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時空構建】
【階段特征】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時段 表現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期。 (1)政治: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秦朝暴政導致其短命而亡。 (2)經濟:小農經濟初步發展;厲行重農抑商政策;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 (3)文化: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焚書坑儒;統一文字
兩漢 兩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發展時期。 (1)政治:兩漢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初步發展;漢承秦制并不斷發展;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執政,社會矛盾尖銳。 (2)經濟:漢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采取加強經濟統治的措施;東漢光武帝開創“光武中興”盛世;兩漢時期,土地兼并問題嚴重。 (3)文化: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兩漢的史學、文學、科技等,成就斐然
第4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
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的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 3.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4.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5.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1.秦實現統一的時間、歷程及評價。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和鞏固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及影響。 2.秦朝速亡和楚漢戰爭結局的各自主要原因。 3.西漢初年國家治理的主要思想、制度及影響。漢武帝的文韜武略及其對西漢強盛局面產生的重要意義。 4.認識兩漢衰亡的各自原因,并從兩漢的衰亡中得出相關的歷史感悟。 5.秦漢地方制度的演變及其趨勢。 6.秦漢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涵及其影響。 7.秦漢時期的法律成就及其特征,秦漢基層治理的主要制度及組織特征
特訓點一 秦的統一與速亡
【知識特訓】
一、秦的統一
1.條件
2.過程
(1)滅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秦朝,定都咸陽。
3.鞏固統一
(1)民族關系:拓展疆域
設置官職 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少數民族事務。(選必1·第11課)
治理邊疆 北逐匈奴,修筑長城。(選必1·第11課)
南撫夷越,設南???、桂林郡、象郡等郡。(選必1·第11課)
(2)政治:中央集權
中央制度 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稱“始皇帝”,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選必1·第1課) 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丞相是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官僚機構以公卿為首,國家重大事務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選必1·第1課)
地方制度 ①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選必1·第5課) ②鄉里制:縣以下設鄉、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選必1·第17課)
文書制度 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選必1·第1課)
選官制度 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選必1·第5課)
法律 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選必1·第8課)
其他措施 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統一文字、整頓社會風俗等
4.意義
(1)奠定疆域: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
(2)符合潮流: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3)民族交融: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秦的暴政與速亡
1.秦朝暴政
2.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
3.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4.楚漢戰爭
(1)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2)成敗原因
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
1.【挖·教材延伸】
(1)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史料閱讀”,“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是對哪一歷史事件的評價
試答:


(2)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史料閱讀”,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的秦亡的原因有哪些 你認為是否合理
試答:


(3)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學思之窗”,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說明了什么
試答:


(4)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里耶秦簡戶籍簿”圖片及釋文,秦朝推行了怎樣的統治措施 這一措施有何作用
試答:


2.【思·知識關聯】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3.【釋·核心概念】
(1)焚書坑儒:焚書即燒毀各國史書和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著作,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占卜之類的書籍,坑儒即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和方士。對于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焚書坑儒雖手段強硬,但客觀效果卻是明顯的,對后世影響深遠。秦朝以后的所有統治者,均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
(2)中央集權:中國古代的政權結構形式,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自主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權力體系,包括有關官僚機構的組織運作與官僚的活動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規定。官僚政治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
【鏈·教考銜接】 秦朝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并采取大一統的措施來鞏固統治,對后世尤其是現今的國家治理提供了眾多經驗和教訓,因此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締造一統——秦的統一與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史料一 秦國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國強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實現①。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見下圖)②……總之,秦統一中國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結果③。
(注:圖中ABCDEF為秦滅六國的順序)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史料二 秦朝將天下分為36個郡,每郡下設縣④,郡縣的主要官員沒有封土,只領俸祿,用人任賢,爵位官職不再世襲。秦朝又將原來六國形狀、輕重、大小都不同的貨幣廢除,將黃金作為上幣,將方孔圓形銅錢作為下幣⑤。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復行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貨幣。之后,秦始皇任命李斯開展統一文字這項工作⑥。在教育方面,秦朝只允許官府辦學,嚴厲禁止民間辦學,施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規定統一的學習內容⑦。
——摘編自黃娜《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研究——以秦漢王朝國家場域為視角》
問題:(1)根據史料一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秦能夠實現統一的原因。
(2)根據史料二,說明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影響。
主旨:史料一主要闡述了秦能夠滅東方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及過程;史料二主要闡述了秦在政治、經濟、文字、教育等方面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
信息提?。孩偾厣眺弊兎▽崿F了富國強民;②秦地理位置優越;③秦統一順應歷史發展潮流;④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⑤秦朝統一貨幣;⑥秦朝重視統一文字;⑦秦朝興辦官學,禁止民間辦學,施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政策
試答:



1.家國情懷——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影響
(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國之力北御匈奴,開拓東南及南方邊疆,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2)“大一統”觀念形成:建立了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戰亂局面,符合歷史潮流,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
(3)經濟文化發展: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4)民族交融與認同: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整合天下經濟政治秩序,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
2.家國情懷——郡縣制對國家治理和歷史進步的作用
(1)郡縣制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由此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交融和社會進步。
(2)郡縣制為國家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能夠有效迅速地組織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或進行大規模的對外御敵戰爭。
(3)郡縣制為貴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如君主專制、戶籍制、監察制、考課制、俸祿制等,隨著郡縣制的全面推行與不斷完善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4)郡縣制為新型土地關系的形成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穩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特訓點二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興衰
【知識特訓】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文景之治”
背景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措施 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作用 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
3.漢初政治制度
(1)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
(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七國叛亂。
4.西漢的強盛
(1)政治
“推恩令” 肖弱諸侯王的勢力
“中朝”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察舉制 確立新的選官制度
刺史制度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監察
任用酷吏 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經濟
改革幣制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鹽鐵官營 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均輸平準 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抑商政策 強化重農抑商政策,向商人征收財產稅等重稅
(3)思想:強調大一統;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民族關系
擊匈奴 ①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三次北擊匈奴。(選必1·第11課) ②在河西走廊設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郡。(選必1·第11課)
通西域 ①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選必3·第9課) ②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定烏桓 在東北設烏桓校尉。(選必1·第11課)
行屯戍 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選必1·第11課)
二、東漢的興衰
1.王莽政權
(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
(2)改革:措施不切實際,引發綠林、赤眉起義。
(3)滅亡: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2.東漢建立
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3.“光武中興”
背景 東漢建立后,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措施 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文化 重視儒學
影響 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4.東漢衰落
1.【釋·核心概念】
(1)黃老之學:“黃”,即黃帝的學說,主張修身、養生?!袄稀?即老子的學說,主張治國無為。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初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眾家觀點,形成一家之言,崇尚自然和質樸,主張“無為而治”。
(2)“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
(3)鹽鐵官營:鹽官營的辦法是民制、官收、官運、官銷,鐵官營則由中央直接控制生產和流通的全部過程。鹽鐵官營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但也出現了產品質量低劣、價格昂貴等危害民生的現象。
(4)均輸平準:均輸,就是調劑物資運輸。平準,就是平抑物價。均輸平準制度將過去由富商大賈掌握物資、操縱物價的利權收歸朝廷。
(5)太學清議:“清議”是東漢時期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時論。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專權,宦官禍亂,西羌襲擾,政治動蕩不安。群聚京師的太學生目睹社會的黑暗,聚焦社會實際問題,時常議論朝政、品評人物。
2.【挖·教材延伸】
(1)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史料閱讀”,“漢興,掃除煩苛……美矣”,從中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試答:


(2)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史料閱讀”,“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中的“臣”指的是誰 指出其提出的政策及理由。
試答:


(3)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從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試答:


(4)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問題探究”,“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這反映了東漢怎樣的現象
試答:


3.【思·知識關聯】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鏈·教考銜接】 東漢初年的輕徭薄賦,后期的政治頹廢、地方割據,以及兩漢史學的開創性,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兩漢興衰——漢武帝的大一統與東漢的衰亡
史料一 漢武帝以意識形態大一統為主導,推進了國家治理的大轉型:一是在思想上擯棄“黃老刑名”,推行尊崇儒術政策①,實現了意識形態領域的大一統,從而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儒學的統治地位;二是在經濟上推行“限民名田”“鹽鐵官營”,強化貨幣管理②,打擊豪強兼并,增加中央財政積累;三是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完善中外朝決策機制,削弱丞相權力,在地方上推行削藩,通過實施“推恩令”③,削弱以至剝奪諸侯國的權力,打擊分裂勢力;四是在軍事上推行“積極進攻”政策④,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實現北方安定,多次出兵平定南越國、滇國等少數民族政權內亂,奠定了漢帝國的基本格局;五是在外交上實施“鑿空西域”戰略⑤,開創了陸上“絲綢之路”。所有這些,創造了西漢歷史上第二個發展巔峰。
——摘編自楊煥亭《話說西漢治國理念》
史料二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⑥?!瓨s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⑦?!睎|漢末年,張角創太平道教,發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⑧,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拉開。
——摘編自邱實《簡評東漢世族豪強》等
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社會治理改革的特點及主要舉措。
(2)根據史料二,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
主旨:史料一從五個角度論述了漢武帝構建“大一統”國家的具體舉措;史料二闡述了東漢末年統治衰敗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特點
信息提取:①尊崇儒術;②鹽鐵官營,加強貨幣管理;③完善中外朝決策機制,推行“推恩令”;④“積極進攻”;⑤“鑿空西域”;⑥土地兼并現象更嚴重,階級矛盾激化;⑦地方豪強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⑧豪強擁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據
試答:





1.歷史解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努力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用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②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
③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
(2)經濟方面: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者;同時加強對土地制度的管理,從經濟上鞏固了政治統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逐步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4)民族和對外交往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溝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
2.歷史解釋——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因素
(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微,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
(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立后,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膨脹,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導致中央政府更加衰弱,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嚴重: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尖銳,這是黃巾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特訓點三 秦漢時期的行政制度、選官、法律與社會治理
【知識特訓】
一、行政制度
1.中央行政制度(選必1·第1課)
(1)秦朝:確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2)西漢
①漢初: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
②漢武帝時: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
③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④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
2.地方行政制度(選必1·第1課)
(1)西漢
①漢初:沿襲秦朝的郡、縣二級制,還包括王國和侯國。
②景帝、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
(2)東漢: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出現了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
3.文書行政制度(選必1·第1課):秦朝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迅速傳動到全國各地。
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1.選官(選必1·第5課)
(1)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2)西漢:察舉制
①概念: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
②意義: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
2.考核:上計制(選必1·第5課)
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
3.監察制度(選必1·第5課)
中央:秦漢建立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
地方: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
三、法律與社會治理
1.法律制度(選必1·第8課)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社會治理(選必1·第17課)
(1)基層治理
①鄉里制度: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②民間管理:秦漢建立什伍組織,相互監督。
(2)社會救濟與優撫
①社會救濟:漢代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社會優撫: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1.【挖·教材延伸】
(1)閱讀教材【選必1·第1課】“學思之窗”,《后漢書·仲長統列傳》中關于光武帝的記載說明了什么
試答:

(2)閱讀教材【選必1·第1課】“史料閱讀”,秦朝文書行政管理制度有何特點
試答:

(3)閱讀教材【選必1·第8課】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漢簡《二年律令》,共有竹簡500多枚,簡文包含27種“律”和1種“令”?!奥伞焙汀傲睢钡姆尚Яθ绾?漢簡的出土有什么意義
試答:

2.【釋·核心概念】
(1)上計制度:產生于戰國的一種會計報告的呈送和審理方式,也是我國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方法。戰國時期,“七雄”均實行此制。秦朝繼承并發展了此制。漢代的“上計制”較完善,是當時中央控制地方經濟收支的重要經濟制度。
(2)鄉里制度: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各級基層行政區劃的制度。鄉里制度以對全體鄉村居民進行什伍編制為起點,以“什伍相?!薄笆参檫B坐”為基本組織原則。鄉里組織擁有編排戶口、宣布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職權。
(3)常平倉: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政府主要運用價值規律來調節糧食供應,這充分發揮了常平倉穩定糧食供應的作用。
【鏈·教考銜接】 秦漢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影響、選官和監察制度的意圖及成效、基層治理的制度及影響,對當今國家治理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因此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適時調整——秦漢統治制度的演變
史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問答》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是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①。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②。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治理》等
史料二 漢武帝正式創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監察,無固定治所。漢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屬③。西漢末年,新莽政權以州牧取代刺史,賦予州牧統兵作戰之權,且州牧可參與地方政務,州牧開始向地方官轉變④。東漢初年,盡管光武帝復置刺史,但刺史已經變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權也進一步擴大⑤。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以便集中所轄州內各郡軍事、民力和財力鎮壓起義,州牧正式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⑥。
——摘編自朱華《西漢至隋刺史制度的演變——兼論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問題:(1)指出史料一所體現的秦鄉里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刺史制度的利與弊。
主旨:史料一主要闡釋了秦代鄉里制度的變化;史料二主要闡釋了漢代刺史制度的演變
提取信息:①里典和里老由能力強者擔任;②里典和里老由年長無爵者擔任;③西漢刺史從單純的監察官變成有固定治所和從吏的官員;④西漢末年刺史開始向地方官轉變;⑤東漢初年刺史變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權進一步擴大;⑥東漢末年刺史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試答:





1.歷史解釋——秦漢的鄉里制度
(1)性質:既是一種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種社會教化機制。
(2)內容:鄉里設三老負責教化,教化內容主要包括綱常倫理、國家政令、法令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等;嗇夫負責獄訟和征收賦稅;游徼掌管捕盜;亭長負責社會治安。
(3)作用
①使農民有了組織,能夠互相協作,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②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農民的管理,促進了稅收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有利于減少社會混亂和矛盾,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歷史解釋——漢代刺史制度的演變及特點
(1)演變
①西漢文帝時,派遣丞相史出刺,監察郡守和監御史的行為。這保證了對郡的監察,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為監察地方和削弱王國勢力奠定了基礎。
②漢武帝時廢除監御史,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專職監察地方。刺史無固定治所,巡視所轄區域,考察吏治,獎懲官吏,決斷冤獄。
③西漢晚期,政府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賦予刺史更大的權力。如為刺史設立掾屬和幕僚,給予其罷免官吏的權力,并將監察對象由郡國守相擴大為郡吏和縣令,且刺史可參與中央決策等。
④王莽統治時期,刺史改稱州牧,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其行政權、領兵權日漸擴大,州牧逐漸向地方官轉變。
⑤東漢初年,刺史已變成固定的地方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州牧擁有決獄權、推薦人才、率軍和少數民族作戰、鎮壓民眾起義等權力,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2)特點
①皇權的強弱變化對刺史制度的演變有較大影響。
②刺史的監察權逐漸異化并擴大為行政權。
【真題特訓】
真題剖析
(2024·湖南卷,2)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 ( )
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
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
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
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
讀 ①時間信息:秦末。 ②人物信息:秦人。 ③設問信息:由秦末六國舊地反秦斗爭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可推知的結論
提 A 楚地反秦斗爭聲勢最大不能直接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排除A項
B “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的說法過于絕對,秦統一六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B項
C 秦朝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故不能簡單地說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而是秦朝的統治者未能充分考慮秦朝的統治方式在楚地的適用情況,排除C項
D 秦末楚地反秦斗爭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表明楚地對秦的統治的不滿程度較高。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部分原因是安撫和穩定這些曾經反抗激烈的地區,避免社會不穩定,故選D項
調 秦朝的速亡——地方治理政策的不足
獲 D
如何認識秦朝郡縣制的利弊

真題再練
1.(2024·甘肅卷,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
2.(2023·山東卷,2)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 )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
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
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
3.(2023·廣東卷,2)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者也?!标戀Z的上述思想 ( )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4.(2022·湖北卷,2)下列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 ( )
文獻記述 出處
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賈誼《過秦論》
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 《后漢書·班固傳》
A.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
B.家國同構模式改變
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
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
參考答案
特訓點一 秦的統一與速亡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1.(1)提示:秦滅六國,完成統一。
(2)提示:原因:沒有推行分封制,而是實行郡縣制;焚書坑儒,迷信嚴刑峻法;實施暴政;統一后,沒有及時改變治國策略。
看法:有一定道理,大部分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把沒有實行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歸結為原因之一是錯誤的,因為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它是歷史的進步。
(3)提示:秦朝的統治措施忽視了六國實情,秦朝未真正得到六國民眾的政治認同,六國中楚國反秦意識最為強烈。陳勝建立的“張楚”政權,意為“張大楚國”,他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4)提示:措施:編制戶籍。
作用:有利于國家控制百姓,保障治安;便于征發賦役。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原因:地理位置優越;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戰略戰術得當;商鞅變法促使秦的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使秦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2)措施: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和文字;禁止民間辦學;施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
影響:鞏固了政治統治,擴大了統治地域;奠定了大一統王朝文化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特訓點二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興衰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2.(1)提示:秦朝統治殘暴,以致短命而亡。西漢初年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說明國家政策應重視民生。
(2)提示:“臣”指的是董仲舒。政策:尊崇儒術。理由:思想統一有利于維護政治統一,思想混亂容易導致政局不穩。
(3)提示:畫像磚中描繪了各行各業忙碌的場景,是當時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表現。東漢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畫像磚中描繪的場景是當時社會發展的見證。
(4)提示:東漢后期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田莊經濟迅猛發展,階級矛盾尖銳。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特點:從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
主要舉措:思想上,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經濟上,限制土地兼并,實行鹽鐵官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政治上,完善中外朝決策機制,頒布“推恩令”,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軍事上,北擊匈奴,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外交上,開通“絲綢之路”。
(2)關系: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勢力,東漢陷入軍閥割據局面。
特訓點三 秦漢時期的行政制度、選官、法律與社會治理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1.(1)提示:東漢光武帝劉秀為強化皇權,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中樞機構,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2)提示:規范化、嚴密、重視效率、重視法律等。
(3)提示:“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意義:為漢代法律研究提供了實物史料;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法律的認識。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變化:里典和里老選拔標準從注重個人能力轉向了年齡和社會地位。
原因:秦朝統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層治理體系,以滿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響。
(2)利: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對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
弊:西漢末年,州牧(刺史)權力擴大到行政、軍事層面,又形成了地方割據的隱患;東漢末年,州牧(刺史)逐漸演變成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導致了東漢政權的瓦解和魏晉分裂局面的形成。
思維延伸
提示:
真題再練
1.C 解析:據材料可知,秦政權制定的“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嚴格遵循“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故C項正確。統一文字、度量衡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秦代依靠嚴刑峻法統治,排除B項;“式”不只是針對地方的治理,且從材料中不能看到地方治理日趨完善,排除D項。
2.A 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漢后期,從天子到士大夫都競相追求享受,這體現出此時期政治的衰頹現象,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從天子到士大夫追求個人享受,而非“戒奢尚儉”,排除B項;雖然牛是當時農業耕種的主要動力,但是題干述及的卻是“牛車慢、穩”,并未強調耕牛的作用,排除C項;題干所述現象(天子至士……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與地主豪強政治無關,排除D項。
3.A 解析:據材料可知,陸賈借助舜治理國家的經驗表達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陸賈的思想迎合了漢初社會凋敝、亟須恢復生產的社會需要,故A項正確。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是黃老之學與道家無為思想的體現,是對法家嚴刑峻法和儒家積極有為思想的修正,排除B項;陸賈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順其自然,與尊崇儒術所強調的積極有為的思想相違背,排除C項;漢初統治者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減少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排除D項。
4.A 解析:三段文獻記述都體現了秦漢時期國家從統一到鞏固和發展的過程,集中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家國同構模式的改變,排除B項;C項中“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華夏認同在材料中沒有明確的體現,文獻強調的是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呈贡县| 宁陵县| 广宗县| 鄂托克旗| 雷山县| 宁城县| 肥西县| 台江县| 府谷县| 兴仁县| 平度市| 仙居县| 忻州市| 青川县| 樟树市| 湘西| 蓝山县| 东丽区| 栾川县| 元谋县| 临沭县| 武宣县| 司法| 扎鲁特旗| 大悟县| 通城县| 遂溪县| 攀枝花市| 吉木乃县| 临猗县| 乌鲁木齐县| 新民市| 西贡区| 牟定县| 北宁市| 内江市| 鄯善县| 深泽县| 德兴市|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