳县| 沅陵县| 搜索| 商河县| 武山县| 常德市| 乐都县| 灵石县| 彰武县| 武夷山市| 荔浦县| 垫江县| 乐昌市| 肥城市| 永新县| 赤峰市| 芦山县| 察哈| 房产| 敖汉旗| 东阿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