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考點一 我國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2024·湖南學業(yè)考)中國國家版本館由北京總館、西安分館、杭州分館和廣州分館組成,用于收藏、保護和展示國家版本資源,被譽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下圖示意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風格。據(jù)此完成1~3題。1四個館 (D)A.都分布在第一級階梯B.分布在第一、二級階梯C.都分布在第二級階梯D.分布在第二、三級階梯2四個館的建筑風格 (C)A.如出一轍 B.以敦煌神韻為主C.各具特色 D.以江南宋韻為主3四個館均設有藏品展覽區(qū),這為市民提供了(A)A.了解文化的窗口 B.運動鍛煉的場所C.享受美食的餐館 D.購物娛樂的商城 立德樹人·大國成就(2023·蘇州學業(yè)考)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之后的第二條進藏“天路”,全線橋隧比(橋梁和隧道占總里程的比例)高達81%,被稱為“最難修建的鐵路”。如圖為川藏鐵路沿線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5題。4川藏鐵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線修建眾多高架橋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 (C)A.便于欣賞沿途風光B.增強“過山車”刺激性C.減緩線路的起伏程度D.盡量避免驚擾野生動物5川藏鐵路林芝到拉薩段沿途 (A)A.山頂積雪,光照充足B.雨林密布,湖泊眾多C.黑土廣布,盛產(chǎn)青稞D.地勢平坦,一望無際考點二 我國氣候特點及影響因素 中考新考法·特色地圖(2023·煙臺學業(yè)考)2022年7月初,全國遭遇當年首次高溫天氣,有媒體根據(jù)中央氣象臺發(fā)布的氣象信息繪制了一幅全國“高溫蒸烤地圖”。讀圖完成6~8題。6有同學根據(jù)此圖做出以下搭配,與事實相符的是 (C)A.廣州—“燒烤”模式B.成都—“熬煮”模式C.濟南—“煎炸”模式D.烏魯木齊—“燜蒸”模式7通過該圖,有同學對圖示日期的全國天氣狀況做出以下推測,合理的是 (C)A.青藏地區(qū)氣溫高于同緯度的東部地區(qū)B.北方地區(qū)降水多于南方地區(qū)C.四種“蒸烤”模式的地區(qū)分布差異可能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有關D.此次高溫天氣是受冬季風影響的結(jié)果8為了免于被“高溫蒸烤”,暑期人們通常會選擇外出旅行避暑。關于人們選擇以下地區(qū)避暑的原因,說法合理的是 (B)A.拉薩位于河谷,氣溫較低B.哈爾濱緯度較高,氣溫較低C.昆明位于內(nèi)陸,氣溫較低D.煙臺海拔較高,氣溫較低 (2024·天水學業(yè)考)2023年某月,從吉林長春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車上,乘務員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換一套服裝,成為車廂內(nèi)行走的亮麗風景線。如圖為乘務員依次更換的部分服裝。據(jù)此完成9、10題。9該月份可能是 (A)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0造成Z384次列車乘務員平均每隔5站更換服裝的主要因素是 (C)A.地形地勢 B.海陸位置C.緯度差異 D.時差因素考點三 長江、黃河的開發(fā)與治理 (2023·云南學業(yè)考)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是重大國家戰(zhàn)略。讀黃河流域示意圖,完成11~13題。11黃河流域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突出優(yōu)勢有 (B)①能源資源豐富 ②河流航運價值高③森林資源豐富 ④文化根基深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圖中甲、乙、丙、丁所在地區(qū),應重點增強水土保持的是 (C)A.甲 B.乙 C.丙 D.丁13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挾帶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積而成。近年來,黃河三角洲面積增速減緩,主要原因是 (C)①下游加固堤壩,防止洪水泛濫②工農(nóng)業(yè)用水量增加,下游水量減少③污水凈化達標后排放入河,增加水量④生物與工程措施結(jié)合,減輕水土流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3·安徽學業(yè)考)宋代詩人余靖用“霽湖光萬里,平波色連天”的詩句描寫鄱陽湖壯美的景色。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多年來,鄱陽湖呈現(xiàn)的“豐水成面,枯水呈線”的水位節(jié)奏,水域面積最大可達3 000平方千米,少時通常在800平方千米左右。2023年3月9日鄱陽湖湖區(qū)水域面積不足300平方千米。如圖示意鄱陽湖地理位置。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1)鄱陽湖呈現(xiàn)“霽湖光萬里,平波色連天”的豐水期景色時,江西受夏季風影響明顯,降水量大。鄱陽湖呈現(xiàn)“豐水成面,枯水呈線”的水位節(jié)奏,反映了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的特點。(2)列舉鄱陽湖能成為候鳥重要棲息地的有利自然條件。答:緯度較低,冬季溫和;食物豐富充足;湖灘廣圓,濕地面積大。(3)針對鄱陽湖湖面萎縮明顯的狀況,請?zhí)岢鼍徑膺@種狀況的有效措施。答:節(jié)約用水;退耕還湖;植樹造林;水資源合理調(diào)配。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考點一 我國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2024·湖南學業(yè)考)中國國家版本館由北京總館、西安分館、杭州分館和廣州分館組成,用于收藏、保護和展示國家版本資源,被譽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下圖示意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風格。據(jù)此完成1~3題。1四個館 ( )A.都分布在第一級階梯B.分布在第一、二級階梯C.都分布在第二級階梯D.分布在第二、三級階梯2四個館的建筑風格 ( )A.如出一轍 B.以敦煌神韻為主C.各具特色 D.以江南宋韻為主3四個館均設有藏品展覽區(qū),這為市民提供了( )A.了解文化的窗口 B.運動鍛煉的場所C.享受美食的餐館 D.購物娛樂的商城 立德樹人·大國成就(2023·蘇州學業(yè)考)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之后的第二條進藏“天路”,全線橋隧比(橋梁和隧道占總里程的比例)高達81%,被稱為“最難修建的鐵路”。如圖為川藏鐵路沿線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5題。4川藏鐵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線修建眾多高架橋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欣賞沿途風光B.增強“過山車”刺激性C.減緩線路的起伏程度D.盡量避免驚擾野生動物5川藏鐵路林芝到拉薩段沿途 ( )A.山頂積雪,光照充足B.雨林密布,湖泊眾多C.黑土廣布,盛產(chǎn)青稞D.地勢平坦,一望無際考點二 我國氣候特點及影響因素 中考新考法·特色地圖(2023·煙臺學業(yè)考)2022年7月初,全國遭遇當年首次高溫天氣,有媒體根據(jù)中央氣象臺發(fā)布的氣象信息繪制了一幅全國“高溫蒸烤地圖”。讀圖完成6~8題。6有同學根據(jù)此圖做出以下搭配,與事實相符的是 ( )A.廣州—“燒烤”模式B.成都—“熬煮”模式C.濟南—“煎炸”模式D.烏魯木齊—“燜蒸”模式7通過該圖,有同學對圖示日期的全國天氣狀況做出以下推測,合理的是 ( )A.青藏地區(qū)氣溫高于同緯度的東部地區(qū)B.北方地區(qū)降水多于南方地區(qū)C.四種“蒸烤”模式的地區(qū)分布差異可能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有關D.此次高溫天氣是受冬季風影響的結(jié)果8為了免于被“高溫蒸烤”,暑期人們通常會選擇外出旅行避暑。關于人們選擇以下地區(qū)避暑的原因,說法合理的是 ( )A.拉薩位于河谷,氣溫較低B.哈爾濱緯度較高,氣溫較低C.昆明位于內(nèi)陸,氣溫較低D.煙臺海拔較高,氣溫較低 (2024·天水學業(yè)考)2023年某月,從吉林長春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車上,乘務員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換一套服裝,成為車廂內(nèi)行走的亮麗風景線。如圖為乘務員依次更換的部分服裝。據(jù)此完成9、10題。9該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0造成Z384次列車乘務員平均每隔5站更換服裝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勢 B.海陸位置C.緯度差異 D.時差因素考點三 長江、黃河的開發(fā)與治理 (2023·云南學業(yè)考)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是重大國家戰(zhàn)略。讀黃河流域示意圖,完成11~13題。11黃河流域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突出優(yōu)勢有 ( )①能源資源豐富 ②河流航運價值高③森林資源豐富 ④文化根基深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圖中甲、乙、丙、丁所在地區(qū),應重點增強水土保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13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挾帶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積而成。近年來,黃河三角洲面積增速減緩,主要原因是 ( )①下游加固堤壩,防止洪水泛濫②工農(nóng)業(yè)用水量增加,下游水量減少③污水凈化達標后排放入河,增加水量④生物與工程措施結(jié)合,減輕水土流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3·安徽學業(yè)考)宋代詩人余靖用“霽湖光萬里,平波色連天”的詩句描寫鄱陽湖壯美的景色。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多年來,鄱陽湖呈現(xiàn)的“豐水成面,枯水呈線”的水位節(jié)奏,水域面積最大可達3 000平方千米,少時通常在800平方千米左右。2023年3月9日鄱陽湖湖區(qū)水域面積不足300平方千米。如圖示意鄱陽湖地理位置。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1)鄱陽湖呈現(xiàn)“霽湖光萬里,平波色連天”的豐水期景色時,江西受 季風影響明顯,降水量 。鄱陽湖呈現(xiàn)“豐水成面,枯水呈線”的水位節(jié)奏,反映了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季節(jié)變化 的特點。(2)列舉鄱陽湖能成為候鳥重要棲息地的有利自然條件。(3)針對鄱陽湖湖面萎縮明顯的狀況,請?zhí)岢鼍徑膺@種狀況的有效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 練習 學生版.docx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 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