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板塊二 中國近代史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3講 列強侵略的加劇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第2課時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1)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2)思想基礎:維新思想的興起。①康有為撰寫的《____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____________》等文章,宣傳維新變法。新學偽經考變法通議2.過程(1)序幕——“公車上書”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____________》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②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__________”,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馬關條約公車上書(2)高潮——百日維新①時間:___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標志: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____________”詔書。③措施: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____________”。(3)結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運動失敗。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1898明定國是百日維新京師大學堂3.歷史意義:推動了中國__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__________________。4.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____________仍很強大。(2)主觀原因:維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____,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______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力量弱小。[特別提示]戊戌維新運動的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救亡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民族資本主義舊式官僚體制守舊勢力社會基礎皇帝二、義和團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___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_________斗爭的興起。2.口號:“____________。”瓜分中國反洋教扶清滅洋3.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1)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__________的舉措。(2)慈禧太后采用“______”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4.結果及其原因:1900年9月,在________________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5.性質: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先撫后剿招撫中外反動勢力6.評價(1)進步性: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____________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了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2)局限性:義和團運動存在明顯的____________行為;由于沒有____________的領導,也無法阻止中國滑向____________的深淵。反帝愛國盲目排外先進階級半殖民地[拓展]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認識(1)進步意義:反映了當時民族矛盾(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明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員的支持,也廣泛動員了民眾參加。(2)局限性:“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缺乏認識;“滅洋”又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反映了農民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認識維新運動的特點和影響[史料一]維新運動的代表首推康有為。康有為宣傳維新變法的一個重要理論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國變法,通過論述外國變法改制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的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指導。此外,康有為還運用了托古改制,這在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促進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時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識分子,成為他宣傳變法的得力助手和推進維新的骨干分子。康有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減少變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廣大士大夫。但卻事與愿違,他的托古改制理論不僅不能為多數士大夫知識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階層群起而攻之。——摘編自江銀曼《論戊戌維新的政治思想》[史料二]維新運動是一次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運動。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曾指出:“主張維新的人即當日主張現代化的人。”回顧歷史,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它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思考和啟迪。——摘編自李麗梅、李陽生《戊戌變法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思想的特點并分析其產生的影響。(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維新運動是一次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運動”這一觀點。[提示](1)特點:仿洋改制;托古改制。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知識分子,為維新變法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論不能為多數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們的反對。(2)論述:維新運動促進近代人們思想解放;力倡文教改革,如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重視輿論宣傳,創辦大批報刊,宣傳資產階級思想主張;革新傳統的陋習,倡導社會習俗的現代化。[拓展]1.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1)中西融合: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如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2)救亡圖存:體現中國社會面臨崩潰和民族危機深重的現實,蘊含了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軟弱性、妥協性的特點。(3)由理論到實踐:把維新思想轉變為維新變法運動,最終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實現。2.戊戌維新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1)政治上: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經濟上: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思想上: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維新中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及設立新式學堂,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5)社會生活上:維新派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軍事上:推動了軍事近代化,有利于軍事力量的增強。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2·全國甲卷·29)“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于是“湖南新舊派大哄”。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B.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一C.變法思想的根本轉變D.維新派側重動員民眾變法[答案] B[解析] 由材料“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可知,梁啟超在宣傳西方民權學說的同時,還印刷黃宗羲等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進行宣傳,說明維新派并未形成統一的思想與策略,故選B項;“百日維新前”維新派的維新主張是主要思潮,排除A項;“根本”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維新派并未發動民眾,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排除D項。2.(2022·全國乙卷·29)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可知,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認為康有為所著《孔子改制考》內容較為激進,容易激化矛盾,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一書,以平息爭論,進而保證維新變法的實施,其舉動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陳寶箴的主張,只是為了平息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爭論,不會消除雙方的矛盾,不可能推動新舊勢力的合流,排除A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維新變法期間,“中體西用”思想早已被突破,排除B項;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可知,陳寶箴認同康有為的變法思想,也支持變法行為,只是不贊同民權平等說法,也沒有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的意圖,且“徹底”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3.(2023·天津高考·6)1895—1898年間,強學會、知恥學會、粵學會、保國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紛紛成立。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 )A.中央權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徑的求新C.革命力量的發展 D.社會轉型的完成[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越來越多愛國團體成立,它們宣傳了民權觀念,傳播了維新思想,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改革,不同于之前學習“器物”的救亡運動,因此,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救亡路徑的求新,B項正確;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救亡路徑的求新,與中央權力的下移無關,排除A項;其中部分團體主張維新變法,并不主張革命,C項不符合材料,排除;此時中國依舊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完成社會轉型,排除D項。4.(2024·安徽高考·6)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可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時期,廣學會翻譯《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異邦興衰史,且不斷獲得傳播,該現象體現了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應對民族危機,D項正確;“師夷之長技”是林則徐、魏源以及洋務派思想,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民眾普遍認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措施,不利于新學傳播,排除C項。5.(2023·湖南高考·7)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辛丑條約》簽訂 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拳匪滋事殺害凌虐各國人民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以示“懲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罕見的科考現象,A項正確;此科考現象與清政府的財政危機無關,排除B項;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清末新政期間,新式學堂開始大量建立起來,我國近現代學校體系逐步建立起來,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6.(2023·湖南高考·6)光緒年間,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感慨,“強盛之國,事事欲軼(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繩之”;“衰弱之國,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實踐中形同虛設B.擺脫公法束縛符合弱國利益C.對外交往深化對自強的認知D.晚清士人對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主要結論:光緒年間,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認識到強國不受國際法的限制,弱國事事受制于國際法,且受到不平等對待。這反映了近代中國對外交往過程中對國家自強的認知深化,C項正確;“形同虛設”說法絕對,國際法仍起到協調各國關系的作用,排除A項;薛福成認為弱國受制于公法,而且還受到不平等對待,而不是認為擺脫公法符合弱國利益,更重要的是國家實現富強,且不是對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兩項。7.(2024·遼寧高考·7)如圖是刊登在1909年《圖畫日報》上的系列寓意畫。該系列寓意畫反映了( )A.國人振興經濟救國強國的愿望B.一戰期間民族經濟發展較快C.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日益加深D.清政府解決財政危機的信心[答案] A[解析] 根據漫畫可知,漫畫反映了從前之農工商界猶如沉睡的猛獸,沒有覺醒,受人恥笑,現在的農工商界像猛獸一樣剛剛覺醒,待到將來的農工商界會像猛獸一樣,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抖擻精神,展翅高飛,屹立于世,表現出固有的強大能力,漫畫以沉睡的猛獸為例,表達了對中國經濟振興、民族覺醒的強烈救國強國愿望,具有愛國主義情懷,A項正確;當時一戰尚未爆發,排除B項;漫畫的主體是中國農工商界,并非強調帝國主義侵略,排除C項;刊登在《圖畫日報》上的漫畫,表達了部分國人的愿望,并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意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