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貫通2 秦漢時期【知識網絡】【縱跨橫聯】1.唯物史觀——周秦之際文明轉變的表現政治 最高統治者權力從分散到集中,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戰向天下一統轉變經濟 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社會經濟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產生,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貢賦向地稅轉變,私營手工業、商業出現;重農抑商政策的確立,農耕經濟成為封建政治的經濟基礎思想文化 百家爭鳴,儒、道、墨、法成為主要流派(由天下歸心向百家爭鳴轉變);強調天命與人事的關聯,早期民本思想產生;法家思想在秦朝占據主導地位,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民族與國家認同 華夏觀念增強,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交融,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逐步增強,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對點特訓1】 (2024·吉林通化模擬)屬邦是秦針對境內少數民族設置的管理機構。秦統一前,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材料中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機構的變化 ( )A.使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B.促進了中央行政機構的完善C.推動西域地區融入版圖D.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2.時空觀念——先秦至秦漢儒家思想的演變時代 思想 階段與地位 原因春秋 “仁”“禮”“為政以德” 創立;未被重視 各諸侯國熱衷于進行爭霸戰爭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復周禮、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的主張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戰國 “仁政”;民貴君輕奠基; 顯學;未被統治者重視 戰國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儒家強調仁義、秩序,不符合當時兼并戰爭的形勢需要秦 受到重創 秦崇尚法家,“焚書坑儒”漢初 被壓制 漢初經濟殘破,需要休養生息,統治者重用黃老之學漢武帝后 大一統;天人合一;以刑輔德 神學化;受到尊崇 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需要,君主專制政治基本定型;文化共同體系基本形成;董仲舒改造儒學【對點特訓2】 (2024·天津南開模擬)董仲舒言道:“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漢初因“無為而治”固守舊法而不知“更化”,內外之亂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強調當時 ( )A.漢承秦制的弊端較突出B.地方諸侯王的勢力強大C.調整治國理念的必要性D.儒學自身發展遭遇瓶頸3.歷史解釋——秦漢時期對中華文明統一認同的構建“大一統”的觀念認同 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得以鞏固和發展。從此以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央集權”的制度認同 秦漢時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期。隨著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應運而生,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帝。與皇帝制度相適應的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體系,保障了中央集權制度的有效實施“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 秦漢時期是一個由文化多元逐漸走向文化思想相對統一并確立社會主流思想的時期。秦漢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的理想,而且漢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被用作統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從此,統一的文化思想、統一的道德倫理和統一的心理素質,即統一的價值體系,在中華民族中形成【對點特訓3】 (2024·湖南長沙模擬)秦代臣民的奏章文書可以逐級上達皇帝,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可越級向皇帝報告,稱為“變事書”,任何機構和個人均不得阻攔和延誤傳遞,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這一制度設計旨在 (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維系大一統的統治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國家管理體系參考答案【對點特訓1】 D 解析:秦統一之前,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統一后則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這種變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故D項正確。公元前221年秦朝已實現國家的統一,排除A項;少數民族大多位于邊疆地區,對其管理屬于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央行政機構的完善無關,排除B項;西域地區開始被納入版圖是在西漢時期,排除C項。【對點特訓2】 C 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認為漢初“無為而治”不知“更化”導致漢朝內外之亂難以治理,材料意在強調調整治國理念的必要性,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需要變革和教化,而非突出漢承秦制的弊端,排除A項;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的問題,B項所述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材料中沒有關于儒學自身發展遭遇瓶頸的表述,排除D項。【對點特訓3】 B 解析:據材料可知,秦代通過這一奏章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的統治,故B項正確。了解民情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加強統治,排除A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這一制度不僅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也可加強對朝廷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通過奏章制度進行國家管理,不能得出國家管理體系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