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第二十一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單元總結〔網絡構建〕〔拓展深化〕一、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的演變1.農耕文明階段(1)工具: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早期人類主要以石器、骨器或木器等為主,后隨著青銅出現,人類進入青銅時代,但各文明中青銅農具較少。冶鐵技術出現以后,由于鐵器更為鋒利與原料易得,人類進入鐵器時代,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2)勞作方式:經歷氏族公社集體勞動到奴隸制集體耕作,再到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家庭式勞作。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處于“刀耕火種”階段,早期人類實行集體勞動、產品公有的社會制度。伴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各文明進入奴隸制集體耕作階段,使用奴隸進行集體耕作。鐵農具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成為主要勞作方式,盡管莊園在西方中世紀占重要地位,但莊園內部,仍是家庭式勞作。手工業則以手工業家庭和手工業作坊為主要形式。2.工業文明階段(1)工具:18 世紀中后期,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蒸汽機和電動機、內燃機的先后出現,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成為重要勞動工具。(2)勞作方式: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手工工場被近代化工廠所取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與資本的集中,產生壟斷與壟斷組織這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機械化的使用推廣也使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可能,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化經營。3.信息文明階段(1)工具:二戰后,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傳統產業逐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人類進入信息時代。(2)勞作方式:互聯網出現后,電子商務在改變傳統貿易方式的同時,也改變當代企業的生產方式,訂單式生產、遠程辦公及智能控制使現代企業紛紛出現。二、現代科技進步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1.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于農業生產,代替了石器工具;農業機械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2.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使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3.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4.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比重,新科技革命后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5.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人們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的改變。(共58張PPT)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十一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時空坐標本課主要闡述了古代、近代和現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演變,伴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的勞作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轉變。主要表現在:1.古代:農業工具從石器發展到鐵器,勞作方式也從集體耕作逐步發展為家庭式或莊園式勞作;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進步,出現手工業家庭和手工業作坊兩種勞作方式。2.近代:以兩次工業革命為先導,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工具走向機械化和電氣化,工廠制度形成,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主干線索3.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新科技革命開始并逐步深入,生產工具呈現出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特點,對人類的勞作方式、文化生活等產生革命性影響。第50講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典例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1.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2.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人工智能技術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3.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種類: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2.石器時代工具: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增加了______。3.青銅農具(1)原因:人類逐漸掌握了_____________技術。(2)出現地區:最早出現在______、北非地區。(3)局限: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磨制青銅冶煉西亞4.鐵制農具(1)發明和傳播: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率先掌握了_______技術。(2)優點: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3)中國鐵制農具:______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_______法制作的農具。冶鐵戰國灌鋼〔概念闡釋〕傳統農業從夏至春秋之前是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第一階段,在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等方面仍然保留了它所由脫胎的原始農業的某些痕跡。農具的種類和性質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但開始了金屬農具排斥和代替石、骨、蚌和木質農具的漫長過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本時期的農具,無論在質料、形制、品類和使用的動力等方面都發生了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唐代江南地區出現了曲轅犁,宋代進一步完善和普及,標志著中國傳統犁臻于成熟。5.灌溉工具(1)概況: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2)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______,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了革新;唐代出現了_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6.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______來喂馬。翻車筒車馬槽(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1)中國①約 3 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_______縫制獸皮。②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③漢朝:使用紡車紡紗,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________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④元朝以后:__________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2)古代西方:出現紡紗用的紡車。骨針提花機紡織機2.陶瓷業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3.金屬冶煉工具(1)古人用鍛打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屬器具。(2)許多地區采取______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鑄造(三)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1)原因:隨著____________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2)代表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_________勞作日漸普及。鐵犁牛耕家庭式[拓展]家庭式勞作生產模式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農民生活相對比較穩定,且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為中華各民族大團結作出了一定貢獻。②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穩定社會秩序,穩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③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2)消極影響①較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制約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升級,影響社會發展。②受自然災害、戰亂、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體現出其具有脆弱性。③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也體現出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2.農業莊園式勞作(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_______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2)代表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_______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集中塢堡[拓展]中古時期歐洲莊園的特點(1)土地構成:莊園采用勞役地租的經營方式,這就決定了莊園的土地被劃分成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兩部分。農奴份地的所有權歸封建主,農奴的子弟在繼承份地時要向封建主繳納繼承金。(注:依附于領主的封建農民,史稱農奴)(2)勞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監督農奴耕作,并在莊園內修建倉庫、馬廄等,備有耕畜和一些農具。(3)勞動分配方式:自營地上的收獲全歸封建主,農奴靠耕種自己的份地維持生活。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1)經營形式:手工業家庭與官營、民營作坊。(2)特點:往往是手工業者____________,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世代傳承二、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1.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1)機器大生產①背景: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拓展]手工工場與手工作坊的區別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與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術、組織規模與分工方面不同之外,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封建手工作坊內部是封建的師徒關系,而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是以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和被雇傭關系代替封建剝削關系。②標志: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_______________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③特點: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2)工廠制度①背景:______的出現。②特點改良蒸汽機工廠時間 實行倒班制規章 工廠主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生產 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以保證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原料 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③影響:____________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3)近代中國的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①產生: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②初步發展:______、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工廠制度江南制造總局張謇〔概念闡釋〕何謂“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它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業生產的一場生產與技術革命。革命性的變化:①生產方式:由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②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到機器工廠;③生產動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隨之進入機器時代、工廠時代、蒸汽時代。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①問題: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②解決: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建設______,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2)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①工業革命中英國的____________、鐵路運輸發展迅速。②歐美國家形成了_______________,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新城人工運河水陸運輸網(3)工業革命促進了鄉村的改變①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____________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②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①原因:工廠制度及____________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們必須守時,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②表現: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及市區街道多設有標準鐘。農業機械蒸汽機車(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①原因:____________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表現英國等西 方國家 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中國 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機器生產(6)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①表現: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②結果: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_______________的誕生;經過斗爭,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長工時受到限制,最低工資得到一定保障。馬克思主義[拓展]兩次工業革命的概況對比項 時間 開始標志 領先國家 影響第一次 工業革命 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期 “珍妮機” 英國 “蒸汽時代”;工廠第二次 工業革命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電力的廣泛使用 美國、 德國 “電氣時代”;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三、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1.計算機技術(1)計算機出現:________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____________”問世,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2)網絡①________年,美國國防部建立起軍用網絡。②互聯網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目前已遍布全球。(3)人工智能:20世紀50年代________________被美國科學家提上日程。1946埃尼阿克1969機器模擬智能2.空間技術(1)開始:______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發展:俄羅斯、美國、法國、中國等國家已研發出多種類型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嚴密的地球測控網。3.海洋技術(1)美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曾在水下數千米處發現了____________群落,并且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2)中國:2020年中國“_________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 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57海洋生物奮斗者4.新材料技術:高分子材料、______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概念闡釋〕“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含義(1)農業革命: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2)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開始于 18 世紀 60 年代,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業生產的一場生產與技術革命。納米(3)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產、處理手段的高度發展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以互聯網的普及與全球化為重要標志。(二)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1.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_________的巨大飛躍,也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2.人們的____________產生了巨大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生產力勞作方式3.促使____________結構與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一、第二產業的從業者大幅度減少,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4.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1)網絡和智能手機在工作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2)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____________。(3)全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上超越時空界限,匯集各種渠道的信息。社會階層通信交流〔概念闡釋〕全媒體“全媒體”指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融合接收(三屏合一)的信息傳播方式。它實現了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4)新科技革命促進了人們______的變化,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得地球成為“_________”,計算機網絡技術促進了信息的傳播,方便了人類交流,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認知視野。視野地球村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認識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史料一]16世紀至19世紀前期英國城鄉人口統計表時間 農村人口數 城市人口數16世紀 337.5萬 112.5萬19世紀前期 400萬左右 800萬左右——荻茨《英國經濟史》[問題1]史料一反映英國城鄉人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明工業革命產生怎樣的影響?[提示]變化:農村人口增長緩慢,城市人口增長迅速。影響: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史料二]19世紀下半葉,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技術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與英國展開經濟競爭,工人運動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國政府出臺了《初等教育法》(又稱《福斯特法案》),進行強制初等教育,標志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問題2]根據史料二,指出19世紀英國初等教育發展的背景有哪些?有何特點?[提示]背景:工業革命完成技術革新的要求;工人運動的發展。特點:通過立法方式發展教育;政府干預。[史料三]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固然是開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得到空前的變革和發展。……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動了城市化。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個)“自由國度”的環境觀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階層……不顧城市環境和大眾的生存,盲目放肆地開發,貪婪地消耗著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們寶貴的生命。——湯艷梅《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問題3] 19世紀,“霧都”一詞成為倫敦的標簽。根據史料三,概括19世紀的倫敦成為“霧都”的原因。[提示]原因: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帶來的環境污染;環保觀念缺乏;資產階級盲目開發,破壞環境。[拓展]辯證分析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角度 內容積極 影響 (1)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縮小,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增大(3)階級關系變化,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并成為社會發展主導力量(4)工業城市興起,加速城市化的進程(5)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角度 內容積極 影響 (6)帶動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7)家庭規模縮小,生活內容豐富(8)教育普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高(9)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消極 影響 (1)社會發展帶來貧富分化的差距加大(2)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3)城市發展帶來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典例研習 · 立標桿1.(2024·臨汾)河西走廊地區發現了數千座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壁畫墓,圖1和圖2是這些壁畫墓中出土的兩幅壁畫。兩幅圖可用于說明當時( ) 圖1 撒種耕地圖 圖2 打麥場A.莊園式勞作的出現 B.鐵犁牛耕全國普及C.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D.稻麥復種得以推廣[答案] C[解析] 根據壁畫內容可以看出,當時河西地區出現了耕耙耱技術,而且有專門的打麥場,說明農業生產水平較高,C項正確;通過壁畫內容判斷不出這屬于莊園式勞作,排除A項;材料僅僅涉及河西走廊一帶,無法得出當時鐵犁牛耕技術在全國普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水稻,排除D項。2.(2025·長春)據某學者研究統計,漢代一個五口之家的自耕農種60畝土地,年收入為120石,下表為其全年支出情況。據此可以推知( )單位:石生活用 納稅用 生產用 祭祀往來用口糧—80 地稅—4 種子—6 祭祀—3食鹽—5.5 算賦口賦—6 飼料—8 其他—2衣著—4.5 農具—5 小計—90 小計—10 小計—19 小計—5A.土地私有存在危機 B.小農經濟難以維系C.實行均田迫在眉睫 D.豪民兼并容易產生[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漢代一個五口之家的自耕農種60畝土地,年收入為120石”可知,西漢時期擁有六十畝土地的自耕農家庭,在總收入120石減去全年支出(124石)后沒有剩余,這容易導致自耕農走向破產,從而為豪強地主兼并土地提供了有利契機,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自耕農的收支情況,并不是土地私有制出現危機,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五口之家的自耕農種60畝土地的收支信息,并不能據此得出小農經濟難以維系的結論,排除B項;均田制是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3.(2023·浙江6月高考·14)歷史上的技術變革層出不窮,人類社會生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下列項中,關于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生活變化的對應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A.鐵犁耕作技術——從遷徙過渡到定居B.鋼筋混凝土技術——創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C.雜交育種新技術——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生鮮食品D.移動通信技術——與外界溝通更加便捷[答案] D[解析] 據所學可知,移動通信技術方便人們之間更好地交流與溝通,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促進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的是原始農業的出現,排除A項;鋼筋混凝土技術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質量,與城市夜生活之間沒有必然關聯性,排除B項;雜交育種新技術能改良作物品種,同時增加作物產量,而生鮮食品涉及的技術是食物儲存技術,排除C項。4.(2024·南陽)曼徹斯特的棉織工廠里,空氣中經常彌漫著混雜機油的棉塵……為了開夜工,要用大量的蠟燭,但是幾乎完全沒有通風設備。因此,在工廠里經常能夠聞到人身上發出的汗臭味,以及機油、棉塵,還有夜晚蠟燭發出的惡濁氣味。這可用來說明( )A.工業生產的社會環境較為惡劣B.工業資產階級缺乏人文關懷C.受自然條件限制電力供應不足D.不斷開拓國內市場成為必然[答案] 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工業革命時期,工人的勞動環境非常惡劣,這是資產階級無限追求利潤,殘酷剝削工人的體現,說明資產階級缺乏人文關懷,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工廠的生產環境惡劣,并不是工業生產的社會環境惡劣,排除A項;電力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2023·湖南高考·16)對右圖的合理解釋是( )A.機械投入減少反映農業集約化程度降低B.農業技術變遷呈現出節約勞動力的傾向C.化學品廣泛使用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D.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業逐步走向衰落[答案] B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數為100)[解析] 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1910—1990年間,美國勞動力的使用量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機械、化學品的使用量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生產中機械化可以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化學肥料的使用使得農民不再需要高強度地進行耕作和管理農作物,大大縮短了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說明機械化、農業科技助推農業節約勞動力,B項正確;機械化作業有利于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排除A項;生態環境問題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不單單是化學品造成的,排除C項;美國“農業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實,勞動力的減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排除D項。6.(2024·全國甲卷·33)18世紀上半葉,英國紡織廠女工如果在勞作的時候停下來休息,并不會有人過多在意。而到了18世紀下半葉,紡織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和調配,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紡織廠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這使得女織工不能夠輕易休息。這一現象表明工業革命(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B.提高了工人生產自主性C.推動了生產組織的變革D.強化了工廠的管理能力[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18世紀下半葉,紡織廠的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發生了變化,女工不能輕易地休息。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下半葉,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新引發了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工廠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工廠制度帶來了生產組織的巨變,因此材料的現象表明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組織的變革,C項正確;工業革命束縛了女工的人身自由,排除A項;工業革命降低了工人生產的自主性,排除B項;工業革命改變了紡織廠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強化了工廠的管理能力,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1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總結課件.pptx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1單元第50講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