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5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
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
1.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2.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3.了解中國歷史上貨幣發行和使用情況,以及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4.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5.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和主要交通工具,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1.列舉秦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統一貨幣、交通發展和契約的出現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 2.認識秦漢時期的貨幣制度、賦役制度、戶籍制度、專賣制度的各自主要內涵,并簡要分析其影響。 3.列舉秦漢時期水陸交通發展的表現,認識馳道修筑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國家治理和對外交往的重要意義。 4.列舉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表現,認識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5.感悟秦漢大一統局面對思想、科技和文藝的影響
特訓點一 秦漢時期的經濟
【知識特訓】
一、秦漢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
(1)水利工程:秦國修建的都江堰,西漢修建的龍首渠等,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選必2·第1課)
(2)灌溉工具: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了革新。(選必2·第4課)
2.手工業(選必2·第4課)
(1)漢朝的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
(2)漢代人們使用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3.商業(選必2·第7課)
(1)流通
國內 秦漢時期,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國際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通過絲綢之路,商人們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
(2)契約: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二、秦漢時期的經濟制度
1.貨幣制度(選必1·第15課)
(1)秦朝: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
(2)西漢:漢武帝時開始鑄造“五銖”銅錢,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田賦 秦朝稅率極高;漢初稅率大大降低
人頭稅 ①秦朝有口賦或戶賦。 ②漢代按年齡征收口賦和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
財產稅 漢代有車船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納牲畜稅,等等
徭役 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
2.賦役制度(選必1·第16課)
3.戶籍制度(選必1·第17課)
(1)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
(2)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形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
4.專賣制度: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政策。
1.【釋·核心概念】
(1)契約:一般而言,契約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債權契約(例如買賣)、物權契約(例如所有權移轉登記)及身份契約(例如結婚)等,不過在公法上也存在契約關系(例如行政契約)。許諾、信賴和義務構成了契約活動的基本特征,它們貫穿于整個契約過程中,是契約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2)泰半之賦:秦代農民向政府繳納的賦稅。泰半即太半、大半,指占常年收貨量三分之二左右的土地稅。
(3)編戶齊民:歷代中原王朝政府實行的戶籍制度,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
2.【挖·教材延伸】
閱讀教材【選必2·第1課】“史料閱讀”,東漢的崔寔在《政論》中說:“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睆闹锌梢垣@取什么歷史信息
試答:




【鏈·教考銜接】 秦漢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原因、經濟制度調整的表現及影響,是反思秦漢國家興衰的重要視角,也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國家統制——秦漢時期的經濟政策
史料 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盡①,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展②,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③。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眾”④。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⑤。
——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
問題:根據史料,歸納指出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政策對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
主旨 史料主要闡述了漢武帝調整經濟政策的背景和措施
信息提取 ①漢武帝時期出現財政危機;②地方豪強和商人勢力發展迅速;③商人勢力強大;④土地兼并嚴重;⑤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
試答:



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內容及影響
調整 內容 影響
幣制改革 統一貨幣為“五銖”銅錢,禁止諸侯國和民間私鑄貨幣 提高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削弱了地方豪強經濟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有利于解決漢朝的財政危機,為對外戰爭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支持
鹽、鐵、酒專賣 鹽、鐵、酒等暴利行業收歸國有,由國家經營
均輸平準 通過國家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調節物價 穩定了物價,打擊了商人投機行為,維護了市場平衡
重征商稅 向商人征收財產稅,如“算緡”“告緡”等 打擊了商人勢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特訓點二 秦漢時期的交通、對外交往和兩漢的文化
【知識特訓】
一、秦漢時期的交通和對外交往
1.水陸交通
(1)秦朝: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
(2)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2.對外交往
(1)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
(2)倭國來朝: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
(3)佛教傳播: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4)漢字傳播: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在漢字的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
二、兩漢的文化
思想 大一統 尊崇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
《漢書》 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學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樂府詩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民間疾苦)
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科技 醫學 ①《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②《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③華佗:創制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戲”。(選必2·第14課) ④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臨床醫學基礎。(選必2·第14課)
數學 《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紙術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1.【挖·教材延伸】
閱讀教材【選必2·第12課】“史料閱讀”,“(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秦朝馳道有什么特點 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試答:


2.【釋·核心概念】
(1)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的綜合性史書體裁,因以紀、傳為主體而得名,《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凹o”指本紀,按年編寫帝王的傳記及國家大事;“傳”指列傳,以傳記的方式記錄各類人物、周邊部族及其他國家歷史。還有“志”“書”“世家”“表”等?!罢贰本捎眠@種體制。
(2)樂府詩:漢樂府,指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正式成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樂府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稱作“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3.【拓·深化理解】 兩漢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
(1)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
(2)經濟的發展。
(3)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4)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與發展。
【鏈·教考銜接】 秦漢時期水陸交通的影響、主流思想演變的原因及影響、兩漢史學的開創性等,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氣勢恢宏——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及交流
史料一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融合為一,構成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中華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①。到了兩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中華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②。
——摘編自張士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史料二 南陽畫像石是研究漢代風貌的寶貴資料。
類型 簡介
車馬 出行圖有的出行圖中輛輛馬車,高撐華蓋,前有導旗,后有步卒,威風凜凜,再現了貴族階層的排場和威儀③。另有出行圖車輛多是戰車,駕車之馬昂首奮蹄,向前直奔,駕車之人佩帶武器,面色威嚴④
宴飲圖 顯示的是宴飲場面,一般都實行分餐,一人一案,設宴座序由尊到卑⑤。主賓一律跪坐,身態端正。主賓們廳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壺站立其后,案上擺滿美酒佳肴,賓主邊飲美酒邊賞舞樂⑥,推杯換盞,觥籌交錯
樂舞圖 數量眾多,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樂舞風韻。“樂舞百戲”里音樂、舞蹈與雜技、魔術表演相結合的場景,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⑦
——摘編自王博灝《南陽漢代社會風貌在漢畫像石中的折射》
問題:(1)根據史料一,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結果。
(2)根據史料二,指出南陽畫像石所反映的漢代風貌。若要進一步探究漢代的時代風貌,你認為還可以補充什么材料 請簡要說明理由。
主旨:史料一主要闡述了中國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特點及影響;史料二主要闡述了南陽畫像石反映的漢代風貌
信息提?。孩偾貪h一統帶來的文化融合的特點及影響;②漢末以來文化融合的特點及影響;③貴族生活奢侈;④尚武之風盛行;⑤崇尚禮儀文化;⑥⑦娛樂生活豐富多彩
試答:





1.家國情懷——尊崇儒術的深遠影響
(1)漢代政治方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削弱和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穩定了封建統治秩序。
(2)民族精神方面: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以仁義為主,強調人倫關系,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成為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學術文化方面: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鉗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
(4)主流思想方面: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2.歷史解釋——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
統一性 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尊崇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
多樣性 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特征
先進性 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改進等
開放性 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
【真題特訓】
真題剖析
(2024·湖北卷,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 )
A.相權挑戰皇權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
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讀 ①時間信息:秦朝。 ②現象信息:丞相下達毋奪農時令。 ③設問信息:《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下達的毋奪農時令表明秦朝的特點
提 A 材料強調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排除A項
B “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的意思是不讓官吏在春夏農忙時節干擾百姓的農業生產。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避免過多的徭役影響農時,從而保障國家的糧食供應和社會穩定。這一政策延續了秦國時期的耕戰國策,故選B項
C 材料強調的是不實行嚴苛的徭役,“殘暴嚴苛”這一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D 秦朝尚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不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項
調 秦漢時期的經濟政策——秦朝延續秦國的耕戰國策
獲 B
中國古代耕戰國策的基本運作與治國思路
真題再練
1.(2023·北京卷,2)“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下圖所示為其中一份簡牘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2·湖南卷,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 ( )
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
3.(2022·天津卷,2)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 ( )
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
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
4.(2022·海南卷,2)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 ( )
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
參考答案
特訓點一 秦漢時期的經濟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2.提示:到東漢時,牛耕已推廣到遼東地區;但遼東地區使用長轅犁,回轉難且費力,農耕技術較落后。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
主要特點: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集中于對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
影響:緩解了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了自耕農的發展;但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
特訓點二 秦漢時期的交通、對外交往和兩漢的文化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1.提示:
特點:四通八達,有嚴格的建設規范和質量要求。
目的: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宣揚皇威。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不同原因: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依賴于政治的統一,而佛教和儒家融合是純粹的民間文化運動。
結果: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和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
(2)風貌:社會經濟繁榮;崇尚禮儀文化;尚武之風盛行;娛樂生活豐富;貴族奢侈享樂。
材料示例:需要補充與儒家思想發展相關的材料。
理由: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統治地位確立,促使漢代形成崇尚儒學的時代風貌。
真題再練
1.B 解析:由材料可知,該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與中外絲綢貿易無關,故①錯誤;由材料可知,“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這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故②正確;“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與郡縣制無關,故③錯誤;“居盧訾倉以郵行”說明新疆羅布泊能通過“郵”傳遞官府的重要文書,便于政府管轄,即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故④正確。故選B項,排除A、C、D三項。
2.A 解析:由材料可知,漢武帝為了解決財政危機,采取了各種策略,但唯獨沒有增加田租,這說明他堅持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已經是西漢的中期,上述措施不是服務于漢初戰事的,排除B項;搜刮民間財富,是為了解決“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的問題,不是為了藏富于民,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解決了財政危機”的結論,排除D項。
3.D 解析:“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屬于漢武帝時期在財政方面的開源行為,“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則說明漢武帝時期的財政開支巨大,所以國家的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是由于只注重開源,而未做到節流,故選D項。朝廷過度干預經濟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說明當時的國家資源還是相對充足的,排除B項;鹽鐵官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有利于緩解當時的財政危機,排除C項。
4.D 解析:由材料可知,漢代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設置了一系列的驛站和類似的管理機構,以便確保國家政令在基層的暢通,故選D項。亭傳郵驛是古代的文書傳遞系統,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當時民間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項;邊疆穩定是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治理的結果,基層治理主要針對的是地方鄉里組織,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德庆县| 西充县| 伊川县| 抚松县| 互助| 虞城县| 达尔| 和政县| 德阳市| 海伦市| 巢湖市| 屏东市| 黔江区| 淅川县| 府谷县| 蓝田县| 隆安县| 宣威市| 孝昌县| 长寿区| 柘城县| 三亚市| 堆龙德庆县| 高淳县| 潜江市| 华容县| 手机| 合阳县| 宜良县| 拜城县| 宁南县| 八宿县| 郧西县| 宜黄县| 定结县| 秦安县| 宜春市| 四会市| 金平|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