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一、 選擇題1. (2024泰州期末)“所謂抗日戰爭的起點,簡言之,就是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的開始時間問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一個從小到大,由局部地區抗戰逐漸發展到全國性抗戰的歷史過程。”據此觀點,“抗日戰爭的起點”是( )A. 1931年,東北 B. 1932年,上海C. 1935年,華北 D. 1937年,北平2. (2024南通海安期末)下圖所示的宣傳畫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A. 國民革命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戰爭 D. 解放戰爭3. 《申報》曾呼吁國民政府當局不要迷信國聯,同時指出“日人得寸進尺,絕未稍已”。另外,關東軍駐北平特務機關在一份情報中寫道:“現在滿洲市場已臻飽和,短期亦難再行擴大,即不能與帝國生產率之增進相調和。”由此可知( )A. 華北地區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B. 國民政府依賴國聯以作緩兵之計C. 日本正加緊對東北的武裝侵略D. 關東軍一手策劃侵華諸軍事行動4. (2024揚州學測模擬)與下表所示的史實最相關的主題是( )1933年 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1935年 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激起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1936年 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三萬余人,在共產黨員的領導下浴血奮戰A. 局部抗戰 B.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 全國抗戰 D. 共產黨領導的抗戰5. (2024無錫期末)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題為“共赴國難”的宣言,其中提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這說明( )A. 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B. 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C. 中共依據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政策D. 國共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6. 下圖所示為1937年10月10日在《救亡漫畫》上發表的作品《今年的雙十節》。這幅漫畫意在( )今年的雙十節A. 揭露日軍所犯的罪行 B.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 宣傳團結抗戰的偉力 D. 強調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7. (2024湖北騰云聯盟聯考)20世紀30年代以后,花木蘭、蘇武、岳飛、梁紅玉等歷史人物成為眾多畫家重要的創作題材,《岳母刺字》《木蘭從軍圖》等都是當時的知名畫作,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說明當時的藝術創作( )A. 致力于繼承傳統文化B. 響應了民眾的愛國心聲C. 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現實D. 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8. (2025北京西城期末)1940年《新疆日報》登載:“自從《大刀進行曲》傳唱以后,在全疆都撒下了歌詠的種子,這些種子是不斷地生長著和發展著的,到處都可以聽得到民族解放的吼聲。”這反映出( )大刀進行曲(節選)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 (1937年7月)民眾抗日救亡運動開始興起B.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C. 全民族抗戰持續深入地發展D. 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9. 德國人拉貝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開車到下關去勘查電廠,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門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樣……到處都在殺人,有些就在國防部面前的軍營里進行,機槍聲響個不停。”該段日記反映的是( )A. 日軍實施“三光”政策 B. 重慶大轟炸C. 日軍推行“囚籠政策” D. 南京大屠殺二、 非選擇題10. (2025南通等四市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在全國抗戰爆發的前夕,鄒韜奮、茅盾等人發起了“中國的一日”全國征文活動,征文內容以1936年5月21日為限。他們從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中選定490篇,共80萬字,以《中國的一日》為書名出版,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來自各省市各職業人士在這一天的生活經歷。部分稿件內容如下表所示:《中國的一日》收錄的部分稿件內容題目 內容摘錄《日本對華北增兵一部分開到》 除三百五十名開往北平豐臺駐扎外,余則駐天津海光寺日兵營。同時,除駐華北日軍兵士增加外,司令部幕僚亦大加強化《菲島華僑考察團離滬赴閩》 菲律賓華僑回國考察團備受各界歡迎。團長王泉笙談到,中國近年來工商業進展甚速,尤以無錫慶豐紗廠等廠,機器最為新式,且注重采用國貨,實可為各廠的楷模。本人及諸團員返菲后,決將轉告僑胞,使個個都能愛用國貨《鄉村的企業家》 自從他們把紅軍趕走以后,現在又在我們湘南弄出保甲訓練的新花樣來。不過,假如佃農的痛苦永遠日益加深,終恐饑餓的烈火是會刺激起民眾的腦筋的《文化城的一日》 我忽然想到去年十二月九日北平青年英勇的抗爭。我們難道就甘心做亡國奴了嗎?我們好像是在黑暗的曠野里,周圍有許多的狼對著我們嚎叫,不拿出身上的武器,哪個狼肯后退?掏出一根火柴來吧!讓一星星的火亮變作幾萬萬星星的火亮——摘編自茅盾主編《中國的一日》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的一日:危機與出路”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1. A 解析: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的起點是局部地區抗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三省,激起中國民眾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即抗日戰爭的起點是1931年的東北,故選A項。2. C 3. A 4. A 解析:據材料可知,1933—1936年,日軍對中國發起了一系列侵略活動,遭到了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這些活動主要發生在東北地區,因此主題是局部抗戰,A項正確;1935年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全國抗戰開始于1937年,排除C項;1933年和1935年的事件未提及共產黨的領導,排除D項。5.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隨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在此背景下發表宣言,表達與國民黨合作的意愿,并愿意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斗,這說明中國共產黨根據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政策,故選C項。6. C 解析:漫畫中的兩只手上分別標注著共產黨和國民黨,他們一起緊握槍支,打擊日軍,將日軍打到投降,這宣傳了團結抗戰的偉力,C項正確;漫畫強調的是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力量,而非揭露日軍的罪行,排除A項;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排除D項。7. B 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以后,花木蘭、蘇武等歷史人物成為眾多畫家重要的創作題材,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日本等外部壓力使得民眾的愛國熱情高漲,畫家們以這些歷史人物為題材進行創作,旨在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響應了民眾的愛國心聲,故選B項。8.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大刀進行曲》是激勵全民族抗戰的經典歌曲,1940年在新疆廣泛傳播,“到處都可以聽得到民族解放的吼聲”,表明全民族抗戰在持續深入地發展,從內地到邊疆,抗日的熱情和民族解放的意識不斷高漲,全民族抗戰的局面不斷深化,故選C項;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自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開展就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并非始于《大刀進行曲》傳唱之時,排除 A項;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是在1938年10月廣州、武漢陷落后,排除B項;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是在1945年,排除D項。9. D 解析:材料中的“下關”“中山北路”等反映的地點是南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D項正確;日軍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三光”政策,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地點是南京,不是重慶,排除B項;“囚籠政策”是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采取的政策,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10. 示例:中國的一日:危機與出路全國抗戰爆發前夕,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發起了“中國的一日”征文活動,折射出危機年代有關中國出路、民族復興的思考路徑和政治實踐。征文成果《中國的一日》展現了1936年中國社會的真實歷史場景。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后,又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制造華北事變,國家處于危機之中。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使得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經濟上民不聊生。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北平青年學生開展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廣大愛國華僑積極倡導使用國貨,支持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在危機深重的1936年,中國人民展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要使祖國富強的奮起激情。征文活動通過集體寫作的形式實行全民總動員,激起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對國家的深切認同。《中國的一日》是中國民眾書寫的日常生活記錄,為研究抗戰時期知識分子和民眾思考中國前途命運和民族復興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