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思維導圖:知識梳理:一、國家的宏觀調控1.背景:(1)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3)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2.國內——國家干預經濟:(1)主要措施:A.加大政府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B.制訂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C.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等。(2)影響:(成就與問題)A.積極: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50年代——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時期”。B.消極: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解決措施: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3.國際——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1)三部分組成:A.金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B.投資:世界銀行C.貿易:關稅與貿易總協定(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評價:有利于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調,促進經濟發展;但美國居于主導地位。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1.背景:(1)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例如: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2)兩次世界大戰的促進: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2.內容:(1)原子能的開發利用(2)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3)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4)新材料的出現(5)生物工程技術3.影響: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三、社會結構的的新變化1.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表現:(1)農業和工業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2)“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評價:(成就與問題)①社會福利政策是國家調控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本質上仍然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②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③但是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當70年代發生“滯漲”后,西方國家減少社會福利。2.社會運動:(1)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2)婦女運動,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3)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還普遍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如美國學生發起反對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運動。五、對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認識1.這些變化,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3.新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工人階級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吸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深入探究】全面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實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一種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2)發展歷程(3)措施①國內:建立國營企業,實行國有化;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利用國家財政稅收政策,調節社會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福利國家”等。②國際: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使世界經濟走向體系化、制度化。(4)特點: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5)評價:①積極性: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局限,使生產、技術改造過程更加社會化,從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納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市場的供需關系得到調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②局限性: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知識拓展】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貸款主要用于穩定國際匯兌,保證各國匯率的穩定;而世界銀行提供的貸款主要是用于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是短期貸款,是一個調節機構;而世界銀行提供的是長期貸款,是一個發展機構。2.三種階層的劃分(1)“白領工人”:指工人階級中從事腦力勞動者,經濟收入、工作條件較好。(2)“藍領工人”:指工人階級中從事體力勞動者,經濟收入、工作條件一般。(3)“中間階層”: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如住房、汽車、股票等。3.辯證認識“福利國家”制度(1)“福利國家”制度實質上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它促進了社會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緩解了因貧困引發的許多社會問題,展示了西方民主的價值和普遍的社會關懷。(2)“福利國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會惰性,降低社會發展效率,并成為國家的沉重財政負擔,進而引發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政府在試圖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時,一定要從社會公正角度出發,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國家”制度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這樣才能趨利避害。問題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1945年大選中,提出福利國家主張的工黨大勝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丘吉爾和保守黨,隨后工黨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規模國家干預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業、福利國家、混合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政策。此后,保守黨也承認國家干預和市場經濟共存,支持充分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即“托利社會主義”。由此,兩黨政策大體一致,形成“共識政治”。英國經濟政策也“重返”國家干預,英國也出現戰后20年經濟的“黃金時代”。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以撒切爾為首的保守黨政府提出必須打破“中央集權管理、官僚體制和干涉主義結合的政府風格”以及“包羅萬象的政府措施”的口號,積極推動國企、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勵小股東多而資本少的“大眾資本主義”。在強化資本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廢除了大批經濟管制,開放市場競爭,取消價格、物價和最低工資的管制,鼓勵金融自由化,給銀行證券業大幅“松綁”,對企業和富人減稅,以刺激投資的積極性。此外,撒切爾政府還改革行政,裁減大批政府雇員,削減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內的公共開支。這些在較大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發展,但不少中下層人民也因此生活壓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發社會一定的不滿。——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吳必康《變革與穩定·英國經濟政策的四次重大變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英國“重返”國家干預政策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轉變的社會背景及其主要內容。(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政府經濟政策的認識。【答案】(1)積極影響:推動了英國戰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福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緩和英國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2)社會背景:凱恩斯主義失靈,社會經濟陷入“滯漲”,新自由主義思想興起。主要內容:推動社會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減少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調整國家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減少政府財政支持。(3)認識:經濟政策要結合國情,積極調整;合理的經濟政策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經濟政策調整應堅持以人為本。【詳解】(1)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一“英國經濟政策也‘重返’國家干預,英國也出現戰后20年經濟的‘黃金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英國戰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材料一“在1945年大選中,提出福利國家主張的工黨大勝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丘吉爾和保守黨”并結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相關史實可知,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福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根據材料一“保守黨也承認國家干預和市場經濟共存,支持充分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并結合維護社會穩定的相關內容可知,有利于緩和英國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2)社會背景:根據材料二“以撒切爾為首的保守黨政府提出必須打破‘中央集權管理、官僚體制和干涉主義結合的政府風格’。”并結合凱恩斯主義、美國經濟進入“滯漲”階段的相關內容可知,凱恩斯主義失靈,社會經濟陷入“滯漲”新自由主義思想興起。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二“積極推動國企、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勵小股東多而資本少的‘大眾資本主義’。”可知推動社會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根據材料二“取消價格、物價和最低工資的管制,鼓勵金融自由化。”可知減少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根據材料二“給銀行證券業大幅‘松綁’,對企業和富人減稅,以刺激投資的積極性。”可知調整國家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根據材料二“撒切爾政府還改革行政,裁減大批政府雇員,削減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內的公共開支。”可知減少政府財政支持。(3)認識:根據材料一“在1945年大選中,提出福利國家主張的工黨大勝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丘吉爾和保守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政策要結合國情,積極調整。根據材料一“英國經濟政策也‘重返’國家干預,英國也出現戰后20年經濟的‘黃金時代’。”可知合理的經濟政策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二“這些在較大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發展,但不少中下層人民也因此生活壓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發社會一定的不滿。”可知經濟政策調整應堅持以人為本。練習鞏固:基礎題1.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美國每年收入不到2500美元的家庭,其進款有十分之九花在物品和勞務上;每年收入在10萬美元的家庭,花在物品和勞務上的費用約占進款的一半……擁有大量收入的人,把他們的錢用于投資與投機。這反映了當時美國( )A.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 B.通貨膨脹有所緩解C.經濟繁榮背后隱藏危機 D.宏觀調控政策失靈2.20世紀70年代,以哈耶克為首的學者認為國家對于市場分配機制的人為干預會使得社會喪失前進的動力;社會公平應當是相對公平而不是財富分配上的公平,應當提倡的是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據此可知,提出這些主張的目的是( )A.恢復自由市場活力 B.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C.維護社會分配公平 D.強化國家經濟干預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中國家在資源領域成立了一系列原料生產和出口國組織,并在金融領域建立多個地區性金融組織,還提出建立全球貿易優惠制等建議。這些舉措旨在( )A.擺脫美蘇冷戰影響 B.參與全球經濟再分配C.應對“滯脹”的沖擊 D.增強自身經濟獨立性4.二戰以后,科技革命滲透在社會生產的多個方面,導致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從事第一第二產業人數比重下降,勞動者隊伍出現了知識化、腦力化和多層次化的新趨勢,以知識分子為主的中間階層不斷擴大。這一趨勢本質上反映了( )A.國家在市場主導和政府調節之間尋求平衡B.經濟全球化下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C.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提高推動生產關系變化D.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克服5.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曼徹斯特工會會員數量不斷減少。此后,曼徹斯特的城市空間功能發生重構,大量廢棄工廠被改造為科技園區和文創中心。這些現象出現的重要背景是,當時英國( )A.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B.“福利國家”規模擴大C.產業結構發生調整 D.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提高題6.20世紀美國經歷了四次經濟改革高潮,分別是20世紀初的反對及糾正托拉斯的弊端、30年代減輕危機惡果渡過危機、二次世界大戰后防止大危機重演、20世紀70年代解決經濟滯脹的問題。這四次經濟改革共同的核心問題是調整( )A.壟斷和競爭間的相互關系 B.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比例C.計劃與市場經濟手段比重 D.資本主義發展速度和規模7.下表所示為20世紀40—60年代意大利政府推行的各類經濟發展計劃。據此可知,這些經濟計劃的制定( )時間 計劃內容1945—1948年 戰后重建計劃1948—1950年 全國協調的新建設計劃1950—1957年 南部地區開發計劃1955—1964年 萬諾尼計劃(增加就業和收入方案)1960—1964年 綠色計劃(農業發展的五年計劃)1965—1969年 國民經濟計劃A.體現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加強 B.照搬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C.推動了意大利經濟的持續發展 D.消除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8.下圖是一時事漫畫,漫畫上從左至右依次代表美元、石油、全球。根據漫畫信息可知( )A.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然存在B.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仍占主導C.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仍需得到改善D.布雷頓森林體系繼續得以維系9.二戰后,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提出:“現代科學只是關心那些可以衡量的東西,而對這些事物的人文意義及其蘊涵的人文價值不再去追問與挖掘……雖然是一個‘富裕社會’,但不可能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更不可能是一個健全的社會。”這一觀點( )A.實質上是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B.揭示了人文主義與理性論脫節C.反思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危機 D.強調社會批判思潮產生的必然創新題10.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GDP:國民生產總值2021年1月,新美國安全中心發布《掌舵:迎接中國挑戰的國家技術戰略》報告,認為“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直接挑戰,美國有必要制定國家技術戰略,以保持其在創新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摘編自曹玲靜《21世紀以來美國科技政策演變特點及啟示》材料二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以來美國R&D經費投入的變化趨勢。 (2)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1世紀以來美國R&D經費快速增長的原因。(3)根據材料,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對“科學技術影響國家前途命運”予以闡釋。答案解析:基礎題1.【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國家宏觀調控出現的背景【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美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美國經濟雖然繁榮,但投資與投機活動猖獗,貧富差距較大,這為之后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C項正確;本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不同收入家庭的消費與投資情況,無法直接得出“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的結論,排除A項;通貨膨脹 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體實際需要,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物價持續、普遍上漲的現象,材料沒有反映當時美國通貨膨脹問題,排除B項;本題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無法得出“宏觀調控政策失靈”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A【難度】0.65【知識點】各國調控經濟的措施【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中哈耶克等學者反對國家干預市場分配,強調機會平等而非結果平等,其核心是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恢復市場自主調節機制,從而恢復自由市場活力,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分配公平的問題,材料強調的是排斥政府干預,恢復市場分配機制,無法得出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維護社會相對公平而非財富分配上的公平,排除C項;“強化國家干預”與哈耶克反對干預的觀點直接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國際經濟組織的相繼建立【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發展中國家在資源領域成立組織、在金融領域建立地區性金融組織以及提出全球貿易優惠制建議,主要是為打破壟斷資本對資源的控制,減少對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的依賴,從而增強自身經濟獨立性,D項正確;發展中國家的舉措主要聚焦于經濟層面,而美蘇冷戰主要體現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對峙,排除A項;材料中舉措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自身經濟穩定和獨立發展,而不是參與全球經濟再分配,排除B項;“滯脹”是20世紀70年代主要發達國家面臨的經濟困境,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二戰后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迅猛發展,進而引發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科技革命作為生產力進步的核心動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包括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階級構成)的調整。中間階層擴大、勞動者知識化等現象,本質上是生產力發展倒逼生產關系變革的體現,符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C項正確;題干未涉及政府政策或市場調節的具體內容,核心現象是社會結構因科技發展而變化,與國家經濟政策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社會結構內部變化”(如國內產業工人減少、中間階層擴大),而非跨國勞動力流動,排除B項;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的矛盾”,科技革命雖能緩解其表現(如通過生產力提升暫時掩蓋分配矛盾),但無法從根本上“克服”這一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曼徹斯特工會會員數量減少反映了傳統工業崗位縮減,廢棄工廠被改造為科技園區和文創中心,這體現產業結構從傳統工業向新興產業轉變,C項正確;工會會員數量減少與工廠改造無法體現社會矛盾加劇,排除A項;“福利國家”規模與工廠改造為科技園區、工會會員數量減少無關,且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城市空間功能的重構與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提高題6.【答案】A【難度】0.4【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評價、國家宏觀調控出現的背景、各國調控經濟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美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時代,但壟斷時代的到來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痼疾。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迫使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節,其關鍵就是在承認壟斷事實基礎上,保持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特征,A項正確;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比例、計劃與市場經濟手段比重等在不同時期的調整,都是為了更好地調整壟斷和競爭的關系服務的,不是四次經濟改革的共同核心問題,排除B、C項;資本主義發展速度和規模則是調整壟斷和競爭關系后可能產生的結果,而非核心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A【難度】0.4【知識點】各國調控經濟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40—60年代意大利。根據材料“全國協調的新建設計劃”“農業發展的五年計劃”“國民經濟計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以加強對經濟的干預,A項正確;材料中這些經濟發展計劃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經驗,但“照搬”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推動了戰后意大利經濟的發展,但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面臨滯脹問題,“持續發展”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弊端,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C【難度】0.4【知識點】國際經濟組織的相繼建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依據題干漫畫可知,石油與全球”綁定”,而美元又與石油”綁定”,由此可見美元仍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維護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C項正確;材料強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仍需得到改善,題干沒有涉及國際政治秩序的問題,排除A項;題干的主旨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美元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不是凸顯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石油資源不全是發達國家,排除B項;布雷頓森林體系在70年代初已經走向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C【難度】0.4【知識點】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馬爾庫塞認為現代工業社會只關注可衡量的東西,忽視了人文意義和價值,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理性成為社會的主導邏輯,壓抑了人的自由和創造力,導致社會發展的片面性,主要強調了現代科技進步下的弊端,C項正確;馬爾庫塞的批判并非直接針對科學技術,而是利用科學技術時忽視精神層面追求的反思,排除A項;馬爾庫塞主要強調科技發展和精神進步脫節,并未單獨強調人文主義發展的非理性化,排除B項;馬爾庫塞的觀點主要是針對現代工業社會的精神危機,而非僅針對社會批判思潮,排除D項。故選C項。創新題10.【答案】(1)R&D經費投入總額不斷增加;研發經費來源渠道的多樣化;企業日益成為R&D經費投入的主要力量。(2)美國政府重視科技;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多極化趨勢加強;中國強勢崛起。(3)闡釋:在世界近現代史中,科技至關重要。英國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崛起;美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工技術領先,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憑電子計算機、核能等技術獨占鰲頭。而未跟上科技變革步伐的國家則逐漸落后。可見,科技主導國家命運走向,唯有重視科技,才能在國際舞臺站穩腳跟。【難度】0.4【知識點】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詳解】(1)本題為對比題。時空為二戰以來的美國。根據表格中數據整體呈上升趨勢可知,R&D經費投入總額不斷增加;根據材料中研發經費來自聯邦政府、企業和其他可知,研發經費來源渠道的多樣化;根據圖表中信息可知,企業的經費投入在逐步上漲,企業日益成為R&D經費投入的主要力量。(2)本題為原因題。時空為21世紀以來的美國。根據材料“美國有必要制定國家技術戰略,以保持其在創新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可知,美國政府重視科技;根據材料中企業經費投入日益增長可知,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發展;根據材料“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直接挑戰,美國有必要制定國家技術戰略,以保持其在創新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可知,多極化趨勢加強;根據材料“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直接挑戰”可知,中國強勢崛起。(3)本題為評論解說題。時空為近現代的世界。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題干要求,可知需要闡述的論題為“科學技術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其次,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進行分析,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英國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崛起,美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工技術領先,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憑電子計算機、核能等技術獨占鰲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未跟上科技變革步伐的國家則逐漸落后。最后,進行總結概括,科技主導國家命運走向,唯有重視科技,才能在國際舞臺站穩腳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