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初一年期末考試試卷歷史(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考生注意:1.全卷分為兩個部分,共31題2.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卡上,否則不能得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共56分,每小題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隋朝大運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業蓬勃興起,各種店鋪數以干萬計,形成獨具特色的云河工商業文化。這表明大運河A.彰顯了古代黃動N民的智慧B,促進了運河區域經濟的繁榮C.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運輸千線2.隋末,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稱“福手福足”。起義軍在檄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以上材料可用于說明A.隋朝建立的背景B。隋朝統一的過程C.隋朝經濟的發展D.隋朝滅亡的原因3.表1措施共同反映了統治者唐太宗唐玄宗為了考察地方長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親自考察新任命的縣令,遣返了德行較差的名字都寫在屏風上,記錄其功過行能,的官員,并貶斥了主持縣令選任的兩位重以備賞罰。要官員。表1A.發展農業生產B.善于虛懷納諫C.關注人才選拔D.重視整頓吏治4.《新唐書·兵志》記載“一些驕兵悍將因戰功從軍隊中崛起,被授予節度使(地方軍政長官),權勢不斷擴大,規模大的占有十多州,小的也有三四州,一些強勢藩常與中央對抗”。材料評述的是A,安史之亂的影響B.黃巢起義的后果C.五代十國的更邊D,北宋建式的背景5.“唐亡后的短短五十多年間,中原就更換了五個朝代,周邊還先后出現十多個政權,把華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這段敘述最可能出現在A.《春秋:五徹迭興》B,《三國史話》C.《魏晉南北朝史》D.《五代十國》第1頁(共8頁)6.表2是七年級某班歷史小組組織的探究活動,為本次活動擬定一個最恰當的主題是活動主題:活動一:欣賞《顏氏家廟碑》領略唐潮書法魅力活動二:吟誦《全唐詩》,回顧唐朝詩壇氣象活動三:賞析《送子天王圖》,感受唐朝繪畫風格表2A.民族交流,開放包容B,經濟繁榮,貿易繁盛C.多彩藝術,華彩復現D.世界樞紐,萬國來朝7.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李華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圖1,符合鐘擺向右擺動的原因是A.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B,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武將文官C.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D.朱元璋設立五軍都督府圖18小明在去黑龍江省依蘭縣游玩,在參觀五國頭城“坐井觀天園”遺址時(宋微宗、宋欽宗曾被囚禁于此),小明最可能聽到的導游詞是A,真宗御駕親征,打退遼軍B.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交好百年C.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D,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開疆拓土9.浙江杭州西湖畔的岳王廟中有一座這樣的塑像(圖2)。該塑像體現的是2絨色A.勇與元軍作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回阿回回可B.勇斗委冠,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強意志C.迎擊荷敵收復臺灣,捍衛國家主權的情懷D.誓死打敗金軍,收復河山的精忠報國精神圖210.表3是宋代不同時期南北方賦稅與人口數據統計情況。表中數據的變化反映了項目年代北方南方賦稅(貫)北宋(1045年)4509500035811000南宋(1196年)1431900060000000人數(人)北宋(1078年)3398400056888000南宋(1200年)4380000080600000表3A.經濟重心的南移B中外交通的發達C.中央集權的加強D.民族政權的并立第2頁(共8頁)2024-2025學年(下)初一年期末考試試卷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共56分)1. B2. D3. D4. A5. D6. C7. B8. C9. D10. A11. B12. C13. A14. B15. C16. B17. A18. A19. C20. D21. A22. A23. D24. D25. A26. B27. B28.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4分)29. (16分)(1)事件:鄭和下西洋。理由:從圖中都城為北京,重要站點多為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等信息可以判斷,這與鄭和從劉家港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史實相符。(2)歷史事件:戚繼光抗倭。小標題:抗擊外來侵略(3)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弊端: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阻礙了中國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無法實現真正長遠的“自衛”。(4)變化:從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友好交往(如鄭和下西洋),到后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逐漸走向與世隔絕。認識:開放則興,閉關則衰。在當今世界,我們應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成果,同時也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創新性,以實現國家的繁榮發展。30. (16分)(1)好處:為士人提供了獲得功名利祿的機會,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助于全國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原因:明代實行八股取士,考試內容僵化,束縛了士人的思想,不利于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2)選擇圖6。圖6描述的是宋代泥活字板(模型);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相比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省時省力,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對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或選擇圖7。圖7描述的是宋代持羅盤的立人陶俑,體現了宋代羅盤(指南針)的應用;指南針在宋代已經廣泛應用于航海;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3)①唐詩。發展趨勢:從詩歌到詞再到元曲、明清小說,文學形式越來越通俗易懂,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受眾越來越廣泛。(4)關系: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制度創新(如科舉制)能夠為國家選拔人才,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治理和發展;科技創新(如宋代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文化創新(如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一個國家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保持生機與活力,實現持續發展。31. (12分)(1)A:北宋(2)選擇圖9和圖11。觀點:繪畫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國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或政權的交往與融合。論述:圖9是唐朝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祿東贊的情景,反映了唐朝與吐蕃的友好交往。這次交往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加強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豐富了唐朝的文化。圖11是《五世達賴覲見順治皇帝圖》,體現了清朝與西藏地區的密切聯系。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此后歷代達賴喇嘛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這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漢藏等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這兩幅繪畫作品從不同時期反映了古代中國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或政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與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見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pdf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