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課標要求】了解中外歷史上貨幣發行和使用情況;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時空坐標】一、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和賦稅制度二、中國古代的醫療衛生【理清·知識結構】一、中國古代商業貿易(一)貨幣1.貨幣的演進歷程(選擇性必修1第15課)時間 表現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銅鑄幣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①、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 秦朝 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②,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 北宋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元朝 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來發行,稱為“③ ”。 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財政崩潰明朝 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 自明朝中期起,④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2.貨幣誕生的意義(選擇性必修2第7課)(1)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2)促使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世界古代貨幣的發展(選擇性必修2第7課)(1)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2)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了金屬鑄幣。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趨勢(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演變。(2)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演變。(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演變。(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演變。(5)由金屬貨幣向紙幣演變。(6)由手工鑄幣向機制幣演變。(二)信貸(選擇性必修2第7課)1.先秦:《⑤》中已有借貸糾紛的記載。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2.唐代: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類似匯票的“⑥”。 3.宋代: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4.明清: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⑦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世界古代信貸的發展(選擇性必修2第7課)地區 時間 概況兩河流域 公元前22— 前21世紀 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借貸有利息規定,也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古埃及 公元前16— 前11世紀 出現較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古希臘 公元前4世紀 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匯票的雛形(三)商業契約(最新版選擇性必修2第7課P40)1.商周時期出現契約。2.漢朝以后,凡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⑧、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都要訂立契約。 3.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世界古代商業契約的發展(選擇性必修2第7課)世界 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兩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中國古代的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約和文字合同契約,對象多樣。古代契約發展的特點(1)出現時間很早:中國在商周時期出現契約,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契約,兩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現契約。(2)應用范圍廣泛:契約在日常的經濟與社會活動中普遍使用,幾乎各種活動都要訂立契約。(3)受國家保護:各類契約的訂立往往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承認,接受國家法律保護。二、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選擇性必修1第16課)秦漢 時期 田賦 秦朝“收⑨之賦”;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漢景帝改為⑩稅一 人頭稅 秦朝主要是口賦。漢朝分口賦、。漢朝還征收稅 徭役 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隋唐 時期 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征派力役唐朝實行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780年,唐朝政府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戶等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宋朝 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王安石推行 元朝 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稅糧外又有“” 明朝 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 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 清朝 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 ”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賦稅制度演變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2)賦稅形式由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以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4)稅種由繁雜逐漸簡化(以一條鞭法為標志)。(5)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可以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6)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賦稅制度的演變表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隨著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賦稅制度日趨簡便科學。三、中國古代醫療衛生(選擇性必修2第14課)(一)應對疫病1.措施工程措施 重視衛生: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醫療措施 探索防治疫病的方法: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東晉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發明了人痘接種 2.救治機構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 (二)中醫藥的成就1.古代醫學的成就(1)戰國時,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 (2)《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3)東漢晚期,名醫華佗創制麻醉藥“”。 (4)東漢晚期醫學家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5)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成《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稱為“”。 (6)針灸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2.古代藥學的成就: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明朝李時珍著的《》,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1.(摘編自選擇性必修1第94頁圖片)閱讀教材中的“《清圣祖實錄》中關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諭旨記載”圖。該措施的實施有何意義 2.(摘編自選擇性必修1第95頁“歷史縱橫”)羅伯特·赫德,英國人。他于1854年來到中國,1863年正式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離職回國。赫德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他把持中國海關大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利益。你如何看待晚清時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近半個世紀這一現象 3.(摘編自選擇性必修2第85頁“歷史縱橫”)北宋時期出現的針灸銅人,是醫學教學模型。銅人內部注水,人們用黃蠟密封銅人外表的孔穴,如針刺準確,水會從孔穴滲出。針灸教學模型的使用,體現了中醫針灸學臨床實踐與教學的發展水平。北宋時期出現的針灸銅人,在歷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4.(與選擇性必修1第94頁一條鞭法內容相聯系)(2023·浙江1月選考,5)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選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5.(與選擇性必修1第94頁元朝征稅內容相聯系)(2021·廣東,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中國古代商業貿易與賦稅制度命題視角一 唐朝的錢物兼行制材料一 自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唐憲宗元和年間,唐朝政府多次頒布錢物兼用的制敕。下表所示為該時期頒行的部分制敕。頒行時間 制敕內容 出處開元二十年(732年)九月 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如聞市肆必須見錢,深非通理,自今后,與錢貨兼用。違者準法罪之 《唐會要》卷八十八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 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而布帛為本,錢刀是末,賤本貴末,為弊則深,富教之間,宜有變革。自今以后所有莊宅口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緯等,其余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 《唐會要》卷八十九元和六年(811年)二月 公私交易,十貫錢已上,即須兼用匹段,委度支鹽鐵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數,條疏聞奏 《舊唐書》卷四十八材料二 竊見元和以來,初有公私器用禁銅之令,次有交易錢帛兼行之法。近有積錢不得過數之限……然而銅器備列于公私,錢帛不兼于賣鬻,積錢不出于墻垣,欺濫遍行于市井。亦未聞鞭一夫,黜一吏,賞一告訐,壞一蓄藏。——[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卷三十四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政府頒行錢物兼行制敕的主觀目的和實施的客觀效果是否一致,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商業契約材料 早在先秦時,人們就已將“誠”和“信”連在一起教化人了。中國古代的各種契約關系,正是建立在這種道德規范和思想基礎之上、靠誠信來維系的各種人與人之間約定的關系。由秦漢到魏晉,租佃券約只寫明租佃雙方姓名、年月、畝數、租額、租期。魏晉以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豐富,從固定租額的明確,交租時間和質量的保證,雙方權利和義務的責任,違約受罰的規定,保人對契約內容的擔保,等等,都被具體寫進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約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約又逐漸趨于簡約化,沒有了交租質量的保證,也省去了違約受罰的各種規定,許多保證人的簽押被一名“保人”或“中見人”所代替,或者干脆省去,使得租佃契約走向一種新的簡約化模式。——摘編自乜小紅《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契約的特點。主題二 中國古代醫療衛生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應對疫病材料時間 對疫病的認識殷商 甲骨文就有卜問商王是否傳染上“疫”和能否醫治的卜辭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已明確指出“疫”和“癘”是極易傳染且病狀也多相似的疾病東漢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傳染病患者的癥狀及脈象進行了詳細論述,是治療傳染病、流行病的專著晉代 醫學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首次將“癘氣”作為傳染病的病因并指出其相互傳染的特點,開后代溫病學之先河隋代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出,“乖戾之氣”是關于傳染病病因的新探索,他還對疫病傳染的致病因子進行了探索明末 醫學家吳又可作《溫疫論》一書,認為傳染病病因是“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已認識到傳染病有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兩種途徑結合材料,以“疫病”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論題,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材料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天災頻仍,導致了連年疾疫,這不僅使當時的醫家們面臨“拯救夭枉”的歷史責任,也為他們經驗的積累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張仲景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自幼嗜好醫學,經過多年刻苦鉆研醫術和多年行醫積累的豐富臨床實踐,成為中國醫學史上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出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對中國醫學史影響深遠,他也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傷寒雜病論》較正確地反映了急性傳染病發展變化的一些規律,比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東漢以前對急性傳染病診治的豐富經驗,有著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日本還有不少醫學家專門研究《傷寒雜病論》。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摘編自李經緯《中醫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價值。【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唐朝的雇工契約1.(與教材選擇性必修2第40頁漢朝以后契約的應用相聯系) (2024·湖南,4)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 )。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命題角度二 唐朝的兩稅法2.(2024·廣東,3) 兩稅法以田地、雜稅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稅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在其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村,撿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強化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命題角度三 攤丁入畝3.(2024·安徽,5)下表為明代東南地區四縣役銀分攤表。年份 地區 賦役總額/兩 役銀分攤前 役銀分攤后丁銀/兩 田賦/兩 丁銀/兩 田賦/兩1572年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1582年 浙江開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1585年 廣東順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1621年 南直隸歙縣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據上表可知,役銀分攤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稅額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長C.制約了商業發展 D.強化人身依附關系視角出新一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4.不同于魏晉時期民間私鑄“土錢”的多樣,唐朝尤其是開元通寶發行后,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這一現象表明( )。A.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B.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C.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D.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視角出新二 明朝征派賦役的規定5.下圖所示為1368年明朝政府“均工夫”辦法的相關規定。該辦法( )。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尋編應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饒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圖冊。每歲農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歸。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資其用。非佃人而計畝出夫者,畝資米二升五合。A.按田畝多寡攤派徭役B.充分照顧佃農的權益C.以遏制豪強勢力為出發點D.先局部試行再向全國推廣視角出新三 北宋的疫病救治6.1052年,北宋疫病流行,皇帝下詔,“廬巷疾苦,或不得聞,轉運、提點刑獄親民之官,其思所以救治之術,條列以聞”,還督促轉運、提點刑獄等監司之官,應想盡辦法救治百姓。這反映出( )。A.政府注重減輕人民負擔B.疫情傳播得到有效控制C.權力運行機制發生變化D.行政運作具有仁政色彩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布幣 ②圓形方孔錢?、垅n?、馨足y?、葜芏Y?、揎w錢?、哔Y本性借貸?、喙蛡颉、崽┌搿、馊∷阗x 財產租庸調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銀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 公共 葛洪 隔離 扁鵲 麻沸散藥王 本草綱目考教銜接1.提示 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把全國丁銀總額基本固定,從中央到地方不得隨意增加,使廣大農民負擔相對穩定,逃亡人口減少,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它還為以后清政府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奠定了基礎。2.提示 這一現象一方面是中國關稅主權遭到侵犯,晚清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的主要表現;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晚清海關的近代化。3.提示 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其鑄造的成功,為針灸教學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模具,使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在當時來說對于指導太醫院里學習針灸經絡穴位的學生非常實用。4.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前,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項正確;清丈全國土地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現象,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未解決當時因逃稅、走私等引發的明朝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明代商品經濟并未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5.B 由材料“元政府……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知,元代的賦稅政策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因而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僅由材料無法得出加重區域經濟不均衡的結論,排除A項;木棉提舉司是政府設置的機構,與私營棉紡織業無關,排除C項;元政府設木棉提舉司是為了滿足中央政府征收賦稅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財政管理權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項。主題一 中國古代商業貿易與賦稅制度命題視角一 唐朝的錢物兼行制提示 不一致。錢物兼行的主觀目的是緩和銅錢緊張的局面,促進商業發展,但其最終導致商業發展不暢和市場混亂。原因: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私人鑄幣的混亂;采銅技術有限;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安史之亂后中央權力的衰微。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不一致,錢物兼行的主觀目的是緩和銅錢緊張的局面,促進商業發展,但其最終導致商業發展不暢和市場混亂;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技術、手工業及政治角度分析未達到主觀目的的原因,可得出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私人鑄幣的混亂,采銅技術有限,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安史之亂后中央權力的衰微。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商業契約提示 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強調契約主體要誠實守信,履行契約內容;經歷了簡單—完善—簡約的過程。解析 由材料“早在先秦時,人們就已將‘誠’和‘信’連在一起教化人了”可得出起源早、歷史悠久;由“中國古代的各種契約關系,正是建立在這種道德規范和思想基礎之上、靠誠信來維系的各種人與人之間約定的關系”可得出強調契約主體要誠實守信,履行契約內容;由“由秦漢到魏晉,租佃券約只寫明租佃雙方姓名、年月、畝數、租額、租期。魏晉以后,至唐五代……租佃契約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約又逐漸趨于簡約化”可得出經歷了簡單—完善—簡約的過程。主題二 中國古代醫療衛生命題視角一 中國古代應對疫病提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疫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商朝,甲骨文中有卜問商王是否染上“疫”的卜辭,由此可知雖然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但對疫病有了一定的認知。戰國至西漢時期,《黃帝內經》明確提出“疫”是傳染性疾病。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傳染病患者的癥狀和脈象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成為治療傳染病和流行病的專著。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開后代溫病學先河。到了明代,醫學家吳又可的《溫疫論》認識到傳染病有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兩種途徑。由此可知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對疫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的方法。解析 由材料“甲骨文就有卜問商王是否傳染上‘疫’和能否醫治的卜辭”“《黃帝內經》已明確指出‘疫’和‘癘’是極易傳染且病狀也多相似的疾病”“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傳染病患者的癥狀及脈象進行了詳細論述,是治療傳染病、流行病的專著”“醫學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首次將‘癘氣’作為傳染病的病因并指出其相互傳染的特點,開后代溫病學之先河”等可得出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對疫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的方法。命題視角二 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提示 主要價值:總結了診治急性傳染病的豐富經驗;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巨大的影響;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輻射范圍廣,具有世界性影響。解析 根據材料“《傷寒雜病論》較正確地反映了急性傳染病發展變化的一些規律,比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東漢以前對急性傳染病診治的豐富經驗”得出總結了診治急性傳染病的豐富經驗;根據材料“有著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巨大的影響”得出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巨大的影響;根據材料“直至今日,日本還有不少醫學家專門研究《傷寒雜病論》。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得出輻射范圍廣,具有世界性影響;根據材料“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出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對中國醫學史影響深遠”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1.B 敦煌文書中所見的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中明確規定了工期、酬勞以及對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違規處罰,這說明當時已經可以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獲取報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個地主或莊園,人身控制相對減弱,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對比,不能說明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排除A項;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情況,但這并非材料所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快速發展”表述不準確,材料中沒有足夠的信息表明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改革對雜稅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定,使得地方官有機會濫用職權擴大雜稅范圍,這說明兩稅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A項正確;兩稅法不以丁身為本,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朝廷沒有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排除C項;兩稅法增加了財政收入,但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3.B 根據表格可知,役銀分攤前,丁銀較多,役銀分攤后,丁銀較少,這意味著人丁的負擔減輕,有利于人口增長,B項正確;役銀分攤的做法減輕了人丁稅額,排除A項;稅收使用銀兩,有利于商業發展,排除C項;役銀分攤使人丁稅額降低,減輕了人身依附關系,排除D項。4.C 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的私錢仿照官錢鑄造,富商們“往往藏之”,這反映出官方的貨幣在民間有很高的認同度,說明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C項正確;私人仿鑄的錢幣僅僅代表私人的模仿能力,并不代表貨幣鑄造的規范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描述手工業技藝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經濟管控能力的增強,排除D項。5.A 材料“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表明明朝政府按照土地多少來攤派徭役,確保徭役負擔的相對公平,A項正確;材料中提到“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意味著佃農也可能被征召服勞役,這不能說明充分照顧佃農權益,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述的是徭役分配方式,而非遏制豪強勢力,排除C項;材料雖然表明這一制度先在某些地區試點,但并沒有明確指出后續是否向全國推廣,排除D項。6.D 根據“其思所以救治之術,條列以聞”“應想盡辦法救治百姓”可知,面對疫病的流行,皇帝要求官員盡力救治百姓,這體現了對民眾的重視,說明行政運作具有仁政色彩,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疫病流行背景下對民眾的救治,與減輕人民負擔無關,也無法說明疫情傳播得到有效控制,排除A、B兩項;皇帝下詔體現的是對民眾的重視,權力運行機制并沒有發生變化,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