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3第26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3第26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課件

資源簡介

(共8張PPT)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二十六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單元總結
〔網絡構建〕
〔拓展深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
(1)“核心思想理念”,則其內涵為: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
(2)“中華傳統美德”,則其內涵為: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3)“中華人文精神”,則其內涵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
二、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階段
(1)先秦時期是民本思想的形成階段
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之際。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建立起了民本論的基本理論框架。在當時的學派中,儒家學派是民本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比較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統地提出了以發展經濟為基礎、以王霸并用為措施、以禮法結合為保證、以利民為核心的民本思想,標志著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形成。
(2)漢唐時期是民本思想的發展階段
漢初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民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揚“君權神授”的同時,又繼承和發揚了先秦儒學“仁政”、民本的思想,主張將仁政與法治結合起來,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國依于民”為核心內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這種思想的實踐。
(3)明清時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階段
明清之際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進步思想家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眾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一面,但卻明顯地具有與反專制相結合、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民主因素,他們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標志著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這一時期已經完善起來。(共62張PPT)
第二十六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時空坐標
線索1:文化發展歷程。早在遠古時代,我國已形成中原核心、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漢代以后,我國形成以儒學為主流,融合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思想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理學。明清之際,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抨擊封建專制的進步思想產生。
主干線索
線索2:文化交流與融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鮮明特征,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斷地發展、升華,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隋唐時期,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明清之際,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呈現“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的新景象。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化,我國思想界掀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先后經歷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歷程,由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到向蘇俄學習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
第55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1.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起源
(1)多元起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中原核心:______________率先成為核心,推動著____________中華文化的形成。
中原華夏族
多元一體
2.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1)文化認同:____________時期,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百家爭鳴”
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_________,禮崩樂壞。
②過程:到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③影響: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______。
春秋戰國
大變革
源頭
[特別提示]“百家爭鳴”現象實際上是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國方略上的主張不同而產生的思想領域的沖突,其實質是治國方略的爭鳴。諸子百家既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
3.從秦到清
(1)秦: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______學說。
(2)漢: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______地位。
[拓展]先秦儒學與董仲舒新儒學的相同點
都主張實施“仁政”;都重視以禮治國;都重視對人民的教化;都強調重義輕利;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法家
正統
(3)魏晉南北朝隋唐: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①隨著______傳入和______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②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傳統______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4)宋元: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______形成。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____________。
佛教
道教
儒學
理學
高度繁榮
[拓展]宋明理學的積極因素
程朱理學在形成初期強調“經世致用”,鼓勵人們敢于質疑,獨立思考,重視氣節,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蘊含著自然科學的理念等。
(5)明清: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折時期
①進步思想:明清之際,提倡____________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倡導____________。
②思想鉗制:康雍乾時期,____________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個性自由
經世致用
君主專制
4.近現代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向西方學習以____________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______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3)五四運動以后,_______________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救亡圖存
科學
馬克思主義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中華文化重視以___為本
(1)周代:周公提出“____________”的思想并制禮作樂。
(2)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

敬天保民
2.人本思想體現到政治倫理上就是______思想
(1)先秦
春秋戰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____________。孔子反對苛政。孟子提出了“______”說。
(2)秦漢以來
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
民本
順應民意
仁政
[特別提示]民本與民主的區別
(1)民本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人民是政權(社稷、君)的統治基礎”,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即由多數人進行統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會的基礎,統治者和君主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民主強調的是多數人的平等權利。
(3)民本思想認定主權在君,民主思想認定主權在民。
3.中華文化崇尚____________,道法自然
(1)概況:人們以樸素的_________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2)影響
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___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4.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____________。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______為己任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天人合一
唯物觀

家國情懷
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____________
(1)概況
①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____________”,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2)評價
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天下為公
為政以德
6.中華文化崇尚____________,厚德載物
7.中華文化主張____________。“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強不息
和而不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1)_________: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2)多樣性:_________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3)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__________。
(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____________特質的體現。
(5)_________: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本土性
各民族
外來文化
共同文化
連續性
[拓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連續性與變革性相結合,保守性與開放性并存。
2.價值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____________和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____________和行為方式。
(3)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____________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思想源泉
思維方式
治國理政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兩漢至宋明(佛教傳播)
(1)過程
兩漢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______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______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______理論的宋明______形成,佛教融合為____________的一部分
儒家
禪宗
道教
理學
中華文化
(2)影響
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______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3)局限: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云岡
2.明末清初(近代科學)
(1)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__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____________》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利瑪竇
泰西水法
3.19世紀中葉后(西方文化)
(1)傳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862年,_______________成立,旨在培養外交和______人才。
③清政府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______學習。
④________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京師同文館
翻譯
歐美
1868
[拓展]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的作用
①翻譯和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書籍,傳播了很多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拓展了部分先進中國人的視野。
②加速了洋務運動的進程。
③推動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步伐和中國近代科技的進步,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
(2)救亡圖存的呼聲
①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______運動的展開。
②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
維新
辛亥革命
4.20世紀早期(民主科學)
(1)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______與科學的思想。
(2)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民主
[拓展]“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的區別
“東學西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主要是受中華文化的吸引,傳播是以和平方式展開。“西學東漸”是近代西方工業文明與科技文化的傳播,伴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對外侵略擴張。二者的實質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沖突與融合。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文字與思想的外傳
(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_________地區。
(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
(3)3—5世紀,儒學在______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______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4)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東南亞
東亞
日本
2.社會制度外傳
(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2)7世紀,日本實行______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3)越南的______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4)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_________影響。
大化改新
科舉
唐文化
3.四大發明的外傳
(1)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______、西亞及歐洲。
(2)火藥在13世紀經_________人傳入歐洲,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_________時代的到來。
(4)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____________,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中亞
阿拉伯
大航海
宗教改革
4.中華文化傳入周邊地區
(1)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______傳播。
(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_________,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5.中華文化傳入歐洲
(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
(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______和建筑成為風尚。
琉球
東南亞
園林
〔概念闡釋〕
中華文化圈
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國家統一、制度先進與文化的繁榮,吸引周邊地區的不同民族、國家學習中華先進文明,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世界意義
[史料一]“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古代唯物主義與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人本思想、堅持民族獨立的愛國傳統,都是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
——張岱年
[問題1]史料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什么內涵?
[提示]內涵:天人合一、和為貴、以人為本等。
[史料二]所謂傳統文化,廣義地說就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狹義地說,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思想文化。所謂文化傳統,是指中華民族歷史上創造的文化中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傳承性的某種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包蘊著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
——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問題2]史料二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什么特點?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關系?
[提示]特點:穩定性、連續性和傳承性。
關系:傳統文化包蘊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但二者并不等同。
[拓展]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涵,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中華文化是世界幾大原生文化之一,在獨立起源和演變、文明發達的程度、對周邊文化的影響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義。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貢獻了重要力量。
(2)輻射其他國家的文化,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進程。不僅惠及東亞文化圈,對歐洲在內的其他世界文化也有很大影響。
(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能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理念和思路,啟發人們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1.(2023·浙江6月高考·2)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各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相生相勝”
C.反對苛政 D.“兼愛”“非攻”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抨擊殘暴統治,指出“苛政猛于虎”,認為君王應當關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盡力滿足人民的愿望,反對苛政,C項正確;“無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A項;戰國末期的鄒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終而復始的觀點解釋歷史發展現象,即“相生相勝”,排除B項;“兼愛”“非攻”是戰國時期墨子的主張,“兼愛”強調每個人都應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非攻”即反對不義的戰爭,排除D項。
2.(2022·全國甲卷·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契合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體現了“無為”的思想,B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強調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3.(2025·西安)《孫子》中說:“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慍而致戰”,主張將領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孫臏認為戰爭的勝利必須講“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些言論折射出(  )
A.兵家理論融合儒道思想
B.兼并戰爭推動戰術革新
C.諸子百家崇尚人本精神
D.分封禮樂制度全面崩潰
[答案] A
[解析] “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體現了儒家的仁愛精神,“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慍而致戰”則體現了道家的冷靜和理性,A項正確;材料中的言論并未直接涉及兼并戰爭對戰術革新的影響,而是側重于戰爭決策和將領與士兵的關系等方面,排除B項;雖然儒家等學派確實崇尚人本精神,但題目中的言論主要聚焦于兵家思想,并未全面反映諸子百家的思想傾向,排除C項;分封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制度,而材料中的言論主要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發展,排除D項。
4.(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   )
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
[答案] D
[解析] 趙匡胤建立宋朝,皇姓“趙”字為《百家姓》第一姓,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張”為第一姓,可見,姓氏排列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D項正確;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排除A項;河西節度使張議潮是武將,無法體現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5.(2025·杭州)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文,最早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指代漢族;辛亥革命后,黃興等發起組建“中華民族大同會”“以聯合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1940年7月,毛澤東為《美洲華僑日報》創刊題詞:“起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而奮斗到底。”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內涵的轉變(   )
A.與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相關
B.反映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
C.適應不同階級的政治考量
D.體現了對外抗爭的逐步勝利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將“中華民族”內涵的形成分為三階段,每一階段其概念都在擴展,由清末單指漢族到民國初年包含“五族”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所有民族,范圍在不斷擴大,體現了近代以來民族觀念的不斷發展,民族意識的不斷覺醒,這是中國政治觀念上與時俱進的表現,體現了近代化的進程,B項正確;三個時期中國的社會性質始終沒有變化,排除A項;“不同階級”說法不當,排除C項;對外抗爭的逐步勝利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6.(2024·北京高考·20)
端午故事
材料一  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吳越民族圖騰祭、惡月惡日避毒除害等說法。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包括:“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龍舟競渡”,出嫁女“歸寧(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世紀以來中國端午節大事表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新歷法,規定新舊二歷并存,舊習俗擇要存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
1922年,《杭州青年》發表《整潔節(端午)衛生大運動宣言》“利用舊習慣里端午節除毒的社會心理”,舉行衛生大運動
1928年,民國政府廢止陰歷,嚴禁機關、學校、團體循舊歷習俗放假
1940年,抗敵文協為紀念屈原,將端午節定為“詩人節”“向國內推廣實行”
1941年,《屈原》新劇上演,紀念國殤。民國年間,各地縣志多有關于當時端午習俗的記載,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飲雄黃酒……游郊”;廣東“各家裹角黍,各鄉競龍舟”
1984年,國家體委在廣東舉辦首屆“屈原杯”龍舟賽;隨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舉辦龍舟賽
2006年,端午節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端午習俗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端午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答案] 內涵:愛國情懷與獻身國家的犧牲精神;倡導健康生活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重視家庭和睦以及社會團結。特點:源遠流長;多元融合,因時而變;民族認同。
[解析] 內涵:據材料一“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吳越民族圖騰祭、惡月惡日避毒除害等說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端午節包含愛國情懷與獻身國家的犧牲精神;據“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可得出,端午節倡導健康生活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據“‘龍舟競渡’,出嫁女‘歸寧(回娘家)’等”可得出,端午節重視家庭和睦以及社會團結。特點:據材料一“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等說法”可得出,端午節源遠流長;據材料二“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新歷法,規定新舊二歷并存,舊習俗擇要存錄,吉兇神宿一
律刪除”等可得出,民國時期對端午節習俗的現代化改造,強調衛生保健,體現了節日文化多元融合、因時而變的特點。據材料二“1984年,國家體委在廣東舉辦首屆‘屈原杯’龍舟賽;隨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舉辦龍舟賽”“2006年,端午節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習俗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可得出,近現代以來,端午節不僅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和保護,還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民族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泉州市| 阳新县| 泸州市| 突泉县| 绍兴县| 榆中县| 仪陇县| 镇平县| 庆安县| 镶黄旗| 钟山县| 即墨市| 宁远县| 富民县| 镇赉县| 北流市| 芮城县| 竹山县| 茂名市| 潮安县| 汕尾市| 醴陵市| 高安市| 寿宁县| 乌兰浩特市| 云南省| 乐至县| 湖口县| 宁武县| 遵义市| 利辛县| 兰坪| 获嘉县| 景宁| 温泉县| 辽源市| 如皋市| 绥滨县| 军事|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