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一)冷戰
1.定義: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
2.原因
⑴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礎(框架)
⑵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勢均力敵
⑶二戰后,美蘇兩國的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消滅了法西斯)
⑷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⑸美蘇兩國領導人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對方對本國的威脅,也加劇了兩國間的沖突與對抗 。
⑹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合作轉向了對抗,態度逐漸強硬。
⑺冷戰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 為冷戰興起推波助瀾
⑻二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格局被沖垮,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決條件。
3.冷戰特點:
①大國之間的國家利益之爭;
②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
③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④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是核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見的自我控制機制。
(二)兩極格局
隨著冷戰的發生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兩極格局。
領域 美蘇冷戰 主要步驟 概況 影響
政治 美國遏制 杜魯門主義出臺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演說,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 “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
蘇聯應對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 標志著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
經濟 美國遏制 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馬歇爾計劃) 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蘇聯應對 成立 經互會 1949年,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
地緣政治 美國遏制 第一次 柏林危機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不滿 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9月)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0月)相繼成立, 1949年,德國分裂
蘇聯反擊 蘇聯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水、陸交通,切斷了對西柏林的電、煤、食品等供應;美國通過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軍事 美國遏制 成立 “北約” 利用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緊張局勢,美國策劃成立軍事政治集團 ⑴1949年,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⑵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 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蘇聯反擊 成立 “華約” 1955年,蘇聯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
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0世紀50-80年代)
(一)冷戰的發展
1.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
3.表現:①緩和:美蘇開展對話
②對抗: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
4.影響: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
(二)多極力量的成長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出現多極化趨勢)
影響因素:
⑴.根本原因:經濟決定政治,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⑵.具體原因:美蘇的相對衰落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現為:
①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走向相對衰落。
②歐洲共同體的成立與發展: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實力大增;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開展競爭;在外交上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戰后日本經濟“起飛”,不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經濟格局。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④第三世界興起:亞非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
⑤改革開放使中國迅速崛起: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總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導致各國或區域集團之間力量對比此消彼漲,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三、兩極格局的瓦解
(一)冷戰的新變化: 時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
⑴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陷入戰爭泥潭。
⑵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
⑶1985年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蘇聯實行戰略收縮。
重要表現是:
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
②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 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裁軍取得重要進展;
③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 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
④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
(二)兩極格局瓦解(1989—1991年)
原因:蘇聯放任“和平演變”,國內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
影響:兩極格局崩潰,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特別提醒】冷戰結束,冷戰思維未結束。目前,冷戰雖已結束,但冷戰思維繼續影響著國際關系的發展。
【深入探究】
1.兩極對峙格局的特點
(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各自處于超級大國(美蘇)的控制之下。
(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3)形式多樣: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交織在一起?!袄鋺稹笔嵌窢幍闹饕绞?,最顯著的特點是在壓制共產主義和穩定資本主義過程中不訴諸戰爭;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但也伴隨著局部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4)矛盾重重: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5)演變趨勢:由兩極格局演變為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爭霸,美蘇爭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
(6)力量對比: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
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7)爭奪目標
歐洲 歐洲是美蘇爭奪的重點,形成西歐受美國控制,東歐受蘇聯控制
新興獨立的民族國家 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積極爭奪這些新興獨立國家的控制權
經濟主導權 美國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排斥蘇聯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蘇聯在這一斗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科技領先地位 美蘇之間在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20世紀國際格局三次變動的原因
⑴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是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⑵二戰后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原因是二戰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在戰爭中受到了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在實力均等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雅爾塔體系。
⑶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兩級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原因是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隨之結束;而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必然導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認識:
⑴必須認識并承認世界社會的多樣性,統一性,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⑵發展經濟是當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權主義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國家迅速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
⑶追求本國利益同時也應該兼顧他國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超越意識形態,和平相處 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思維),實現合作共贏;以對話解決爭端,用協商化解分歧。結伴而不結盟,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知識拓展】
1.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的關系
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2.冷戰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等一切方面處于對峙和競爭狀態。“冷戰”的手段還包括:挑起事端進行顛覆活動;以“經援”、“軍援”為誘餌,拉攏“朋友”,擴大勢力范圍;擴大軍事同盟;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派軍隊控制戰略要地;以經濟封鎖、制裁等手段,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以文化入侵,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等。不僅具有傳統的大國利益沖突的實在內容,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與戰略特點,更以其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為主要特征。冷戰雙方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是核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具有使美蘇兩國之間始終避免兵戎相見的自我控制機制,是二戰后近半個世紀中國際關系的主旋律。
3.兩極格局指的是冷戰時期,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所謂“極”,指的是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
4.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1)搭建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的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確立了美蘇大國劃分戰后勢力范圍的基本原則。美蘇戰后在此基礎上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雅爾塔體系逐步形成。
(2)逐步成型: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7 年開始推行遏制蘇聯的“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約組織的建立,美蘇兩極格局逐步形成。
(3)最終確立:針對美國先發制人的一系列冷戰政策,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1955 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
5.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比較
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
提出 針對“希土危機” 針對二戰后西歐經濟凋敝、政局動蕩,資本主義統治秩序面臨威脅
表現 形式 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 采取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以此來達到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的目的
影響 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主義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標志著冷戰全面開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歐經濟的恢復和政局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同時也拉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
關系 “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
6.兩極格局(冷戰)評價
⑴積極
① 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彼此不敢輕易動武,有利于緩和世界的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后美、蘇兩國長期處于均勢,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的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 客觀上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⑵消極
①帶有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的利益,導致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橫行。
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③美、蘇兩強為謀求霸權,展開了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⑤美蘇“冷戰”嚴重惡化了國際關系,造成朝鮮分裂、德國分裂、歐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形成兩大經濟體系,不利于經濟全球化)。
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局部戰爭不斷,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問題探究: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與蘇聯關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性質和范疇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1944~1951年間,美國與其他先進的工業化民主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戰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圍上大大超過了以往,涵蓋戰后聯盟間的經濟穩定、貿易、金融、貨幣和政治、安全等關系。
——摘編自(美)約翰·伊肯伯里《大戰勝利之后》
材料二 在冷戰高潮中,美國政府投入巨資在西歐執行一項秘密的文化宣傳計劃,史稱“文化冷戰”。執行這項計劃的主體是文化自由代表大會,在最輝煌的時候,文化自由代表大會在35個國家設有雇傭員工幾十人的辦事處,出版20多種名聲頗大的刊物,舉辦各種藝術展覽。美國間諜情報機構一直以可觀的財力支持著西方高層文化領域,名義上是維護言論自由。如果我們把冷戰界定為思想戰,那么這場戰爭就具有一個龐大的文化武器庫,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圖書、會議、研討會、美術展覽、音樂會、授獎等等。
——摘編自(英)弗朗西絲·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44~1951年間美蘇關系發生的變化及美國在“戰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舉措。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文化冷戰”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對“文化冷戰”作簡要評價。
【答案】(1)變化:從盟友變為對手。
舉措:實行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組織;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
(2)特點:政府提供財力支持;成立專門機構;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形式多樣。
評價:文化冷戰受冷戰高潮影響;是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體現;它擴大了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加強美國對西方輿論的控制;增強“和平演變”的力度,加劇國際社會意識形態的對抗;給世界和平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一“與蘇聯關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性質和范疇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可推出從盟友變為對手。舉措:根據材料一“戰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圍上大大超過了以往,涵蓋戰后聯盟間的經濟穩定、貿易、金融、貨幣和政治、安全等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上,實行馬歇爾計劃;軍事方面,成立北約組織;金融貨幣方面,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
(2)特點:根據材料二“在冷戰高潮中,美國政府投入巨資在西歐執行一項秘密的文化宣傳計劃,史稱‘文化冷戰’?!笨赏瞥稣峁┴斄χС?;根據材料二“執行這項計劃的主體是文化自由代表大會,在最輝煌的時候,文化自由代表大會在35個國家設有雇傭員工幾十人的辦事處,出版20多種名聲頗大的刊物,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可推出成立專門機構;根據材料二“美國間諜情報機構一直以可觀的財力支持著西方高層文化領域,名義上是維護言論自由。”可推出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根據材料二“如果我們把冷戰界定為思想戰,那么這場戰爭就具有一個龐大的文化武器庫,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圖書、會議、研討會、美術展覽、音樂會、授獎等等?!笨赏瞥鲂问蕉鄻印Tu價:根據材料二“在冷戰高潮中,美國政府投入巨資在西歐執行一項秘密的文化宣傳計劃”可推出文化冷戰受冷戰高潮影響;并結合“文化冷戰”的性質,可知是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體現;并結合所學可從冷戰的影響方面進行分析,即擴大了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加強美國對西方輿論的控制;增強“和平演變”的力度,加劇國際社會意識形態的對抗;給世界和平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練習鞏固:
基礎題
1.1946年,蘇聯拒絕從伊朗撤軍并要求石油特權。英、法兩國無力反對,美國卻派軍艦施壓并推動聯合國通過決議,最終蘇聯撤軍。這一結果直接表明( )
A.民族獨立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 B.聯合國有效地解決國際間爭端
C.歐洲中心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 D.冷戰對峙源于意識形態的對立
2.1949年1月,杜魯門在演講中說:“世界各國人民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對著未來,他們既充滿希望又滿腹憂慮……因此,我們審時度勢,利用這一時機向全世界宣布指導我們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則,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們的目標。”這反映了( )
A.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 B.國際政治形勢惡化
C.美蘇國家利益的沖突 D.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3.下圖是一幅政治漫畫,該漫畫傳遞的信息是( )
A.美蘇兩國意識形態嚴重對立 B.美蘇爭霸造成國際關系的緊張
C.美蘇兩國冷戰對峙全面升級 D.美蘇在冷戰中保持克制與妥協
4.以下為民主德國時期的一幅宣傳畫。宣傳畫上寫著“滾出去,戰爭挑戰者!”“與華盛頓簽約帶來的是不幸與死亡;與蘇聯的友誼帶來的是和平與面包!”。該宣傳畫( )
A.說明德國民眾渴望國家統一 B.標志著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
C.體現了兩大陣營對抗的激烈 D.反映了蘇聯對德政策的轉變
5.1991年德國頒布《團結公約》規定,西德納稅人需繳納收入5.5%的團結稅,用于東德基礎設施重建和企業改制。至2020年,該稅累計征收超1.6萬億歐元,但東德人均GDP仍僅為西部的79%。東德失業率長期高于西部(2010年達12%),且大量企業因技術落后倒閉。德國征收“團結稅”反映了( )
A.東西德統一導致了財政負擔過重 B.東西德民族認同差異阻礙政治整合
C.兩德經濟體制差異帶來的后遺癥 D.兩德統一后經濟整合引發社會動蕩
提高題
6.下圖是某歷史時期的一幅漫畫,圖中軍官形象的人正在西歐各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插上旗幟。該漫畫揭示出( )
A.世界面臨被列強瓜分危險 B.法西斯在亞歐瘋狂擴張
C.二戰后世界局勢仍不太平 D.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
7.1946年,蘇聯要求共管黑海海峽地區,土耳其拒絕后,美國迅速提供1億美元軍事援助,并派遣第六艦隊進入地中海。美國還推動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北約。這體現出( )
A.美蘇爭霸重心轉移 B.美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
C.杜魯門主義的運用 D.兩極格局具有不均衡性
8.1954年,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了“糧食換和平”計劃;也被稱為“P1480”的《農產品貿易開發與援助法》。下表所示為1954~1973年“P1480”對10個主要國家的援助情況。這可用于說明( )
國家 印度 巴基斯坦 韓國 南越 南斯拉夫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埃及 以色列 土耳其
數額 (百萬美元) 4718 1714 1677 1281 1133 888 844 700 635 553
A.世界糧食貿易發展與危機并存 B.三權博弈影響美國外交政策走向
C.冷戰局勢下亞洲戰略地位凸顯 D.美國糧食過剩亟需開拓國際市場
9.據統計,1970年民主德國赴聯邦德國的旅行人數為104.8萬,到1979年達到136.9萬。1970年聯邦德國赴民主德國的旅行人數為125.4萬,1979年增至361.7萬。1975年至1979年,從聯邦德國發往民主德國的包裹數量年均約2780萬件,從民主德國寄往聯邦德國的包裹數量年均約980萬件。由此可推知( )
A.馬歇爾計劃有利于歐洲經濟的恢復
B.德國的重新統一具有一定社會基礎
C.開放柏林墻促進民間交流活動增加
D.東西德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縮小
創新題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未完成的事業”
在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上,美國專門設計了一個“未完成的事業”展廳。該展廳沒有展示科技、軍事等成就,而是展示美國環境、貧民窟和種族隔離問題。
◎籌備
美國政府在決定參加博覽會后,便立即著手準備并指出,“美國應該與西方大國進行協調,以更好地對抗蘇聯及其衛星國在布魯塞爾所做的廣泛努力”,“歐洲民眾意識到我們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低估了我們的社會制度的品質和連貫性”。該展廳策劃者進一步提出“坦率地承認未完成的事業……將給我們的展覽增加可信度,并喚起前來參觀的人們的同情?!?br/>◎開幕
展廳劃分為三個時空維度: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展廳墻面貼滿美國報紙拼貼,涵蓋廢除種族隔離斗爭、民權運動等新聞標題,混雜于其他社會議題中;現在展廳設計圖表、模型等呈現“問題正在得到解決”,突出美國社會的動態進步。未來展廳大幅照片刻畫不同膚色兒童(白人、黑人和亞裔)手拉手圍成一圈,共同玩耍的場景,寓意種族融合理想。
◎反應
歐洲民眾最能感受到的魅力……只有強大的民主國家才有能力談論它們的優點和缺點。
——布魯塞爾《人民報》
構成對南部州的權利和特權的無端侵犯,是對該地區公民的極大侮辱。
——美國南方州民主黨參議員
當蘇聯人在太空競賽中領先時,我們卻在國際舞臺上自曝家丑,這是戰略上的失誤。
——南方保守派媒體
◎更換
該展廳開幕不久,就因種族隔離內容遭到南部州國會議員激烈反對而全面修改,最終將主題更換為聚焦美國醫療領域成就的公共衛生主題。
——摘編自謝國榮《“未完成的事業”:美國在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對國家形象的逆向性塑造》等
(1)材料中哪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美國“未完成的事業”展的設計意圖?概括說明理由。
(2)結合各方反應,談談你對美國政府最終更換“未完成的事業”展廳主題這一行為的看法。
答案解析:
基礎題
1.【答案】C
【難度】0.65
【知識點】冷戰爆發的背景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二戰后,在伊朗問題的處理上,蘇聯拒絕從伊朗撤軍,英、法干預沒有用,代表著傳統歐洲強國英、法的衰落,而美國的干預,卻讓蘇聯被迫撤軍。因此,體現權力中心從歐洲向美蘇轉移,C項正確;伊朗危機中,蘇聯不愿意撤軍,一直到美國參與,蘇聯被迫撤軍,說明強調的是大國博弈,非民族主義勝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聯合國在處理國際爭端中的地位,如果按照聯合國規則,蘇聯完全可以一票否決反對“伊朗問題案”的處理方式,但是,最終妥協就是基于美國的實力,排除B項;“冷戰對峙源于意識形態的對立”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答案】A
【難度】0.65
【知識點】杜魯門主義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美國)。根據材料“向全世界宣布指導我們生活的信念的基本原則,向所有的民族宣布我們的目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初期的美國意圖將其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從而實現其稱霸全球的野心,A項正確;二戰結束后,美蘇冷戰逐步升級(如1948年柏林危機),國際形勢確實緊張,但題干核心是美國主動“宣布目標”的戰略意圖,而非單純描述形勢惡化,排除B項;題干中杜魯門的演講未直接提及蘇聯或雙方利益沖突,而是強調美國“向全世界宣布目標”的主動性,沒有涉及蘇聯的態度,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3.【答案】D
【難度】0.65
【知識點】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和蘇聯)。根據材料可知,漫畫中雙方都擁有核武器,且都標注“絕不使用,因為敵人會報復”,這體現了雙方在擁有強大威懾力量的情況下,一種相互忌憚的狀態,美蘇雙方在冷戰中都意識到使用核武器會帶來嚴重后果,從而保持克制與妥協,D項正確;漫畫主要強調的是雙方軍事力量對峙下的克制態度,并沒有突出意識形態的對立,排除A項;雖然美蘇爭霸會使國際關系緊張,但漫畫重點不是強調緊張局勢本身,而是雙方在緊張局勢下的克制行為,排除B項;漫畫中沒有體現出冷戰對峙全面升級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種相互制衡下的穩定狀態,排除C項。故選D項。
4.【答案】C
【難度】0.65
【知識點】德國分裂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民主德國。宣傳畫中提到“滾出去,戰爭挑戰者!”,并將與華盛頓簽約描述為“帶來不幸與死亡”,把與蘇聯的友誼描述為“帶來和平與面包” 。民主德國是蘇聯控制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華盛頓代表美國,美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核心。宣傳畫鮮明地將與美國(華盛頓代表美國)的關系負面化,將與蘇聯的關系正面化,體現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激烈的對抗,C項正確;宣傳畫中并沒有任何信息體現德國民眾渴望國家統一,主要強調的是與美國、蘇聯不同關系帶來的不同結果,排除A項;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并非這幅宣傳畫,排除B項;宣傳畫中沒有任何線索反映蘇聯對德政策的轉變,只是在強調與蘇聯友好以及與美國對立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
5.【答案】C
【難度】0.65
【知識點】兩極格局的瓦解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德國。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東西德在統一前分別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東德是計劃經濟體制,西德是市場經濟體制,統一后,盡管西德通過征收“團結稅”對東德進行基礎設施重建和企業改制等經濟整合措施,但由于之前經濟體制差異較大,東德原有的企業技術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東德人均GDP低于西部,失業率高于西部,這充分反映了兩德經濟體制差異帶來的后遺癥,C項正確;題干重點強調的是用“團結稅”來促進東德發展,但東德經濟仍存在諸多問題,并非主要說因統一導致財政負擔過重。雖然征收團結稅體現了一定財政支出,但核心不是突出財政負擔,而是東德經濟發展困境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涉及到東西德民族認同差異以及對政治整合的阻礙。整個材料圍繞的是經濟方面,排除B項;題干只是呈現了東德經濟上失業率高、企業倒閉等情況,并沒有表明這些經濟狀況引發了社會動蕩,沒有相關表述支撐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提高題
6.【答案】C
【難度】0.4
【知識點】冷戰爆發的背景、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根據漫畫中旗幟標志可知,該軍官形象代指美國,軍官插旗暗示二戰后大國勢力擴張與爭奪,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蘇雖未直接開戰,但通過代理人戰爭、軍事聯盟等方式爭奪勢力范圍,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局部沖突不斷,導致世界局勢仍不太平,C項正確;列強瓜分世界主要表現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殖民擴張,與二戰后時代背景不符,排除A項;法西斯擴張集中于1930—1945年,二戰結束后軸心國已戰敗,排除B項;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表現為北約與華約對立、冷戰政策等,漫畫中插旗行為更突出軍事擴張而非格局定型,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C
【難度】0.4
【知識點】杜魯門主義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美蘇)。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蘇聯對黑海海峽地區提出共管要求,這被美國視為蘇聯擴張的表現。1947年杜魯門主義正式提出,遏制蘇聯擴張,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美國的這些行動完全契合杜魯門主義“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特征,C項正確;雖然黑海海峽和地中海地區涉及美蘇在中東和近東的利益,但美蘇爭霸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排除A項;“和平演變”戰略主要是指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意識形態滲透、經濟誘惑等非武力手段,促使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發生演變。而在本題中,美國采取的是直接的軍事援助和軍事部署等手段,排除B項;“不均衡性”通常指的是美蘇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力存在差距,或者是兩大陣營內部存在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美國針對蘇聯的擴張所采取的遏制行動,排除D項。故選C項。
8.【答案】C
【難度】0.4
【知識點】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接受援助最多的前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韓國)均位于亞洲,且援助數額遠大于其他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正值冷戰時期,美國通過大規模的糧食援助,加強與這些亞洲國家的聯系,以制衡蘇聯和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這凸顯了亞洲在冷戰局勢下的戰略地位,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糧食援助,而非“糧食貿易”,排除A項;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確實會影響外交政策的制定,但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三權之間的博弈或它們對外交政策的具體影響,排除B項;美國的糧食援助服務于其霸權主義的需要,并非是為了解決糧食過剩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
9.【答案】B
【難度】0.4
【知識點】多極力量的成長、德國分裂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之間人員往來、包裹寄送頻繁,反映兩國民間交流密切,這種民眾間良性互動為德國重新統一奠定了社會基礎,B項正確;馬歇爾計劃實施于1947—1951年,與材料中70年代的數據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柏林墻開放發生于1989年,而材料數據截至1979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西德向東德寄送包裹數量遠超反向,反映西德經濟實力更強,東德可能存在物資短缺,經濟差距未必縮小,排除D項。故選B項。
創新題
10.【答案】(1)根據美國政府相關指示,可得出美國意圖在文化領域與蘇聯對抗,展示其制度優勢,鞏固西歐資本主義陣營。
根據策劃者言論及展廳三個維度設計,既承認社會問題,又強調進步性,可得出美國意圖塑造自由民主的良好國家形象,爭取更多國家支持。
根據展廳主題內容及理想場景,可得出美國意圖緩解民權運動高漲背景下的國內矛盾。
(2)美國政府最終更換“未完成的事業”展廳主題這一行為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反映出美國政治的復雜性:南部州議會及相關機構反對展覽內容,因為展覽涉及種族等敏感問題,觸動了南部一些勢力的利益和觀念。美國政府為了避免國內政治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平衡南方勢力,選擇更換主題,這體現了美國政治受國內不同利益集團影響的特點;原展覽主題在國際舞臺上“自曝家丑”,被認為是戰略失誤。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需要展示積極的國家形象以與蘇聯競爭,原展覽主題不利于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塑造和戰略競爭,所以更換為聚焦美國醫療領域成績的公共衛生主題,以展現美國的積極成就,維護其國際形象??傊@一行為體現了美國社會及制度的種種矛盾,其民主和對自身社會問題的修正是有限度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政治利益及冷戰戰略需求。
【難度】0.4
【知識點】“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杜魯門主義
【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和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與西方大國進行協調,以更好地對抗蘇聯及其衛星國在布魯塞爾所做的廣泛努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美國政府相關指示,可得出美國意圖在文化領域與蘇聯對抗,展示其制度優勢,鞏固西歐資本主義陣營。根據材料“過去展廳墻面貼滿美國報紙拼貼,涵蓋廢除種族隔離斗爭、民權運動等新聞標題,混雜于其他社會議題中;現在展廳設計圖表、模型等呈現“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未來展廳大幅照片刻畫不同膚色兒童(白人、黑人和亞裔)手拉手圍成一圈,共同玩耍的場景,寓意種族融合理想?!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策劃者言論及展廳三個維度設計,既承認社會問題,又強調進步性,可得出美國意圖塑造自由民主的良好國家形象,爭取更多國家支持。根據材料“該展廳開幕不久,就因種族隔離內容遭到南部州國會議員激烈反對而全面修改,最終將主題更換為聚焦美國醫療領域成就的公共衛生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展廳主題內容及理想場景,可得出美國意圖緩解民權運動高漲背景下的國內矛盾。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現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政府最終更換“未完成的事業”展廳主題這一行為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反映出美國政治的復雜性;根據材料“該展廳開幕不久,就因種族隔離內容遭到南部州國會議員激烈反對而全面修改,最終將主題更換為聚焦美國醫療領域成就的公共衛生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部州議會及相關機構反對展覽內容,因為展覽涉及種族等敏感問題,觸動了南部一些勢力的利益和觀念。美國政府為了避免國內政治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平衡南方勢力,選擇更換主題,這體現了美國政治受國內不同利益集團影響的特點;根據材料“當蘇聯人在太空競賽中領先時,我們卻在國際舞臺上自曝家丑,這是戰略上的失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原展覽主題在國際舞臺上“自曝家丑”,被認為是戰略失誤。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需要展示積極的國家形象以與蘇聯競爭,原展覽主題不利于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塑造和戰略競爭,所以更換為聚焦美國醫療領域成績的公共衛生主題,以展現美國的積極成就,維護其國際形象??傊?,這一行為體現了美國社會及制度的種種矛盾,其民主和對自身社會問題的修正是有限度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政治利益及冷戰戰略需求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祁东县| 建始县| 中宁县| 叙永县| 崇左市| 阳曲县| 新河县| 喀什市| 铁岭市| 阜康市| 青川县| 济源市| 上犹县| 宜兰市| 青岛市| 壶关县| 绥江县| 牙克石市| 崇左市| 海盐县| 株洲市| 华宁县| 环江| 桦川县| 泰和县| 新津县| 临夏县| 松原市| 滁州市| 保康县| 阳江市| 广东省| 大足县| 汝州市| 宜春市| 仁寿县| 勃利县| 南木林县| 祁门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