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綜合評價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一、 選擇題(共20題,每題4分,計80分)1. 1897年,譚嗣同在《仁學》中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通之象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謂也,一則通矣,通則仁矣”。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由此可知,譚嗣同和孫中山的主張( )A. 反映了中國人對救國道路的不斷探索B. 為維新變法的興起提供理論依據C. 都是通過革命手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D. 說明民主平等觀念得到廣泛傳播2. (2025無錫期末)它是晚清歷史上的第三場改革運動,也是晚清歷史上的最后一場改革運動。但與前兩次改革不同,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由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發動和領導。這場改革是( )A. 洋務運動 B. 維新變法C. 清末新政 D. 預備立憲3. (2025淮安期末)某學者研究發現,武昌起義前,人民群眾的主要愿望是反清、反專制;武昌起義后,國民政治心態表現出“崇尚權威”“追求秩序安定”的特征。這一轉變( )A. 加速了二次革命的爆發 B. 促進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漲C. 影響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D. 突破了舊三民主義的束縛4. (2024金華十校期末)孫中山在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后,向袁世凱表示:“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這說明( )A. 孫中山反對發動二次革命 B. 辛亥革命的性質發生改變C. 武昌起義后國內形勢復雜 D. 暴力革命的形式不適合中國5. (2025蘇州期末)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立即廢止了《大清報律》,并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新的新聞體制。短期內,全國的報紙由100多種猛增至近500種,突破了歷史的最高紀錄。該現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實現了言論自由 B. 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C. 制度變革推動了社會進步 D. 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6. 辛亥革命時期,因女子參軍而出現過女子國民軍、女子北伐光復軍等團體。雖然她們以“追花木蘭、梁紅玉之芳塵”為號召,但當她們以“專制達于極點,清朝之氣運告終,共和程度既齊,漢族之河山當復”為宣言的時候,就已經遠遠超越了花木蘭和梁紅玉的芳塵。這主要反映了( )A. 女性民權意識的增強 B. 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C. 清政府已成眾矢之的 D. 婦女成為革命的主力軍7. 1912年9月11日,黃興在前清皇族歡迎會上發表演講說:“二十世紀之國家,須賴國民共同護持,專制政體不足以獨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設共和,無以保全我五族同胞。”這一演講意在表達( )A. 民族平等已是社會共識 B. 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C. 構建民族共同體的要求 D. 實行三權分立的主張8. 20世紀初,英國記者丁格爾撰文寫道:“這場就像野火一樣的革命在中國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聲,在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心地區,用共和政府裝點了自己,但它卻源于一個民族在滿族統治以來近三百年的不受羈束的傳統情結。”這場革命( )A. 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 宣告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 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 D. 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9. “10月12日,革湖廣總督瑞澂職,仍令戴罪圖功,命陸軍大臣蔭昌速督陸軍兩鎮赴鄂。另飭令薩鎮冰統海軍,程允和統長江水師,即日赴援。”這一系列命令應對的是( )A. 太平軍欲進攻湖北 B. 英法聯軍逼近京師C.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D. 革命軍已光復武昌10. 下表所示的《時報》評論反映出當時報人( )1911年10月12日 倘政府不善對付議員……則今日為議員以不見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1911年10月14日 為政府之敵者,不在革黨而在響應之民。究其終極,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1911年12月30日 清朝之君主于今日默認退位,民國之總統于今日實行選舉……凡我國民,安可以不紀念也A. 保持政治立場中立 B. 參與民主社會建構C. 積極鼓吹暴力革命 D. 注重追求新聞真實性11.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實踐諾言,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不過在附加條款中添加了“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不能更改”一條。孫中山此舉旨在( )A. 維護民主革命成果 B. 確保袁世凱的安全C. 加速清王朝的覆滅 D. 緩和南北緊張局勢12. (2025北京房山調研)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其與此前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最大的不同是將已經實施的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1914年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這反映出( )A. 民主與專制之間斗爭激烈 B. 資產階級內部政見一致C. 袁世凱走向復辟帝制之路 D. 責任內閣制受人民擁護13. (2024南京期末)1915年12月,蔡鍔與梁啟超密商反袁,表示“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拼著命去干這一回不可”。決定文武兩步方案,梁啟超發文章,奪輿論先聲;蔡鍔見機潛回云南,起兵討袁。此后不久,爆發了( )A. 戊戌變法 B. 府院之爭C. 護國戰爭 D. 北伐戰爭14. (2025蚌埠期末)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這反映了當時( )A. 列強瓜分,民族危機嚴重 B. 復辟帝制,新舊較量激烈C. 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 D. 國民革命,群眾覺悟高漲15. (2025鹽城五校期末聯考)民國初期,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表現為一種自發的發展,就其基本的動力而言,既有來自外部的因素,又有內部的因素。材料中“外部的因素”指的是( )A. 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障礙B. 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C. 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侵略D. 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16. (2024廣西卷)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商業銀行發展迅速。據統計,1912年設立銀行14家,至1927年共設立銀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為繁榮,共設立131家。這反映了( )A. 北洋政府大力發展近代金融業 B. 列強加大對華資本輸出C. 民族工商業對資本的需求增加 D. 民眾積極支持國貨運動17. 下表所示為1913—1919年中國金屬礦石對外出口表。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1913—1919年中國金屬礦石對外出口表年份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貨量(千擔) 6 475 6 806 7 772 9 204 10 321 11 812 13 996貨值(千兩) 14 815 12 646 21 444 45 248 43 027 45 670 22 004A. 抵制日貨運動導致了1919年的出口貨值的銳減B. 中華民國的成立直接導致了金屬礦石出口量的逐年遞增C. 金屬礦石出口價格的走勢受國際市場需求的影響D. 金屬礦石出口量的增長反映了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18. (2024南通海安期末)1917年,榮宗敬出巨資40萬元買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經營的紗廠,改名為申新二廠。當時,中國企業竟然收購日本企業,成了國人津津樂道的新聞。這可以用來說明( )A. 自然經濟已經解體B. 民族工業獲得發展C. 日本放松經濟侵略D. 實業救國取得勝利19. (2025北京房山調研)下圖所示的內容為《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1918年10月15日)的部分目錄,這說明《新青年》( )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B. 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啟蒙C. 成為宣傳三民主義的陣地D. 系統介紹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20.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認為應使用帶有實驗主義的話語,作家應用一切口語來寫作,可以用傳統通俗小說語言,而以當今口頭的說法作補充,如有必要甚至還可以用一些文言的詞語作補充。以上論述體現了( )A. 民主思想的普及 B. 文學革命的內涵C. 婦女解放的意義 D. 家庭革命的反思二、 非選擇題(共2題,計20分)21. (10分)(2024十堰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06年清廷啟動預備立憲時,對如何“預備”并無規劃。磕磕絆絆兩年后,清廷才公布了《憲政籌備九年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分年列示了1908—1916年預備立憲的應辦事宜,堪稱預備立憲的“頂層設計”。然而這一設計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預備事項中有20%屬于一般行政事務,與憲政建設毫無關系。且在《清單》公布后不久,清廷又諭令各部院制定本機構的九年清單。于是,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禮部、學部、陸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修訂法律館等紛紛出臺各自的九年籌備清單。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單,如農工商部的共列128項,無一項與憲政有關。——摘編自彭劍《清末新政能實現君主立憲嗎?》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非常可貴的開端”。但是由于清廷積弊太深,改革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新政”到處要錢,當時“所有柴、米、紙張、雜糧、蔬菜等項,凡民間所有,幾乎無物不捐”。“當捐之行也,一盞燈、一斤肉、一瓶酒,無不有稅。”加之西方列強的肆意掠奪及自然災害頻發,農村經濟凋敝,社會下層尤其是廣大農民陷入破產的境地,因而激發了遍布全國的會黨起事和民變。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提出了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他還以廣東為中心,在廣西、云南的邊境地帶連續發動了幾次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摘編自張立勝《辛亥革命發生的必然性芻議》(1) 據材料一,概述清末預備立憲存在的問題。(3分)(2) 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7分)22.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中國社會的漫長發展歷程中,由于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傳統禮教的壓迫,女性在社會中處于底端。傳統社會提倡“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纏足、無受教育權、無參政權、無婚姻自主權,要“足不出戶”,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摘編自余瑤《〈中國女報〉對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會影響》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發表《本志宣言》宣稱:“我們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權利,已經是現代社會生活進步的實際需要,并且希望他們個人自己對于社會責任有徹底的覺悟。”重塑婦女獨立人格不僅帶來空前的心靈覺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動著婦女在實踐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禮教的實際斗爭,如剪發、爭取教育平等、社交公開、赴法勤工儉學等一系列運動,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婦女的意識覺醒和婦女解放的進程。——摘編自劉紅《新文化運動中的婦女解放思想》(1) 據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4分)(2)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時中國婦女解放的出路。(6分)第六單元綜合評價1. A 解析:據材料可知,譚嗣同在《仁學》中主張打破封建專制、民族壓迫和倫理束縛,強調民主與平等。孫中山提出民族主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民權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強調通過革命手段解決“千年專制之毒”和“異種殘之”的問題。由此可見,兩人的主張共同展現了近代中國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救國道路的持續探索與突破,故選A項。2. C3.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前,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是當時民心所向;武昌起義后,政局動蕩,資產階級軟弱,西方列強、立憲派和舊官僚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穩定局面,積極支持掌握清朝內政的袁世凱,向中華民國施壓,為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和復辟帝制準備了條件,進而影響了民主革命的進程,這是對三民主義的背離,而不是突破束縛,C項正確,排除D項;二次革命是因為宋教仁被刺殺而爆發的,排除A項;該轉變并不會促進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漲,排除B項。4.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后,全國革命形勢發展迅速,但袁世凱手握北洋軍,成為各方關注的勢力,革命派面臨著袁世凱的軍事威脅和立憲派、舊官僚的壓力等。孫中山為了盡快實現共和,在一定程度上對袁世凱有所妥協,這體現了當時國內形勢的復雜,故選C項;二次革命發生在1913年,而孫中山于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性質由其本質決定,不會因孫中山的言論而改變,排除B項;“暴力革命的形式不適合中國”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5.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進行制度變革,廢止《大清報律》并建立新的新聞體制,這一舉措打破了舊有的新聞限制,使得全國報紙數量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流,推動了新聞事業以及整個社會的進步,C項正確;辛亥革命后并未完全實現真正的言論自由,國內仍存在諸多政治勢力的博弈和限制因素,排除A項;材料未直接體現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僅憑材料不能說明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項。6. A 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些女子團體不僅參與到革命中來,而且提出“專制達于極點……漢族之河山當復”的宣言,表明她們不再僅僅是像花木蘭、梁紅玉那樣單純地在軍事等領域展現個人能力,而是有著明確的反對專制、追求共和等政治意識,體現了女性民權意識的增強,故選 A項;材料未體現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并未呈現社會各界對清政府的態度,無法得出“清政府已成眾矢之的”的結論,排除C項;婦女只是參與到革命中,并非主力軍,排除D項。7. C 解析:據材料可知,黃興在演講中強調,要想保住中國,必須廢止清朝的專制政體,實現五族共和,這一演講意在表達構建民族共同體的要求,C項正確;“民族平等已是社會共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8. A 解析:據材料“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聲,在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心地區,用共和政府裝點了自己,但它卻源于一個民族在滿族統治以來近三百年的不受羈束的傳統情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革命是辛亥革命,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A項正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是戊戌變法,排除B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排除C項;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排除D項。9. D 解析:據材料“10月12日”“革湖廣總督瑞澂職”“命陸軍大臣蔭昌速督陸軍兩鎮赴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系列命令應對的是1911年10月10日發生在武昌的辛亥革命,故D項正確。10. B 解析:據材料“則今日為議員以不見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民國之總統于今日實行選舉……凡我國民,安可以不紀念也”可知,當時報人評論時事要聞,發表政治主張,參與民主社會建構,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報人主張民主政治,而不是保持政治立場中立,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當時報人對暴力革命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當時報人注重追求新聞真實性的信息,排除D項。11. A 解析:據材料“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不能更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此舉意在維護民主革命成果,A項正確;孫中山此舉是為了維護辛亥革命的成果,不是確保袁世凱的安全或緩和南北緊張局勢,排除B、D兩項;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排除C項。12. A 解析: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責任內閣制更強調限制總統的權力,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而《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實行總統制則更傾向于集權和專制,從總統制到責任內閣制,再改回總統制,反映了中華民國早期民主與專制之間斗爭激烈,故選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而袁世凱通過《中華民國約法》擴大總統權力,說明資產階級內部政見存在分歧,排除B項;袁世凱走向復辟帝制之路是復雜的歷史發展結果,涉及政治、社會因素及個人野心等方面,不僅僅是政體形式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責任內閣制是否受到人民的擁護,排除D項。13. C 解析:據材料“1915年12月”“起兵討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運動是護國戰爭,C項正確;戊戌變法是1898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變法運動,排除A項;府院之爭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排除B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D項。14.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指的是清朝滅亡后,中國并未實現預期的民主和統一,反而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導致社會動蕩和民眾生活困苦,故選C項;此時列強主要采取扶植代理人等方式侵略中國,并非直接瓜分,排除A項;1918年并未發生復辟帝制的情況,袁世凱的復辟嘗試已經在1916年失敗,排除B項;國民革命主要發生在1924—1927年,排除D項。15. C 16. C 17. C 解析:據材料可知,1914—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金屬礦石對外出口貨價較高,1919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金屬礦石對外出口貨值急劇下降,這說明中國金屬礦石出口價格的走勢受到國際市場需求的影響,C項正確;抵制日貨運動導致外國進口貨物量減少,不會影響中國金屬礦石出口價格的走勢,排除A項;金屬礦石出口量的逐年遞增與國際市場需求有關,與中華民國的成立關系不大,排除B項;中國金屬礦石出口量的增長,說明中國日益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不能反映出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18. B 解析:據材料可知,榮宗敬作為民族資本家,有實力收購日本人經營的紗廠,說明當時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僅能體現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不能說明自然經濟已經解體,排除A項;材料與日本放松經濟侵略無關,排除C項;實業救國取得勝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9. A 解析:據材料可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的目錄中包含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關的內容,這說明《新青年》在這一時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介紹和宣傳,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故選A項;盡管《新青年》的讀者群體主要是青年,但材料并未強調其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啟蒙,而是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B項;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的思想,排除C項;盡管目錄中有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但并不能據此說明其系統介紹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排除D項。20. B 解析:據材料“作家應用一切口語來寫作……口頭的說法作補充”可知,胡適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倡導文學革命,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項;婦女解放、家庭革命與材料無關,排除C、D兩項。21. (1) 問題:立憲沒有整體規劃;立憲進度不明確;憲政內容多不符合實際。(2) 原因:清政府預備立憲“頂層設計”的失敗;清末新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列強侵略導致民族危機加深;社會下層民眾生活日益艱難;自然災害頻發;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積極推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2. (1) 原因:封建等級制度的壓迫;傳統綱常禮教的束縛;傳統觀念的影響;基本權利的缺乏。(2) 出路:改變傳統觀念;能夠徹底覺悟;重塑獨立人格;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禮教;勇于追求教育公平、社交公開等權利;經濟獨立;廢除私有制等。(任答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