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板塊1中國古代史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板塊1中國古代史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課件

資源簡介

(共39張PPT)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3講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秦的統一
1.統一的條件
(1)客觀條件
①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______渴望安定統一。戰國中后期,______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
②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融促進統一。
③各地域______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④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人民
統一
經濟
(2)主觀努力
①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清明。
②____________后,秦尊奉______,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為秦統一奠定基礎。
③秦國采取了____________策略。
商鞅變法
法家
遠交近攻
2.統一的過程
(1)滅掉六國。公元前230年至________年,秦國滅掉東方六國。
(2)建立秦朝。公元_______年,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3)南征______,并加強對_________的控制。
(4)北擊______,修建萬里長城。
前221
前221
越族
西南夷
匈奴
3.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和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①確立皇帝制度,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______自稱“始皇帝”;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高無上。
②____________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政務。三公指丞相、______、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③地方上徹底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______制,其主要官員由______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嬴政
三公九卿
太尉
郡縣
中央
(2)其他鞏固統一措施:統一車軌、______、貨幣和度量衡;修______、直道;頒行法律;編制______;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____________。
文字
馳道
戶籍
社會風俗
4.統一的意義
(1)統一____________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的需要。
(2)促進了_________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_______________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央集權
各民族
統一多民族
〔概念闡釋〕
(1)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①君主專制:古代中國的政體。指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在地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②中央集權:中國古代的國家結構形式。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③關系: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
(2)朝議:又稱廷議,是秦漢時期大臣們集體議政的一種方式,主要功能是為皇帝提供決策咨詢。在秦代,國家有軍政要務,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往往以“朝議”方式參與討論,皇帝通常在他們的意見的基礎上做出裁決。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廣益,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的失誤;但在君權至上的專制體制下,作用是有限的。
〔選必鏈接〕
(1)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選必1第5課)
(2)法律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選必1第8課)
[特別提示]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區別
比較項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權力運作 自主性,具有決定領地事務的權力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難發揮自己的才干和主動性
權力機構 機構設置比較簡單 多個機構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政府機關龐大
收入來源 主要來源于領地 主要來源于俸祿
選拔官吏 由世卿世祿制產生 主要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由察舉、科舉考試等產生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現
(1)賦役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
(2)秦朝刑法嚴苛。
(3)____________,鉗制思想。
焚書坑儒
2.后果:社會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秦朝速亡。
(1)公元前______年,陳勝、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不久失敗。
(2)公元前207年,______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3)公元前___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__年,楚漢戰爭,項羽最終被劉邦擊敗。
209
劉邦
206
202
[特別提示]秦朝速亡對古代中國政治的深遠影響
(1)儒家獨尊地位確立:鑒于秦亡的教訓,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成為學術文化思想的主流。
(2)民本思想有限回歸:秦亡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重新認識了民眾的力量,促使君主調整治民政策。
(3)君主權力適度制約: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
(4)實行羈縻政策: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上的教訓,制定了羈縻政策,體現了對民族地區政治現狀的寬容和默認。
〔名家史論〕
秦由于忽視了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質樸、單純、務實、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但相較六國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全面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史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達到)于秦。秦皇負扆(帝位)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所任將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漢孝武(漢武帝)……孝武一怒,則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論之,秦皇為有守。非獨刑罰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世以秦皇為嚴,而不妄誅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與孝武,則猶高山之與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縉)紳所能擬已。
——摘編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
[史料二]謎一樣的秦陵,謎一樣的始皇帝。有學者認為兵馬俑生動傳神,兵器與雕塑技藝高超;有學者則從歷史認識入手,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帝國復雜而高效的管理系統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統,從上到下要經過兩層或三層的金字塔結構。
——據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等整理
[問題](1)指出史料一中所論秦皇“秦制”建設的特點,并用一句話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
(2)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秦帝國“有功者必賞”的制度依據和造成“金字塔”結構的行政系統。
[提示](1)特點:中央集權,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觀點:肯定秦始皇功績。
(2)制度依據:軍功爵制。行政系統:郡縣制。
〔圖解歷史〕
早期政治制度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關系
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吸收早期政治制度精華的基礎上創立,發展完善了前代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拓展]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條件、主要特點、影響
(1)形成條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①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小農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衰微、諸侯割據局面的教訓,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
(2)主要特點(歷史解釋)
①皇權獨尊: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②官僚政治: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統。各級官僚機構不再由貴族壟斷,其主要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代替貴族政治。
③高度集權: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官員以皇權為中心,各司其職,相互監督,最終集權于皇帝。
④家國同治: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為皇室專設,為皇帝私家服務。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影響(辯證分析)
①積極: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②消極: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和腐敗;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和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1.(2023·浙江6月高考·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終結  
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滅  
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裂動蕩,秦統一六國,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項正確;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實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滅,排除C項;秦朝并不屬于早期國家形態,排除D項。
2.(2024·甘肅高考·3)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秦政權制定的“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嚴格遵循“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項正確;統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不是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治,排除B項;“式”不僅僅針對地方的治理,且材料中不能看到不斷完善的趨勢,排除D項。
3.(2022·湖北高考·2)下列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  )
文獻記述 出處
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賈誼《過秦論》
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
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 《后漢書·班固傳》
A.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
B.家國同構模式改變
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
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
[答案] A
[解析] 材料“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反映了秦朝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指西漢滅秦朝,建立統一的漢朝政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指東漢延續了西漢國家的統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A項正確;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排除B項;C項中“開始”表述錯誤,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華夏認同的信息,排除D項。
4.(2024·湖北高考·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
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不從令者,貲……二甲”可知,秦朝時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搶奪百姓春夏農時,否則罰以甲胄,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延續秦國耕戰國策,B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強調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統治比較合理,不實行苛刻的徭役,排除C項;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項。
5.(2023·天津高考·2)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這主要反映了項羽(  )
A.目光遠大 B.觀念傳統
C.審時度勢 D.優柔寡斷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可知,項羽取得咸陽后分封諸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后率部東歸,體現了項羽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進行政治制度革新,B項正確;項羽取得咸陽后分封諸王,這不屬于目光遠大的表現,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項羽觀念傳統,與審時度勢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項羽觀念傳統,未體現項羽優柔寡斷,排除D項。(共59張PPT)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爭
(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漸喪失,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
(2)概況
①春秋五霸:春秋時期,___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書將這一時期建立霸權的諸侯國國君統稱為“春秋五霸”。

②三家分晉與田氏取齊: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_________掌握了實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
③戰國七雄: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卿大夫
(3)影響:周朝傳統的統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推動了民族交融和華夏族的發展壯大;推動了變法運動的興起。
〔圖解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差異
2.華夏認同
(1)華夏含義:春秋時期______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
(2)認同的原因:列國紛爭;各民族之間往來頻繁、聯系密切。
(3)認同的表現: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____________所認同;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______族。
(4)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中原
周邊民族
華夏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經濟發展
(1)農業:______農具開始使用,______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2)工商業
①條件:農業進步推動____________,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②表現:_________分工更加細密;______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____________;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
鐵制
牛耕
社會分工
手工業
貨幣
中心城市
[特別提示]“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工,百工;商,官賈;食官,靠官府所給的糧食而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壟斷局面被打破。
2.商鞅變法
(1)背景
①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____________階級力量壯大。
③戰國時期____________日益劇烈。
④法家思想的出現。
新興地主
兼并戰爭
〔圖解歷史〕
商鞅變法后秦國統治集團結構的變化
(2)目的:為實現____________,鞏固統治。
(3)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
(4)內容
①經濟:____________,獎勵耕織;“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獎勵______,剝奪和限制______特權;普遍推行______,其主要官員由______任免。
③社會管理:在民間實行____________;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富國強兵
重農抑商
廢井田
開阡陌
軍功
貴族
縣制
君主
什伍連坐
(5)特點: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______的一次變法。
(6)影響
①推動了____________,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②使秦國____________,為秦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礎。
徹底
社會轉型
君主專制
國富兵強
統一中國
〔概念闡釋〕
(1)什伍連坐:指一人犯罪,鄰里連同受罰。“什伍”是古代戶籍與軍隊的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軍隊以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商鞅在秦國變法,始創什伍連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應告發,否則將連同懲罰。
(2)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社會轉型:指某一時期發生的密集的、大范圍的、根本性的、影響了幾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會變化,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形態變遷、社會結構變動等方面。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身世:______學派的創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
(2)社會背景:針對____________、社會動蕩的形勢,就______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主張。
儒家
禮崩樂壞
倫理
(3)思想主張
①核心觀念是“___”,意為關愛他人,進而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
②主張“____________”,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③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______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______。

為政以德
禮樂
改良
(4)教育成就
①以“____________”的思想辦學,打破了______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______的發展。
②晚年整理的《___》《書》《禮》《易》《春秋》等文獻,后來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5)相關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成的《______》當中。
有教無類
貴族
私學

論語
2.老子
(1)地位身世:______學派創始人,春秋后期___國人。其觀點見于《______》一書。
(2)思想主張
①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_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____________,是中國古代樸素的_________。
道家

老子

天人合一
唯物論
③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_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____________。
④政治上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____________的時代。
辯證法
柔能克剛
小國寡民
〔概念闡釋〕
(1)“有教無類”:類,種類,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
(2)“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四、百家爭鳴
1.背景——社會大變革
(1)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崩潰,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
(3)階級:奴隸主貴族衰落,新興地主階級興起;“___”階層活躍。
(4)文化: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

〔概念闡釋〕
士階層:中國古代士的身份不斷演化,最終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人群體,稱為士階層。
2.主題:針對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3.主要派別、主張、影響
派別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地位或影響
儒家 孟子 認為_________,提倡“仁政”
荀子 認為_________,主張____________ 道家 莊子 崇尚____________ 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____________”理論 代表了中國古代對_________樸素的______認識
人性善
人性惡
隆禮重法
逍遙自由
相生相勝
自然界
科學
派別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地位或影響
墨家 墨子 提倡______,主張“______” “非攻”“尚賢”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法家 韓非 主張以___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 體現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節儉
兼愛

中央集權
4.百家爭鳴的影響
(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____________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___次思想解放運動。
(2)為新興___________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3)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階級關系

地主階級
〔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特別提示]春秋戰國時期蘊含的統一因素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趨勢。
(2)“戎狄蠻夷”不斷內遷,與諸夏部族交錯雜居,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加速了華夏化進程,昭示著“大一統”全新時代即將到來。
(3)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后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又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武器。
(4)戰國時期各國經濟發展,各地經濟文化聯系加強。
(5)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主題 1
認識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史料一]
[史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各國變法,其基本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強兵與君主集權。
——摘編自蕭平漢《戰國變法運動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
[問題1](1)分別提取史料一中圖1、圖2的歷史信息,并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
(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商鞅變法如何做到“富國、強兵與君主集權”的。
[提示](1)信息:圖1反映的是鐵器的使用,圖2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
關系:鐵器的使用是當時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表現,它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
(2)富國: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強兵: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君主集權:實行什伍連坐制度,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拓展]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展瓦解了舊的土地制度,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3)法家思想的推動。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主題 2
認識諸子百家思想
[史料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左傳·昭公二十年》
[史料四]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摘編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問題2](1)根據史料三,指出治理國家的方法,并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倫理思想。
(2)史料四中司馬談如何評價三家思想?
[提示](1)方法:以民為本。政治倫理思想:寬以待民,社會和諧。
(2)評價:儒家注重社會人倫秩序,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墨家倡導節儉,注重農業發展,不可廢;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拓展]
1.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演變
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比較
(1)相似性
①所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意圖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
②諸子百家從治國理念、社會人性觀、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生態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反映了社會變革下思想解放的特點。
(2)差異性
①在治國理念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②在人性觀上: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荀子、韓非子主張“人之性惡”;法家的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人性的轉變。
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④在人生態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提出“天命觀”。
⑤在社會成員關系上:儒家主張尊卑有序;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1.(2023·江蘇高考·1)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
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
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
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分封制逐漸顯露出代遠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各諸侯均爭霸稱王,D項正確;根據“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可知,材料僅僅指晉國與其交好而非諸戎全部融入中原華夏,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而非卿大夫的權力,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晉國為避免腹背受敵而與諸戎和好,此舉是為與楚國爭霸做準備,并未體現此時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排除C項。
2.(2024·山東高考·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
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定,諸侯國在遵循周禮的同時尊重當地風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各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需要重構統治秩序以增強自身實力,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重要手段,A項正確;限制貴族特權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以德行教化民眾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是主要出發點,排除C項;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緣關系,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
3.(2024·浙江1月高考·3)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這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材料所述法國某考察團記載的成都平原的灌溉體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項正確;芍陂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壽縣南,排除B項;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秦國在關中地區興建的一項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項;靈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廣西,溝通了長江、珠江水系,排除D項。
4.(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
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性紋飾,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C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在商周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且根據所學可知,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指鐵農具的使用,排除D項。
5.(2024·重慶高考·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頭向。這表明(  )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
C.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秦國地域)墓多為北頭向,是為華夏代表,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東周)關中地區墓葬變成西向,說明這一時期關中地區已經有西戎文化的滲透,B項正確;“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了關中地區一個地方的變化,其他地區民族和少數民族的變化沒有提及,排除C項;“趨于穩固”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多角度談到喪葬文化變化,排除D項。
6.(2023·遼寧高考·1)1955年,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出土一批西周青銅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紋飾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封地在薊。這反映了(   )
A.青銅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響到遼西地區
C.分封制的日趨完善
D.諸侯祭祀禮儀活動頻繁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今遼寧省喀左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薊,也就是燕國,這反映了燕文化影響到遼西地區,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銅器,無法證明青銅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和諸侯祭祀禮儀活動的頻率,排除C、D兩項。
7.(2024·廣東高考·1)據研究,古代禮制記載的春秋時期酒器禮器,分為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于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禮器。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祭祀,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  )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觀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的五爵與漆木酒器相聯系,為飲酒禮器的爵與祭祀活動密不可分,獻數按不同等級有不同規定,如宗廟祭祀時,貴者用很小的爵,賤者卻用很大的散,這就是以小為尊貴,故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D項正確;禮崩樂壞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且材料未體現禮器形制趨同,排除A項;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融合,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B項;以人為本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關心和教育,材料所述與此無關,排除C項。
8.(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用玉的溫潤、堅硬、有棱角而不傷人、下垂等特質來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義、禮等品質,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們通過自我修養,培養和具備這些美好的品德,以達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項正確;“隆禮重法”是荀子觀點,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觀點,與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選拔人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共50張PPT)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______,史稱西漢。
2.文景之治
(1)背景:漢初社會殘破,經濟凋敝;吸取____________的教訓。
(2)措施: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____________”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3)結果: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長安
秦朝速亡
與民休息
3.政治制度
(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
(2)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與______并行制,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3)七國叛亂:_________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三個月內叛亂即被平定。
郡縣
分封
漢景帝
〔概念闡釋〕
黃老之學:戰國時期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黃”:黃帝的學說,修身,養生。“老”: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黃老之術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初期。黃老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陰陽、法、儒、墨等諸家觀點,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點是“無為而治”。黃老思想是漢初的統治思想,突出表現為“休養生息”。
二、西漢的強盛
1.政治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
(2)地方
①地方行政:頒布“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②選官制度:確立以_________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③監察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______,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④社會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中朝
推恩令
察舉制
刺史
〔概念闡釋〕
(1)中朝與外朝: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所構成;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西漢早期,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丞相也參與謀議。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而削弱丞相的權勢,對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親信在宮廷之內做出決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
(2)“推恩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3)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于漢武帝時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4)征辟制:就是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征辟制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
2.經濟措施
(1)改革幣制,將_________收歸中央。
(2)實行____________,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3)推行____________,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4)抑制____________,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鑄幣權
鹽鐵官營
均輸平準
工商業者
〔概念闡釋〕
均輸平準: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價,增加中央收入。
3.思想上,接受_________的建議,尊崇儒術。
[拓展]漢代儒學的四大新變化
統治術的變化 從“以禮理民”到“禮法并用”
人民性逐漸淡化 從“民貴君輕”到“三綱五常”
濃厚的神秘色彩 從“不語怪力亂神”到“天人感應”
地位發生變化 從先秦民間學說上升為漢代官方學說
董仲舒
4.開拓疆域
(1)北擊匈奴:任用______、_________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___管轄。
(2)張騫出使西域:為配合對______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______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
(3)設置西域都護:公元前______年,西漢在烏壘城(今新疆)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______機構。
(4)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衛青
霍去病

匈奴
西域
絲綢之路
60
軍政
〔選必鏈接〕
行屯戍: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選必1第11課)
[拓展]漢武帝經略邊疆的意義: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促進了邊疆的開發和邊疆的穩定;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奪權: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動蕩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23年被綠林軍推翻。
2.東漢的興衰
(1)前期的“光武中興”
①背景:25年,劉秀建立東漢,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②措施
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_________的作用;嚴格控制____________;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______
思想 重視______
③結果: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
尚書臺
外戚干政
奴婢
儒學
(2)東漢中后期的統治
①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親政,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②發生“黨錮之禍”: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④184年,爆發了張角領導的“_________”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⑤地方長官擁兵自重,出現了________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黃巾軍
軍閥割據
〔圖解歷史〕
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四、兩漢的文化
1.史學
(1)《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_____、下至_______年間的歷史,首創了____________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2)《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______史。
黃帝
漢武帝
紀傳體通史
紀傳體斷代
2.文學
(1)漢賦:是一種介于______和散文之間的文體,特點是講究______ ______,辭藻華麗。
(2)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______修改而成的詩,很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東漢民間流行______詩,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韻文
鋪陳
排比
民歌
五言
3.醫學和科技成就
(1)《黃帝內經》:成書于______至西漢間,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礎。
(2)《神農本草經》:成書于_____時,是中國古代第一部_________專著。
(3)《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造紙術:105年,東漢______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戰國
中醫理論
東漢
藥物學
蔡倫
〔概念闡釋〕
《史記》的五種形式
本紀 按年代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
表 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順序記載重要的歷史大事
書 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的演變以及天文歷法等
世家 記載自周以來開國傳世的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跡
列傳 記載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跡,有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循吏、酷吏、游俠、刺客、名醫、日者(中國古代觀察天象的人)、商人等的傳記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秦漢治國理念的演變
[史料]繼秦王朝迅速崩潰后建立的漢朝并非簡單的“漢承秦制”,漢朝不僅接受其制度框架和管轄疆域,更重要的是總結了一個空前絕后的強力政權迅速崩解的歷史教訓。站在先秦儒家對“禮樂制度”進行仁義倫理反思的立場上,漢初儒者賈誼明確地指出:秦朝的過錯是極端片面地實施了法家工具主義的效力原則,“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以暴虐為天下始”,社會風氣因此而衰變。其實,先秦法家工具主義取向的強制性和功效性思想,經過春秋和戰國兩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到秦王朝建立時已經積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由此產生了以無限酷刑
和重刑實現法律的即時工具效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所以,賈誼的總結一方面是在批判運用于秦帝國的法律工具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在宣揚儒家的法律道德主義,“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摘編自單純《過秦與正韓:論儒家
對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
[問題]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并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秦漢歷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提示]論題:漢初儒學走向復興。
闡述:秦朝統一六國后,厲行法治,焚書坑儒,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僅使儒學遭到沉重打擊,也導致了秦朝迅速走向崩潰。劉邦建漢后,基于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采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環境相對寬松,為儒學復興創造了條件。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同時,漢初儒者宣揚仁義,積極維護統治階級的專制統治,受到統治者的賞識,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并為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創造了條件。
[拓展]“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1)“漢承秦制”
“秦制” “漢承”
專制主義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監察制 中央繼續設御史大夫。
郡縣制 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
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 承襲了秦朝賦稅、徭役、兵役制,西漢形成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損益”
秦制 漢對秦制的“損益”。
監察制度 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實施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及子弟和豪強勢力;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后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
賦稅、兵役、徭役沉重 漢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法律嚴酷 漢文帝減輕刑罰,約法省禁
秦制 漢對秦制的“損益”。
“焚書坑儒” 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漢初實行了分封制,出現了諸侯王國與郡縣并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并行制”。到漢武帝時,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管理制度體系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1.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難以剝削到很多東西。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初期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下令釋放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的人為平民;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材料中陸賈無為勝有為的思想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時期,不是西漢初期,排除C項;材料并未對西漢初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進行論述,排除D項。
2.(2024·湖南高考·2)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  )
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
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
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
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朝單純實行郡縣制,未能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差異和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地方統治缺乏根基,容易引發反抗。郡國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權,特別是對于那些文化傳統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地區,能夠更好地安撫民心,穩定統治,D項正確;僅從楚地反秦斗爭聲勢最大不能直接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排除A項;“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這種說法過于絕對,秦統一六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B項;秦朝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不能簡單地說不適用于楚地,排除C項。
3.(2022·湖南高考·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   )
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
[答案] A
[解析] 材料說到漢武帝時期為了聚斂財富解決財政危機,用盡了各種手段,但唯獨沒有增加田租,這說明當時堅持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故選A項;“服務于漢初戰事”,不能解釋“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漢初”說法亦不妥,排除B項;由材料中的“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可知是在搜刮民間財富,以解決“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的問題,而不是藏富于民,排除C項;材料只是提到漢武帝時期用聚斂之臣,采用各種手段來解決“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的問題,但并沒有提到上述舉措的結果,所以單憑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解決了財政危機”的結論,排除D項。
4.(2023·山東·2)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 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
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可知,東漢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車之所以成為一種風尚,是因為牛車穩而寬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現,由此體現了當時政治的衰頹,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在東漢后期是否是戒奢尚儉,排除B項;天子至士喜乘牛車是為了享受,而不是重視農耕和農業,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車輛的變化,沒有體現豪強勢重信息,排除D項。
5.(2022·廣東高考·2)“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
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
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東漢中葉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另一方面,封國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國國相手中,這客觀上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D項正確;遏制地方豪強勢力擴張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國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隸屬于王國的高層官員,在漢高祖時輔佐諸侯王國建立政權,文景時期偏重執掌王國兵權,宣帝后則以地方郡守的職能管轄王國,國相的設置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此現象與外戚干政無關,排除C項。
6.(2023·海南·2)據東漢《乙瑛碑》載,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一名百石卒史來守廟并掌管禮器(流程如下圖)。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當時(   )
(注:①—⑦表示處理此事的先后步驟)
A.國家行政中樞權力的逐漸擴大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益鞏固
C.傳統社會道德秩序的漸趨規范
D.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百石卒史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門各司其職,說明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將東漢中樞權力部門與之前的朝代做比較,無法得出中樞權力擴大的認識,排除A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涉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和皇權與相權兩對關系,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突出傳統道德秩序走向規范,材料強調政務運作的流程,排除C項。
7.(2023·福建高考·2)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
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
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基本位于北方,結合所學,當時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經濟整體比較落后,北方事務比較復雜,故在北方設比較多的郡等加強管理,D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比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調整”,排除A項;東漢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據,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
8.(2023·北京·1) 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   )
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
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傳統音樂的五聲音階,其中“惻隱而愛人”體現的是“仁”,“方正而好義”體現的是“義”,“樂善而好施”體現的是“德”,“溫舒而廣大”體現的是“道”,“整齊而好禮”體現的是“禮”,綜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政治主張,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中華文化體現的做人原則,沒有描述個性自由,排除B項;多元互鑒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共61張PPT)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時空坐標
一、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約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明的起源
170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經歷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政治上出現了禪讓制;土地屬于氏族公社公有,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原始手工業、商業出現并發展;原始繪畫和原始宗教歌舞出現;原始文化遺存星羅棋布,后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為國家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階段特征
二、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與繁榮時期
1.政治: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國家開始出現;商代實行內外服制度;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奴隸社會迎來鼎盛;中央集權尚未實現(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勢力較為強大。
2.經濟:實行井田制(土地國有制)和大規模的集體勞作;商朝人善于經商,手工生產進入青銅時代,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3.思想文化:商朝出現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甲骨文”;教育“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
三、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
1.政治: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崩潰;改革變法興起;中央集權開始出現。
2.經濟:鐵器、牛耕出現并推廣;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和發展,封建生產關系確立;私營工商業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實行。
3.思想文化:儒學創立和發展,百家爭鳴;私學興起,學術繁榮。
4.民族關系:以華夏族為核心,產生華夏認同觀念,出現民族大交融,奠定了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四、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1.政治:秦朝統一,漢朝“削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發展,權力高度集中,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地緣政治取代血緣政治。
2.經濟:封建經濟發展;政府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田莊出現。
3.思想文化:由“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漢賦流行,實用科技發達;外來文化(佛教)傳入,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且有氣勢恢宏的特點。
4.民族關系:開疆拓土,大敗匈奴,出使經略西域,加強邊疆治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并鞏固。
5.對外關系:兩條絲綢之路開通,對外交往范圍擴大,中國對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1)含義:指以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代表遺址: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
(3)特點:能制作簡單工具,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______。
打制
用火
2.新石器時代
(1)含義:指距今約1萬年前進入的以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特點
①生活:已經大量使用______,開始從事____________,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②分布:遺存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________的發展基礎。
磨制
陶器
原始農業
多元一體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
距今約 7000— 5000年 ______文化 黃河中 游地區 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__,以___為主要栽培作物
_______文化 黃河下游 —
_______文化 長江下游 居民種植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 ___技術
距今約5000 年(新石器時 代晚期)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黑陶
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______,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仰韶
彩繪陶器

大汶口
河姆渡
水稻
養蠶繅

玉器
[核心拓展]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①多元性: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從文化的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
②一體性: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概念闡釋〕
石器時代:為考古學上的術語,指從人類產生到青銅器出現,因石器制作技術不同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但是新石器時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3.中國原始社會的組織演變
(1)階段演變: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
①時間:_________時代晚期。
②特點:_________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舊石器
生產力
(3)父系氏族社會
①時間:_________時代晚期。
②特點:社會________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部落聯盟出現;_________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______階層出現;中國即將邁入____________的門檻。
新石器
貧富分化
私有制
權貴
階級社會
〔概念闡釋〕
(1)氏族公社:原始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主要特征為:以血緣為紐帶、族外婚、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以選舉出的氏族首領管理公共事務,重大事務由氏族大會決定。
(2)階級: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產物。階級產生的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剩余產品的出現;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
1.部落時代
(1)三皇五帝:三皇時代較早,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五帝的事跡較為具體。
(2)炎黃聯盟:______是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______,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____________。
(3)禪讓制: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___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
二、從部落到國家
黃帝
炎帝
華夏始祖

(4)“萬邦”時代: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___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這一時期,__________分化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龍山文化
階級階層
2.最早的國家——夏朝建立
(1)時間:約公元_______年,___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2)政治特征
①______制代替了禪讓制;______是最高統治者。
②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③夏朝社會仍然是____________;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______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______進行______統治。
(3)夏文化遺存:河南洛陽發現的_________遺址。
前2070

世襲
夏王
聚族而居
直接
部族
間接
二里頭
〔概念闡釋〕
二里頭遺址: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二里頭遺址。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距今約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興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名家史論〕
國家形成的標志: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階級或階層的出現是這一管理機構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
——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后建立商朝。商朝前期都城多次遷移,后定于殷,故商朝也稱殷朝。
(2)特征
①文化:考古發現的_________,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甲骨文是商人刻寫的____________,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②經濟: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_________,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③政治:商朝國家機構完善。______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___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的管理實行____________。
甲骨文
占卜記錄
青銅器
商王

內外服制
〔歷史解釋〕
商朝是中華文明信史時代的開端
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當時社會情況的時代。由于考古發現的甲骨文驗證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商朝被稱為中華文明信史時代的開端。
2.西周
(1)建立:公元_______年,周武王率眾伐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國家治理:西周實行_________與_________。
①目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前1046
分封制
宗法制
(3)衰亡
①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____________”。周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②西周滅亡:公元________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4)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_________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國人暴動
前771
周平王
3.商和西周的社會經濟——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
(1)農業: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___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__農具極少。
(2)手工業:______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井田制
青銅
青銅
〔圖解歷史〕
宗法制
〔概念闡釋〕
(1)“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延伸,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家范圍,實現了族權與政權的統一,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是宗法社會的特征。
(2)青銅文化:考古學上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又稱青銅時代,由張光直院士最早提出。青銅器分兵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三大類。銅器花紋是銅器斷代的重要依據。
〔選必鏈接〕
原始民主傳統: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1
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
[史料一]
江蘇省東山村遺址(距今約6000年)
考古學家發現高等級大墓和小型墓葬共存、分區埋葬的現象,大墓中發現多件石鉞、石錛等儀仗武器。
安徽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000年)
考古學家發現一條長達2000米、最寬約30米、最深至6米的大型環繞壕溝遺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最大壕溝遺跡之一。初步估算,這一工程僅土方總量就達十幾萬立方米。
[問題1]依據史料一中的遺址,說明在距今約6000—5000多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
[提示]通過墓葬規模的差異可以看出,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已經出現,私有制產生;出土的代表權力權威的儀仗用品、禮器,說明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發掘出的大型壕溝等工程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已具備一定的權力號召和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可以推測,當時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
[拓展]多角度認識早期國家
1.圖示:唯物史觀——生產力發展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1)經濟特征:生產工具以木石為主,青銅鑄造處于鼎盛時期,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經營方式,奴隸在井田上集體勞作。
(2)政治特征:以血緣為紐帶的貴族政治;將國家權力與宗族權力相結合,形成“家國同構”;通過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帶有原始民主制的遺風。
(3)文化特征:出現象形文字——甲骨文;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形成禮樂文化。
主題 2
認識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在研究早期國家起源中的作用
[史料二]王國維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學者,主要貢獻在于運用甲骨文重新考釋(考證、解釋)商代歷史,解決了商代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傳世文獻中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主要在《史記·殷本紀》中,王國維將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等互證,說明《史記》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經》之類不雅馴之作,其內容也不是毫無依據的。王國維運用甲骨文中出現的商代先公先王與《史記·殷本紀》作比較,以甲骨文為標準,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的一些錯誤。
——摘編自徐子黎《王國維甲骨文研究得失論》
[問題2]依據史料二,指出王國維的史學研究方法。簡要分析他所依據的兩類史料的價值。
[提示]史學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
價值:考古史料通過對古代遺跡、遺物的發掘,可以探索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情況,是實物史料的一種,可以解釋說明文獻史料,對其進行補充。考古史料可以作為文獻史料的佐證,證明文獻史料的真偽。如甲骨文證明了《史記》是信史,同時也糾正了《史記》中的一些錯誤。文獻史料因受到時代、作者主觀意圖、資料來源等的影響,所記述的歷史并非完全真實,需加以甄別。
[拓展]
1.二重證據法
王國維最早提出,即紙上之材料(傳世文獻)與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掘),相互印證,使某部分證明為信史。二重證據法被公認為是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為歷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運用史料的成功示范,豐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資料,擴大了史學工作者的視野,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科學化進程的重要界標。
2.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
實物 史料 因為其高度的真實性,考古發現是當今研究人類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隨著考古挖掘的發展,很多傳說得到了印證
神話 傳說 是夾雜著個人想象的口口相傳的歷史,其內容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但是,這些傳說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實發生的史實,是研究歷史的素材之一
古籍 記載 撰寫者距史前史較近,相對來說更加真實,但是,限于當時科技發展的水平和主觀目的,其記載存在偏頗,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證
科學 技術 科學技術運用于史學研究,對于判定歷史時間、分析歷史發展及地理環境的變遷等都有巨大的幫助
真題研習 · 立標桿
1.(2024·甘肅高考·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
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部落內部的活動和事務逐漸增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場所來進行公共活動、處理公共事務以及作為部落首領的居所,這表明部落的組織架構和功能分工在不斷發展和細化,不再是簡單的群居狀態,這反映了這一時期部落組織日益復雜,B項正確;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矛盾逐漸加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直接提及勞動分工更加明確的內容,排除C項;此時國家形態尚未初步具備,國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級的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等條件,僅“大房子”的出現不足以表明國家形態的初步具備,排除D項。
2.(2023· 新課標卷·1)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
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
[答案] C
[解析] 根據本題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引發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促使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開始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現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農業的產生意味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排除B項;漢字的產生首先是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主要表現,排除D項。
3.(2024·遼寧高考·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此遺址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屬于同一文化類型,根據所學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物,可推斷該遺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殘片,D項正確;骨制鑿刀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項;中國境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明確的燧石取火遺跡,排除B項;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項。
4.(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蛋殼陶杯’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但是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了“蛋殼陶杯”,說明兩個地區有了一定的聯系,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國家尚未出現,排除A項;受生產力水平影響,新石器時代南北地區不可能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排除B項;據材料可以推知,湖北襄陽鳳凰咀和龍山文化之間存在交流,無法得出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項。
5.(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主要結論: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考古發掘反映出現原始農業、手工業、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產生,因此長江流域的古城遺址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B項正確;早期城市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產生,而城市不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的要素,排除A項;“已擺脫”說法絕對,排除C項;該遺址出現階級分化,表明即將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
6.(2023·山東高考·1)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   )
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
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
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人類早期生產力水平較低,過著集體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私有財產歸貴族所有,材料中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說明當時貧富差距已經出現,私有制產生,C項正確;僅憑遺址出土的陶器無法證明當時人類出現私有財產,因為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究竟屬于個體所有還是集體所有,材料沒有明確告知,排除A項;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當時人類過著集體生活,沒有貧富差距,排除B項;D項說明當時人類的陶器制作具備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證明當時出現私有制,排除。
7.(2022·全國乙卷·24)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答案] C
[解析] 依據圖示可知,商周政治中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系由此加強,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排除A項;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排除B項;地圖未標示統治區域,無法得出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排除D項。
8.(2024·湖南高考·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人雖能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也只是更換宗主,這說明即使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維護了血緣政治的傳統,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項正確;“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說法錯誤,國人雖能發表意見并產生一定影響,但最終決定權不在國人,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當時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壞,排除D項。(共7張PPT)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單元總結
〔網絡構建〕
〔拓展深化〕
一、西周、秦朝與西漢政治制度的演進與創新
時期 中央體制 地方體制 選官制度
西周 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較大獨立性 世卿世祿制;中央官員的職權分工不明確
秦朝 中央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權于上、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體制 實行郡縣制,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推行軍功爵制
時期 中央體制 地方體制 選官制度
西漢 設中朝。首創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 郡國并行制;頒布“推恩令”;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首創察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但也存在一定問題
二、商朝到漢代中國統治思想的演變
1.商朝的天命思想:中國的天命思想是生產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產物,商朝時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決策時都要占卜天命,巫師成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
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緣作為分配和繼承政治權利的依據,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嚴格的貴族等級序列,中國社會從對神的崇拜轉化為對祖先的崇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戰國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依法治國、專制集權,適應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社會現實,受到各個諸侯國統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發了人們對法家思想的反思。
4.漢代的儒家思想:西漢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具有“外儒內法”的特點。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乃至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高平市| 寿阳县| 巴彦淖尔市| 潼关县| 肥乡县| 大宁县| 台前县| 镇江市| 巴彦淖尔市| 农安县| 镇远县| 东乡县| 东乌| 罗山县| 大连市| 扶风县| 高阳县| 弋阳县| 韩城市| 吉木萨尔县| 卫辉市| 耒阳市| 丹巴县| 伊吾县| 古浪县| 沙河市| 沙湾县| 台中市| 自治县| 资源县| 灌云县| 囊谦县| 宁阳县| 天祝| 伊金霍洛旗| 大埔区| 西盟| 枣强县| 鹤岗市|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