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貫通1 先秦時期【知識網絡】【縱跨橫聯】1.歷史解釋——認識商周之變國家 制度 國家治理制度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繼承發展了宗法制,創新確立了禮樂制度。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為后世大一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王位 繼承 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主要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西周明確規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具體操作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子具有獲得權力和財富的優先權商朝時期,統治者認為上天決定一切;對于天命,必須服從,否則便會遭受災難;把自己的祖先與上天緊密聯系在一起。周朝統治者認為“天命無常”,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獲得天命的標準和尺度,周人也以此為“滅商建周”作出合理解釋西周時期真正有了“天下”的觀念,創新形成了周文化,且文化逐步傳播到邊疆地區,這一時期是華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間節點,為后來秦統一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對點特訓1】 (2024·廣東肇慶模擬)商朝統治之下,商王與周邊的方國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但是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大多聚族而居,有血緣關系;西周的分封制下,諸侯的主體都與王室有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這一變化表明西周時期 ( )A.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B.周王對地方的政治統治加強C.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D.最高統治集團實現權力集中2.時空觀念——先秦民本思想的演變【對點特訓2】 (2024·貴州貴陽聯考)在談及國家治理時,老子認為應該“損有余而補不足”;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注意改善勞動者的生活處境,農民“有恒產”才“有恒心”;荀子認為求國家之安的關鍵在于統治者“平政愛民”“輕田野之稅”。這體現了他們 ( )A.輕徭薄賦的理念 B.提倡重視人民利益C.為政以德的思想 D.主張大力發展農業參考答案【對點特訓1】 B 解析:根據材料“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有血緣關系”“諸侯……與王室有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可知,西周時期諸侯的主體都與王室有著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這樣更有利于中央政令與文化的傳遞和覆蓋,從而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政治統治,故選B項。秦朝用郡縣制取代宗法制,標志著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轉變,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這與西周時期不符,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項。【對點特訓2】 B 解析:根據材料中“應該‘損有余而補不足’”“農民‘有恒產’才‘有恒心’”“統治者‘平政愛民’‘輕田野之稅’”等信息可知,老子等人認為統治者可以通過改善勞動者的生活處境,減輕他們的稅收來維護統治,這些措施維護了百姓利益,所以能夠維持國家安定,故選B項。輕徭薄賦只體現了荀子的主張,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項;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張,排除C項;大力發展農業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