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一、 選擇題1.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列詩句描述的意境與20世紀我國第一個十年狀況相符的是( )A. 湖光秋月兩相和 B. 晴空一鶴排云上C. 山雨欲來風滿樓 D. 千里鶯啼綠映紅2. 1902年1月,清政府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并任命在戊戌政變時受革職留任處分的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張百熙受命后對大學堂進行了整頓,提出先辦預科,為本科做準備,同時還設速成科,以收急效。這說明( )A. 清末新政引起全面反響 B. 學制改革方向明確C. 清廷意圖挽救統治危機 D. 戊戌維新余音猶存3. (2025岳陽期末)報刊是傳播新聞、時事等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平臺。下表所示的內容是1905—1911年武漢地區重要報刊的創辦情況。由此可知,該時期( )報刊 創辦時間 創辦情況 共同點《楚報》(中文) 1905年 日知會會員主筆 均傳遞于軍、學兩界;“倡言大亂”《武昌白話報》 1908年 同盟會會員主編《湖北日報》 1908年 共進會會員主辦《江漢日報》 1908年 進步留日學生創辦《雄風報》 1910年 共進會會員主辦《大江報》 1911年 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機關報A. 革命思潮成為社會主流 B.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C. 思想宣傳成為革命先導 D. 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4. (2024南通海安期末)閱讀下圖所示的革命黨人發布的軍事命令。該命令反映的是( )本軍于本夜十二時舉義,興復漢族,驅除滿奴。 …… 武昌彈藥槍支,暫由楚望臺軍械庫接濟。A. 太平天國運動 B. 義和團運動C. 武昌起義 D. 南昌起義5. (2024鹽城東臺期末)武昌起義爆發后不久,一向仇視革命的廣西巡撫在全副武裝的革命志士及新軍將領的“說服”下,一躍成為“新政府”的領導人;江蘇巡撫程德全搖身一變,成了民國的都督。這最能說明( )A. 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B. 辛亥革命暗藏危機C. 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D. 武昌起義影響甚微6. 右圖所示為創作并發表于1912年的漫畫《博物院之最新陳列品》,副題為“大人老爺所用”,描繪了清王朝宮廷所用之各種物品被送進“博物院”,成為“最新陳列品”的情景。這反映了作者( )A. 受到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B. 期待成立民主共和新政體C. 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D. 封建等級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博物院之最新陳列品7. (2024無錫期末)近代某政治文獻有如下表述:“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該政治文獻的頒布標志著( )A. 預備立憲的破產 B. 中華民國的建立C. 清王朝統治結束 D. 君主立憲制確立8. (2025常州中學期末)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其中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這體現了( )A. 言論自由 B. 司法獨立C. 權力制衡 D. 君主立憲9. (2025常州中學期末)某學者認為:“‘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中國近代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指( )A. 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B. 結束君主專制制度C. 真正實現人民民主 D. 實現中華民族獨立二、 非選擇題10. 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角度一 史料研習在1905年2至9月,《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幾則:《亂首被獲》《拿獲華興會匪要電》等。1912年元旦,《申報》以顯著位置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是:“中華民囻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轂我蒸民,振興實業……軼美駕歐,揚我國力。”角度二 理論指導近代化(現代化)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1) 據角度一的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申報》把“國”字改為“囻”的用意。(2) 據角度二中近代化的研究角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第18課 辛亥革命1.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為1900—1910年,這一時期,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朽,革命起義不斷,社會動蕩,處于辛亥革命前夕,與“山雨欲來風滿樓”相符,故選C項;“湖光秋月兩相和”反映的和諧相融的寧靜景象、白鶴凌云而上的開闊景象以及江南春景的繁華與生機均與動蕩黑暗的清末時期不符,排除A、B、D三項。2.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危機的加深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促使清政府通過“新政” 進行“自救”,材料所述恢復維新變法期間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是清末新政的內容之一,說明清廷意圖挽救統治危機,故選C項。3.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在武昌起義之前,武漢地區的許多進步報刊都在宣傳革命,“倡言大亂”,并在軍、學兩界傳遞,由此可知,進步報刊的思想宣傳成為武昌起義的先導,故選C項;材料雖然述及了諸多進步報刊“倡言大亂”,但并不能據此擴大為革命思潮成為“社會主流”,排除A項;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仍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并未迅速發展,排除B項;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在華北事變后,排除D項。4. C 解析:材料中的“興復漢族,驅除滿奴”和“武昌彈藥槍支”均符合武昌起義的情境,故選C項;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且地點不在武昌,排除B項;南昌起義是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排除D項。5. B 解析:據材料可知,武昌起義后,廣西舊官僚一躍成為“新政府”的領導人,江蘇巡撫成為民國的都督,這說明舊官僚掌權,由此可見,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隱患,B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廣西和江蘇地區,無法直接得出“清朝統治土崩瓦解”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武昌起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排除D項。6. C 解析:據材料“1912年的漫畫《博物院之最新陳列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清朝統治瓦解,中華民國建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作者的這幅漫畫反映了其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C項正確;維新變法思想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 A項;材料未體現作者期待成立民主共和新政體,排除 B項;材料未反映作者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排除D項。7.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清政府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的內容,該政治文獻的頒布標志著清王朝統治結束,C項正確;預備立憲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經破產,排除A項;《清帝遜位詔書》是1912年2月頒布的,而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排除B項;中華民國建立的是共和政體,不是君主立憲制,排除D項。8. C 解析: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這形成了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防止權力過度集中,以維護民主共和制度,故選C項。9.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最大的變化是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故選B項。10. (1) 用意:表示國家由專制走向民主。(2) 評價:政治上,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經濟上,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提高,促進了人民思想解放;社會生活上,辛亥革命推動了服飾、飲食、交通、禮儀等變革,推動了社會風俗的近代化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