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 聽課重點1.認識隋唐時期的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3.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4.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5.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 1.隋唐時期農業技術體系、灌溉工具發生的主要表現及特點。 2.隋唐時期商業信貸和水陸交通發展的各自表現。 3.隋唐時期租庸調制的前提、內容及評價。 4.唐中期推行兩稅法的原因、表現及辯證認識。 5.隋唐時期儒學、佛教和道教發展的表現及影響。 6.隋唐時期文藝、科技發展的原因、新成就及評價特訓點一 隋唐時期的經濟【知識特訓】一、隋唐經濟的繁榮1.農業(1)技術體系:到隋唐時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2)灌溉工具:唐朝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2.商業(1)商業信貸:唐朝的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2)水陸交通①陸路: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②水路: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二、隋唐賦稅制度的變革1.租庸調制(1)發展①賦稅對象: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歲至59歲的成年男子。②庸: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2.兩稅法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內容 ①每戶按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影響 ①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1.【釋·核心概念】(1)柜坊與“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實質上是一種匯兌業務。唐代柜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2)均田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推行的一種土地國有制度。首創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府將掌握的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受田的農戶向國家繳納一定的賦稅。此后北方歷朝都繼續推行。唐朝中期,隨著土地兼并現象的盛行和賦稅制度的變革,均田制隨之消失。2.【挖·教材延伸】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問題探究”,兩稅法推行后,有人批評說:“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本痛擞^點,簡要談談你的看法。試答: 【鏈·教考銜接】 兩稅法作為唐朝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其利與弊歷來眾說紛紜,對當今的稅費減負有一定借鑒意義,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兩稅肇始——隋唐時期的賦稅制度史料一 自晉有戶調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調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賦;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絹而當庸直;調則戶稅,各隨鄉土所出,歲輸絹綾純棉,其無蠶桑之處,則輸布麻①。惟田賦不計畝而計丁或戶,則與均田制度相輔而行,蓋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②。——摘編自萬國鼎《中國田制史》史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③。農民逃亡后,政府往往責成其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變得十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同時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的原則征租庸調,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將貴族也納入征稅范圍④。——摘編自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問題:(1)依據史料一,扼要說明唐朝戶籍、土地和賦役三大制度之間的關系。(2)根據史料二,指出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的原因,分析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主旨:史料一主要闡述了唐代租庸調制的來源、內容及與均田制和戶籍制度的關系;史料二主要闡述了唐代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的原因及兩稅法的內容、特點信息提取:①唐朝租庸調制的來源及內容;②租庸調制與均田制和戶籍制度的關系;③政府無田可授;農民破產,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④征稅標準和對象發生變化試答: 歷史解釋——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兩稅法的相互關系(1)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依據的。租庸調制規定,凡是均田制下授田的農民每年必須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和代役稅(庸);同樣,推行租庸調制的前提是授田給農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壞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由于政府無法保證授田,以及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亂后的動蕩局面,均田制無法繼續施行,租庸調制最終為兩稅法所代替。(3)兩稅法以土地財產為征稅標準表明:封建經濟發展,均田制已經被破壞,租庸調制已經無法維持;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發生變化。特訓點二 隋唐時期的文化【知識特訓】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三教合歸儒” 隋朝時期,儒學家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三教并行政策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佛教本土化 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儒學復興運動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觀點二、文學藝術詩歌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書法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繪畫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三、科技建筑 隋朝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 唐朝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1.【辨·易錯易混】 三教合歸儒≠三教并行“三教合歸儒”是指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叭滩⑿小笔侵缸鸬?、禮佛、崇儒。2.【釋·核心概念】禪宗:唐代眾多佛教宗派中影響最大的宗派之一。唐朝時,禪宗又分為南北兩大派別,以慧能和尚為首的南宗影響較大?;勰芴貏e強調“心”和“性”的作用,禪宗的這一理論,對后來的心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思·知識關聯】 書體演變及其特點4.【挖·教材延伸】閱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課】“思考點”,在隋唐時期,諸如“詩圣”“畫圣”等卓越人物的涌現,標志著該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試多維度探究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試答: 【鏈·教考銜接】 魏晉隋唐時期,雖然儒學受到佛道的挑戰,但是儒學復興運動促進了經學世家的形成,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認同儒家倫理,這有利于培養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因此成為近年來高考命題的重要視角。【素能特訓】素能 創新交融——隋唐的思想史料 韓愈從財賦方面指出僧道浪費了封建國家的財富;從封建倫理方面指出佛教“棄而君臣,去而父子”。他總結歷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禍國亡身的史實,認為:“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報應,大膽地聲稱“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①。韓愈模仿佛教的傳法世系,編造了一個儒家的“道統”。該道統由堯開其端,一直傳到孔孟,與佛老的“道統”不同,而在時間上更早,且更具正統的權威性。韓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統繼承人自任。韓愈還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統”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孔孟所講的仁義道德。②“道統說”的提出,為封建倫理綱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重新確立③。——摘編自周曉光等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史概論》問題: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韓愈的反佛思想,并指出韓愈思想的新內容。主旨:史料主要闡述了韓愈“道統說”提出的背景、內容及影響信息提取:①韓愈從財賦、倫理及治國等方面闡述了其反佛思想;②韓愈“道統說”的特點及內容;③韓愈“道統說”的影響試答: 唯物史觀——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唐代中期出現儒學復興運動,這是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1)科舉制的誕生,引導人才的培養,為儒家學派的思想發展創造條件。(2)韓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復興運動,儒學開始突破傳統經學的束縛,儒學士人開始用新的思想、觀點來理解儒學。(3)統治階級為加強統治大力提倡儒學思想。【真題特訓】真題剖析(2024·廣東卷,3)兩稅法依據田地、雜產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村,檢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強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讀 ①時間信息:唐文宗。 ②人物信息:湖州刺史庾威。 ③設問信息: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因于兩稅法外另征雜稅而被貶官可推知的結論提 A 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改革對于雜稅沒有明確規定,這導致地方官無所適從,部分地方官因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征稅而被朝廷貶官,這說明兩稅法在征稅稅種方面存在問題,有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選A項B 兩稅法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身控制,排除B項C 朝廷沒有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排除C項D 兩稅法并未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排除D項調 隋唐時期的賦稅制度——兩稅法獲 A兩稅法的利弊利: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弊:各地每年稅收總額按大歷年間最多者確定,并將那時非法的苛捐雜稅合法化,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在執行兩稅法的過程中,部分官吏媚上求寵,于兩稅外又額外征稅,勒索無度,人民負擔不斷增加。真題再練1.(2024·湖南卷,4)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 ( )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2.(2023·全國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參考答案特訓點一 隋唐時期的經濟知識特訓微拓助學2.提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定額依據不合理、存在橫征暴斂之嫌,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認識兩稅法的整體意義和實施背景(如改革的現實需求、長期規范的考量)。素能特訓答案提示:(1)關系:戶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礎;戶籍制度是租庸調制實施的依據,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2)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租庸調制難以維持。變化:征收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土地為主;增加納稅對象(貴族官僚也要交稅)。特訓點二 隋唐時期的文化知識特訓微拓助學4.提示:封建經濟繁榮(物質基礎);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社會條件);選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條件);民族交融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藝術傳承與創新;等等。素能特訓答案提示:思想:佛教違背了倫理道德,浪費大量財富,危害政治統治和社會秩序;佛教教義不可信。新內容:創立“道統說”,并以儒家道統傳人自居,力圖通過維護封建綱常和恢復儒學主流地位來消除佛教的影響。真題再練1.B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表明,農民可以通過與雇主簽訂契約來選擇自己的工作,并獲得相應的報酬。這種契約關系減少了國家對農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中只提到了雇工契的存在,并沒有說雇工經營已經成為主要經營方式,A項屬于過度推斷,排除;小農經濟在古代中國長時期占據主導地位,與材料現象不相關,排除C項;雇工契只反映了雇傭關系的存在,“快速發展”說法沒有依據,排除D項。2.A 解析:由材料“唐代中后期”“‘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中后期北方爆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政局混亂,大量的人口遷移到南方,南方社會局勢相對安定,因此,“江南”成為文人之間相互唱和的重要主題,故選A項。坊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田園詩興起,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材料中“江南”成為唱和主題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