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板塊二 中國近代史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空坐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1901—1919年)1.政治上(1)帝國主義推行“以華治華”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軍閥集團作為其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加深。(2)中國近代兩大矛盾趨于匯流,集中體現為人民大眾同清政府、北洋軍閥集團之間的矛盾。階段特征(3)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后,逐步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革命派為了反對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如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反對張勛復辟的斗爭、護法運動。(4)辛亥革命以后,無產階級成長壯大,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5)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2.經濟上: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經濟領域的主要思潮。3.思想文化上(1)20世紀初以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成為兩大思潮。(2)袁世凱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促使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即激進派)發起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把斗爭矛頭指向儒家傳統思想道德。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4.社會生活:民國初年,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朝著文明、開化的方向發展。第14講 辛亥革命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歷史局限性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外部因素:民族危機的加深。2.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3.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4.思想基礎:20世紀初,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5.條件成熟(1)1901年開始的清末______客觀上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使人們認識到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2)1906—1911年的____________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3)1911年5月,因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并允許四國銀行團優先投資而引發了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新政預備立憲[特別提示]評價清末“新政”(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2)從活動本質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3)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4)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經濟基礎。二、辛亥革命的過程(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組織上:中國同盟會的成立。(1)背景①孫中山系統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②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組織___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時間、地點:__________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興中會1905(3)性質:全國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__________________。(5)影響: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2.理論上——三民主義的提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三民主義”[特別提示]三民主義的內涵及評價 內涵 評價民族主 義(民 族革命)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爭取實現民族的獨立自主 把反對清王朝與建立資產階級統一的民族國家相結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時代的要求,但未明確反帝民權主 義(政 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求建立“民主立憲政體” 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從理論上解決了革命政黨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 內涵 評價民生主 義(社 會革命) 平均地權,核定地價,漲價歸公,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 是孫中山用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綱領,反映了孫中山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3.軍事上: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廣州_______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黃花崗(二)辛亥革命的發展——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1)過程:1911年10月10日晚,____________爆發。隨后,起義軍很快控制了____________。(2)結果:成立_______________,推黎元洪為都督。(3)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武昌起義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2.中華民國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南京成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政體產生。(2)清朝滅亡: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①原因:英國等列強的支持;利用____________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孫中山的讓步(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對清政府施壓,迫使清帝退位。②竊取:1912年2月,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_________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革命黨人袁世凱(4)1912年3月頒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目的: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共和制度。②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____________;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③影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_______________,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質的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全體國民責任內閣制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三、辛亥革命的影響1.意義(1)性質: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_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3)思想:傳播了____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社會: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____________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5)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__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清王朝君主專制民主共和社會風俗民族資本主義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____________,沒有完成____________、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____________的領導。根本矛盾民族獨立革命政黨[特別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也可以說結束了封建政體或封建帝制,但不能說結束了封建制度。〔概念闡釋〕民主共和制:近代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這種制度又可分為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認識辛亥革命的背景[史料一]以武昌起義為起點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在這場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中,武昌所以能成為首義之區決不是偶然的。除了某些客觀條件以外,湖北革命黨人——他們在當時無論從社會地位和聲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們(其中不少人原是知識分子)長期投身新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進行艱苦的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起義前夕參加革命團體的新軍兵士達五千余人,占湖北新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之眾多的革命的同情者。盡管在原定起事當夜,起義指揮機關被破獲,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堅決采取行動。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社會群體的巨大歷史功勛,永垂千古。——金沖及《辛亥革命研究》[問題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說一說20世紀初為什么“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能夠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提示]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不斷傳入中國,人們思想得到解放;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湖北新軍的鼓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加速了社會變革。主題 2認識辛亥革命的成敗[史料二]以下為1912年5月孫中山與香港《士蔑西報》記者的一段談話。訪員曰:先生讓總統之位與袁世凱,是由于個人之意乎?抑以為如此更換更有益于國家乎?孫曰:兩者皆是,因袁君鼓動共和久矣。——《孫中山全集》第二卷[問題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孫中山所答內容的認識。[提示]認識:建立共和是孫中山個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早日結束南北對峙,實現國家統一和建立共和,孫中山不計個人得失,讓位于袁世凱,反映了孫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質。民主共和是歷史的潮流,袁世凱為了篡奪革命果實,實行假共和真專制。孫中山對袁世凱的本來面目認識不清,這體現出孫中山的政治局限性。[拓展]準確理解辛亥革命成敗的本質含義(1)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以挽救民族危亡。(2)從直接結果來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可以說革命是成功的。(3)從最終結果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4·廣東高考·8)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項。2.(2024·全國甲卷·29)20世紀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決定后,獲得了國內外社會各界廣泛認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朝廷對立憲政治認識的大轉變。“紛紛革命頸流血,無非蠻動力。一人坐定大風潮,立憲及今朝。”一時間內國內外革命的風聲也都消失。由此可見清末憲政( )A.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B.使得知識分子意見趨向統一C.是清廷通過改革自救的手段D.符合其時代背景和政治需求[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政府主動宣布考察憲政,該決定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甚至革命風聲也消失了。因此清末憲政符合當時很多國人希望立憲改革的呼聲,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內社會、立憲派、革命派緩和了矛盾,A項正確;“趨向統一”說法絕對,革命黨人是不同意改良的,排除B項;新政的確是清廷通過改革自救的手段,但該表述不能表達材料主旨,排除C項;清末新政實質是一場騙局,不符合時代背景,且新政一些措施客觀上培養了革命的因素,最終結束了自己的命運,可知新政并非符合清政府的政治要求,排除D項。3.(2022·山東高考·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救國 B.實業救國C.以商救國 D.富民救國[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創辦一批近代企業,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說明清政府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挽救統治危機,A項正確;實業救國是19世紀末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途徑的一種思想,時間和階級均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洋務派主張“以兵強國、以商求富”從而達到救國的目的,排除C項;清政府的措施不是為了富民而是為了挽救統治危機,排除D項。4.(2024·新課標卷·29)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 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 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答案] D[解析]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展,D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B項;近代軍閥混戰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才開始,排除C項。5.(2022·江蘇高考·7)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他們捧著古書,讓人嗅不出“半絲半毫的種族思想,或民權思想的味兒”,是“真人絕對不露相的”。這里的“光頭”體現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個性C.青年的時尚 D.革命的態度[答案] D[解析] 依據材料“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員通過剪辮子,變成光頭,與當時的清政府劃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場,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態度,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教員的革命態度,不能體現腐儒的趣味、智者的個性以及青年的時尚,排除A、B、C三項。6.(2023·廣東高考·8) 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新式學堂部分助教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A項正確;材料只是記載1902年中國新式學堂的相關情況,作者沒有明確表達觀點,排除B項;材料涉及時間是1902年,戊戌變法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C項;材料只能反映當時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斷出具體原因,排除D項。7.(2023·全國甲卷·28)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末陳去病重視戲劇,認為它在鼓動平民、普及社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此時正處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革命思潮不斷傳播的過程中,陳去病認為戲劇對宣傳革命的作用比《革命軍》等著作作用更大,故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戲劇的受眾,且“開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戲劇與革命思想相結合,更能發揮革命思想宣傳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項。8.(2024·湖南高考·8)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并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正處于清末民初的轉型時期,社會思想逐漸開放,人們對于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圖中的廣告是在利用人們對進步和啟蒙的渴望來進行商業營銷,這適應了啟蒙的訴求,更有利于留聲器的銷售和推廣,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國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借助留聲器進行文化入侵,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留聲器的態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