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十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時空坐標線索1:大約1萬年前的中國,伴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并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麥農業區和南方水田稻作農業區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明清時期,隨著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改變了中國的食物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現代農業發展,食物儲備和食品生產也向現代化發展。主干線索線索2:古代形成西亞、東亞和中美洲等世界五大農業區,在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多在大陸內部或相鄰地區進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食物物種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業革命后,尤其是進入 20 世紀,食物的生產、儲備實現了現代化。但是保障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第49講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典例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2.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3.了解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和漁獵經濟①時間:遠古時期。②特點:使用木、骨和石等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過著遷徙的生活。(2)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①產生:大約1萬年前。[特別提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的根本因素。②表現農業 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______、大麥的原產地東亞:黃河中上游是___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業 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______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_________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小麥粟山羊河姆渡③影響經濟生活 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_________生活和生 產方式 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逐漸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科學技術 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逐漸發展起來生產者[特別提示]從采集到自己生產食物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1)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變為利用、改造自然,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2)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人類逐漸從遷徙生活轉變為定居生活。(3)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長,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交換。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文明的興起①表現: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2)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①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食物生產 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社會生活 古巴比倫王國 王室、神廟擁有許多土地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_________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尼羅河②中國食物生產 主要分為北方______農業區和南方______農業區社會生活 商和西 周時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 ____________的應用;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秦漢到隋唐時期 秦以后統治者推行____________政策;國家重視興修水利工程;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農業技術體系粟麥稻作鐵犁牛耕重農抑商③古希臘食物生產 大麥和小麥從______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社會生活 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拓展]古希臘的農業特征(1)土地貧瘠、人口增加等使古希臘的谷物生產不能自給自足,商品經濟意義上的農業占有重要地位。(2)農業在狹隘的公民集團內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農業為生的人口很少。西亞④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長時期內實行土地國有,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土地逐漸轉移到貴族或富人手中。⑤美洲食物生產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社會生活 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______收回村社[特別提示]古代世界農業多元化格局的原因:受自然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古代世界形成西亞、東亞及中美洲等不同特色的農業區。3.生產關系的變化(1)______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______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財產,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3)階級產生,______應運而生。男子女子國家二、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1.美洲物種的外傳(1)背景:_________的開辟。(2)過程:原產于______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逐漸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其他洲。〔概念闡釋〕“哥倫布大交換”一次新舊大陸之間經濟、政治、文化、動植物、人種及傳染病的大規模交流與互動。自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新舊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引發了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新航路美洲(3)表現項目 歐洲 中國玉米 ①從16世紀中葉起,在______地區廣泛種植 ②17世紀,傳遍歐洲 ①明朝,傳入西北、西南、東南沿海地區②__________前,遍布全國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甘薯 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 南歐鴉片戰爭項目 歐洲 中國番茄 ①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①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②清朝______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 ①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 ②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傳入中國光緒[拓展]美洲物種在中國傳播的特點(1)作物種類多:既有玉米、甘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番茄、辣椒等蔬菜物種,還有煙草這樣的經濟作物。(2)傳播途徑多元:傳入時間有先后、途徑不一,例如玉米多途徑傳入邊疆地區。(3)推廣種植迅速:玉米由邊疆丘陵地區很快推廣到內地平原地區,到鴉片戰爭以前在全國各省、州、縣均有種植。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農作物在美洲的推廣①種類: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②歷程小麥 由____________帶到美洲。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小麥產業隨之興盛水稻 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______世紀中期,成為產量僅次于小麥的北美第二大農作物歐洲移民18(2)禽畜傳入美洲①種類:牛、驢、馬、豬、羊、雞等。②意義: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的發展。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玉米適應了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②玉米、甘薯引入______,豐富了糧食種類。③_________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中國馬鈴薯(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①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②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①水稻在北美的推廣,促進了____________的發展。②在中國,______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玉米(4)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①美洲的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②中國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三、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農業生產的現代化①原因:____________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②過程20世紀中葉 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20世紀下 半葉以來 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______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大型農場、_________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工業革命化肥養殖場③表現農業機械現代化 原因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特點 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______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影響 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中國雜交育種技術進步 成就 美國 ______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菲律賓 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中國 2014年,“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意義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1930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特別提示]歐美各國農業機械化的完成時間:在20世紀中葉,并非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畜牧業現代化:從給料、給水到產品收集、包裝、運輸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3)漁業現代化①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②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③養殖種類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糧食儲備技術的發展原始農業社會 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20世紀50年代 ______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____________低溫儲糧技術21世紀以來 低溫、______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美國機械制冷低氧(2)食物儲存技術的發展①冷凍食品加工的發展:自20世紀20年代起,冷凍食品加工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②冷凍食品儲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③中國冷鏈物流產業:2010年,中國頒布《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大大促進了這項產業的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拓展]冷鏈物流產業的優缺點(1)優點:提高了食品的保鮮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證了食品的安全輸送等。(2)缺點:行業標準落實不到位,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冷鏈物流理念推廣薄弱等。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背景 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措施 ①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②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____________的方針基本自給(2)食品安全①原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_________,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②措施世界 各國重視____________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中國 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______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抗生素食品安全法律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中國由采集經濟到農耕經濟的發展[史料一]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問題1]史料一中農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的深遠意義。[提示]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意義: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拓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1.主要區別項目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農具、 動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生產技術 直接經驗 現代科技生產目的 自給自足 商品化使用肥料 天然有機肥料 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作物品種 農家原有品種 人工培育品種項目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生產單元 個體小農為主,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粗放經營為主 家庭農場為主,集約經營,依賴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支撐物質循環 內循環,農產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環,農產品加工非常深入,產業鏈延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2.轉變的意義(1)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2)有利于保證農產品供給的質量。(3)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主題 2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史料二][問題2]結合所學知識,以“交流與聯系”為主題,解讀史料二。[提示]解讀:新航路開辟;新舊世界(或新舊大陸)之間物種交流、疾病傳播;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聯系;疾病傳播給人類帶來災難。[史料三]從明末清初起,福建、廣東、漢江流域等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山區都被開墾出來(因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礎——當然,它也帶來一個消極后果,即當地水土流失的加劇。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變了食物生產形勢,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進而在許多地方導致國家級政治制度的興起,因為那里的人們第一次有了足夠多的剩余食物來供養統治階級。[問題3]根據史料三,歸納概括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有哪些?[提示]影響:對中國: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促進了人口的增加;但過度墾荒,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對非洲:促進非洲人口增加;推動非洲國家級政治制度的興起。[拓展]“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1.積極影響(1)改變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亞洲人的生活方式。(2)改變了各地的食物生產結構。(3)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亞洲在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產作物,令糧食充足,刺激了亞洲人口增長。(4)歐洲最早傳入美洲的物種之一——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變成使用馬匹狩獵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樣,來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為制造番茄醬的原料,并且成為馳名商標。2.消極影響(1)歐洲人帶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為沒有抗體,造成很多人喪生,大量的文化流失。(2)農作物的大量種植導致地表過度開發,加速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典例研習 · 立標桿1.(2022·山東高考·11)下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種作物是( )A.小麥、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麥、甘蔗 D.水稻、甘蔗[答案] C[解析] 根據地圖中物種傳播路線可知,一條由西亞向東亞、歐美地區傳播,另一條由東南亞向美洲、非洲等地傳播,結合所學可以判斷,這兩個物種分別是小麥和甘蔗,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玉米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后向其他地區傳播,與圖示起源地不符,排除A、B兩項;水稻起源于中國,與圖示起源地不符,排除D項。2.(2025·德州)據考證分析,100萬年前全球人口僅有1萬~2萬;距今10萬年時,只有2萬~3萬,千年人口增長率不足1%。新石器時代,世界人口雖增長極其緩慢,但出現了有意義的增長狀態。世界人口出現“有意義的增長狀態”主要是因為( )A.原始農業產生 B.鐵制工具普及C.私有財產出現 D.人類居所穩定[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新石器時代,世界人口雖增長極其緩慢,但出現了有意義的增長狀態”和所學可知,新石器時期,原始農業的出現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為定居生活提供了可能,A項正確;新石器時代并沒有鐵器出現,排除B項;私有財產出現也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即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的,排除C項;人類居所穩定的前提也是農業的出現與發展,排除D項。3.(2025·滁州)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記載的人可能叫庫辛,他的名字被刻在考古發掘出的泥版上,該泥版是一份賬單(如圖),其內容大意是:“在37個月里,總共收獲了29 086單位的大麥,記錄者庫辛。”對這塊“泥版”正確的解讀是( )A.泥版系六千年前文物B.泥版上文字是阿拉馬字母C.庫辛是一位雅利安人D.大麥的原產地在兩河流域[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麥在37個月內被大量收獲并記錄。這反映了在兩河流域(特別是蘇美爾和古巴比倫地區)大麥是重要的農作物。大麥的種植在這些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其原產地,D項正確;泥板上的文字屬于楔形文字,是由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所發明的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所以泥版不是六千年前的文物,排除A項;阿拉馬字母是一種古代的字母系統,主要用于書寫亞蘭語,與楔形文字是不同的文字體系,排除B項;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南亞次大陸,并在那里建立了印度河流域文明,泥版記載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或古巴比倫文明相關,而非印度河流域文明,排除C項。4.(2023·浙江6月高考·19)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A.黃熱病的肆虐B.工業企業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人口增長的同時,食物在降價,說明食物供應的充足,結合所學可知,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極大提高了食物的供應,C項正確;黃熱病的肆虐,會帶來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項;工業企業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帶來食物的降價,如果食物種植跟不上,同樣會漲價,排除B項;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5.(2023·海南高考·11)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可可樹被廣泛引種,而后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成為大眾化商品,綜上可知,這一變化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下的結果,C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商業格局發生變化,但與材料信息中引起的變化關系不大,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6.(2022·湖南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傳統社會人均年需求原糧696市斤計算——改編自李小云等《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糧食供需關系演變的趨勢,并分析其影響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圖中某一時段,圍繞“糧食生產與社會生活”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 (1)趨勢: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糧食占有量秦漢至宋元總體上升,明清下降。影響因素:人口社會環境、氣候變化、耕作技術、作物品種引進、水利灌溉、耕地面積等。(2)示例:明清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的壓力。明清時期中國的農耕經濟繼續向前發展,但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出現了相應的社會問題,比如人地矛盾的緊張,農民的糧食問題等等,而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人口與物種的大交換,給中國帶來了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這些農作物的引進,促進了糧食的生產,豐富了食物種類,改善了飲食結構,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的壓力。[解析] (1)趨勢:從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從人均的數量可得出人均糧食占有量秦漢至宋元總體上升,明清下降。影響因素:根據所學,可從人口社會環境、氣候變化、耕作技術、作物品種引進、水利灌溉、耕地面積等角度概括。(2)示例:從材料的內容可得出主題為明清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的壓力。根據所學,從明清時期人口增長、農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時期中國的農耕經濟繼續向前發展,但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出現了相應的社會問題,比如人地矛盾的緊張,農民的糧食問題等等,而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人口與物種的大交換,給中國帶來了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這些農作物的引進,促進了糧食的生產,豐富了食物種類,改善了飲食結構,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的壓力。(共10張PPT)第二十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單元總結〔網絡構建〕〔拓展深化〕一、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和意義1.基本特征(1)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3)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義(1)原始農業出現后,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能夠從一小塊土地上獲得的食物,和在較大塊土地上采集狩獵獲得的一樣多。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了有關生物繁殖的知識,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產品,找到了比較穩定可靠的衣食來源。(2)農業出現后很快成為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3)由于農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可以生產出除滿足生產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糧食,貧富分化和階級產生,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工,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總之,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礎。二、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1.歐洲具有主導性: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2.內容具有豐富性: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范圍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4.結果具有兩重性: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也給美洲帶來了災難。5.時間具有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三、農業生產現代化的特征1.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的手工勞動,降低勞動者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2.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3.農業經營方式產業化。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提高農業的經營效益。4.農業服務社會化。形成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農業產業布局區域化。發展農業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6.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既有利于增強農業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發展后勁大為增強。7.農業生態環境現代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用現代化的手段保護生態環境。8.農業勞動者現代化。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高科技技能,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9.農民生活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0單元第49講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課件.pptx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0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總結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