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9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講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儒學的發展(1)漢武帝時期:儒學______地位確立,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2)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______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3)隋朝:_________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______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正統佛教儒學家儒學(4)唐中期:______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①背景:佛教和______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②特點: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_________和封建綱常來反對______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韓愈道教天命論佛教2.道教的發展(1)東漢末年興起。(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道教受到______的影響,主張“貴儒”和“______”。(3)唐朝:統治者奉行____________政策,奉______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儒學尊道三教并行老子3.佛教的發展與挫折(1)兩漢之際傳入中國。(2)魏晉南北朝時期: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佛教也吸收___、道的思想,漸趨_________。(3)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的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儒本土化禪宗(4)反佛滅佛①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____________。②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_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______及唐朝等統治者先后幾度滅佛。③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財政收入范縝北周[特別提示](1) 三教合歸儒與三教并行:“三教合歸儒”是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叭滩⑿小?,即主張尊道、禮佛、崇儒。(2)三教合一并未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魏晉時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學失去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二、文學藝術1.魏晉南北朝文學: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了以______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_________的田園詩、南朝______、南北朝______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曹操陶淵明駢文民歌〔概念闡釋〕(1)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的氣概交織融合。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南朝駢文:注重韻律與對仗。如: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庾信《哀江南賦并序》)(3)田園詩歌:以陶淵明為代表逃避現實,探尋個體的理想人格。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4)北朝民歌:語言質樸,風格豪邁。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5)魏晉風度:是指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人生觀,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一種文人的心態和時代的精神來看待。主要表現為:追求獨立、自由,反對禮教,追求隱逸;崇尚清談,追求灑脫;喜好服食藥、酒。2.唐朝詩歌: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2000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______、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李白3.書法(1)書法在______末年成為一種藝術。(2)_______________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3)東晉大書法家_________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4)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_________氣勢雄渾的顏體和_________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東漢魏晉南北朝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4.繪畫(1)魏晉南北朝時期,成就斐然。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_________為代表,他提出“____________”,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____________》是其代表作。(2)隋唐的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_________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______、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_________被尊為“畫圣”。顧愷之以形寫神洛神賦圖宗教畫山水吳道子5.石窟(1)背景:魏晉至隋唐時期,______廣泛傳播的影響。(2)代表:山西大同的______石窟、河南洛陽的______石窟、甘肅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佛教云岡龍門敦煌莫高窟三、科技1.數學:南朝_________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地理學: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_______________》,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4.建筑:______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______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祖沖之齊民要術禹貢地域圖隋唐李春5.印刷術、火藥、天文學(1)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______、日歷和書籍。(2)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______是最早的火藥武器。(3)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_______________的長度。6.醫藥學(1)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_________》。(2)唐高宗時編修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佛經火箭地球子午線千金方唐本草[特別提示]天文與歷法天文與歷法是緊密聯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側重于觀察天象,記錄天文現象及變化;而歷法側重于指導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服務。歷法是在觀察天文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并發展而來的。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向中國的傳播及影響(1)表現①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______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②東晉的______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③唐朝的高僧______,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又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2)影響: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天竺法顯玄奘2.中國佛教的發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________來長安求法,日本的高僧______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2)唐朝高僧______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學問僧空海鑒真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1)唐都城______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它們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______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長安西亞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分析佛教、道教傳播的原因和影響(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史料一]兩漢之際,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漢魏之際,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理論對生死問題提供了一種解答,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與玄學有相通之處,故佛學傳播漸廣。中國人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南北朝時期,佛教更盛,寺院經濟發達,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發了統治者的滅佛行動,但并沒有改變佛教流行并在中國扎根的趨勢。到了隋唐,佛教進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學說最大的特點,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輸入促成中國文化內容與形式重大變化的同時,其自身也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詩、書、畫的發展,常常與佛教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佛教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提示]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論滿足世人心理需求,且與玄學有相通之處;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日益本土化。影響:佛教沖擊了傳統儒學,推動了理學的興起,深刻影響了傳統文學藝術;本土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1.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1)魏晉時期①當時王朝更迭頻繁,兵戈不息,人們紛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②統治者的提倡支持。他們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維護統治。(2)隋唐時期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文化交流頻繁。②統治者采取了開明的宗教政策,儒、釋、道均獲得較大發展。③佛教的世俗化進程加快。④印刷術、造紙術的應用大大推動了佛、道思想的傳播。2.佛教、道教傳播的影響(1)同佛教和道教有關的藝術等得到迅速發展。(2)使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剝削壓迫,安于現狀,但沒有解脫人民的災難,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3)寺院經濟發展,與官府爭奪勞動力和稅收,威脅封建統治。(4)出現了反佛教的斗爭,以范縝最為突出。(5)道教一度成為農民階級斗爭的武器。(6)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同時又使儒學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部分內容,得到新的發展;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主題 2認識三國至隋唐文化的特點及原因[史料二]唐代儒學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發展起來的禪宗,也有從天竺引進的法相宗,還有中印合璧的天臺宗等。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闥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劇《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亞歌舞元素。——張國剛《唐代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等[問題2]依據史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原因加以說明。[提示]特點: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實行開放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等。[拓展]1.三國至隋唐文化的特點(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①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方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②體現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③思想領域異?;钴S。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④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2)隋唐時期的文化①全面繁榮: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方面全面繁榮。②兼收并蓄:統治階級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的發展氛圍。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強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比較突出表現在宗教和藝術方面。③世界領先:隋唐時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藥,僧一行開始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短票静荨?、趙州橋等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④影響深遠: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2.隋唐文化繁榮的原因(1)政治發展,特別是政局的統一和穩定,為隋唐時期文化的輝煌奠定了政治基礎。(2)經濟發展,主要是手工業技術和城市商業的發展,為隋唐時期文化的輝煌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3)開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和睦相處、互通有無,民族的交融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4)開放和兼容的對外政策,使外來文化與中華文明不斷交融,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繁榮。(5)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文化的繁榮。(6)文化的延續性,也決定了隋唐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前代文化基礎,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影響。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4·江蘇高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學世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核心,堅守并傳承儒家文化,這有利于儒學復興,C項正確;北方士族南遷只是南朝會稽賀氏形成的一個原因,并不是所有經學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項;經學世家的形成與南北政權的頻繁更替無關,排除B項;“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道理論,這在材料中并無體現,排除D項。2.(2022·江蘇·3)唐人崇尚“晉賢真跡”,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進士及第后在雁塔題名的字跡被認為皆有“江左遺風”。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科舉推動行書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強烈D.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唐人……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可知,唐朝在書法上受到南方書法的影響比較深,這可以反映出唐代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D項正確;雖然唐代書法風格有南方的影響,但不能說江南文化成為主流,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科舉對行書的推動,排除B項;江左書法風格多是士人追求,與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項。3.(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 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種傳入唐朝,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呈現,故體現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項正確;材料不涉大唐風俗外傳,排除B項;從材料中無法判斷龍膽香等是否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無法體現生活悠閑雅致,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段成式父子文學作品是何種體裁,排除D項。4.(2024·甘肅高考·4)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國后獲賜李姓,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并擔任官職。這一經歷體現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進了文化認同,A項正確;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經歷未體現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發展,而非使節往來,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能體現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排除D項。5.(2023·全國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歌唱和主要體現的是文人之間作詩與別人相唱和,而詩人之間這種詩歌唱和基本以江南為主題,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A項正確;唐朝時期坊市制度沒有崩潰,排除B項;山水田園詩興起于魏晉時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安史之亂,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