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新變化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經濟的發展1.農業(1)耕作制度:宋朝一年兩熟的_______________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糧食產量。(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突破。(3)棉花種植:棉花在內地種植始于______,在______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稻麥復種制傳統自然經濟結構宋朝元朝〔概念闡釋〕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指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手工業和商業為輔助的經濟構成特征。在農業結構中,又以糧食種植業為主,桑、麻、棉、茶等經濟作物為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結構布局不斷地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提高上。2.手工業(1)制瓷業①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了以____________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②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_________和_________。③______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______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五大名窯青花瓷釉里紅宋元絲綢(2)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___的開采量很大,都城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3)印刷業: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進一步帶動了_________的發展。煤東京造紙業3.邊疆開發: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______、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進步。4.商業: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1)商品市場:面向大眾的____________蓬勃涌現。(2)邊境貿易: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______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漠北基層市場榷場(3)貨幣發展①原因: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得______需求量劇增。②表現:北宋錢幣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十多倍,并開始出現紙幣——“______”,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______發行。(4)城市的興盛引人注目:北宋______、南宋______、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華著稱。(5)海外貿易繁榮:____________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遠銷______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中國的商品以______、珠寶等為主;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______、明州等。貨幣交子主幣東京臨安外貿稅收亞非香料泉州〔選必鏈接〕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選必2第7課)〔概念闡釋〕榷場: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在邊界地區設立的互市市場。宋朝向遼、夏、金輸出的商品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制品。榷場貿易受官方嚴格控制,官府有貿易優先權,并對民間交易貨物進行檢查并收稅,軍用物資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場貿易與民間貿易共同成為各政權之間經濟交流的途徑。榷場起到控制邊境貿易、增加財政收入和安邊綏遠的作用。5.經濟重心南移(1)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增長迅速。(2)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____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____________和______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3)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______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南多北少長江下游太湖稅收長途海運航線二、社會的變化1.門第觀念的變化(1)隋唐時期,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但重視______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家族(2)宋朝門第觀念發生根本改變。①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____________。②大批出身______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③人們的婚姻擇偶,也以當下______、______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公平競爭平民政治經濟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1)宋朝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視的______階層數量顯著減少。(2)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______。(3)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______,租種土地,也較少受到______關系以外的______束縛。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1)____________、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2)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賤民雇傭契約契約人身土地買賣〔概念闡釋〕租佃關系:地主把土地出租給別人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土地經營方式。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深化拓展〕唯物史觀——宋朝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1)經濟:宋朝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對外貿易都有較大的發展。(2)政策:宋朝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土地流動性增強,社會階層流動也隨之加快。(3)政治:唐末五代以來,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動,門閥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亡。(4)科舉制度: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5)戰爭影響:唐末五代戰爭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落。三、儒學的復興1.背景: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____________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______和______。2.時間:從____________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3.目的: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______為現實服務,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__________________、樹立____________方面的作用。經書字句佛教道教北宋中期學術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基本價值觀4.代表:程朱理學(1)代表人物:北宋的______、程頤兄弟和南宋的______。(2)內容①宇宙觀:認為“___”是自然界和______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②人生觀:主張“_________,滅人欲”,即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③方法論:____________。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漸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④哲學范疇:理學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程顥朱熹理社會存天理格物致知(3)朱熹的教育貢獻:對儒學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索,將《________》《中庸》兩篇文章,加上分別記錄孔子、孟子言論的《______》《孟子》二書,合編為“四書”,并且加以注釋,作為儒學基礎讀物。(4)地位:從______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論語南宋四、文學藝術1.宋詞(1)背景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和士大夫階層活躍。②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2)特點①唐朝后期出現的一種新詩體——___,到宋朝進入鼎盛時期。②詞的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演唱,根據______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3)代表作家:以豪放派的______、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_________的詞作成就最為突出。詞樂譜蘇軾李清照2.元曲(1)散曲:散曲是一種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體裁,更加適合______演唱的需要。(2)雜劇①特點:演員將成套的_____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_____、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____________,就形成了雜劇。②代表作家:_________、王實甫等。③地位: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市井散曲舞蹈故事情節關漢卿3.話本(1)背景:宋元城市中,______演出非常盛行。(2)性質:說書底本稱為話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____________。4.書法繪畫(1)書法:宋元兩朝,書法名家輩出,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_____,不拘法度。(2)繪畫:繪畫成就以_________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______和筆墨情趣。_________、_________水平也很高。說書白話小說個性山水畫意境花鳥畫人物畫五、科技1.三大發明(1)概況①印刷術:______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______發明了活字印刷術。②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______。③指南針: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針,并且廣泛應用于航海。雕版畢昇軍事人工磁化(2)地位:三大發明為__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貢獻。人類文明的進步2.科學家(1)北宋的沈括:著_______________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2)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設計和監制多種____________,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_______________,其中測定的數據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3)元朝農學家王禎編撰____________,集南、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其中關于____________的記載尤為豐富。《夢溪筆談》天文觀測儀器《授時歷》《農書》農業工具[特別提示]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突破的原因(1)北宋時封建經濟在唐代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推動了我國傳統科技的發展。(2)北宋文化的繁榮對印刷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了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3)唐代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使得指南針在北宋時被用于航海。(4)北宋時,民族政權并立,戰爭不斷,促進了火器的發展。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認識宋元商業的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史料一]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問題1]比較圖1、圖2,提取有關隋元大運河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提示]信息:大運河的中心由洛陽到大都;從走向來看,元代的大運河走向一路東移,取道山東直入大都;開辟了長途海運路線。說明:政治中心的轉移;節省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的需求;南方經濟發展,南糧北調的需求;海上交通發達。[拓展]1.宋朝商業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國家政策: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調動了民間的經商熱情。②絲綢之路: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但由于造船技術的提高和指南針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風險,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③江南開發:從農業條件而言,江南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更高,為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基本條件,糧食成為重要商品,經濟作物大量種植。這是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生產力基礎。④榷場貿易:對峙的民族政權之間雖然戰爭不斷,但是政權之間的經濟存在著強烈的互補性,榷場貿易發展迅速。⑤社會風氣:由于國家政策的變化,社會上鄙商的風氣有所改變,商人也樂于接受儒家倫理道德的約束,有的還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形成了所謂的“儒商”,商人的社會地位、社會形象有所提高。2.宋朝前后“市”的變遷時期 宋朝以前 宋朝政策 嚴格控制 放松控制商業地點 縣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更加普遍;還有專門的娛樂場所政府管理 官府設市令或市長進行嚴格管理 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經營時間 按時開市、閉市 經營時間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3.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實現南移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②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的發展。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④政策因素: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2)影響①經濟格局: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使之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斷發展。③交通貿易: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運輸的發展。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⑤民族關系: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⑥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可持續發展。主題 2認識宋代儒學的發展[史料二]中唐以后的總的趨勢是向平民社會發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對整個宋明理學的評價應當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來進行,它是配合、適應了社會變遷而產生的整個文化轉向的一部分。當然,思想的發展也有歷史的淵源。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心性”見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禮記》,這些經典的問題經過理學家們的不同詮釋賦予了新的意義。——摘編自陳來《宋明理學》[史料三]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以倫理道德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摘編自王偉、李豫成等《國學精華·下》[問題2]根據史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明理學的特點。[提示]特點:重視儒學的傳承發展;兼容佛、道,哲理化、思辨化;重視道德;重塑信仰;使儒學趨向世俗化、平民化。[拓展]理學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①進一步思辨化、哲學化: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于成為哲學理論體系。②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滅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論等,都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代理學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把佛道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2)影響①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強調力行,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突顯人性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②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3·遼寧高考·4)紹興和議之后,金人所需茶葉“自宋人歲供之外,皆貿易于宋界之榷場”。1198年,金朝認為向南宋購茶“費國用而資敵”,次年在今山東、河南等地設坊制茶。然其茶葉價高味差,售賣不暢,遂“罷造茶之坊”,繼續向南宋購茶。這表明( )A.金朝轄境內不適宜茶樹的種植B.金朝財政負擔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紹興和議后,金朝從南宋購買茶葉,也自己設坊制茶,但由于金朝自己制茶的成本高、品質差,導致茶葉售賣不暢,于是繼續從南宋購買茶葉,這說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金朝轄境內不適宜茶樹的種植,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出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未體現金朝財政負擔沉重,排除B項;雖然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時期,但是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當時經濟重心南移是否完成,排除D項。2.(2023·湖北高考·4)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政區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江南東路 戶別 數據 年份 主戶 客戶 客戶 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 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寶元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350 593 238 709 0.405 902 261 171 499 0.160元豐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280 000 377 533 0.574 926 225 201 086 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 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答案] A[解析] 閱讀材料表格數據可知,從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和元豐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區)的客戶(沒有土地的農民)比率都呈現上升趨勢,這個趨勢表明失去土地的農民數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客戶比率的變化,不能體現地域經濟的差異,排除B項;客戶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客戶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排除D項。3.(2023·江蘇高考·4)下表呈現的是宋代程頤和朱熹的思想觀點。這說明理學家( )思想家 觀點程頤 讀史須見圣賢所存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朱熹 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A.主張學史時須重視道德教化B.研究歷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過探究萬物獲取歷史真相D.借助歷史事實領悟心學理念[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程頤認為讀史書需要找到圣賢所留下的治亂的關鍵,賢人君子出仕或隱退的時機,就是格物;朱熹認為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讀史之前要先將四書讀透徹。綜上可看出,兩人都主張學史時須重視道德教化,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是讀史書要用儒家思想去指導,沒有體現探究萬物獲得歷史真相,排除C項;心學理念是王陽明的思想,排除D項。4.(2023·山東高考·4)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 )A.擴大地方權力 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 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可知,張載認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實行“封建”,擴大地方的權力,這與北宋時期地方的邊防無力有一定的聯系,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權力過大,而非主張恢復郡國并行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沒有體現中央機構的健全以及官員選拔制度,排除C、D兩項。5.(2024·廣東高考·4)宋代巨賈彭則愛好儒學,“為其子延接師友,不問其費”,曾捐書于州學。郡從事為之記,稱其為“販夫”,彭氏子孫皆恥之。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C.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可知,富商彭則因向州學捐書,所為是善事,得到知州贊賞而刪除原先所記之“販夫”身份,這說明國家倡導的文治政策在地方治理中得到應用,D項正確;封建社會下,士農工商界限始終存在,只是會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沖擊,排除A項;富商彭則并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無法體現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排除B項;“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6.(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嘗令海船自揚子江逆流而上,至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然航道險阻,“糧船俱壞,歲歲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今江蘇儀征、六合一帶)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這說明,元代( )A.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高B.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C.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D.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政府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開始海運的嘗試,但初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遇到很多困難,如曾經嘗試用海船到長江沿岸將稅糧通過長江運輸,但航道險阻,損失較大;湖廣、江西的稅糧運輸同樣也遇到問題,于是最終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海運雖然遇到一定困難,但為了解決北方糧食賦稅運輸的問題,反而促進海運發展,這體現了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南方稅糧的運輸,和江南糧食商品化無關,排除A項;“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不符合史實,這時重心還是在東南地區,排除D項。7.(2024·湖北高考·4)元英宗即位初,中書省奏議:南宋故地納入版圖四十余年來,有田地的納地稅,做買賣的納商稅,此外別無征發,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田多的富戶們,有的一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納的官糧卻輕。據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優容江南經濟C.簡化賦稅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南宋故地納入版圖四十余年來,有田地的納地稅,做買賣的納商稅,此外別無征發,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田多的富戶們,有的一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納的官糧卻輕”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區納稅較北方輕,這說明元朝前期,政府優容江南經濟,B項正確;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項;材料沒有簡化賦稅名目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C項;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而且材料體現的是元朝前期對南宋故地的稅收,沒有體現南人的地位變化,排除D項。8.(2024·黑吉遼高考·5)元代官員對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則四方之商賈,與百工之事為多……奇貨用物,本末纖巨,莫不畢至。”下列描寫上都的詩句中,可與該描述互證的是( )A.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賬房亂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時春C.黃鸝聲絕孤雁鳴,萬騎千車互來去D.向來冰雪窟,今作帝王州[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在市者,則四方之商賈,與百工之事為多……奇貨用物,本末纖巨,莫不畢至”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當時的市場上可以見到各種珍奇少見之物,各種工匠的活計都存在,這反映出元代商品貿易較為發達。元人“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賬房亂如云”的詩句,反映其商業區繁華熱鬧的景象,A項正確;“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時春”記錄的是元上都的風物人情,以及元上都這座草原生態城市的繁榮,排除B項;“黃鸝聲絕孤雁鳴,萬騎千車互來去”和“向來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寫的是自然風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C、D兩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