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綜合評價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一、 選擇題(共20題,每題4分,計80分)1. (2024常州溧陽期末)“它是‘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決的精神’的結合。”這是《每周評論》對近代某一運動的評價。該運動( )A.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D. 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2. 五四運動發生后,在全國愛國群眾運動的巨大壓力下,北洋政府對巴黎和約的簽字問題,不肯作出拒簽的明確指示,簽字一事由代表團自行決定。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會對德和約簽字,中國代表團拒絕出席這次全體會議,沒有在該項和約上簽字。這說明五四運動( )A. 彰顯民眾團結之威 B. 體現工人階級為主力軍C. 最終取得徹底勝利 D. 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 右圖所示為1919—1921年中國報刊譯文主要來源國家一覽圖。據此判斷( )A. 中國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B. 蘇俄革命受到國人的關注C. 中共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D. 反帝反封建成為國民共識4. 1920年元旦,《星期評論》發表的新年詞《紅色的新年》中寫道:從北極下來的新潮“擁著無數的錘兒鋤兒,直要錘勻了鋤光了世間的不平不公”。文中還期望“一霎時遍地都紅”。這反映了當時( )A. 民主與科學成為思想主流 B. 工人運動已成為潮流C. 俄國經驗受到國人關注 D. 民主革命性質的變化5.★ 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工人和先進知識分子紛紛舉辦“五一”紀念活動。這些活動( )A. 促進工人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B. 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準備C. 引領世界無產階級運動潮流 D. 是國人救亡圖存愿望的體現6. 關于中共一大舉行的具體時間,毛澤東只記得是“放暑假,天很熱”,董必武則認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體時間。學者邵維正根據當事人的回憶錄,查閱共產國際的俄文檔案及當時的報刊,考證出大會開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見( )A. 個人回憶的史料價值不高B. 綜合多種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結論C. 探尋歷史真相需多元互證D.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歷史真相7. (2024唐山期末)1922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次會議( )A. 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 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C. 探索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D. 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國情有了正確認識8. (2024衡水檢測)右表所示的內容是1926年6月和1927年6月廣東、湖南、湖北三省農會會員人數統計的變化情況。下列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廣東 647 766人 700 000人湖南 38 150人 4 517 140人湖北 4 120人 2 502 600人A. 農民成為北伐戰爭的骨干力量B. 國民革命運動助推農民運動的發展C. 反帝運動與反封建斗爭日益結合D. 井岡山革命道路已經得到廣泛認同9. 某學者認為:1927—1937年被稱為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而據檔案記載,1936年,外資紡織廠的紗錠占中國全部紗錠的46.2%,線錠占67.4%,織布機占56.4%,中國紗廠在資金和產品方面均落后于外資紗廠。下列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 檔案數據有誤 B. 學者結論錯誤C. 研究角度不同 D. 雙方皆不可信10. 1927年,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問題,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次會議( )A. 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B. 作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決定C. 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 事實上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1. (2024鹽城東臺期末)毛澤東在《清平樂·蔣桂戰爭》中寫道:“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材料描述了( )A. 列強干涉中國內政B. 北洋政府不作為C. 土地革命熱火朝天D. 紅軍不怕遠征難12.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于1927年10月開始創建,1928年就鑄造發行了“工”字銀元(如圖一所示);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3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不僅繼續制造銀元,還于1932年7月開始統一發行蘇維埃紙幣(如圖二所示)。據此可知( )圖一 圖二A. 中國共產黨探索經濟建設 B. 蘇維埃政府復制蘇聯經驗C. 國民黨軍隊“圍剿”失敗 D. 革命根據地商品經濟繁榮13. (2024蘇州期中)1930年,皖西蘇區六安地區“女子主動承擔農業生產,有的生產隊中全是女子”;1931年,皖西蘇區工農兵代表大會,“與會代表中,婦女占十分之二”;1935年,皖西蘇區金家寨婦女組織“金剛臺婦女排,與敵人周旋于大山密林之中”。上述材料見證了( )A. 國民革命時期女權運動的發展 B. 社會主要矛盾轉向階級矛盾C. 皖西蘇區婦女解放路徑的探索 D. 共產黨采取切實行動解放婦女14. (2025佛山期末)1933年2月,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頒布土地改革政策法令:“自己耕種夠自己吃用的中農,其土地概不沒收,仍歸他自己所有。只要是他自己耕種出來的,就是每年有些余錢剩米也不得沒收。”這體現了川陜蘇區( )A. 粉碎國民黨的軍事封鎖 B. 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 開始重視蘇區經濟建設 D. 立足于革命形勢的需要15. 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當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A. 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 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C. 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D. 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16. (2024南京期末)1935年10月,陳云介紹某次會議:“建立了堅強的領導班子來取代過去的領導人,黨對軍隊的領導加強了。我們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該會議召開的地點是( )A. 嘉興 B. 漢口C. 遵義 D. 延安17.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認識歷史。下列所示的內容反映出長征途中( )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劍閣縣普安鎮城墻上刻下《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右圖所示為復原文字),直接宣示黨的政治綱領。另有遵義的群眾描述說:“紅軍一到,滿街熱鬧,墻上鮮紅,好似過年。”長征沿途群眾還自發編了歌謠:“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標語指方向;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話兒暖心腸!”紅軍的宣傳播撒了革命火種B. 紅軍努力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C. 川貴地區民族多且軍情復雜D. 沿途群眾積極參軍補充了兵源18. (2024南通學測模擬)下表所示的內容是某學者對長征歷史意義的思考,這位學者旨在強調紅軍長征( )(1) 紅軍長征實現了黨中央指導思想的根本轉變(2) 紅軍長征是威武雄壯的革命戰爭史詩,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總結和運用(3) 紅軍長征成功地進行了反對“左”、右傾的斗爭,創立了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新經驗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B. 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D.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19. 美國學者本杰明·楊指出:“從中共領導層總的發展方向來看,(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從革命理想主義轉向政治現實主義的時期。”下列能夠充分表明這一轉向的事件是( )A. 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B. 召開遵義會議解決路線問題C.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D.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0. (2024常州學測模擬)1936年,紅四方面軍到達四川甘孜后,根據朱德的提議,舉行“五一全軍運動會”,進行了跨越障礙、刺殺、投彈、騎兵表演等項目的比賽。這次運動會的召開旨在( )A. 鍛煉敵后軍民的應戰能力B. 適應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 慶祝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D. 宣揚抗日反蔣的斗爭精神二、 非選擇題(共2題,計20分)21.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下圖所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材料二 (長征)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摘編自[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1) 據材料一,指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的時間和地點。長征初期紅軍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改變這一局面的事件及原因是什么?(4分)(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的理解。(6分)22. (10分)(2024揚州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南昌起義后,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封鎖,中共中央建立了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到達瑞金的秘密交通線。這一交通線以水路為主,溝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贛南、閩西根據地的中央蘇區之間的信息往來,向蘇區輸送了大量物資,同時也護送了大量中共領導干部安全進入中央蘇區。紅色地下交通線成了中共中央和紅軍聯系的“血脈”通道,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席杰《紅色地下交通線的建立與使用》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一條秘密的國際紅色交通線在中東鐵路沿線逐漸建立起來。該線起初目的是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也承擔了傳遞信件、情報、指示和輸送物資的功能。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逐漸成為東北抗日戰爭隱蔽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摘編自于司酮《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研究》(1) 據材料一,概括紅色地下交通線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建立的背景。(5分)(2) 據材料二,指出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承擔的主要任務。(3分)(3) 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兩條交通線溝通對象的不同之處。(2分)第七單元綜合評價1. B 解析:據材料“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民族自決的精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項正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A項;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排除 C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D項。2. A 解析:據材料可知,在全國愛國群眾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充分展示了民眾團結的力量和影響力,故選A項;材料并未明確提及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的具體作用和地位,排除B項;“徹底”說法錯誤,五四運動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排除C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3. B 解析:據材料可知,1919—1921年,中國報刊譯文主要來源于俄國,這是因為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蘇俄革命受到國人的關注,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國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這一時期中共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排除C項;“國民共識”說法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 C 解析:據材料“1920年”“從北極下來的新潮”“錘兒鋤兒”“遍地都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希望,使得當時國人關注俄國革命的經驗,故選C項;民主與科學成為思想主流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遍地都紅”說明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關注程度比較高,并不能說明工人運動已成為潮流,排除B項;民主革命性質并未發生變化,當時的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5.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舉辦“五一”紀念活動體現了工人階級爭取合法權益的不屈不撓的共同奮斗精神,這為中共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故選B項。6.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很多當事人對中共一大舉行的確切時間都不太確定,只存在比較模糊的記憶,學者通過不同種類的史料互證,才考證出確切時間,這說明探尋歷史真相需多元互證,故選C項;當事人的個人回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排除A項;史料只是史學研究的基礎,史學研究還受到社會環境和研究者個人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排除B項;研究成果與歷史真相的接近程度不僅取決于時間的早晚,還受到研究者的主觀立場、史學研究方法和史料來源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排除D項。7. D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并正確地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當時已經對中國國情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故選 D項;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排除B項;探索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排除C項。8. B 解析:據材料可知,從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廣東、湖南、湖北三省農會會員人數急劇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國民革命的開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帶動了兩湖地區的農民運動的發展,故選B項;北伐戰爭的骨干力量是國民革命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反帝運動與反封建斗爭日益結合,排除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的時間是1927年10月,排除D項。9.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發展,紡織、面粉等行業更是發展迅速,這是從中國國內的角度看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檔案表明1927—1937年外國資本在中國紡織等方面占比依舊很高,在紗錠和織布機等方面甚至超過了一半,體現出外國資本在中國影響較大,這是從西方各國投資設廠的角度看待近代中國經濟,說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不同,故選C項。10. C 解析:據材料“1927年”“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是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故選C項;古田會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排除A項;秋收起義受挫后,作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決定,排除B項;事實上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的會議是遵義會議,排除D項。11.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蔣桂戰爭是指1929年,蔣介石與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矛盾加劇而發生的軍閥混戰,“分田分地真忙”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列強干涉中國內政,排除A項;此時處于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排除B項;紅軍長征開始于1934年10月,排除D項。12. A 解析:據材料可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不久就鑄造發行“工字銀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就成立國家銀行,并發行銀元和紙幣,這說明共產黨在建立政權后積極探索經濟建設,故選A項;材料所述中共發行的銀元和紙幣與蘇聯政府發行的貨幣并無直接關聯和相似性,不能據此得出“蘇維埃政府復制蘇聯經驗”的結論,排除B項;國民黨軍隊“圍剿”共產黨屬于軍事行動,而材料屬于金融領域的舉措,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C項;革命根據地多在農村,“商品經濟繁榮”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3. C 解析:材料展示了在皖西蘇區,婦女在生產、政治和軍事上的積極參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對婦女解放路徑的探索。婦女不僅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在政治和軍事上有所作為,這符合婦女解放的多元路徑,故選C項;國民革命時期主要指1924—1927年,排除A項;“社會主要矛盾轉向階級矛盾”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更多展現的是婦女自身的積極參與和貢獻,而非強調共產黨的行動,排除D項。14.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土地改革政策法令的核心是保護中農利益,明確規定中農土地“概不沒收”,即使有剩余糧食也不得沒收。政策調整體現了川陜蘇區根據地革命斗爭實際,靈活制定策略,通過保護中農利益擴大革命同盟,鞏固革命基礎,故選D項;材料屬于通過經濟政策擴大革命同盟,鞏固統治,并非粉碎國民黨的軍事封鎖,排除 A項;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排除B項;川陜蘇區一直重視經濟建設,“開始”說法錯誤,排除C項。15. 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處于國共兩黨對峙時期,此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動員群眾擁護共產黨,從而參加革命戰爭,故選A項;工農武裝割據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排除B項;1934年處于局部抗戰時期,此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國共兩黨間的階級矛盾,因此強調改進工作方法并非意在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或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排除C、D兩項。16.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會議為遵義會議,“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指的是遵義會議上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C項正確。17. A 解析: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標語指方向”等可知,紅軍在長征途中宣傳中共的政治綱領,讓群眾了解并接受,播撒了革命火種,故選 A項;這些做法不是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排除B項;材料未反映出川貴地區的民族眾多和軍情復雜,也未反映出沿途群眾積極參軍,排除C、D兩項。18.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長征過程中,紅軍在指導思想、軍事戰略、黨內矛盾處理方面有了獨立自主的新的正確的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C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長征并未開辟革命新道路,排除A項;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D項。19. B 解析: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從革命理想主義轉向政治現實主義的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中國共產黨召開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對黨的統治,開始獨立思索中國革命的路線、方針問題,B項正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在20世紀20年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在1936年,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1937年,排除A、C、D三項。20.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紅四方面軍到達四川后,為了適應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提升全軍的戰斗素養,舉行了運動會,主要比賽項目以戰爭中的實際運用為主,包括跨越障礙、刺殺、投彈、騎兵表演等,B項正確;1936年,敵后抗日根據地尚未建設,排除A項;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抗日反蔣的信息,排除D項。21. (1) 時間、地點:1934年、瑞金。事件:遵義會議的召開。原因: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指揮。(2) 理解: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擺脫了蔣介石的“圍剿”,轉危為安;在前仆后繼追求光明與理想的長征精神激勵下,共產黨人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創建了社會主義國家。22. (1) 主要特點:秘密(隱秘性強);水路為主;連接蘇區;在南方地區;功能多樣;作用重大。(任答三點即可)背景: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封鎖。(2) 主要任務: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傳遞信件、情報、指示和輸送物資;支援東北抗日戰爭。(3) 不同之處:前者溝通中共中央和蘇區,后者溝通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國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