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第二十四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時空坐標1.古代水陸交通:陸路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中國、羅馬等一些中央集權國家重視修筑人工道路,中國、法國等國家人工運河比較發達;在海洋航線方面,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典型代表。水陸交通的發展改善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2.近代以來的交通發展:以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式(機械牽引動力)交通工具的進步為標志,大大加強了各大洲之間交往,也便利了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主干線索3.20世紀以來,現代交通獲得巨大發展:汽車產業的進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鐵、飛機及遠洋輪船的研制,極大地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第53講 交通與社會變遷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典例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2.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水陸交通的變遷(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古代交通產生和發展的原因(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___”。(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3)生產的發展推動了______道路的鋪設。路人工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1)陸路交通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_________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中國 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______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代:開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____________唐代:______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構成了以______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各行省咸陽絲綢之路驛道大都〔概念闡釋〕直道、馳道直道是秦朝都城咸陽到九原郡的軍用直達道路,馳道是從咸陽到各郡的“高速”道路。(2)水路交通中國 春秋時期:已有運河秦朝:秦始皇開鑿了______,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大運河以______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 800千米,為世界之最西方 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______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②17世紀荷蘭_______________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靈渠洛陽米迪阿姆斯特丹[拓展]秦帝國與羅馬帝國交通體系的不同點秦帝國以維護統治為目的,羅馬帝國與對外侵略聯系緊密;秦帝國以公路為主、運河為輔;羅馬帝國以海運為主,公路為輔;秦帝國交通體系呈現閉合的特點;羅馬帝國交通體系呈現開放的特點。(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國的海洋航行(1)漢代:西漢時期,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______,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____________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及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3)明朝:1405—1433年,鄭和___次下西洋,遠達紅海、東非沿岸等地。(4)“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已形成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日本航海技術七2.世界航海活動(1)新航路開辟之前:波利尼西亞人、腓尼基人、維京人、阿拉伯人分別在太平洋、地中海、北大西洋和______地區、_________地區活動。(2)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新航路。3.全球航路的建立(1)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2)_________年,蘇伊士運河開通。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北海印度洋1869(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鐵路時代(1)蒸汽機車:1814年,____________改進蒸汽機車。(2)鐵路網:19世紀上半期,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3)中國鐵路的發展:①_________年,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唐胥鐵路建成。②1909年,______鐵路竣工。斯蒂芬森1881京張[特別提示]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是外國人主持修建的我國第一條鐵路。2.航運(1)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______。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2)中國的航運事業: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辦的_______________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3.汽車:19世紀80年代,______人發明了汽車。汽船輪船招商局德國(四)交通與社會變遷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2.交通的改變使許多城市成為重要樞紐或港口。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____________。信息交流[拓展]現代世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趨勢:提高運輸效率,運輸趨于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①“高速化”就是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超音速飛機的發展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②“大型化”就是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在船舶方面表現最為明顯。③“專業化”主要指交通運輸工具的專業化,不同的貨物用不同的運輸工具運輸,有利于集中裝卸和技術創新。集裝箱運輸是專業化最突出的體現。二、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一)陸海交通的發展1.汽車的發展(1)福特T型汽車,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它的生產是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與______的典范。(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______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管理汽車[拓展]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三個階段(1)初創階段,標志是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和投產。(2)摸索成長階段,該階段從1960年到1980年,以第二汽車制造廠、四川汽車制造廠和陜西汽車制造廠的建設為主線。(3)全面快速發展階段,80年代以后。2.高速公路的發展(1)世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高速公路出現;__________________,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2)中國:1988年建成的上海滬嘉高速,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到_________底,中國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20年〔概念闡釋〕高速公路是專供汽車分向、分車道高速行駛,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車道以上的公路。[拓展]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特點特點:起步晚;發展快,成就巨大;投資主體多元;投資形式多樣。3.高速鐵路的發展世界 _______年,日本的“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中國 2008年,______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4.航運業的發展(1)世界:突出表現在航海雷達的使用和____________通信系統的發展。(2)中國:1978年前主要是為____________服務,此后逐漸融入市場。1964京津海事衛星國防建設(二)航空的發展1.現代世界航空的發展1903年 美國____________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1914年 美國開通從舊金山到_________的航線,是世界上第一條空中航線1919年 定期的____________在歐洲開通20世紀70年代 ____________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萊特兄弟洛杉磯國際航班寬體客機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空發展(1)________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2)到2019年,中國民用航空飛速發展。1950[拓展]新中國交通快速發展的原因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②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有利于集中力量發展交通運輸業。③利用了兩次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動。⑤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持續加大對交通運輸投資。(三)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1.各種交通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息息相關的整體,世界成為了“_________”。地球村[拓展](1)交通發展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①交通發展縮短了經濟貿易交易的時間。②交通發展擴大了經濟貿易交流的地域。③交通發展提高了經濟貿易交往的頻次。④交通發展增強了經濟貿易結算的總量。(2)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趨勢①動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機械力發展。②技術:由從西方引進到中國自研自制。③地區發展差別:城市近代化進程顯著,鄉村緩慢。④對象:由權貴富紳向平民化、普及化發展。⑤進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種勢力的阻撓,發展緩慢,后來進程日益加快。⑥種類:鐵路、公路得到發展,海上和內河航運發展較快,航空事業有所進步。2.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____________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3.交通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4.____________的潮流出現,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城市經濟大眾旅游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認識古代交通的變遷和影響[史料一]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內,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費拉米尼烏斯大道由羅馬直達翁布里亞東海岸,通往東北部的瓦萊利亞大道由羅馬通向東北部地區。這些大道對維護帝國的統治和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使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諺語即說明了羅馬交通高度發達的盛況。——《世界歷史》解說詞第15集古代羅馬文化[問題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目的,概括其影響。[提示]主要目的:加強帝國遼闊疆域的聯系,維護帝國的統治。影響:維護了帝國的統治,加強了帝國各地的聯系,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史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初并天下,確立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新的專制主義政體,由中央政府主持,進行了“治馳道”的偉大工程,形成了通達全國的交通,作為“周定四極”“經理宇內”的條件。……漢武帝時,開通往“南夷”地區的通道,平治雁門地區的交通險阻,打通西域道路,開鑿漕渠……當時,海內成一體,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農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大體完成了合流的歷史過程。——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問題2]根據史料二,指出秦漢交通發展的主要特點。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漢交通發展對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示]特點:中央政府主導;輻射面廣,通達全國;陸路和水路并進。影響: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史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漢時有進步,且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還交織,干路之長至少應在二萬五千里以至二萬六千里。唐有驛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驛三十里一置。據《元和郡縣志》載,上都(長安)與各州之間都有通道,各方路線俱自長安輻射。唐代運河的使用,提高了東南諸郡在全國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廣州通海夷道,路線最遠。——摘編自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問題3]根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交通發展的特點,簡析其主要原因。[提示]特點: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長;以長安為中心,主要服務于政治和軍事;運河的使用促進南北交通;域外交通發達。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開放的對外政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江南經濟發展。典例研習 · 立標桿1.(2025·煙臺)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建了“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除此之外,秦始皇還下令修建了針對北方匈奴的直道,修筑了通往云貴地區的五尺道、通往廣東等地的新道。這些舉措旨在( )A.加強對地方的有效治理B.構建通往全國的交通網絡C.促進南北方的經濟交流D.便利全國各地間信息交流[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建了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同時修建了針對北方匈奴的直道,修筑了通往云貴地區的五尺道、通往廣東等地的新道,這些舉措有利于政令傳達,便利了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A項正確;B項是對材料現象的陳述,而非其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起到了促進經濟交流、便利信息交流的作用,但這屬于影響而非其目的,排除C、D兩項。2.(2024·江蘇高考·5)下圖為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變遷圖。據此可知( )A.城市中心區域不斷擴大B.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C.城市功能分區日趨明顯D.內河河道交錯密布全城[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規劃圖可以看出,從唐代至清代,揚州城的面積在減小,主城逐漸向大運河沿岸靠近,這說明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城市中心區域不斷減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功能分區,排除C項;內河河道交錯密布全城只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3.(2025·青島)晚清竹枝詞中,對汽車的早期描述是“汽車來往疾如風,苦煞行人在路中。”后來對汽車的描述則是“有輪無馬亦飛行,機器開車制亦精。時直時彎真便捷,呼人讓路氣球鳴”。這反映了( )A.百姓的交通規則意識普遍淡薄B.民眾需求促使汽車安全性提升C.汽車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導地位D.民眾對新式交通認知的漸進性[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文學作品中,對汽車的描述從“苦煞行人在路中”,發展為“時直時彎真便捷”等,反映了民眾對新式交通認知的漸進性,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并非百姓交通規則意識的普遍淡薄,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民眾需求對汽車安全性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汽車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導地位,排除C項。4.(2022·北京高考·5)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通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答案] D[解析] “條條大路通羅馬”“處處有路通長安”都體現了羅馬和長安的重要性,換言之,羅馬和長安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的中心,D項正確;長安城的設計和羅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鑒關系,排除A項;通過兩句諺語無法看出當時兩城之間的聯系,排除B項;“條條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5.(2023·天津高考·12)造成下圖中兩次明顯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A.國際局勢的劇變 B.技術變革的推動C.全球治理的加強 D.自由貿易的發展1884—1974年全球貨船航運費率變化示意圖[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次明顯變化的時段大致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此時國際局勢緊張,造成全球貨船航運費率急劇上漲,A項正確;兩次明顯變化的共同原因是國際局勢的劇變,而技術變革會導致貨船航運費率下降,排除B項;兩次明顯變化的時段大致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此時全球局勢動蕩,全球治理并未得到加強,排除C項;兩次明顯變化的時段大致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由貿易發展受到阻礙,排除D項。6.(2024·安徽高考·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時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圖(局部)——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材料二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加強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設,修筑了川滇東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從重慶到漢中的漢渝公路。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后,國民政府規劃建設西南地區公路網,旨在聯通湘、粵、桂、川、貴、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計達5000余公里。國際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緬、中印等交通線路。——摘編自步平、王建朗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等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把發展民族地區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設方面,經過幾年艱苦的修筑,世界聞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時通車,“所有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摘編自瞿曉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地區民生建設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漢時期加強西南地區治理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地區公路建設的特點及其作用。(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加強西南地區公路建設的意義。結合材料一、二、三,說明交通建設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答案] (1)措施:修建道路;設置郡縣;劃分不同的生產生活區;因地制宜,因俗而治。(2)特點:道路建設與長期抗戰相結合(或道路建設服務于抗戰);以重慶為中心,輻射西南地區;政府主導;打通國際國內交通線;覆蓋面廣,里程較長。作用:堅定了抗戰勝利的信心;利于戰時物資流動;便于獲得國際援助;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3)意義:形成了基本的交通網絡;有利于加強民族交融;方便民眾,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西南地區發展;加強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關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解析] (1)措施:根據圖片“秦漢時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圖(局部)”中,應特別注意地圖的圖標,有漢代郡制如益州郡等、古代交通道路、農業部落和畜牧業部落等,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修建道路,設置郡縣,劃分不同的生產生活區,因地制宜,因俗而治。(2)特點:根據材料“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加強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設,修筑了川滇東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從重慶到漢中的漢渝公路”“國際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緬、中印等交通線路”得出,道路建設與長期抗戰相結合(或道路建設服務于抗戰),以重慶為中心,輻射西南地區,打通國際國內交通線;根據材料“國民政府規劃建設西南地區公路網,旨在聯通湘、粵、桂、川、貴、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計達5000余公里”得出,政府主導,覆蓋面廣,里程較長。作用:圍繞抗戰時期的道路建設,從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國際影響等方面概括即可。(3)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交通、民族、經濟、政治等方面概括即可。關系:根據材料可知,交通建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交通建設的支持;交通能力的提升助推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因此,交通建設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13張PPT)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十四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單元總結〔網絡構建〕〔拓展深化〕一、世界交通運輸發展的歷程1.內河運輸為主的時期。在原始交通運輸階段,陸上運輸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內河運輸則主要靠風力與水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革命中蒸汽動力開始在水上運輸方面得到應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汽船在紐約第一次試航成功,開創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交通運輸的新紀元。蒸汽輪船因其運能大、成本低而在早期的工業化國家迅速發展,并成為19世紀上半葉交通運輸發展的重點。2.鐵路運輸為主的發展時期。19世紀初的蒸汽機車的發明,將鐵路運輸方式的廣泛應用帶入一個新時代。19世紀中期開始的電氣化和重化工業發展時期,鐵路運輸因運能大、成本低、全天候等特點,彌補了水路運輸速度慢、受地理條件限制之不足,滿足了工業生產對客、貨運輸的更高要求,擺脫了工業布局對水路運輸的過分依賴,從而在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得到迅速發展并形成網絡。3.汽車運輸和航空運輸大發展時期。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的大發展,迫切需要進行新的技術革命。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應用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方面,導致汽車和飛機的試制成功。汽車工業的發展,使公路建設發展迅速。20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修建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在運輸需求的推動,以及技術進步的支持下,電氣化鐵路、高等級公路和超音速飛機迅速發展,運輸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鐵路運輸在長途運輸方面保住了部分市場,但更多地已被公路和航空運輸所取代;內河運輸在大宗散貨運輸方面雖繼續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總體上仍走向滑坡。4.綜合運輸發展時期。20世紀中葉,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各種運輸方式已不能獨自滿足運輸需求,于是綜合運輸更加受到重視,大型運輸樞紐和組織協調系統得到快速發展。二、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成因1.特點(1)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2.成因(1)緩慢的原因①從根本上說是由近代中國社會環境決定的,國家不能獨立,被列強控制。②中國修筑鐵路缺乏資金、技術,重工業不發達。③傳統守舊的觀念和思想的阻礙。④長期的社會動亂,民不聊生,鐵路建設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發展的原因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②中國政府的政策轉變及引導。③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三、現代交通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影響(1)現代交通的變遷使人口的流動和物流時間得到大幅度縮短,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2)現代各種交通網絡的配合使用,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影響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人類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3)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人們的生活質量發生重大變化,對時間的精準度和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4)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區位影響很大,推動農業走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向現代農業過渡。(5)現代運輸業的發展進一步影響工業布局,使工廠進一步擺脫對燃料、原料、市場的依賴,分工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工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生產。(6)現代交通的進步加快了人口流動,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把全國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7)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變遷,促進國民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同時,在對外開放、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4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單元總結課件.pptx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2第24單元第53講交通與社會變遷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