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2海水的性質(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地理必修第一冊人教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2海水的性質(預習銜接.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地理必修第一冊人教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海水的性質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讀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圖(如圖),完成1﹣2小題。
1.圖中曲線,分別對應表示表層海水鹽度、溫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2.圖中①曲線在緯度20°附近達高值,原因主要是(  )
A.溫度高 B.鹽度高 C.風力強 D.降水少
“奮斗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2023年1月22日,“奮斗者”號在位于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8047米處完成深潛作業后,成功回收。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的最深點,對全球深淵科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通常情況下,載人潛水器在萬米深潛過程中,測得到的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規律是(  )
A.先逐漸減小,后基本保持不變
B.先增后減,后基本保持不變
C.先逐漸增大,后基本保持不變
D.先減后增,后基本保持不變
2020年11月,我國“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域(11°20′N附近)海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并順利返回海南三亞(18°W)。據此完成4﹣5題。
4.圖示海水溫度垂直變化曲線中,“奮斗者”號下潛過程經歷的溫度變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5.返回三亞途中,搭載“奮斗者”號的輪船常遇顛簸,主要是因為(  )
A.海浪 B.風暴潮 C.潮汐 D.洋流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如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蒸發 B.降水 C.徑流 D.洋流
河口灣是指被海水侵淹的河口區。某河口灣(圖2)水深大多不足5米,受徑流和潮流的共同影響,表層水體性質時空差異顯著,含沙量冬季高于夏季,pH 值由西向東呈升高趨勢。20世紀60年代河流上游建壩后,入灣年流總量變化不大,但季節差異變小,河口灣表層水體性質出現明顯變化。據此完成8﹣8題。
8.下列表層水體性質指標中,在該河口灣東西方向上的分布特征與其他三項不一致的是(  )
A.夏季鹽度 B.夏季含沙量
C.冬季pH值 D.冬季密度
潟湖是被沙嘴、沙壩或者珊瑚礁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與外海水體的交換能力是影響潟湖營養鹽分布和濃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潟湖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圖1示意該潟湖觀測站點位置,S1站點位于潟湖口門,平均水深為10m,S2站點位于潟湖內漁排(一種水上民居,多為適應水上養殖而修建)密集處,平均水深為4m,S3站點位于海草床內,平均水深為1.5m。圖2為2020年12月大潮期間該潟湖甲、乙、丙三個站點的平均潮位與某營養鹽濃度變化。據此完成9﹣11題。
9.圖2中甲乙丙站點分別對應圖1中的觀測點位置是(  )
A.S1 S2 S3 B.S2 S3 S1 C.S2 S1 S3 D.S3 S1 S2
10.相比甲乙站點,丙站點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營養鹽濃度變化與潮位的變化相關性較差,推測原因可能是(  )
A.人類活動影響大 B.潮流流速小
C.潮流擾動強 D.營養鹽濃度高
11.根據潮流與營養鹽濃度的相關性,為緩解該潟湖水體富營養化的狀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控制污水排放 B.減少漁排數量
C.清除海草床 D.改變口門地形
印度洋偶極是發生在印度洋的一種特殊氣象現象,由印度洋不同海域海表溫差引起,有暖性(正)、冷性(負)和中性三種狀態。當印度洋西部溫度高于東部時,形成正偶極;當赤道印度洋東部水溫異常偏高時,形成負偶極。如圖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完成下面小題。
12.正常年份熱帶印度洋海域東西部水溫差異的原因是(  )
①西部寒流影響,冷水上泛
②東部暖流流經,水溫較高
③西部冷空氣下沉,海水降溫明顯
④信風較弱,向西輸送暖水較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圖)的海冰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海冰的多少與厄爾尼諾現象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爾海(  )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升高
C.溫度、鹽度均較低 D.溫度、鹽度均較高
山東半島毗鄰渤海和黃海,半島周邊海城存在一個環流系統,主要是由南下的山東半島沿岸流和北上的黃海暖流組成,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據此完成14﹣15題。
14.受半島沿海環流的影響,圖示表層海水溫度(  )
①東高西低
②西高東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南部高北部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該季節,洋流邊界兩側的等溫線彎曲狀態呈(  )
A.邊界東側向北凸出,西側向南凸
B.邊界兩側均向北凸出
C.邊界東側向南凸出,西側向北凸
D.邊界兩側均向南凸出
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如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小黃魚產卵季節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B.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逐漸變熱 D.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漸回暖
如圖為中國東部部分海域示意圖。讀圖完成17﹣18題。
17.乙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海陸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
18.據圖推測甲海域鹽度(  )
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圖為某月我國南海部分海域表層海水等溫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9﹣19題。
19.下列關于該月甲、丙兩地鹽度大小及影響因素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地高于丙地——太陽輻射
B.甲地高于丙地——海水溫度
C.甲地低于丙地——陸地徑流
D.甲地低于丙地——海水密度
二.解答題(共3小題)
20.(2024春 倉山區校級期末)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1為海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圖2為紅海局部地區示意圖。
材料二:“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該潮以高、多變、兇猛、驚險而堪稱一絕。圖3為錢塘江口示意圖。
(1)圖中表示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的變化曲線分別是    和    ,(填序號)其鹽度分布規律是    。
(2)紅海的鹽度    (高、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錢塘江大潮中秋節前后“壯觀天下無”的主要原因。
21.(2024 鯉城區校級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極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經過北冰洋中部并最終匯入冰島北部海域(如圖)。北冰洋穿極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氣壓以及冰島附近的低氣壓密切相關。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地區海冰覆蓋明顯減少,波弗特海高壓明顯向西偏移,并導致穿極流流量變大。
(1)分析乙地水溫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穿極流流量變大,請解釋其原因。
22.(2024 福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灣南部冷池(圖中的虛線框內)是北印度洋重要的海洋現象,主要表現為表層海水溫度低于相鄰海區,通常出現在夏半年。研究表明,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勢力也隨之增強。2018年,西南季風的勢力偏強,使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降低。
(1)描述圖示海區多年平均6~8月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特征。
(2)從海水運動角度推測孟加拉灣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并解釋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增強的現象。
(3)根據大氣受熱過程與海氣相互作用,分析2018年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比往年偏低的原因。
新課預習銜接 海水的性質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讀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圖(如圖),完成1﹣2小題。
1.圖中曲線,分別對應表示表層海水鹽度、溫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分析】海洋表面平均鹽度自副熱帶海區向南北兩側遞減;海洋表面平均溫度自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海洋表面平均密度自低緯向高緯逐漸增大。
【解答】解:海水表層密度由赤道向兩極遞增,②表示海水密度;海水表層鹽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的高緯度、低緯度海區遞減,①表示海水鹽度;海水表層的溫度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③表示海水溫度。圖中曲線,分別對應表示表層海水鹽度、溫度、密度的是①③②,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的性質,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2.圖中①曲線在緯度20°附近達高值,原因主要是(  )
A.溫度高 B.鹽度高 C.風力強 D.降水少
【分析】表層海洋溫度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表層海洋的鹽度是由副熱帶海區向兩邊遞減;表層海水密度在南北方向的變化是自赤道向高緯海區遞增。
【解答】解: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降水少,同時氣溫高,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導致海水鹽度高,D正確。
溫度最高在赤道附近,A錯誤。
鹽度高是結果,不是原因,B錯誤。
該緯度盛行下沉氣流,風力弱,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水性質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奮斗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2023年1月22日,“奮斗者”號在位于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8047米處完成深潛作業后,成功回收。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的最深點,對全球深淵科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通常情況下,載人潛水器在萬米深潛過程中,測得到的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規律是(  )
A.先逐漸減小,后基本保持不變
B.先增后減,后基本保持不變
C.先逐漸增大,后基本保持不變
D.先減后增,后基本保持不變
【分析】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律: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2)洋流:同緯度海區,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3)季節: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
【解答】解:根據所學,由于太陽輻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熱源,而海水導熱率低,這就導致海水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而在深水區,由于受外界的影響較小,變化緩慢,溫度偏低或基本保持不變,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水溫度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2020年11月,我國“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域(11°20′N附近)海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并順利返回海南三亞(18°W)。據此完成4﹣5題。
4.圖示海水溫度垂直變化曲線中,“奮斗者”號下潛過程經歷的溫度變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海水溫度取決于它的熱量收支狀況。表層海水溫度一般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
【解答】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表層水溫最高,且該地位于11°20′N附近,表層海水溫度較高,AD選項表層海水溫度相對不高,AD錯誤。
在1000米以內的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溫度變化不大,常年保持低溫狀態,C正確,B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的溫度,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5.返回三亞途中,搭載“奮斗者”號的輪船常遇顛簸,主要是因為(  )
A.海浪 B.風暴潮 C.潮汐 D.洋流
【分析】海水運動的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風引起的一種復雜的表層海水的波動現象;潮汐是指在天體(主要是太陽和月球)引潮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洋流指海洋表層水常年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流動的現象。
【解答】解:返回三亞途中,輪船常遇顛簸,主要受海浪運動的影響,A正確。
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稱為風暴潮,所以風暴潮更強調對近岸地區的影響,輪船返回途中顛簸主要受海浪的影響,而不是風暴潮的影響,B錯。
潮汐與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有關,不是導致輪船顛簸的主要原因,C錯。
洋流會影響輪船的航速,對其顛簸影響不大,D錯。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海水設置題目,題目較為新穎,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如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分析】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影響因素主要從海水鹽度、季風、河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月份該區域處于冬季,季風風向為東北季風,降水較少,河流徑流也相應減少,這可能導致海水中的營養鹽含量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A錯誤。
4月份孟加拉灣可能處于季風轉換期,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都不穩定,浮游植物的生長條件也相對不穩定,B錯誤。
7月份是夏季,季風風向為西南季風,帶來大量的降水和河流徑流,這會將大量的營養鹽帶入孟加拉灣,為浮游植物提供豐富的生長條件,導致浮游植物密度較高,C正確。
10月份,此時季風可能已經轉向東北季風,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都開始減少,浮游植物的生長條件也開始下降,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7.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蒸發 B.降水 C.徑流 D.洋流
【分析】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有海水溫度、降水量與蒸發量、入海徑流、洋流、與周圍海域的海水交換等。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以副熱帶海域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低緯和高緯,海水鹽度逐漸降低。
【解答】解:12月至次年1月(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太陽輻射較7—8月(夏季)小,蒸發弱,海水鹽度低,與事實不符,A錯誤。
該地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降水豐富,季節變化小,B錯誤。
根據圖上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N區域位于孟加拉灣的南部,距離陸地較遠,地表徑流對其影響較小,C錯誤。
該地區12月至次年1月吹東北風,印度洋洋流逆時針運動將南半球更暖、鹽度更高的海水帶到了N區域,暖流加劇蒸發,導致鹽度較高,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水鹽度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河口灣是指被海水侵淹的河口區。某河口灣(圖2)水深大多不足5米,受徑流和潮流的共同影響,表層水體性質時空差異顯著,含沙量冬季高于夏季,pH 值由西向東呈升高趨勢。20世紀60年代河流上游建壩后,入灣年流總量變化不大,但季節差異變小,河口灣表層水體性質出現明顯變化。據此完成8﹣8題。
8.下列表層水體性質指標中,在該河口灣東西方向上的分布特征與其他三項不一致的是(  )
A.夏季鹽度 B.夏季含沙量
C.冬季pH值 D.冬季密度
【分析】海水的鹽度受到降水與蒸發的對比、溫度、洋流、徑流注入、結冰與融冰、海域封閉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海水密度與溫度呈負相關,與壓力和鹽度呈正相關;含沙量受到徑流量和徑流速度等因素的影響;pH值與徑流鹽堿度相關。
【解答】解:河口灣受徑流和潮流的共同影響,夏季鹽度受徑流影響,徑流帶來大量淡水,鹽度由西向東升高;冬季pH值受徑流影響,徑流帶來大量的酸性物質,pH值由西向東升高;冬季密度受徑流影響,徑流帶來大量的淡水,密度由西向東升高;因此,夏季鹽度、冬季pH值、冬季密度都是自西向東升高,分布特征一致,故ACD錯誤。
夏季含沙量受潮流影響,潮流將泥沙帶入河口灣,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的潮流向右偏,因此夏季含沙量東岸大于西岸,分布特征與其他三項不一致,故B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性質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對海水性質及其影響因素的了解,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圖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潟湖是被沙嘴、沙壩或者珊瑚礁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與外海水體的交換能力是影響潟湖營養鹽分布和濃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潟湖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圖1示意該潟湖觀測站點位置,S1站點位于潟湖口門,平均水深為10m,S2站點位于潟湖內漁排(一種水上民居,多為適應水上養殖而修建)密集處,平均水深為4m,S3站點位于海草床內,平均水深為1.5m。圖2為2020年12月大潮期間該潟湖甲、乙、丙三個站點的平均潮位與某營養鹽濃度變化。據此完成9﹣11題。
9.圖2中甲乙丙站點分別對應圖1中的觀測點位置是(  )
A.S1 S2 S3 B.S2 S3 S1 C.S2 S1 S3 D.S3 S1 S2
【分析】在海的邊緣地區,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絕或周期性隔絕,從而引起水介質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體性質的潟湖;潟湖最大特點是鹽度不正常,在潮濕地區因河水大量注入而發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強烈蒸發而發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條件下,這種鹽度變化可相當大。
【解答】解:根據文字材料可知,潟湖中營養鹽分布和濃度受與外海水體交換能力的影響,圖2中16日13:00至16日22:00潮位不斷升高,為漲潮時期,三個站點營養鹽濃度整體呈下降趨勢;16日22:00至17日10:00潮位不斷下降,為落潮時期,三個站點營養鹽濃度整體呈上升趨勢,說明營養鹽濃度變化與潮位變化呈負相關,主要為漲潮時外海低營養鹽濃度的海水大量進入潟湖,稀釋其營養鹽濃度,而落潮時受外海海水稀釋作用小,且低營養鹽濃度的表層水更易隨落潮排出,故營養鹽濃度上升;圖1中S1站點位于潟湖口門,與外海水體交換頻繁,受外海低營養鹽濃度的海水稀釋作用強,故營養鹽濃度最低,所以S1對應的是甲站點,同理可推斷S2對應乙站點,S3對應丙站點,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營養物質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在于熟記海水性質以及產生的影響,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圖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10.相比甲乙站點,丙站點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營養鹽濃度變化與潮位的變化相關性較差,推測原因可能是(  )
A.人類活動影響大 B.潮流流速小
C.潮流擾動強 D.營養鹽濃度高
【分析】在海的邊緣地區,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絕或周期性隔絕,從而引起水介質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體性質的潟湖;潟湖最大特點是鹽度不正常,在潮濕地區因河水大量注入而發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強烈蒸發而發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條件下,這種鹽度變化可相當大。
【解答】解:根據分析可知,甲站點為S1站點,乙站點為S2站點,丙站點為S3站點,丙站點位于海草床內,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故A錯誤。
相比甲、乙兩站點,丙站點潮流流速小,導致潮位變化較小,潮流量較小,但漲潮時外海海水依舊可以人湖,起到稀釋作用,故B錯誤。
丙站點海水深度淺,海草死亡沉降,在海草床泥沙中沉積較多營養鹽,漲潮潮流涌入后,湖水受潮流擾動強,導致底層沉積物營養鹽上泛進入表層湖水中,湖水中的營養鹽濃度升高,外海海水對營養鹽濃度的稀釋效果較弱,因此后期其與潮位變化相關性較差,故C正確。
營養鹽濃度高是潮流擾動的結果,不是原因,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營養物質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在于熟記海水性質以及產生的影響,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圖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11.根據潮流與營養鹽濃度的相關性,為緩解該潟湖水體富營養化的狀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控制污水排放 B.減少漁排數量
C.清除海草床 D.改變口門地形
【分析】為緩解該潟湖水體富營養化的狀況,可以采取的措施從外海海水進入量、水體的流速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潟湖營養鹽濃度變化與潮位變化呈負相關。潟湖口門處流速及流量直接影響外海海水進入量及其對營養鹽濃度的稀釋能力,所以可通過改變口門地形來提高口門流速和流量,進而降低潟湖營養鹽濃度,D正確。
控制污水排放、減少漁排數量可以降低潟湖的營養鹽濃度,但沒有體現潮流與營養鹽濃度的相關性,AB錯誤。
海草床是潟湖中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具有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不可清除,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以2020年12月大潮期間該潟湖甲、乙、丙三個站點的平均潮位與某營養鹽濃度變化圖為載體,考查緩解該潟湖水體富營養化的狀況,可以采取的措施,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
印度洋偶極是發生在印度洋的一種特殊氣象現象,由印度洋不同海域海表溫差引起,有暖性(正)、冷性(負)和中性三種狀態。當印度洋西部溫度高于東部時,形成正偶極;當赤道印度洋東部水溫異常偏高時,形成負偶極。如圖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完成下面小題。
12.正常年份熱帶印度洋海域東西部水溫差異的原因是(  )
①西部寒流影響,冷水上泛
②東部暖流流經,水溫較高
③西部冷空氣下沉,海水降溫明顯
④信風較弱,向西輸送暖水較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于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如圖示意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由正常年份(中性)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圖可知正常年份印度洋西部海域盛行下沉氣流,海水應偏冷,東側盛行上升氣流,海水水溫應偏高,西部索馬里寒流影響,冷水上泛,水溫低,①正確。
東部暖流流經,水溫較高,②正確。
赤道附近地處熱帶,冷空氣影響小,③錯誤。
信風較弱,向西輸送暖水較少,西側海水水溫偏低,④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正常年份熱帶印度洋海域東西部水溫差異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圖)的海冰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海冰的多少與厄爾尼諾現象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爾海(  )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升高
C.溫度、鹽度均較低 D.溫度、鹽度均較高
【分析】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蒸發量和降水量的對比。蒸發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降水量比蒸發量大的海區,鹽度小,反之鹽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較低;在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高,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低;在近岸地區,鹽度則主要受河川徑流、海區形狀等因素的影響。
【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威德爾海位于南半球,與2~3月夏秋季節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爾海水溫更低,海水結冰,海冰鹽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鹽度升高,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水鹽度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山東半島毗鄰渤海和黃海,半島周邊海城存在一個環流系統,主要是由南下的山東半島沿岸流和北上的黃海暖流組成,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據此完成14﹣15題。
14.受半島沿海環流的影響,圖示表層海水溫度(  )
①東高西低
②西高東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南部高北部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包括緯度、深度、鹽度、洋流、海域封閉程度等。洋流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解答】解:讀圖分析可知,圖中邊界西側為沿岸寒流,東側為黃海暖流,海表溫度東高西低,故①正確,②錯誤。
受緯度因素影響,海表溫度南部高北部低,故③錯誤,④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表層海水溫度的變化,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該季節,洋流邊界兩側的等溫線彎曲狀態呈(  )
A.邊界東側向北凸出,西側向南凸
B.邊界兩側均向北凸出
C.邊界東側向南凸出,西側向北凸
D.邊界兩側均向南凸出
【分析】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則起降溫減濕的作用。等值線判斷規律:凸高為低(等值線向數值高的地方凸,說明數值比周圍低),凸低為高 (等值線向數值低的地方凸,說明數值比周圍高)。
【解答】解:讀圖分析可知,圖中邊界西側為沿岸寒流,起降溫減濕的作用,等溫線向南凸出;東側為黃海暖流,起增溫增濕作用,等溫線向北凸出,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洋流邊界兩側的等溫線彎曲狀態,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如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小黃魚產卵季節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B.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逐漸變熱
D.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漸回暖
【分析】影響魚類產卵的因素有水溫、水質、營養物質等。
【解答】解:根據材料“產卵游徊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由于冬半年甲、乙、丙受寒流及其太陽高度角小的影響,水溫較低。因丙產卵場緯度較低,水溫較高,小黃魚先從丁越冬場到丙產卵場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北行;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乙水溫變暖,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北行;到達甲產卵場,甲的水溫已經變暖,小黃魚在甲產卵場產卵。所以小黃魚在洄游產卵依次經過丙、乙、甲。結合材料“產卵游汩一般隨水溫變暖”和小黃魚在產卵場產卵的先后順序(丙→乙→甲)可知,影響小黃魚在不同產卵場先后產卵的直接因素是水溫由低緯向高緯變低,緯度差異導致水溫差異。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大,通過小黃魚設置題目,題目較為新穎,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如圖為中國東部部分海域示意圖。讀圖完成17﹣18題。
17.乙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海陸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
【分析】海水溫度的影響因素:太陽輻射(決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溫,寒流降溫)等。
【解答】解:甲、乙兩海域處于同一緯度,太陽輻射是相同的,A錯誤。
甲距離陸地較近,且海水較淺,受陸地影響大,海水溫度高,乙距離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海水溫度低,與題意不符,B錯誤。
比較的是表層海水溫度,因此與海水深度關系不大,D錯誤。
因為暖流北上時遇到陸地阻擋,海水從較高緯度沿甲所在的海岸附近海域南下,形成冷水流,從而降低了甲海域的水溫,C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乙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18.據圖推測甲海域鹽度(  )
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降水量越大鹽度越低;蒸發量越大,鹽度越高。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蒸發量>降水量,鹽度較高;入海徑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大洋邊緣鹽度往往比中心低,大江大河入海口處海水鹽度比周圍海區鹽度低;洋流:同緯度地帶,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解答】解:圖示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較多,河流出現夏汛,甲海域鹽度夏季小于冬季,④正確。
冬季降水較少,對海水稀釋力度較小,③錯誤。
由圖可知,甲海域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有長江淡水資源的稀釋,海水鹽度相對于乙海域較低,②正確,①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的鹽度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圖為某月我國南海部分海域表層海水等溫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9﹣19題。
19.下列關于該月甲、丙兩地鹽度大小及影響因素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地高于丙地——太陽輻射
B.甲地高于丙地——海水溫度
C.甲地低于丙地——陸地徑流
D.甲地低于丙地——海水密度
【分析】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①降水量和蒸發量: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區海水鹽度高,蒸發量小于降水量的海區海水鹽度低。②陸地河川徑流注入:陸地河川徑流能夠為沿海地區帶來大量淡水,能夠起到降低近岸海區海水鹽度的作用,因此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處海水鹽度變化大。③洋流:暖流經過的海區蒸發較強,海水鹽度較同緯度海區高;寒流經過的海區蒸發較弱,海水鹽度較同緯度海區低。④海域的封閉程度:一般而言,海域越開放,海域與大洋之間的水體交換越多,則海域的鹽度越接近大洋的鹽度;相反,若海域較為封閉,則海域與大洋之間的水體交換較少,海域的鹽度與大洋的鹽度差異較大。
【解答】解:據圖等溫線分布可知,甲地氣溫高于丙地,甲地氣溫高,蒸發旺盛,故鹽度甲地鹽度高于丙地,B正確,CD錯誤。
甲地和丙地緯度位置相差不大,太陽輻射差異不明顯,A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海水的鹽度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
二.解答題(共3小題)
20.(2024春 倉山區校級期末)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1為海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圖2為紅海局部地區示意圖。
材料二:“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該潮以高、多變、兇猛、驚險而堪稱一絕。圖3為錢塘江口示意圖。
(1)圖中表示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的變化曲線分別是  ① 和  ③ ,(填序號)其鹽度分布規律是  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鹽度逐漸降低 。
(2)紅海的鹽度  高 (高、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錢塘江大潮中秋節前后“壯觀天下無”的主要原因。
【分析】(1)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由副熱帶海區向低緯、高緯遞減。海水溫度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表層海水的鹽度主要與降水量、蒸發量有關。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海區,海水鹽度小;反之,鹽度大。此外,陸地徑流、結冰和融冰、洋流等對海水的鹽度也有影響。
(3)錢塘江大潮的成因可以從地利、天時、水勢、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
【解答】解:(1)緯度越低太陽輻射強度越大,對應的海水溫度越高,所以表層海水溫度的變化趨勢大致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為①曲線;赤道地區降水充沛,副熱帶海區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鹽度較高,高緯度海區溫度低,蒸發少,反復結冰和融冰導致鹽度偏低,所以表層海水鹽度的變化趨勢是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鹽度逐漸降低,符合③曲線。
(2)據所學知識點可知紅海是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的海域,紅海位于副熱帶低緯海域,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蒸發旺盛,降水量遠小于蒸發量,少有河流淡水匯入,淡水注入少,與外海相通的水域狹窄,海水鹽度穩定,所以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
(3)地利方面,杭州灣至錢塘江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為典型的喇叭狀海灣,抬高潮水水位;天時方面,錢塘江大潮恰逢農歷的十五前后,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形成天文大潮;從風勢來看:錢塘江夏秋季節盛行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從水勢來看,主要是河水頂托強:中秋節前后,錢塘江水量豐富,河流深度大,頂托作用明顯,提高了潮水水位。
故答案為:
(1)①;③;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鹽度逐漸降低
(2)高;紅海位于副熱帶,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淡水注入少,與外海相通的水域狹窄,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
(3)河口呈喇叭口狀;農歷八月十五前后,日、月、地位于一條直線上附近,日月引潮力大;此時盛行東南季風,對大潮有推動作用。
【點評】本題以海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紅海局部地區示意圖、錢塘江大潮的相關資料為背景信息設置試題,涉及全球海水溫度和鹽度曲線判斷、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錢塘江大潮的成因、掌握潮汐規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相關知識點,主要考查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回答問題,體現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
21.(2024 鯉城區校級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極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經過北冰洋中部并最終匯入冰島北部海域(如圖)。北冰洋穿極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氣壓以及冰島附近的低氣壓密切相關。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地區海冰覆蓋明顯減少,波弗特海高壓明顯向西偏移,并導致穿極流流量變大。
(1)分析乙地水溫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穿極流流量變大,請解釋其原因。
【分析】(1)乙地水溫比甲地高的原因主要從洋流、太陽輻射等方面分析。
(2)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穿極流流量變大的原因主要從氣溫、海冰融化、風、大氣環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通過圖可知,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溫,乙處水溫高。圖中甲地位于極圈以內,乙地緯度明顯低于甲地,受緯度的差異的影響,乙處水溫高于甲。
(2)由材料“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地區海冰覆蓋明顯減少,波弗特海高壓明顯向西偏移”可知,全球變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減少,海冰對風的阻擋作用減弱,風直接驅動海水,流速加快,穿極流增強;波弗特海高壓西移,穿極流源頭西移;穿極流源頭受北上驅動的風力更明顯,穿極流流量變大。
故答案為:
(1)乙地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溫,水溫高;乙地緯度低,水溫高(或甲地緯度高,水溫低)。
(2)全球變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蓋減少(對風的阻擋作用減弱),風直接驅動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壓西移,穿極流源頭受北上驅動的風力增強,穿極流流量變大。
【點評】本題以北冰洋穿極流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
22.(2024 福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灣南部冷池(圖中的虛線框內)是北印度洋重要的海洋現象,主要表現為表層海水溫度低于相鄰海區,通常出現在夏半年。研究表明,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勢力也隨之增強。2018年,西南季風的勢力偏強,使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降低。
(1)描述圖示海區多年平均6~8月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特征。
(2)從海水運動角度推測孟加拉灣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并解釋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增強的現象。
(3)根據大氣受熱過程與海氣相互作用,分析2018年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比往年偏低的原因。
【分析】(1)圖示海區多年平均6~8月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特征主要根據圖上信息分析可知,包括哪里高、哪里低、差異等。
(2)孟加拉灣南部冷池的形成原因主要從季風、洋流等方面分析;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增強的現象主要從氣壓、水溫、氣溫等方面分析。
(3)2018年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比往年偏低的原因主要從降水、太陽輻射、蒸發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讀圖可知,該海區水溫在28°C左右,整體水溫高、差異小;西北、東南水溫高于29°C,中部的水溫低于28°C,故西北、東南水溫高,往中部遞減;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南海區有一處冷水區,呈舌狀分布。
(2)據材料“研究表明,孟加拉灣南部冷池較強的年份,西南季風勢力也隨之增強”可知冷池與西南季風關系密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地為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受西南風的影響,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由西南流向東北,呈順時針運動,可將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南的較冷的海水輸送至孟加拉灣南部,形成冷水池。西南季風出現于夏半年,夏半年陸地相比于海洋增溫快,氣溫高、氣壓低;近海面氣溫增溫較陸地慢,氣溫偏低,氣壓高,與孟加拉灣北部的氣溫差異擴大,水平氣壓梯度增大,西南季風增強。
(3)西南季風的勢力偏強,帶來的降水增多,多陰雨天氣,大氣削弱作用增強,到達海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冷池獲得的太陽輻射減少;西南季風的勢力偏強,風力增強,海面蒸發加大,加快潛熱輸送釋放熱量,故2018年孟加拉灣南部冷池水溫比往年偏低。
故答案為:
(1)整體水溫高、差異小;西北、東南水溫高,往中部遞減;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南海區有一處舌狀冷水區。
(2)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呈順時針運動,可將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南的冷海水輸送至孟加拉灣南部。
夏半年陸地氣溫高、氣壓低。近海面氣溫偏低,與孟加拉灣北部的氣溫差異擴大,水平氣壓梯度增大。
(3)降水增多,大氣削弱作用增強,冷池獲得的太陽輻射減少;風力增強,促進海面蒸發,加快潛熱輸送釋放熱量。
【點評】本大題以孟加拉灣南部冷池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水溫分布、冷池的成因、大氣受熱過程、海氣相互作用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素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天长市| 佛冈县| 黄龙县| 章丘市| 驻马店市| 琼中| 和硕县| 辽阳县| 陵川县| 吉木萨尔县| 阳泉市| 台安县| 益阳市| 安远县| 漯河市| 确山县| 襄樊市| 台安县| 新闻| 修武县| 兴化市| 贡觉县| 建阳市| 美姑县| 阿尔山市| 克拉玛依市| 抚州市| 七台河市| 朝阳区| 遂平县| 陕西省| 云安县| 白河县| 安泽县| 龙山县| 鹤壁市| 四子王旗| 江都市| 化德县|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