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單元總結〔網絡構建〕〔拓展深化〕一、明清時期的中西對比 中國 西方經濟 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展工業革命,向工業化國家轉變政治 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強化 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外交 “海禁”和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思想 理學占主導;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技 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沒有發展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學產生二、明清時期的舊傳統與近代化的新氣象1.表現 舊傳統 新氣象政治 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 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私營手工業崛起,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 舊傳統 新氣象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大成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對外 關系 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大批傳教士來華,將一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2.制約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變的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2)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了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及資本轉化的進程。(3)經濟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加之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解題指導〕“比較變化”類選擇題題型特點(1)比較變化類選擇題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異同或變化的選擇題。這一類選擇題是高考命題設問中難度較大的題型,通常命題情境復雜(圖片、表格、文字材料皆有)。(2)設問方式從形式上看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常用的設問關鍵詞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發展”“新變化”等。特殊連接詞如“前……之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與……相比”。解題思路(1)分解題干材料信息。在這一步,我們要重點梳理出是對一個事物還是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比較的項目是什么,每個項目都有什么信息。(2)總結比較項目信息,得出結論,如有什么趨勢、變化等。(3)對接知識,分析選項得出答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的本質原因或涉及的歷史現象;結合選項內容分析,得出正確答案。典題訓練1.(2023·重慶高考·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觀帶有顯著的“圣人”性質,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卻趨于理性化,不止認同英雄有情,“兒女情,英雄氣,并行不悖”,且推項羽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踐為英雄。這一變化( )A.與心學思潮息息相關B.說明民本思想成為主流C.和孔孟學說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以前,英雄豪杰觀帶有“圣人”性質和“不近人情”,但明代認同英雄有情,對英雄的認識逐漸理性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心學強調人的主體性,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它推動了明朝英雄觀的變化,A項正確;民本即以民為本,與英雄觀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與英雄觀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觀趨于理性化,并不能說明圣人崇拜有所弱化,排除D項。2.(2024·山東高考·4)宋元時期,畜牧獸醫專著記述最多的是馬,并以醫馬、相馬的書為多;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各種相牛、養牛、醫牛的書占畜牧獸醫專著總數的50%以上。這是因為明清時期( )A.政府強化了軍事資源控制B.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C.政治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D.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政治相對穩定,農業經濟有所發展,人們對與農耕密切相關的牛關注逐漸增多,而減少了與農業關系不大的馬的關注,導致關于牛的相牛、養牛、醫牛等方面的專著增多,C項正確;與軍事資源控制關系不大,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牛,排除A項;土地兼并下,導致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因此人們可能會減少對牛的關注,與材料觀點相反,排除B項;“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不能解釋在農耕生產中對牛的重視,排除D項。3.(2024·全國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弘治年間進士鄺璠以《耕織圖》為藍本,編撰《便民圖纂》一書,為蘇南一帶農村日常生活及農事活動提供指導,其內容龐雜,載有農藝、園藝、養畜等農業技術和飲食器用方面的知識?!侗忝駡D纂》的出現體現了( )A.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B.士大夫階層趨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圍擴大D.日常生產生活的標準化[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們編纂的書籍更關注日常生活與農事活動,體現出士大夫更愿意參與到世俗生活中去,強調的是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項正確;《便民圖纂》的編纂與“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無關,且該類書籍是服務于百姓生活的,排除A項;材料的主語是士大夫階層編纂書籍出現新方向,并非平民的文化需求的變化,排除C項;《便民圖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識,但并非意味著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走向標準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