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1.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2.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3.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2.魏晉時期生產工具革新的表現,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影響,租調制的實施前提及內容。 3.魏晉時期思想領域的新現象及原因和影響,文藝、科技及對外交往的主要成就特訓點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知識特訓】一、江南的開發1.背景: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口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1)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2)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影響:隨著江南的開發,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二、經濟發展與賦役制度1.生產工具(1)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2)三國時期馬鈞改造的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3)南朝時,工匠把陶器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進行燒制。2.經濟形態(1)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2)寺院經濟:隨著佛教的傳入,統治階級為了麻痹人民,對寺院進行了大量的扶植,形成了寺院經濟,尤其是南朝最為明顯。3.賦役制度(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1.【釋·核心概念】(1)灌鋼法: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發明的一種早期煉鋼技術。它以生鐵和熟鐵為原料,將它們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合煉而成鋼。(2)寺院經濟: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寺院僧侶一直享受著國家的免稅政策,從而形成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經濟形式。寺院經濟存在與國家爭奪勞動力、兵源和財源的問題,因此當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受到國家的制約。(3)租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令配套的稅收法令,上接魏晉南北朝的戶調制,下啟唐代的租庸調制。它由漢代的口賦、算賦等人頭稅演變而來,征取物由貨幣改為實物,并把戶調與田租結合。其中“租”,即田租,為受田農民每年向國家繳納的糧食稅;“調”,即戶調,為受田農民每年向國家繳納的布帛稅。2.【挖·教材延伸】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學思之窗”,從《宋書》中關于南朝第一個王朝劉宋的描述中可獲得哪些歷史信息。試答: 【鏈·教考銜接】 魏晉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均田令和租調制的關系、互市貿易的發展及邊疆和內地經濟的交流等,是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江南新篇——魏晉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史料 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城重建晉王朝(史稱東晉),政權的穩定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在南遷人民的影響下,一方面,生產工具及耕作技術的進步使得南方自然條件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①;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麥、菽類等農作物在南方大量種植,使江南地區由水稻一收轉向稻麥兩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在長江流域出現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區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業也有長足發展,廣州由于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富庶稱雄于海內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地區的開發為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②。——摘編自劉璐《試析魏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問題:(1)東晉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有哪些。(2)這些經濟開發如何影響了東晉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格局 主旨:史料主要闡述了魏晉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表現及影響信息提取:①南遷人民推動生產技術進步;②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及其影響試答: 唯物史觀——魏晉時期江南經濟開發的影響經濟發展 促進了南方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重心南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地區逐漸趕上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民族交融 推動了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國家統一 為隋唐實現統一初步奠定了物質基礎特訓點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知識特訓】一、思想1.思想多元(1)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3)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4)玄學:魏晉時期,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興盛。2.反佛斗爭(1)背景: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2)內容①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②北魏、北周等統治者幾度滅佛。(3)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二、文學出現了建安文學、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三、藝術書法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字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皆精,世稱“書圣”繪畫 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四、科技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醫學 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五、中外交流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交流,如中亞、天竺高僧來華,東晉法顯天竺取經。伴隨著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1.【釋·核心概念】(1)魏晉玄學:在東漢經學衰微、綱常名教動搖的背景下產生的新道家學說,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糅合了儒家學說,主要討論本體論和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魏晉玄學的出現反映了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佛道思想沖擊儒學思想正統地位的時代特征。(2)王羲之:瑯邪(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有“書圣”之譽。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能自成一家,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是有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2.【挖·教材延伸】(1)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課】“學思之窗”中,《齊民要術·序》中“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的信息反映了賈思勰怎樣的思想,其社會根源是什么 試答: (2)觀察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課】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佛像”圖,從中你能得出怎樣的歷史信息。試答: 【鏈·教考銜接】 魏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認同儒家思想的表現及意圖,對標當今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因此成為高考考查的重要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多元交融——魏晉時期思想與文藝的特點史料一 東漢末年至兩晉,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據《漢書》載:“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同時,五經博士解釋經文,讖緯附會,各家弟子只能嚴守家法①。而且身處亂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謂“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而從教;貧則危鄉輕家,相聚而犯上”②。隨著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一些儒者開始逾越儒家禮度和經學家法,雜采老、莊之說,魏晉玄學興起③。其仍奉孔子為圣人,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編自胡紹軍《魏晉玄學研究三十年》等史料二 魏晉風度是魏晉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征……它使人回歸到了本真與自然④。魏晉士人以放曠、恣意的人生態度⑤……把作為文人知識分子對正義的理性思辨和堅守以藝術的、哲學的、人性的方式傳達于世,達到了真善美融為一體的極致之境。——摘自居瑢《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晉之際儒學信仰危機出現的原因。(2)概括史料二中的“魏晉風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在思想、繪畫、書法方面是如何體現的。主旨:史料一主要論述了漢晉之際儒學出現信仰危機的多重因素;史料二主要闡述了魏晉風度的特點信息提取:①儒學走向煩瑣化、封閉化;②社會環境動蕩沖擊儒學信仰;③魏晉玄學興起沖擊儒學信仰;④崇尚自然;⑤恣意任性試答: 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特點(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為隋唐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真題特訓】真題剖析(2024·遼寧卷,2)下表所示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人物 內容將軍馮邕 之妻元氏母義三恪,道著二王,肅穆閨闈,見重君子長樂長公 主元瑛六行允備,四德無違,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樂安郡公 主元仲英女節茂于公宮,婦道顯于邦國該表反映了當時 ( )A.門第觀念得到強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廣C.禮儀規范得到傳承 D.儒家倫理道德得到認同讀 ①時間信息:北魏。 ②空間信息:皇族女性墓志。 ③設問信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內容反映的本質提 A 材料未突出門第等級等內容,無法得出門第觀念得到強化,排除A項B 因俗而治政策即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治理,材料所述與此無關,排除B項C 材料未涉及禮儀規范的傳承和延續,排除C項D 根據表格信息“母義”“肅穆”“德”“柔恭”“女節”“婦道”可知,墓志撰寫者對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畫反映出儒家知識分子對女性道德倫理的期許,再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地進行封建化改革,推廣儒家文化可知,材料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念和以儒家道德倫理為主導的社會意識,故選D項調 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北魏認同儒家倫理獲 D北魏政權接受儒家思想的途徑和措施方面 途徑和措施教育 設立官學,重視儒家文化;發展私學,傳播儒家思想政治制度 形成士大夫政治,依儒家理念治國;改革官制,任用漢族門閥士族,傳播儒家法制理念文化禮儀 推行移風易俗,全面改革舊俗;重定五德歷運,確立北魏正統地位經濟 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體現儒家的重民生、以農為本理念民族交融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促進文化交融真題再練1.(2024·安徽卷,2)《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 (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2.(2024·重慶卷,2)北魏均田令規定,奴婢按編戶民標準受田,但要求“奴從耕,婢從織”。北齊均田令規定“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隋承齊制,大業元年(605)又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意味著 ( )A.均田制遭破壞 B.北齊奴婢不再受田C.承擔賦役是受田前提 D.隋代廢除定額租調3.(2024·廣東卷,2)下表所示是《魏書》記載的部分皇帝賞賜。道武帝登國三年(388年) 雜畜十余萬……各有差明元帝永興五年(413年) 賞征還將士牛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留文武生口、繒帛、馬牛各有差由此可知 ( )A.北方游牧經濟衰落 B.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鮮卑民族習俗的延續 D.俸祿制改革不徹底參考答案特訓點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知識特訓微拓助學2.提示:江南地區政局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南方一躍成為富庶之地。素能特訓答案提示:(1)主要表現: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北方農作物在南方的廣泛種植,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長江流域出現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區域中心城市;南方手工業的顯著發展;廣州因海上貿易的興盛而富庶。(2)影響: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為日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南方的經濟實力,縮小了南北經濟差距;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中心;促進了手工業和海上貿易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為南方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特訓點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知識特訓微拓助學2.(1)提示:思想: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社會根源: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基礎。(2)提示:北魏時期佛教盛行;佛像雕刻藝術發達;佛教出現本土化現象。素能特訓答案提示:原因:(1)儒學的煩瑣化、封閉化導致自身活力喪失和影響力下降;社會動蕩侵蝕了儒學信仰的政治、物質基礎;佛道思想對知識階層和普通民眾具有較大的吸引力。(2)特點:崇尚自然、風流自賞;恣意任性,清淡之風。體現: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繪畫方面,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或《女史箴圖》);書法方面,王羲之的行書。真題再練1.C 解析:根據材料“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互市交易,這有利于民族之間交往交流,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內貿易,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市鎮主要在明清時期興起,排除B項;榷場的設立是在宋朝時期,排除D項。2.C 解析:北魏規定“奴從耕,婢從織”,這意味著雖然奴婢沒有直接授田,但他們的勞動仍然是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齊規定“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這意味著婢女如果不在授田范圍內,就不需要繳納賦稅。隋朝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明確指出婦女、奴婢和依附民不需要承擔賦稅。由此可見,缺乏勞動力的群體被免除了田稅,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故選C項。材料體現了不同群體在均田制下的不同情況,而不是強調均田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并不意味著北齊奴婢不再授田,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隋代廢除定額租調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3.C 解析:根據表格可知,北魏時期部分皇帝的賞賜依然是牛馬、奴婢等,這體現了鮮卑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是鮮卑民族習俗的延續,故選C項。皇帝賞賜牛馬并不代表當時經濟衰落,排除A項;賞賜多少牛馬根據的是功勞大小,無法體現等級制度森嚴,排除B項;表中時間內北魏尚未進行俸祿制改革,484年孝文帝實行俸祿制改革,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