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與文化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1.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 2.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人的主張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3.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孔子和老子的階級屬性、主張及評價。 2.百家爭鳴的背景、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治國理念及評價。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與史實依據。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史實依據,及其對歷史和現實的價值特訓點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特訓】一、孔子與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2)成就政治 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為政以德”;主張恢復周禮;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教育 主張“有教無類”;推動私學發展文化 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其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論語》當中2.老子(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2)主張①哲學:“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人合一;樸素的辯證法。②政治: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二、百家爭鳴1.背景:社會大變革(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2)階級: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3)文化:士人的活躍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2.學派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陰陽家鄒衍提出五行“相生相勝”理論3.影響(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選必3·第1課)三、德治與法治之爭(選必1·第 8課)1.開始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2.發展核心觀點 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評價 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1.【思·知識關聯】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2.【挖·教材延伸】(1)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被譽為“萬世師表”,觀察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孔子”像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試答: (2)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所謂“大變革”的主要內涵是什么 試答: 3.【釋·核心概念】(1)士階層:西周時期,士是貴族中的最底層。隨著周朝政治經濟秩序的崩壞,士成為可以自由流動的“四民”之首。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相招攬人才,士階層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創造了主觀條件。(2)鑄刑書:鄭國執政子產在公元前536年推行鑄刑書改革,將法律條文鑄在金屬鼎上。這一舉措是為了應對當時社會秩序混亂的問題,意在通過公布成文法來加強法律的實施和社會的穩定。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開創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打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縛,沖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使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貫徹執行,對后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鏈·教考銜接】 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對文化傳播的作用、諸子百家的治國思想、諸子百家對傳統文化的不同塑造,是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文化奠基——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史料一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①。——《管子·牧民》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②。——《左傳·昭公二十年》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③。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④。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⑤。——摘編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問題:(1)根據史料一,指出治理國家的方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倫理思想。(2)史料二中司馬談如何評價儒、墨、法三家思想 主旨:史料一闡述了治國應重民本和寬嚴相濟的道理;史料二闡述了儒、墨、法三家思想的特點信息提取:①民本是政治興廢的關鍵因素;②寬嚴相濟是政治治理的訣竅;③儒家的短處是勞而無功,長處是重人倫;④墨家的短處是過于簡樸,長處是主張農本節用;⑤法家的短處是寡恩,長處是主張中央集權試答: 歷史解釋——諸子百家思想的異同點(1)不同點天命觀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動性人性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韓非認為人性本惡治國觀 儒家強調德治(仁政);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強調法治人生觀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義利觀 孟子主張重義輕利;荀子主張義利并重;法家主張重利輕義社會觀 儒家主張尊卑有序;墨家主張“兼愛”“非攻”(2)相同點①諸子立論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得到統治者重視從而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②諸子堅持己見,其思想具有排他性,他們主張思想統一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前提。③強烈的托古心態,以古老的傳統、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學派學說的權威性。④普遍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突出強調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實現天下蒼生的福祉和利益。特訓點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特訓】一、基本內涵(選必3·第1課)1.以人為本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②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2.民本思想①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戰國時孟子提出了“仁政”說。②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張載、范仲淹、文天祥和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都體現了家國情懷。5.崇德尚賢,天下為公①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③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④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6.自強不息,厚德載物7.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②孔子、孟子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③“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二、特點與價值特 點 ①本土性: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②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③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④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⑤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價 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1.【挖·教材延伸】(1)閱讀教材【選必3·第1課】“老子”圖片,他與孔子在治國理念上有何不同 試答: (2)閱讀教材【選必3·第1課】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體現了儒家學者的什么追求 試答: 2.【釋·核心概念】(1)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先秦以來生產力發展的體現,是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進步的體現,其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2)天人合一:為中國哲學思想,儒、道、釋等諸家對此各有闡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還指自然大道,道家所說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應。(3)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君子能夠與他人保持和睦,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不會盲目茍同、隨波逐流。“和而不同”強調多樣性的統一,即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使之平衡,同時又強調彼此觀點不同,內心卻能和諧友善。其體現的是正直和大度,常常有利于正義事業的推進。【鏈·教考銜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種內涵在現今的國家治理和民族文化認同中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一核心價值決定了其必然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史料一 商朝的族裔源頭與文化傳承都承接于東夷部族①,鬼神信仰對東夷人的生活具有主導性的意義,其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統治階層深信自身天命來自上帝的授權,而周王朝通過不懈的奮斗滅亡商朝的事實瓦解了長年被普遍認同的“血統天命觀”,開啟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觀②”。周朝建國初期,統治階層對于天命的確保就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使得從商朝的亡國到周朝的立國,不只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華文化的樞紐蛻變。——摘編自陳復《論中華文化的樞紐蛻變:由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史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無不體現著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③。中國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下成長起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他們大多數人共同的人生目標,而“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則是他們共同的心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成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學。——摘編自劉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現代價值》等問題:(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華文化的“樞紐蛻變”的內涵,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史料二,說明儒家入世精神的現實意義。主旨:史料一論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史料二論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信息提取:①主要指傳說中的少皞部族;②殷之未失民心時,也能配天命,周人因而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從,至此“天命觀”發展為“天德論”;③入世精神體現在多個方面試答: 家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真題剖析(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B.無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選賢任能的理念讀 ①時間信息:古代。 ②人物信息:孔子。 ③設問信息:孔子將玉器比喻為理想人格寄托的思想提 A “隆禮重法”是荀子的觀點,且材料未涉及“法”,排除A項B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觀點,與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項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用玉的溫潤、堅硬、有棱角而不傷人、下垂等特質來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義、禮等品質。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們通過自我修養,以具備這些美好的品德,從而達到高尚的人格境界,故選C項D 材料并未涉及選拔人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調 春秋時期的孔子與老子——孔子重視修身明德獲 C中國古代玉器的主要用途政治身價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規范;秦以后,玉璽成了皇權的象征;唐代規定了官員用玉帶的制度道德賦予 儒家道德以其涵蓋仁、義、禮、智、信而著稱,玉象征著倫理觀念中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禮儀功能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璧、琮、圭、璋、琥、璜“六器”是常用的禮儀用器宗教用器 中國的道教用玉作為法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頗為流行配飾玩賞 這是玉器最廣泛的用途。春秋時期,君子和年輕女子佩玉之風十分盛行;作為陳列的觀賞玉器主要有瓶、爐、壺、動物、人物等造型真題再練1.(2024·全國新課標卷,2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2.(2023·全國新課標卷,25)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3.(2023·全國乙卷,2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D.商業活動的衰退4.(2023·北京卷,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 ( )A.重視選賢任能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D.注重仁義道德參考答案特訓點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特訓微拓助學2.(1)提示: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2)提示: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文化出現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素能特訓答案提示:(1)方法:以民為本。政治倫理思想:寬以待民,社會和諧。(2)評價:儒家注重社會人倫秩序,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墨家倡導節儉,注重農業發展;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特訓點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特訓微拓助學1.(1)提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主張以德治國。(2)提示:匡時濟世的理想追求。素能特訓答案提示:(1)內涵:從血統天命觀到德性天命觀,從鬼神信仰到注重人的價值。原因:吸收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夏桀和商紂深信天命,施行暴政導致眾叛親離,失去天命的支持;商湯有仁愛之心,滅夏;周武王繼承父業,成功滅商;周初統治者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希望永保天命;民眾在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增強。(2)現實意義: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體現出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學者關注現實,關心民生,愛國憂民的政治情懷。(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真題再練1.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其思想較為保守和落后,并不積極主張變法改革,延攬人才,故選C項。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分別提出“仁政”“隆禮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諸侯國變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項;墨家代表社會下層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尚賢”,希望任用有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家,排除B項;法家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主張今必勝昔,因時變革,排除D項。2.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張禮法并用、隆禮重法,他與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在治國方略的共同主張應體現在法家理念上,“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屬于法家思想主張,故選A項。B項中倡導“仁政”治國,屬于儒家的思想主張,排除;“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治國主張,排除C項;D項屬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排除。3.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百畝耕地可以養活數口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緣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推動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選C項。休養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動亂、大變革之后所采取的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處的時代諸侯兼并戰爭盛行,排除A項;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導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項;戰國時期,區域性的商業貿易繁榮,甚至出現大的貿易都市,排除D項。4.D 解析:“溫舒而廣大”體現的是“道”,“方正而好義”體現的是“義”,“惻隱而愛人”體現的是“仁”,“樂善而好施”體現的是“德”,“整齊而好禮”體現的是“禮”,即材料中的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故選D項。選賢任能指選拔和任用賢能的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個性自由是社會生活允許人們自主的追求自身與他人的特異性,且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系,強調群體的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排除B項;多元互鑒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