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思維導圖:知識梳理: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2)表現①印度: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②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20世紀50年代,非洲大陸也掀起民族獨立風暴。(2)表現①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②阿爾及利亞: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軍與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也為國家獨立而斗爭。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3.拉丁美洲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丁美洲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迅速發展。(2)表現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②巴拿馬:巴拿馬人民也不斷開展斗爭,終于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1.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1)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2.非洲經濟的曲折發展(1)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1960~1975年,非洲工農業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了一倍。(2)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3)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3.拉丁美洲民族工業的發展(1)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2)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3)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1)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它們受到巨大打擊,促使它們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2)拉丁美洲各國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發展。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3)非洲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非洲國家已經成立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2.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1)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3)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深入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原因、特點及意義。1.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勢力。(2)亞非拉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在斗爭中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獨立解放愿望高漲。2.特點:(1)時間長:延續半個世紀。(2)范圍廣:遍及亞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3)成果大:徹底打碎了延續近五個世紀的殖民體系,建立了近百個新獨立的國家。(4)建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類社會制度,其中大多數是資本主義制度。3.意義:(1)亞非拉取得了國家獨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2)改變了過去落后的面貌。(3)作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提高了國際地位。(5)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知識拓展】1.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能夠成功的原因(1)兩次大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使帝國主義放松了對殖民地的控制。(2)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獨立起到鼓舞作用。(3)二戰后亞非拉人民的覺醒。2.亞非拉的民族獨立給我們的啟示(1)獨立是發展的前提。(2)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3)依據國情,制定政策并選擇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3.亞非拉地區貧窮落后的歷史根源以及應當采取的措施(1)歷史根源:長期的殖民侵略和經濟掠奪。(2)措施:努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等。問題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9年,新加坡頒布《新興工業法令》,1961年成立經濟發展局,后相繼頒布《經濟擴展鼓勵法令》《雇傭法》和《工業關系法令》等,確立以面向出口的工業發展方針。新加坡經濟發展概況1960—1975年 國民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1%1960—1978年 國內工業產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萬元增至9575.9百萬元1976年 國內產品出口美國1623.3百萬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萬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萬元,占4.6%——摘編自何啟拔《新加坡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速度問題》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經濟發展,利用國際資本紛紛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機會,積極引進外資,改變以往單純依賴美、英資本的局面。1968年,外國在巴西的直接投資為18.5億美元,1973年達到45.7億美元。把擴大出口視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杠桿,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亞和中東地區、拉美一體化協會成員國出口劇增。1967年,巴西在北部設立自由貿易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手表工業、光學儀器工業等,帶動北部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政府把“擁有高質量的人力”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資教育事業,向國外派遣大批留學生。1968-1973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1%以上,創造了“巴西奇跡”。——摘編自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現代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經濟發展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巴西奇跡”出現的原因。(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巴西經濟發展的啟示。【答案】(1)特點:立法保護;以出口工業為主體;速度快;工業生產依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原因:大力吸引外資;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建立自由貿易區,加速落后地區開發;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3)啟示:以經濟建設為重心;正確發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引導作用;重視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詳解】(1)根據材料“1959年,新加坡頒布《新興工業法令》,1961年成立經濟發展局,后相繼頒布《經濟擴展鼓勵法令》《雇傭法》和《工業關系法令》等,確立以面向出口的工業發展方針”可知,立法保護;根據材料“國內工業產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萬元增至9575.9百萬元”可知,以出口工業為主體;速度快;根據材料“國內產品出口美國1623.3百萬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萬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萬元,占4.6%”可知,工業生產依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經濟發展,利用國際資本紛紛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機會,積極引進外資,改變以往單純依賴美、英資本的局面”可知,大力吸引外資;根據材料“把擴大出口視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杠桿,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亞和中東地區、拉美一體化協會成員國出口劇增”可知,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根據材料“1967年,巴西在北部設立自由貿易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手表工業、光學儀器工業等,帶動北部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可知,建立自由貿易區,加速落后地區開發;根據材料“政府把‘擁有高質量的人力’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資教育事業,向國外派遣大批留學生”可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3)根據材料“1959年,新加坡頒布《新興工業法令》,1961年成立經濟發展局,后相繼頒布《經濟擴展鼓勵法令》《雇傭法》和《工業關系法令》等,確立以面向出口的工業發展方針”“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經濟發展,利用國際資本紛紛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機會,積極引進外資,改變以往單純依賴美、英資本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以經濟建設為重心;正確發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引導作用;重視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等方面分析。練習鞏固:基礎題1.英國末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于1947年3月到達印度后,形容自己猶如坐上了一艘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這體現出( )A.二戰促進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B.英國自愿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C.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D.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面臨危機2.1957年,黃金海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宣布獨立。首任總理恩克魯瑪摒棄殖民時期舊稱,將國名定為“加納”,這一名稱源于曾盛極——時的古代西非加納帝國。有研究指出:“選擇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名稱,暗含對殖民文化解構與本土文化重構的雙重考量。”由此可見,恩克魯瑪命名“加納”意在( )A.弱化西方殖民統治的歷史印記 B.重建古代帝國的統治秩序C.強化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紐帶 D.構建現代國家的文化根基3.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提出的“依附理論”的核心在于“中心—外圍”框架。這一框架認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是一個等級化的結構,發達國家(中心)通過貿易、金融和投資等機制,系統性地剝削發展中國家(外圍),從而維持后者的依附狀態。這一理論的提出( )A.旨在切斷與西方國家的聯系 B.基于反思國際經濟體系的結構性問題C.提高了拉美國家的國際地位 D.表明第三世界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4.二戰后,巴西政府制定全國性發展計劃,強勢介入采礦、鋼鐵、化工等部門,并采取保護國內市場的政策。1956—1961年,政府基本完成目標計劃,建立了汽車、造船及重型電機等制造業,鋼鐵、化工、造紙等工業部門也發展迅速。這說明巴西( )A.政府主導工業化進程 B.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C.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D.照搬蘇聯經濟發展模式5.下圖為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政府債務的變化圖。這可用于( )(注:政府債務是指由政府借入或政府擔保的債務。按國際通用標準,政府債務占GDP比重一般不能超過60%的警戒線,但沒有一個固定的“警戒線”適用于所有國家)A.證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風險小于發達國家B.證明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信用高于發達國家C.說明南北差距的縮小與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D.解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提高題6.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初期,西方大國對殖民地的獨立持有不同的態度。不同于英國、法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希望維持殖民帝國的構想,美國對歐洲統治下的殖民帝國深惡痛絕,認為它們是“孤立”的封建殘余勢力。美國的上述態度主要基于( )A.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 B.西方陣營的分化C.門羅主義的傳統政策 D.自身工業化的優勢7.20世紀60-80年代,大多數非洲國家修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型建筑,如索馬里國家剛院、蘇丹喀土程友誼廳,扎伊爾人民官、喀支隆會議大廈以及剛果(布)會議大廈等。這些大型建筑的修建( )A.體現了非洲均衡發展 B.消除了殖民主義影響C.促進了民族國家建構 D.化解了社會內部矛盾8.20世紀上半葉,墨西哥政府推動與墨西哥民族主義革命緊密相連的“壁畫運動”,要求迭戈·里維拉等藝術家在公共建筑上繪制融合阿茲特克傳統與社會主義思想的壁畫。此舉意在( )A.復興古代文明 B.美化公共建筑 C.促進民族文化認同 D.宣傳社會主義道路9.1951年,巴西爆發大規模輿論運動——“石油運動”,主張捍衛國有資源。社會各階層積極響應,他們齊聲高呼,“石油是我們的”。1954年,巴西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推動石油工業成為該國工業化的重要支柱。據此可推知發展中國家( )A.呼吁改變國際經濟秩序 B.要求確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C.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D.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重要性創新題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所示為1870年和1910年部分拉美國家主要貿易伙伴及其占比情況。區域 國別 主要貿易伙伴 在貿易總值中的占比(%)1870年 1910年北部拉美 墨西哥 美國 45.2 72.4古巴 美國西班牙 —— 65.8南部拉美 阿根廷 英國德國 38.5 63.5烏拉圭 英國阿根廷 33.6 61.3智利 英國德國 32.4 66.2西部拉美 秘魯 英國美國 —— 62.7——摘編自【美】斯坦利《拉丁美洲的殖民遺產》材料二 趙長華認為:“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工業化過程,其起點應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算起。”羅榮渠認為:“直到19世紀70至80年代,少數拉美國家才開始進入現代化的啟動階段。”林被甸認為:“獨立革命是拉美現代化的起點,‘拉美地區走向現代世界的變革,最早是在追求‘歐化’的目標下,與獨立革命同時起步的’。”他在后來又予以修正,認為拉美工業化啟動時間“定于19世紀70~80年代,可能是比較符合拉美歷史實際的考慮”。——摘編自韓琦《一致性和多樣性——拉美現代化模式研究中的兩種視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丁美洲部分國家貿易伙伴關系變化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拉美現代化的起點”不同觀點中任選一個予以闡述。答案解析:基礎題1.【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戰后亞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英國和印度)。根據材料可知,蒙巴頓將自己所處的狀況比喻為坐上了著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不采取措施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生動形象地體現出當時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面臨嚴重的危機,民族解放運動等力量讓英國統治搖搖欲墜,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英國末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對印度局勢的擔憂,未提及二戰促進印度民族意識覺醒相關內容,排除A項;英國是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等多種壓力,并非自愿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排除B項;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僅從蒙巴頓對印度局勢的描述不能直接得出這一結論,表述過于寬泛和夸大,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戰后非洲的民族獨立、戰后非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7年的非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古代加納帝國是西非歷史上的重要文明,以其名稱命名新國家,實質是將現代國家與本土歷史傳統綁定,通過文化符號的延續性構建國家認同的根基,D項正確;摒棄殖民舊稱(“黃金海岸”)確實體現了對殖民痕跡的否定,但題干更強調“重構本土文化”——即通過古代名稱建立新國家的文化認同,而非單純“弱化印記”,排除A項;現代加納是獨立的民族國家,而非恢復古代帝國的政體制。命名行為的核心是文化象征意義,而非政治秩序重建,排除B項;古代加納帝國的歷史影響主要限于西非,其文化紐帶與阿拉伯世界無直接關聯,題干也未提及阿拉伯元素,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難度】0.65【知識點】戰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根據材料可知,“依附理論”指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是一個等級化結構,發達國家通過貿易、金融和投資等機制剝削發展中國家。這顯然是對當時國際經濟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的一種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格局中所處的不利地位以及背后的制度性根源,B項正確;“依附理論”主要是在闡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并不是旨在切斷與西方國家的聯系。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提出該理論是為了揭示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而非采取極端的斷絕聯系的做法,排除A項;“依附理論”只是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種理論分析,并沒有直接提高拉美國家的國際地位,排除C項;“依附理論”并不是反對經濟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對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即發達國家主導的、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依附地位的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A【難度】0.65【知識點】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巴西。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題干明確提到巴西政府“制定全國性發展計劃”“強勢介入采礦、鋼鐵、化工等部門”,并通過這些舉措推動了汽車、造船、重型電機等制造業及鋼鐵、化工等工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系列行為的核心是政府主動主導和推動工業化進程,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強力干預,A項正確;“保護國內市場”僅是巴西政府采取的政策之一,題干更強調政府通過制定計劃、介入關鍵工業部門等全面推動工業化,排除B項;題干中提到的汽車、造船、重型電機、鋼鐵、化工等均屬于資本密集型或重工業,并非勞動密集型產業,排除C項;蘇聯模式以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公有制為核心,而題干僅體現巴西政府的計劃干預和工業發展,未提及“照搬”,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材料可知,發達國家債務占GDP比重高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慢、公共開支大、國家信用評級高融資成本低等,而發展中國家債務占GDP比重低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公共開支小、國家信用評級低融資成本高等,D項正確;國家經濟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很多因素,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高的發達國家不代表經濟風險就高于國家債務占GDP比重低的發展中國家,排除A項;政府債務占GDP比重不能等同于政府信用,且通常發達國家的政府信用高于發展中國家,排除B項;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的高低與南北差距的縮小、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提高題6.【答案】D【難度】0.4【知識點】戰后亞洲的民族獨立、戰后非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初期,美國的工業制造能力世界第一,相對于其他殖民帝國,美國更具有競爭優勢。經歷經濟大危機,各殖民帝國采取封閉保護的貿易政策,加劇美國優勢工業品對外輸出的難度,美國希望打破殖民帝國體系,打破世界的“孤立”狀況,來推動自身工業品的輸出,D項正確;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與美國要打破殖民帝國體系關系不大,美國還是基于自身國內因素的考慮,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陣營分化,排除B項;門羅主義主要用于拉丁美洲,且這一地區早已獨立,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C【難度】0.4【知識點】戰后非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非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20世紀60-80年代非洲國家的大型建筑,本質上是新興民族國家在政治獨立后,通過物質空間建構國家認同的手段。這些建筑以“去殖民化”為精神內核,通過象征主權、凝聚民族意識,推動了從“殖民地”到“民族國家”的身份轉變,是戰后非洲去殖民化進程在文化與政治層面的體現,C項正確;非洲各國獨立后面臨經濟基礎薄弱、地區發展失衡問題,大型建筑多集中于首都或主要城市(如蘇丹喀土穆友誼廳),無法體現“均衡發展”,排除A項;殖民主義對非洲的影響(如經濟依附、文化滲透)具有長期性,20世紀80年代非洲仍面臨宗主國經濟控制、文化認同沖突等問題,排除B項;非洲國家獨立后面臨族群、宗教、資源分配等矛盾,建筑本身無法直接解決結構性社會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C【難度】0.4【知識點】戰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詳解】根據題干是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墨西哥。根據材料“法戈·里維拉等藝術家在公共建筑上繪制融合阿茲特克傳統與社會主義思想”可知,壁畫運動融合了阿茲特克傳統與社會主義思想,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認同,C項正確;復興古代文明不是壁畫運動的目的,排除A項;美化公共建筑不是壁畫運動的目的,排除B項;雖然壁畫中有社會主義思想元素,但從題干整體來看,重點強調的是與民族主義革命相連,宣傳社會主義道路并非此次運動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通過文化融合來促進民族文化方面的認同,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D【難度】0.4【知識點】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巴西。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發達國家通過資本輸出、技術壟斷等方式控制其自然資源的問題。巴西“石油運動”主張“石油是我們的”,并通過成立國家石油公司實現資源國有化,本質是反對外國資本對本國經濟命脈的控制,捍衛國家經濟主權,D項正確;題干聚焦于巴西“捍衛國有資源”的具體行動,未提及對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題干中“成立國家石油公司”屬于國家對關鍵資源的控制,體現“國有化”而非“公有制主體地位”。公有制主體地位通常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關(如生產資料全民所有),而巴西是資本主義國家,此舉本質是維護國家經濟主權,而非推行社會主義所有制,排除B項;產業結構調整指優化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比例,而題干強調的是“捍衛石油資源國有化”,即國家對自然資源控制權的爭奪,而非產業結構本身的優化,排除C項。故選D項。創新題10.【答案】(1)因素:政治上: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推進;美國門羅主義的推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競爭加劇。經濟上:拉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貿易政策的調整。社會文化上:拉美民族主義興起;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加強。(任答兩點即可)(2)示例一:觀點:二戰后作為拉美現代化的起點。闡述:政治上,二戰后,拉美地區的一些國家開始逐步建立穩定的政治體制,并推進民主化進程,這為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經濟上,二戰后,拉美國家開始嘗試擺脫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模式,探索進口替代工業化道路,這標志著拉美經濟開始邁向現代化。外部因素上,二戰后,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拉美國家開始更多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這也推動了拉美的現代化進程。示例二:觀點:19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拉美現代化的起點。闡述:經濟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國家開始從殖民地時期的初級產品出口模式向工業化方向轉變,盡管這種轉變在當時并不徹底,但標志著拉美國家開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政治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國家紛紛獨立,并建立了以法國和美國憲法為藍本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盡管這些制度在本質上仍未擺脫殖民主義傳統的桎梏,但為后來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奠定了基礎。思想啟蒙與民族覺醒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地區出現了許多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們提出了許多關于現代化發展的理論和觀點,為拉美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思想支持。【難度】0.4【知識點】發展中國家的成就、戰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丁美洲;因素:根據圖表中,拉美國家主要貿易伙伴在1870年和1910年的占比變化,結合所學可從拉美的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美國對拉美政策的調整、已經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競爭狀態分析其政治原因可知,政治上: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推進;美國門羅主義的推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競爭加劇。根據材料“1870年和1910年”結合所學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美國家經濟發展狀態和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分析可知,經濟上:拉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貿易政策的調整。根據材料“1870年和1910年”結合所學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美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胡對外交流分析可知,社會文化上:拉美民族主義興起;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加強。(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的拉丁美洲;根據材料“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工業化過程,其起點應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算起”,可歸納其觀點是二戰后作為拉美現代化的起點。闡述:結合所學可從二戰后,拉美地區的一些國家開始逐步建立穩定的政治體制,并推進民主化進程;經濟上,拉美國家開始嘗試擺脫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模式;外部因素上,拉美國家開始更多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等角度具體展開闡述即可。根據材料“直到19世紀70至80年代,少數拉美國家才開始進入現代化的啟動階段”,可歸納其觀點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拉美現代化的起點。闡述:結合所學可從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經濟上,拉美國家開始從殖民地時期的初級產品出口模式的轉變;在政治上,拉美國家紛紛獨立,并建立了以法國和美國憲法為藍本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思想上,拉美地區出現了許多思想家和革命家,民族意識進一步發展等角度具體展開闡述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