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制度創新-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制度創新-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專題講義(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時空構建】
【階段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時期。
角度 表現
政治 國家分裂,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但也孕育著走向統一的因素。各政權制度的創新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礎
經濟 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展現出民族融合的特質
文化 南北文化差異明顯,但也走向交融。佛教、道教發展迅速,玄學產生。文學藝術承上啟下,豐富多彩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制度創新
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 2.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3.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4.知道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5.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 1.從三國到南北朝主要政權的更迭,把握其發展脈絡。 2.東晉南朝時期江南政治統治的特征、原因及影響。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4.魏晉時期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及影響。 5.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原因、特點、變化及影響。 6.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表現。 7.東晉南朝時期的黃籍、白籍的區別及影響,“土斷”政策的內容及影響
特訓點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知識特訓】
一、三國與西晉
1.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劉備仍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
2.西晉
二、東晉與南朝
1.東晉
建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士族政治 ①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 ②南逃的北方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
三、十六國與北朝
1.十六國
2.北朝
背景 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
內容 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改籍貫、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通婚姻等
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②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③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④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政權更迭 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這五個朝代合稱北朝
1.【思·知識關聯】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2.【釋·核心概念】
門閥士族: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稱庶族,東晉末至南朝,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
3.【挖·教材延伸】
(1)觀察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圖片,分析這一印文有何史料價值。
試答:




(2)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對比“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和“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572年)”,從中可看出南北對峙的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反映了怎樣的歷史趨勢
試答:



【鏈·教考銜接】 魏晉時期的政權更迭方式、士族門閥勢力和民族交融的發展是影響當時社會演進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認同加深——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
史料一 319年,石勒建立后趙,采取“胡漢分治”的政策,實行“諱胡之律”,以提高少數民族貴族的尊榮①。在社會生活習俗方面,他對兄死妻嫂這一胡族的普遍風習加以禁止,以適應漢人習慣。在職官設置方面,大體依照晉制而有增設。在農業方面,設置勸課大夫、典農使者等職務,核定戶籍并“勸課農桑”,減輕每戶所課租調。石勒還很注重教育,并在襄國和地方設立學校②。關于對石勒的評價,史學大家范文瀾說:“石勒比起西晉和東晉的腐朽統治來,顯得有些新氣象。”
——摘編自張秀平《關于石勒的再評價問題》等
史料二 十六國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著如何處理族群關系的考驗。天興元年(398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③。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積極推進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并將隨北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④。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詔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
——摘編自馬溢澳《拓跋鮮卑的“中國”認同》
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范文瀾關于石勒統治“新氣象”的觀點。
(2)根據史料二,概括北魏統治者強化“中國認同”的措施,并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分析其歷史意義。
主旨:史料一主要闡述了石勒統治的措施及評價;史料二主要闡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推動“中國認同”的舉措
信息提取:①石勒推行“胡漢分治”的政策;②石勒在社會生活習俗、職官設置、農業和教育等方面推行漢化措施;③寓意“同宗同祖”;④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試答:



歷史解釋——魏晉時期民族交融的五大途徑
(1)民族遷徙: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與漢族人民雜居相處。
(2)聯合斗爭:統治者的剝削和連年戰亂,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
(3)友好往來: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交融進程進一步加快。
(4)民族征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于民族交融。
(5)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
特訓點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制度創新
【知識特訓】
一、行政體制(選必1·第1課)
1.中央
三省制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2.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二、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選必1·第5課)
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
2.創立:曹魏時期,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3.特點: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與才能,后來只看家世。
4.評價: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三、法律制度(律令儒家化)(選必1·第8課)
1.原因:(1)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
(2)魏明帝時期: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
2.評價: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四、戶籍制度(選必1·第17課)
1.黃籍與白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
2.“土斷”: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
1.【釋·核心概念】
九品中正制:自曹魏開始,用各州郡有聲望的人任“中正”官,負責在本地區品評人物,選拔官員。九品中正制下,據門第高低劃分品級上下,按品級上下決定官階大小。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地主操縱政權,發展權勢的工具,至隋改行科舉制,此制被廢除。
2.【挖·教材延伸】
(1)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歷史縱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舉制有何歷史進步性
試答:




(2)閱讀教材【選必1·第17課】“歷史縱橫”。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試答:



【鏈·教考銜接】 三國兩晉南北朝行政體制的演變、選官制度的特點及影響、律令儒家化的原因及歷程,是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視角。
【素能特訓】
素能 制度創新——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和法律儒家化
史料一 九品中正之制,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評其本地的人物①……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弊病就是各地中正大都是本地人……于是所選舉的人,總不外乎這一階級,就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②的局面。……這種制度,于兩晉南北朝的門閥階級,是很有關系的。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
史料二 北魏經過孝文帝太和年間的漢化改革重新修訂法律,貫徹了禮教思想,將漢以來所開始的法律儒家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存留養親制度,當始于孝文帝太和十二年所頒布的詔書③。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常景等撰成《北魏律》時,將存留養親制度規定于《法例律》中:“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已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④北齊承繼北魏而制律,確立“重罪十條”,這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標志⑤。“重罪十條”是指將危及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條嚴重罪名,集中置于律首,每條都貫穿“三綱”的倫理原則,是封建刑法打擊的重點,《北齊律》首次將其列入律文,是為隋唐法律中“十惡”的前身。
——摘編自宋潔《魏晉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
問題:(1)根據史料一,說明九品中正制創立的主觀目的及客觀效果。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主旨:史料一主要闡述了九品中正制的特點及成因;史料二主要闡釋了北朝法律儒家化的歷程及影響
信息提取:①九品中正制的舉措;②九品中正制的影響;③北魏孝文帝的法律儒家化;④北魏宣武帝的法律儒家化;⑤北齊的法律儒家化
試答: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
以刑為主,諸法合一 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律始終以刑法為主,民法、訴訟法、行政法諸法合一,民刑不分
德主刑輔,以禮入刑 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影響深刻,禮法并用
法有等級,法外特權 封建帝王享受法外特權,統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
以法治吏,維護統治 封建專制制度下,為了發揮官治的作用,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其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真題特訓】
真題剖析
(2024·全國新課標卷,26)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 (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
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
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
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
讀 ①時間信息:三國、西晉 ②人物信息:皇帝、權臣 ③設問信息:魏晉時期“禪讓”反復出現的作用
提 A “保障了”的說法太過絕對,不能說僅靠“禪讓”方式就可以保障政治和平穩定,排除A項
B “放棄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后續的封建政權仍是“家天下”的延續,排除B項
C 據材料可知,“禪讓”過程中權臣掌握軍政權力,通過一系列形式建立新政權,這種方式使得特權階層(權臣及其背后的勢力集團)能夠順利實現權力更替,維護了他們的利益,故C項正確
D 皇帝下詔主動退位,本質上是被迫的行為,權臣實質上仍是奪取了皇帝的權力,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項
調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君臣禪讓
獲 C
你如何認識魏晉時期的“禪讓”,其實質是什么






真題再練
1.(2024·湖南卷,3)下表所示為史籍所載東漢至南朝時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區戶數和口數。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時間 戶數(萬) 口數(萬)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 64.98 281.32
西晉太康初年(280—289年)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 4.19 33.48
A.大規模的瘟疫流行
B.戰亂異常頻繁
C.豪強大族勢力膨脹
D.官府組織移民
2.(2024·甘肅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
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
D.意在托古改制
參考答案
特訓點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3.(1)提示:印文圖片是西晉時期民族交融的實物見證,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提示:
變化:由東晉和十六國的對峙到北周、北齊、陳的對峙,北方并立政權大大減少;南北對峙的分界線由淮河一線轉變為長江一線,南朝后期,南方在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
趨勢:南北均勢被打破,統一趨勢明顯。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論證:建立政權,恢復和重建了封建統治秩序;廢除陳規陋習,推動羯族封建化,促進民族交融;重視農耕,有利于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減輕租調,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重視教育,提高民眾文化水平。
(2)措施:在中原建立政權;以黃帝后裔自居,追溯華夏族源;改漢姓、遷漢籍;祭祀先代諸圣。
歷史意義:強化華夏認同,明確政權和領土的統一性;推動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交融;延續中原政治傳統,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壯大。
特訓點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制度創新
知識特訓
微拓助學
2.(1)提示: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
(2)提示:體現社會公平,緩和社會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素能特訓
答案提示:(1)主觀目的:把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客觀效果:中正多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擔任,造成重門第輕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執掌選官權,不利于中央集權。
(2)原因:漢代法律儒家化的影響;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
意義:促進了法律儒家化的過程,對后世法律產生深遠影響;推動了儒學發展和改革進程;緩和了社會矛盾。
思維延伸
真題再練
1.C 解析:據材料可知,從東漢永和五年(140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湖南地區官府掌握的戶數和口數下降幅度很大。結合所學可知,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戰亂不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對來說,下降幅度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戶數和口數十不存一,這說明部分人口被地方豪強大族掌握,故選C項。A項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排除;此時期南方相對安定,排除B項;官府組織移民通常不會導致人口總體數量如此大幅度減少,排除D項。
2.A 解析:由材料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時強調禮法結合,體現了儒家的仁政、德治、禮法并用的理念,說明其此時深受儒家影響,故選A項。“借鑒南朝經驗”不合題意,與材料提及的“參詳舊典”有出入,排除B項;“沿襲鮮卑”不合史實,與鮮卑側重嚴刑峻法的傳統相悖,排除C項;孝文帝修定律法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鞏固統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曲阜市| 浦城县| 修武县| 集安市| 施秉县| 甘南县| 德保县| 黄浦区| 东明县| 临湘市| 三门县| 临清市| 双辽市| 精河县| 镇沅| 龙门县| 普陀区| 延安市| 闻喜县| 甘孜县| 东宁县| 招远市| 邻水| 弥勒县| 阿克苏市| 和林格尔县| 台北市| 石泉县| 大埔县| 松阳县| 吉林省| 融水| 芷江| 汕头市| 兴业县| 和顺县| 永安市| 岳池县| 勐海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