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圈層結構一.選擇題(共17小題)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1題。1.圖中各圈層( )A.都是連續而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如圖為兩個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若界面代表古登堡面,則( )A.甲代表巖石圈 B.甲代表地幔C.乙代表地殼 D.乙代表軟流層雁蕩山是中生代時期古火山噴發形成的。如圖為學生在雁蕩山景區研學時拍攝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氣體的巖漿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據此完成3﹣3題。3.中生代時期,地球演化史的特點是( )A.蕨類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時期C.兩棲動物盛行 D.海洋面積擴張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圖為四川某市民手機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圖中90秒為倒計時時間)和地球內部圖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4﹣4題。4.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A.甲層 B.乙層 C.丙層 D.丁層人類利用地震波(圖1)揭示地球內部物質組成。地震發生后,地震波對地球各圈層有著深刻影響。圖2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四大圈層,E為內部圈層的分界面,據此完成5﹣5題。5.人類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內部結構時,發現( )A.P波通過莫霍面時速度降低B.軟流層處地震波速度無變化C.S波在E界面處消失D.外核處S波速度加快2022年1月14日湯加發生火山噴發,巨大云團沖天而起,云團頂部高度達20km。中國衛星“海絲一號”對湯加首都的受災情況進行了觀測。如圖示意湯加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湯加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7.湯加火山噴發可能( )A.干擾周邊區域的航空飛行B.導致全球氣溫明顯升高C.威脅上空經過的人造衛星D.改變全球板塊分布格局8.“海絲一號”對湯加首都進行了觀測,用到的主要技術是(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C.北斗系統 D.全球衛星導航系統9.湯加火山噴發產生的巨大云團最可能( )A.減弱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B.增強地面輻射C.減弱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D.增強大氣逆輻射讀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結構(①~④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①﹣④表示的地球內部圈層,對應正確的是( )A.①—地殼 B.②—巖石圈 C.③—一地幔 D.④—軟流層讀圖“地震波波速與地球內部構造圖”,據此完成11﹣11題。11.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在這12秒中人們可以決定是躲是逃。根據所學知識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的抗震系數2020年3月25日10時49分(北京時間)在千島群島發生7.5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圖一為震中位置(圖中甲)示意圖,圖二是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示意圖。據此完成12﹣14題。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內部圈層的( )A.地殼 B.地幔 C.內核 D.外核13.地震發生后,正在千島群島附近海域航行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是( )A.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B.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C.有水平晃動,無上下顛簸D.有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14.下列關于地震和地震波的描述正確的是( )A.離震中越近,震級一定越高B.離震中越近,烈度一定越大C.橫波傳播速度一定比縱波快D.橫波只能夠在固體中傳播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5﹣16小題。15.圖中包含的地球圈層有(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巖石圈、生物圈C.水圈、巖石圈、大氣圈D.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16.圖中各圈層( )A.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輻射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7﹣17題。17.聯系各圈層,促進各圈層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能源來源主要是( )A.太陽輻射 B.巖漿活動 C.熱力環流 D.水循環二.解答題(共3小題)18.(2023秋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縱波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其名稱是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屬于地幔的是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產生的原因。19.(2023秋 思明區校級期中)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1年10月24日4時45分在土耳其(38.6°N,43.2°E,圖中A處)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結合下面兩圖,回答問題。(1)圖1中甲、乙是地球內部兩個不連續面,其名稱是:甲 ,乙 。(2)土耳其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個內部圈層? ,巖石圈是它與 組成。(3)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圖2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橫波曲線的是 ,其傳播特點是 。(4)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請說明判斷理由: 。20.(2023秋 泉州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時左右,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我國首臺“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搭載海洋地質Ⅱ號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鉆231m(圖1),取得這一深度的可燃冰樣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圖2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和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1)“海牛Ⅱ號”在深水成功下鉆,可能會影響到地球最活躍的圈層 。(2)右圖中Ⅲ圈層的上、下界面分別是 、 ,有科學家認為Ⅳ圈層的物質可能是液態,結合地震波的傳播特點說明理由 。(3)圖2中Ⅰ代表的圈層名稱是 ,若在右圖中標注巖石圈,其范圍是地殼和 的頂部。(4)鉆孔所在的地球內部圈層為 ,其厚度特征是 。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圈層結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7小題)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1題。1.圖中各圈層( )A.都是連續而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平均厚度17km,大陸地殼33km,海洋地殼6km。)、地幔、地核。巖石圈的范圍是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即軟流層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大氣圈:從地表到大氣上界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水圈: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廣泛分布于地殼(巖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氣圈(底部),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解答】解:圖中水圈等圈層是連續而不規則的,A錯誤。圖中的各圈層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各圈層是一下整體,不可能獨立發展變化的,C正確,B錯誤。外部圈層運動變化的能量有來自太陽輻射,也有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如水循環、大氣運動、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而地殼運動、火山、地震、變質作用等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如圖為兩個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若界面代表古登堡面,則( )A.甲代表巖石圈 B.甲代表地幔C.乙代表地殼 D.乙代表軟流層【分析】在地球內部深度約33千米處波速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此處稱為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之外,在深度約為2900千米處,地震波傳播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此處便被稱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間的地球部分稱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間的地球部分稱為地核。【解答】解:若界面為古登堡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登保面以上為地幔,以下為地核;甲位于古登堡面以上,甲代表地幔,B正確。巖石圈表示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甲代表地幔,A錯誤。乙位于古登堡面以下,應為地核,不代表地殼,C錯誤。軟流層僅分布在上地幔上部,而乙表示地核,D錯誤。故選:B。【點評】解題關鍵是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了解,考查了不同材料和圖幅中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學生要在識記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熟練的讀圖、析圖獲取信息。雁蕩山是中生代時期古火山噴發形成的。如圖為學生在雁蕩山景區研學時拍攝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氣體的巖漿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據此完成3﹣3題。3.中生代時期,地球演化史的特點是( )A.蕨類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時期C.兩棲動物盛行 D.海洋面積擴張【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從時間來講,由老到新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從植物來講,由老到新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從動物來講,由老到新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時代。地殼演化的大致歷程是三疊紀末期形成聯合古陸,之后古陸解體,在6500萬年前海陸輪廓出現,新生代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狀況。【解答】解: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一,B正確。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A錯誤。兩棲動物盛行也是晚古生代,C錯誤。海洋面積未出現明顯擴張,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不同地質年代的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圖為四川某市民手機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圖中90秒為倒計時時間)和地球內部圖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4﹣4題。4.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A.甲層 B.乙層 C.丙層 D.丁層【分析】兩個不連續界面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大部分,其中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為地殼;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地殼厚薄不一,地殼平均厚度17km;大陸地殼平均39﹣41km;大洋地殼平均5﹣10km。【解答】解:根據文字材料可知,地震發生區位于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震源深度為10千米。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9﹣41km,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殼中。根據圖片材料可知,甲位于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屬于地殼;乙為軟流層;丙為地幔;丁為地核。故選:A。【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判讀及地震震源位置的判別,難度較易,屬于基礎題,需要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劃分,同時需要記住地殼平均厚度,需要一定方法與技巧。人類利用地震波(圖1)揭示地球內部物質組成。地震發生后,地震波對地球各圈層有著深刻影響。圖2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四大圈層,E為內部圈層的分界面,據此完成5﹣5題。5.人類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內部結構時,發現( )A.P波通過莫霍面時速度降低B.軟流層處地震波速度無變化C.S波在E界面處消失D.外核處S波速度加快【分析】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解答】解:莫霍面在地下平均33千米處,據圖可知,P波通過莫霍面時速度加快,故A錯誤。軟流層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位于上地幔,據左圖可知,在二者之間,地震波速度一直在加快,故B錯誤。“E為內部圈層的分界面”,右圖中莫霍面已經明確標出,所以E為古登堡面,據左圖可知,S波在古登堡面處消失,故C正確。S波在古登堡面處已經消失,未進入外地核,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震波的相關知識,理解即可。2022年1月14日湯加發生火山噴發,巨大云團沖天而起,云團頂部高度達20km。中國衛星“海絲一號”對湯加首都的受災情況進行了觀測。如圖示意湯加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湯加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分析】地球內部圈層自外向內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地幔以莫霍界面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為界。【解答】解:一般認為,巖漿發源于軟流層,而軟流層位于上地幔地球,所以湯加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于上地幔,故B正確,ACD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7.湯加火山噴發可能( )A.干擾周邊區域的航空飛行B.導致全球氣溫明顯升高C.威脅上空經過的人造衛星D.改變全球板塊分布格局【分析】海底火山發生劇烈噴發釋放出的大量火山灰進入空中,大氣透明度降低,影響飛機航行,太陽輻射減弱,大氣溫度降低;大氣中的凝結核增多,可能增加降水。【解答】解:湯加火山噴發對圍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和全球板塊分布格局沒有影響,故CD錯誤。火山噴發時會產生大量的火山灰,使大氣的能見度降低,減弱太陽輻射,對周邊地區氣溫有影響,干擾周邊區域的航空飛行,對全球氣溫影響較小,故A正確,B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湯加火山噴發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8.“海絲一號”對湯加首都進行了觀測,用到的主要技術是(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C.北斗系統 D.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分析】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解答】解:結合所學知識,地理信息系統是對空間信息進行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的現代信息技術,北斗系統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定位導航技術,BCD錯誤。中國衛星“海絲一號”對湯加首都的受災情況進行了觀測,應該利用遙感技術,利用衛星上的傳感器對火山情況進行遙遠的感知,獲取火山信息,故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遙感技術及其運用,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9.湯加火山噴發產生的巨大云團最可能( )A.減弱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B.增強地面輻射C.減弱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D.增強大氣逆輻射【分析】大氣受熱過程: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是地面;大氣主要通過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起增溫作用。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與地面輻射相反,將熱量還給地面,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的作用。【解答】解:湯加火山噴發產生的巨大云團分布在地球大氣層中,對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沒有影響,A錯誤。湯加火山噴發產生的巨大云團會導致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增強,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輻射減弱,BC錯誤。云層增厚會增強大氣逆輻射,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結合所學進行分析即可。讀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結構(①~④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①﹣④表示的地球內部圈層,對應正確的是( )A.①—地殼 B.②—巖石圈 C.③—一地幔 D.④—軟流層【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為2900千米。【解答】解:讀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可知,在①以下,縱波和橫波速度突然加快,為莫霍界面,因此,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A正確。在②以下,縱波速度減小,橫波突然消失,為古登堡界面,②位于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B錯誤。③為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外核,C錯誤。④為內核,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內部圈層,獲取圖中信息即可。讀圖“地震波波速與地球內部構造圖”,據此完成11﹣11題。11.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在這12秒中人們可以決定是躲是逃。根據所學知識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的抗震系數【分析】地球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液、氣三種介質中傳播。陸地地震,人們先感覺上下震動,然后,感覺左右晃動,左右晃動對建筑物破壞較大。所以,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解答】解: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縱波傳播速度快,先使地面上下顛簸;然后是橫波傳到地面,使建筑物左右搖晃,則建筑物會大量倒塌,B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地震的相關知識,難度一般。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知識即可得答案。2020年3月25日10時49分(北京時間)在千島群島發生7.5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圖一為震中位置(圖中甲)示意圖,圖二是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示意圖。據此完成12﹣14題。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內部圈層的( )A.地殼 B.地幔 C.內核 D.外核【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為2900千米。【解答】解:根據題意,地震發生在千島群島,主要是海洋為主,且震源深度為30千米,而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但海洋地殼通常只有十多千米,所以此次地震應該發生在地幔,ACD項錯誤,B項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獲取題干中信息即可。13.地震發生后,正在千島群島附近海域航行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是( )A.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B.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C.有水平晃動,無上下顛簸D.有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分析】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之中傳播,會使地面物體出現水平晃動;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能在固體、液態、氣體之中傳播,會使地面物體出現上下顛簸。【解答】解:因為地震波的縱波傳播速度快,最先傳播到地面,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無法通過液體傳播,所以船上的人無水平晃動,有上下顛簸,ABC項錯誤,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震波不同類型的特點。14.下列關于地震和地震波的描述正確的是( )A.離震中越近,震級一定越高B.離震中越近,烈度一定越大C.橫波傳播速度一定比縱波快D.橫波只能夠在固體中傳播【分析】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氣體中傳播。【解答】解: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不受地質構造影響,不分離震中的遠近,A錯誤。離震中越近,烈度不一定越大,B錯誤。橫波傳播速度比縱波慢,C錯誤。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D正確。故選:D。【點評】要理解地震的震級與烈度等相關概念,明白地震波的性質。地震發生時,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合理避災。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5﹣16小題。15.圖中包含的地球圈層有(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巖石圈、生物圈C.水圈、巖石圈、大氣圈D.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元陽梯田中有水、巖石、生物、大氣,因此,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共有4個圈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圖中獲取信息即可。16.圖中各圈層( )A.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輻射【分析】元陽梯田能體現四大圈層,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解答】解:A、水圈連續而不規則的,其它圈層則不是,但相互聯系,故不符合題意。B、圖中的各圈層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故不符合題意。C、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故正確。D、外部圈層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內部圈層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故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理解即可。如圖為云南省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7﹣17題。17.聯系各圈層,促進各圈層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能源來源主要是( )A.太陽輻射 B.巖漿活動 C.熱力環流 D.水循環【分析】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的能量十分巨大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對維持地表溫度,為人類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解答】解:太陽輻射是地表四大圈層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主要能源來源,太陽輻射將各種能量進行轉換,產生水能、太陽能、生物能、礦物能等,而且在太陽輻射的照射下,通過水循環、大氣運動等,將物質等進行遷移,A正確。巖漿活動、熱力環流、水循環不是能源來源,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太陽輻射帶來的影響,理解即可。二.解答題(共3小題)18.(2023秋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莫霍界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消失 ,縱波 變慢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④ ,其名稱是 軟流層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①②③ ;屬于地幔的是 ③④⑤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鐵、鎳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磁場 產生的原因。【分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橫波消失,縱波速度減慢。內外核之間沒有橫波傳播。(2)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3)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殼,海拔越高,地殼越厚。(4)一般認為外核是液態,主要有鐵和鎳組成,是地球磁場的發源地。【解答】解:(1)從圖中看,a位于地下40千米處,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古登堡界面時,橫波消失,縱波減慢。(2)巖漿發源上地幔的軟流層,為圖中④處;圖中①②③在軟流層之上,是巖石圈。(3)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巖石圈,圖中①②③為軟流層之上的巖石圈。地幔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間,為③④⑤。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所以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4)圖中⑥和⑦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⑥為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故答案為:(1)莫霍面;消失;變慢(2)④;軟流層(3)①②③;③④⑤;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4)鐵、鎳;磁場【點評】本大題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為材料,設置4個小題,涉及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不同圈層的特點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19.(2023秋 思明區校級期中)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1年10月24日4時45分在土耳其(38.6°N,43.2°E,圖中A處)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結合下面兩圖,回答問題。(1)圖1中甲、乙是地球內部兩個不連續面,其名稱是:甲 莫霍界面 ,乙 古登堡界面 。(2)土耳其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個內部圈層? 地殼 ,巖石圈是它與 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的上地幔頂部) 組成。(3)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圖2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橫波曲線的是 B ,其傳播特點是 只能在固態中傳播 。(4)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① ,請說明判斷理由: 橫波消失 。【分析】(1)地球內部依據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將地球由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經過古登堡界面時地震波的波速縱波減速,橫波消失。(2)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km,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km;大洋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6km。(3)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氣體中傳播.(4)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橫波和縱波。地震波在通過同一介質時,波速慢者為橫波,快者為縱波。并可根據兩種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速度的變化情況,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推斷地球內部不同深度的物質性質、狀態的變化。【解答】解:(1)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它們的分界面分別為: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下降)。根據這一特點判斷出圖中甲莫霍界面,乙是古登堡界面,經過乙界面時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下降。(2)土耳其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因此位于地殼。地殼與軟流層以上上地幔頂部共同組成巖石圈。(3)橫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經過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經過古登堡界面,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下降,因此表示地震波橫波曲線的是B,其傳播特點是只能在固態中傳播。(4)橫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海底油氣礦藏屬于液態物質,遇到此物質,橫波消失,故選①。故答案為:(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的上地幔頂部)(3)B;只能在固態中傳播(4)①;橫波消失【點評】本題目以土耳其地震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內部結構及地震波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20.(2023秋 泉州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時左右,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我國首臺“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搭載海洋地質Ⅱ號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鉆231m(圖1),取得這一深度的可燃冰樣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圖2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和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1)“海牛Ⅱ號”在深水成功下鉆,可能會影響到地球最活躍的圈層 生物圈 。(2)右圖中Ⅲ圈層的上、下界面分別是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有科學家認為Ⅳ圈層的物質可能是液態,結合地震波的傳播特點說明理由 橫波突然消失 。(3)圖2中Ⅰ代表的圈層名稱是 大氣圈 ,若在右圖中標注巖石圈,其范圍是地殼和 上地幔 的頂部。(4)鉆孔所在的地球內部圈層為 地殼 ,其厚度特征是 厚度不均;陸殼比洋殼厚;陸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殼更厚(或海拔越高,地殼越厚) 。【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2)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地震發生時產生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橫波只能通過固態;在相同的介質中,縱波的速度均大于橫波。(3)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4)地殼的厚度不均勻,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解答】解:(1)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地球的圈層中,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海牛I號”在深水成功下鉆,可能會影響深海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屬于生物圈。(2)圖示Ⅲ圈層是地幔,地幔與上部的地殼圈層之間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與下部的地核圈層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橫波的傳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是傳播速度較快,且能在固、液、氣態中傳播;由圖可知,橫波在進入IV時突然消失,所以推測IV可能是液態。(3)圖2中Ⅰ代表的圈層名稱是大氣圈;若在右圖中標注巖石圈,其范圍是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部分。(4)根據題干可知,鉆機鉆探深度是從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由于洋殼的厚度約是5~10千米,陸殼較厚,在有高大山脈或者高原處最厚可達70千米,所以鉆孔仍在地殼圈層。地殼的厚度不一,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故答案為:故答案為:(1)生物圈(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橫波突然消失(3)大氣圈;上地幔(4)地殼;厚度不均;陸殼比洋殼厚;陸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殼更厚(或海拔越高,地殼越厚)【點評】本大題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層,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