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歷史一.選擇題(共19小題)2023年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發現的“奇異福建龍“化石相關研究成果,該物種距今約1.5億年到1.48億年。如圖為“‘奇異福建龍“復原圖”和“地質年代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了解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是( )A.地貌和巖石 B.生物和化石C.巖石和礦物 D.地層和化石2.該物種生存的地質年代屬于(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3.該物種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A.藻類 B.爬行類C.哺乳類 D.海洋無脊椎動物石炭﹣二疊紀是我國地質史上最早的造煤時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題。4.科學家研究我國最早的造煤時期可依據( )A.花粉化石 B.恐龍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蟲化石5.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A.藻類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菊石是已滅絕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距今約4億年前,直到6500萬年前滅絕。如圖為菊石化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在菊石最早出現的地質歷史時期( )A.大氣成分開始發生改變 B.早期魚類大量繁衍C.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 D.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發展某中學學生在觀看某電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靜,在茂密的森林里,會看到高大的梁龍!重有10噸,脖子有五根電線桿那么粗,可腦袋很小,而它背部的豎刺很大,是來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忽然,兇猛的霸王龍飛撲過來,張著嘴向我咬過來,啊!怎么回事,原來在做夢”完成7﹣8題。7.該學生描述的地質年代發生在( )A.寒武紀 B.志留紀 C.侏羅紀 D.新近紀8.推測材料中梁龍的食物來源是( )A.其他小型恐龍 B.裸子植物C.蕨類植物 D.被子植物雁蕩山是中生代時期古火山噴發形成的。如圖為學生在雁蕩山景區研學時拍攝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氣體的巖漿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據此完成9﹣9題。9.中生代時期,地球演化史的特點是( )A.蕨類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時期C.兩棲動物盛行 D.海洋面積擴張猛犸象是地質歷史上曾經活躍的哺乳動物,身披黑色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如圖為猛犸象復原圖,據此完成10﹣10小題。10.猛犸象生存的地質年代是( )A.前寒武紀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讀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a地層含有大量三葉蟲化石,b地層含有大量魚類化石,C地層含有大量兩棲類動物化石,d地層含有大量恐龍化石,且含有煤層,e地層中發現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據此完成11﹣13題。11.圖中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組合正確的是( )A.a地層—前寒武紀 B.b地層—早古生代C.c地層—晚古生代 D.d地層—新生代12.形成d地層煤層的主要植物類型是( )A.藻類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13.e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下列說法可信的是( )①聯合古陸最終解體,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②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一此高大山脈形成③第四紀時期,全球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④一些兩棲動物進化成更能適應干燥氣候的爬行動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園地區三疊紀時地層由板巖構成,在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受到擠壓、剪切,發生破碎、糜化,膠結形成構造糜棱巖,后糜棱巖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態的石林景觀。讀石林景觀局部圖。完成14﹣15題。14.從三疊紀到第四紀,生物發展的主要事件是( )A.魚類出現 B.兩棲動物出現C.三葉蟲滅絕 D.恐龍滅絕15.三疊紀以來,石林所在地區經歷的主要地質過程是( )A.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固結成巖﹣地殼運動﹣風化侵蝕B.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運動﹣風化侵蝕C.變質作用﹣侵蝕搬運﹣地殼運動﹣固結成巖﹣風化侵蝕D.巖漿活動﹣固結成巖﹣地殼運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生物是在地球發展歷史中產生的,但在地質歷史時期,也經歷過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環境變化階段,導致大量生物物種的衰退和滅絕。據此回答16﹣17題。16.從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質歷史時期是(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顯生宙17.盛極一時的恐龍突然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的地質歷史時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寒武紀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18.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有眾多假說,最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說。科學家發現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銥元素是相鄰巖層的30多倍,而銥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見,在隕石中常見。據此推測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200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強烈爆炸,并造成超級火山噴發,大量煙塵彌漫天空,引起地球氣候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關于中生代末期地層,以下推測最有可能的是(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礦B.其下部為新生代地層,可能找到鳥類化石C.其上部為古生代地層,可能找到蕨類植物化石D.其下部為中生代早期地層,可能找到人類活動遺跡讀生物出現以來地球大氣中的CO2、O2含量變化示意圖,完成19﹣19題。19.地球上生物出現后( )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斷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穩定D.O2和CO2含量變化呈正相關二.解答題(共3小題)20.(2024秋 安溪縣校級月考)學完“地球的宇宙環境”,某同學整理自己的學習作品,并提出一些問題,以期更深刻地從時、空角度認識地球。閱讀相關作品,回答下列問題,幫助這位同學完成整理任務。活動一:讀圖1太陽系模式圖、圖2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圖3四大圈層聯系示意圖,從空間角度看地球。(1)據圖1,簡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2)地球從外向內進行了圈層結構的劃分,圖2中存在的錯誤之處是 ,修改后應是 。(3)圖3是地球四大圈層相互關系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其中圈層丁的名稱是 ,通過圖3,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是 、 。活動二:讀圖4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從時間角度看地球。(4)讀圖可知,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是 、 ,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 ,該時期 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21.(2023秋 漳州期中)如圖1為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2為地質時期某階段的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圖1中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分別形成的地質年代。(2)下列關于甲處化石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描述符合的是 (填序號)。①可能是魚類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鳥類化石④阿爾卑斯山脈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結合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4)指出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5)甲處若有煤層,推測其形成時當地的古地理環境。22.(2024秋 南安市校級月考)下面圖1為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地質時期某階段的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圖1中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形成的地質年代。(2)下列關于甲處化石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描述符合的是 (填序號)。①可能是魚類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鳥類化石④阿爾卑斯山脈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結合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4)指出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歷史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9小題)2023年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發現的“奇異福建龍“化石相關研究成果,該物種距今約1.5億年到1.48億年。如圖為“‘奇異福建龍“復原圖”和“地質年代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了解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是( )A.地貌和巖石 B.生物和化石C.巖石和礦物 D.地層和化石【分析】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沉積巖的地層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在沉積巖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遺體或遺跡會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可通過不同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推測地球的歷史。化石是了解地質時期生物進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地層和化石是了解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該物種生存的地質年代屬于(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分析】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據研究,該物種距今約1.5億年到1.48億年”并結合地質年代可知,中生代距今2.52億年—6600萬年,與題干材料相符,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3.該物種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A.藻類 B.爬行類C.哺乳類 D.海洋無脊椎動物【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結合上題可知,該物種生存時期為中生代,中生代為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繁盛,B對。藻類繁盛時期為前寒武紀和古生代早期,A錯。哺乳類繁盛時期為新生代,C錯。海洋無脊椎動物繁盛是震旦紀(前寒武紀)和寒武紀(古生代早期),D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石炭﹣二疊紀是我國地質史上最早的造煤時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題。4.科學家研究我國最早的造煤時期可依據( )A.花粉化石 B.恐龍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蟲化石【分析】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億年以前),出現了原始細菌、藍綠藻類;2、元古宙(距今25億~5.41億年),藻類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億~2.5217億年),早古生代:三葉蟲、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后期出現魚類;晚古生代動物,魚類一兩棲類;植物:蕨類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億~0.66億年),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發展,裸子植物時代;動物:恐龍等爬行動物繁盛,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5、新生代(距0.66億年至現在),被子植物為主,被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動物:哺乳動物繁盛,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第四紀出現了人類。【解答】解:恐龍所在的時期主要為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是在二疊紀之后,并不是最早的造煤時期,B錯誤。珊瑚是古生代早期所形成的,比石炭—二疊紀時間過早,故不能成為造煤時期的判斷依據,C錯誤。昆蟲最早出現在石炭期早期,昆蟲各時期均有大量分布,并不能作為成煤時期的判斷依據,D錯誤。根據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國地質史上最早的大規模造煤期是約2億年前的晚古生代造煤期,地質學上稱之為石炭—二疊紀造煤期,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5.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A.藻類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分析】煤是地殼運動的產物。遠在3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幾千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大量植物殘骸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地球化學、物理化學作用后轉變成煤,從植物死亡、堆積、埋藏到轉變成煤經過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也稱為成煤作用。【解答】解:晚古生代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時期,藻類植物主要出現在古生代早期,早于造煤時期,A錯誤。石炭—二疊紀是古生代晚期,蕨類植物主要出現在古生代晚期,B正確。裸子植物主要在中生代時期繁盛,晚于造煤時期,C錯誤。被子植物主要在新生代時期繁盛,晚于造煤時期,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菊石是已滅絕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距今約4億年前,直到6500萬年前滅絕。如圖為菊石化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在菊石最早出現的地質歷史時期( )A.大氣成分開始發生改變B.早期魚類大量繁衍C.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D.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發展【分析】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解答】解:由材料可知,菊石最早出現在距今約4億年前,此時期處于志留紀末期到泥盆紀早期之間,處于為早古生代向晚古生代過渡時期。該時期,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C正確。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發展發生在中生代,D錯誤。大氣成分開始發生改變是由于藍細菌大爆發引起的,發生在前寒武紀,A錯誤。早期魚類大量繁衍發生在晚古生代,B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地質年代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某中學學生在觀看某電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靜,在茂密的森林里,會看到高大的梁龍!重有10噸,脖子有五根電線桿那么粗,可腦袋很小,而它背部的豎刺很大,是來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忽然,兇猛的霸王龍飛撲過來,張著嘴向我咬過來,啊!怎么回事,原來在做夢”完成7﹣8題。7.該學生描述的地質年代發生在( )A.寒武紀 B.志留紀 C.侏羅紀 D.新近紀【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梁龍是中生代的蜥腳類恐龍,繁盛于侏羅紀,C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寒武紀、志留紀屬于古生代,沒有出現恐龍,AB錯誤。新近紀屬于第四紀,恐龍已經滅絕,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質年代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8.推測材料中梁龍的食物來源是( )A.其他小型恐龍 B.裸子植物C.蕨類植物 D.被子植物【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脖子有五根電線桿那么粗,可腦袋很小,而它背部的豎刺很大,是來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可知,梁龍應為食草性恐龍,不會是其他小型恐龍,A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侏羅紀屬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生,B正確。蕨類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繁盛,C錯誤。新生代被稱為“被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在此時最為繁盛,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梁龍的食物來源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雁蕩山是中生代時期古火山噴發形成的。如圖為學生在雁蕩山景區研學時拍攝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氣體的巖漿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據此完成9﹣9題。9.中生代時期,地球演化史的特點是( )A.蕨類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時期C.兩棲動物盛行 D.海洋面積擴張【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地殼演化的大致歷程是三疊紀末期形成聯合古陸,之后古陸解體,在6500萬年前海陸輪廓出現,新生代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狀況。【解答】解: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一,B正確。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A錯誤。兩棲動物盛行也是晚古生代,C錯誤。海洋面積未出現明顯擴張,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猛犸象是地質歷史上曾經活躍的哺乳動物,身披黑色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如圖為猛犸象復原圖,據此完成10﹣10小題。10.猛犸象生存的地質年代是( )A.前寒武紀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猛犸象生活在第四紀,第四紀屬于新生代的一個時期,因此猛犸象生存的地質年代是新生代,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讀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a地層含有大量三葉蟲化石,b地層含有大量魚類化石,C地層含有大量兩棲類動物化石,d地層含有大量恐龍化石,且含有煤層,e地層中發現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據此完成11﹣13題。11.圖中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組合正確的是( )A.a地層—前寒武紀 B.b地層—早古生代C.c地層—晚古生代 D.d地層—新生代【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圖中a地層含有大量的三葉蟲化石,形成于古生代時期,A錯誤。b地層含有魚類化石,最早出現在古生代中期,B錯誤。c地層含有兩棲類動物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后期,C正確。d地層含有恐龍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時期,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歷程。12.形成d地層煤層的主要植物類型是( )A.藻類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分析】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蘇鐵、銀杏等;中生代代表性的動物是爬行動物。【解答】解:根據材料,d地層含有大量恐龍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時期,該時期形成煤炭的主要植物類型是裸子植物,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歷程,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13.e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下列說法可信的是( )①聯合古陸最終解體,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②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一此高大山脈形成③第四紀時期,全球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④一些兩棲動物進化成更能適應干燥氣候的爬行動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地殼演化的大致歷程是二疊紀末期形成聯合古陸,之后古陸解體,在6500萬年前海陸輪廓出現,新生帶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狀況。【解答】解:根據材料,e地層中發現大型哺乳動物化石,說明該地層形成于新生代時期,該時期聯合古陸解體,形成了現代海陸分布格局,①正確。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一些高大山脈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形成,②正確。新生代的第四紀時期,地球氣候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③正確。兩棲動物進化成更能適應干燥氣候的爬行動物是在古生代末期,④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殼演化的規律和地球生命的演化歷程。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園地區三疊紀時地層由板巖構成,在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受到擠壓、剪切,發生破碎、糜化,膠結形成構造糜棱巖,后糜棱巖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態的石林景觀。讀石林景觀局部圖。完成14﹣15題。14.從三疊紀到第四紀,生物發展的主要事件是( )A.魚類出現 B.兩棲動物出現C.三葉蟲滅絕 D.恐龍滅絕【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從三疊紀到第四紀是從中生代進入新生代,該時期生物發展的主要事件是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D正確。魚類出現在古生代的志留紀時期,兩棲動物出現在古生代后期,三葉蟲滅絕出現在古生代時期,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歷程。15.三疊紀以來,石林所在地區經歷的主要地質過程是( )A.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固結成巖﹣地殼運動﹣風化侵蝕B.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運動﹣風化侵蝕C.變質作用﹣侵蝕搬運﹣地殼運動﹣固結成巖﹣風化侵蝕D.巖漿活動﹣固結成巖﹣地殼運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分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解:根據材料,石林所在地區首先經歷變質作用形成板巖,之后在第四紀時期經歷地殼運動,遭受擠壓、剪切,之后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了構造糜棱巖,然后構造糜棱巖隨著地殼抬升裸露出地表而遭受風霜雨雪等外力的風化和侵蝕,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根據材料信息推斷地貌的形成過程。生物是在地球發展歷史中產生的,但在地質歷史時期,也經歷過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環境變化階段,導致大量生物物種的衰退和滅絕。據此回答16﹣17題。16.從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質歷史時期是(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顯生宙【分析】顯生宙:(1)新生代:第四紀(人類時代、現代動物、現代植物);第三紀(被子植物和獸類時代);(2)中生代:白堊紀(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古生代(蕨類和兩棲類時代;裸蕨植物,魚類時代;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隱生宙:(1)元古:震旦紀(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細菌藻類時代);(2)太古:地球形成和化學進化期;太陽系行星系形成期。【解答】解:據課本知識可知,從原核生物細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細胞生物的時間是在距今約14億年前,處于遠古宙,C選項正確。故選:C。【點評】該題主要考查地質時期生物的演化史,熟練掌握課本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7.盛極一時的恐龍突然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的地質歷史時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寒武紀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分析】地質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于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解答】解:中生代末期發生了物種大滅絕事件,絕大多數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恐龍。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盛極一時的恐龍突然從地球上完全銷聲匿跡的地質歷史時期,熟記相關知識即可。18.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有眾多假說,最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說。科學家發現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銥元素是相鄰巖層的30多倍,而銥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見,在隕石中常見。據此推測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200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強烈爆炸,并造成超級火山噴發,大量煙塵彌漫天空,引起地球氣候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關于中生代末期地層,以下推測最有可能的是(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礦B.其下部為新生代地層,可能找到鳥類化石C.其上部為古生代地層,可能找到蕨類植物化石D.其下部為中生代早期地層,可能找到人類活動遺跡【分析】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解答】解:中生代的植被以裸子植物為主,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之一,A正確。中生代末期下部的應為中生代中期的地層,上部的巖層可能是新生代的地層,BC錯誤。人類最早出現在新生代末期,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規律。讀生物出現以來地球大氣中的CO2、O2含量變化示意圖,完成19﹣19題。19.地球上生物出現后( )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斷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穩定D.O2和CO2含量變化呈正相關【分析】第四紀為人類時代、現代動物、現代植物;第三紀為被子植物和獸類時代;白堊紀出現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古生代為蕨類和兩棲類時代;裸蕨植物,魚類時代;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震旦紀為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細菌藻類時代;太古是地球形成和化學進化期;太陽系行星系形成期。【解答】解:據圖可知,在距今25億年以前,真核生物出現時期,地球上氧氣在大氣中的含量迅速上升,A正確;由圖可分析出,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動下降,B錯誤;由圖可知,氧氣大約距今5億年后基本穩定,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穩定,C錯誤;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化沒有相關性,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以生物出現以來地球大氣中的CO2、O2含量變化示意圖為背景,考查了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考核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并學以致用。二.解答題(共3小題)20.(2024秋 安溪縣校級月考)學完“地球的宇宙環境”,某同學整理自己的學習作品,并提出一些問題,以期更深刻地從時、空角度認識地球。閱讀相關作品,回答下列問題,幫助這位同學完成整理任務。活動一:讀圖1太陽系模式圖、圖2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圖3四大圈層聯系示意圖,從空間角度看地球。(1)據圖1,簡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2)地球從外向內進行了圈層結構的劃分,圖2中存在的錯誤之處是 巖石圈 ,修改后應是 地殼 。(3)圖3是地球四大圈層相互關系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其中圈層丁的名稱是 大氣圈 ,通過圖3,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是 相互聯系 、 相互滲透 。活動二:讀圖4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從時間角度看地球。(4)讀圖可知,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是 由簡單到復雜 、 由低級向高級 ,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 中生代 ,該時期 裸子 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分析】(1)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有:①太陽光照穩定(太陽沒有明顯變化);②運行軌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轉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內部條件:③地表溫度適宜(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不長不短);④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⑤有液態水(地球內部熱量產生水汽,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2)地殼:厚度不均(陸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鋁層不連續分布。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深度范圍約為80—400km),軟流層是巖漿發源地,軟流層以上部分為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地核: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原因是橫波不能傳播。(3)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平均厚度17km,大陸地殼33km,海洋地殼6km。)、地幔、地核。巖石圈的范圍是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即軟流層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大氣圈:從地表到大氣上界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水圈: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廣泛分布于地殼(巖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氣圈(底部),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4)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解答】解:(1)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適宜的溫度、水、大氣等條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適中,地球自身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外部條件是地球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境。圖一可看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2)巖石圈位于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圖中包含范圍不對,莫霍界面以上應為地殼。(3)圈層丁可以降水給甲圈層,丁應為大氣圈。圖3各圈層之間的雙向箭頭說明其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4)讀“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可知,地質年代從前寒武紀到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動物演化由無脊椎到脊椎到兩棲到爬行到哺乳到鳥類到人類,說明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從水生到陸生。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中生代,典型的代表是恐龍,該時期是裸子植物繁盛,也是重要成煤期。故答案為:(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2)巖石圈;地殼(3)大氣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4)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中生代;裸子【點評】本大題以學生探究活動為背景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歷史、圈層結構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素養。21.(2023秋 漳州期中)如圖1為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2為地質時期某階段的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圖1中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分別形成的地質年代。(2)下列關于甲處化石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描述符合的是 ①⑤ (填序號)。①可能是魚類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鳥類化石④阿爾卑斯山脈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結合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4)指出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5)甲處若有煤層,推測其形成時當地的古地理環境。【分析】(1)早古生代:三葉蟲、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后期出現魚類;晚古生代動物,魚類一兩棲類;植物:蕨類植物繁茂;中生代: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發展,裸子植物時代;動物:恐龍等爬行動物繁盛,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2)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億年以前),出現了原始細菌、藍綠藻類;2、元古宙(距今25億~5.41億年),藻類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億~2.5217億年),早古生代:三葉蟲、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后期出現魚類;晚古生代動物,魚類一兩棲類;植物:蕨類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億~0.66億年),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發展,裸子植物時代;動物:恐龍等爬行動物繁盛,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5、新生代(距0.66億年至現在),被子植物為主,被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動物:哺乳動物繁盛,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第四紀出現了人類。(3)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從氣溫和降水的角度分析。(4)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滅絕的時期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龍突然完全銷聲匿跡;海洋上50%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5)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殖質,由于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巖。【解答】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龍是中生代的生物。(2)化石出現時間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間。晚古生代早期魚類大量繁衍,①正確。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②錯誤。鳥類出現在恐龍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錯誤。阿爾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錯誤。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正確。故選:①⑤。(3)由圖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氣溫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氣候變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斷增多,變化幅度很大,氣候變得很濕潤。(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分別是古生代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和中生代末期的白堊紀大滅絕。(5)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到地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故煤層形成時的古地理環境是溫暖濕潤的陸生環境。故答案為:(1)古生代;中生代。(2)①⑤(3)全球平均降水不斷增多,氣候變得濕潤;全球平均氣溫下降,氣候變冷。(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5)當地的古地理環境為溫暖濕潤的陸生環境。【點評】本題以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地質時期某階段的氣候變化圖為材料,設置五道小題,主要考查地球的歷史等相關知識。22.(2024秋 南安市校級月考)下面圖1為某正常地層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地質時期某階段的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圖1中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形成的地質年代。(2)下列關于甲處化石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描述符合的是 ①⑤ (填序號)。①可能是魚類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鳥類化石④阿爾卑斯山脈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結合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4)指出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分析】(1)三葉蟲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龍是中生代的生物。(2)化石出現時間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間,由此判斷甲處化石及其所處時代地球的演化特點。(3)圖2中橫坐標代表地質年代,左側縱坐標代表冷暖、右側縱坐標代表降水,結合圖2中曲線的變化進行判斷。(4)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答】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龍是中生代的生物。(2)化石出現時間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間。晚古生代早期魚類大量繁衍,①對;被子植物是新生代,②錯;鳥類是出現在恐龍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錯;阿爾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錯;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對。(3)由圖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氣溫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氣候變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斷增多,變化幅度很大,氣候變得很濕潤。(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時期分別是古生代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和中生代的白堊紀大滅絕。故答案為:(1)三葉蟲化石:古生代。恐龍化石:中生代。(2)①⑤(3)全球平均降水不斷增多,氣候變得濕潤;全球平均氣溫下降,氣候變冷。(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點評】本題以地層剖面圖為背景,涉及地球的歷史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識記、理解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